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熬夜共有8筆結果
圖、文/翁嘉妤 摘要 自古以來,陰莖長度往往都與男性雄風脫不了關係,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網路上甚至出現「新冠康復後陰莖會變短4公分」的傳聞,讓許多男性不免擔心確診後會對陰莖留下難以復原的傷害,但其實影響陰莖長度的因素,可能比你想像中還多!到底日常生活有哪些習慣會造成陰莖變短呢?一起來看看吧! 新冠病毒讓我雞雞變短!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根據英國《太陽報》報導,一名30多歲的美國男子在《How to Do It》Podcast節目中表示,去年他確診新冠肺炎後痊癒出院時,發現自己竟然有勃起功能障礙,「我確診前陰莖尺寸是在平均值以上,現在約短了一吋多(約4公分),醫師說很明顯是血管損傷造成,應該是不可逆的永久症狀」。除了這名匿名爆料的男性以外,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也曾對長新冠症狀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約有5%男性確診後陰莖縮水,另有15%的男性確診後出現勃起功能障礙。 然而新冠肺炎真的如此強大,能夠讓陰莖長度萎縮嗎?波特蘭泌尿科醫師Ashley Winter表示,部份男性患者在確診後,會因為陰莖血管損傷,導致無法完整充血,就會導致陰莖縮小,不過男性只有在身體健康出了狀況(例如癌症)所引發的勃起性功能障礙時,才可能會有陰莖縮小的情況。 國外醫療網站《今日醫學新聞》(Medical News Today)指出,男性感覺陰莖有「變短」,通常是因為海綿體充血量不足,勃起時不夠堅硬造成的。由於勃起時硬度相較於以往有所差距,所以看起來才會比過去勃起時的長度短,但其實陰莖在未勃起時的狀態下,長度還是一樣的,一般來說陰莖海綿體外側有白膜包覆,不太可能因為新冠病毒入侵,而直接讓陰莖「縮水」。 雖然說現在全球疫情已逐漸趨緩,但過去在面對疫情的高壓環境下,確診後要面臨的生活型態改變和心理建設,確實會讓身心常處於疲倦、注意力不集中、鬱鬱寡歡的狀態之下,因此也有可能造成勃起功能障礙,進而影響測量陰莖長度時的數據。 陰莖變小4大原因!小弟弟竟然也會「退化」? 雖然新冠病毒通常並不會直接讓陰莖「變短」,但日常生活中還是有其他原因會影響陰莖長度,泌尿科醫師莊豐賓指出,常見的原因可概略分為以下4大類: ● 退化 ● 肥胖 ● 不良的生活習慣 ● 太少用 莊豐賓醫師進一步說明男性陰莖「退化」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年紀增長,男性荷爾蒙分泌量變少,影響男性的勃起反應,尤其是夜間、晨間勃起的機會變少了,這也就讓陰莖無法經常維持膨脹、充血的動作,久而久之陰莖就會慢慢萎縮變小。 肥胖讓陰莖變短?原來是脂肪「淹沒」了陰莖!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21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統計,台灣31 歲以上的男性,平均每2人就有1 人過重或肥胖,肥胖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導致各種慢性病產生外,你可能沒想到肥胖也是影響陰莖長度的常見原因之一。莊豐賓醫師表示,當男性身材較為肥胖,尤其到了更年期的時候,不只有肚子會變大一圈,這時骨盆腔前面的脂肪也會變得肥厚,當肥厚堆積出來的時候,就會讓外露的陰莖被隱藏起來,然而事實上陰莖本身的長度並沒有改變,只是被多出來的脂肪蓋住了,因此這種情況便稱為「隱藏性的陰莖」。 為了「小兄弟」的性福著想,戒菸戒酒好理由! 莊豐賓醫師指出,例如抽菸、喝酒、飲食不均衡、常熬夜、長期應酬等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只容易讓身材走樣、肥胖,還會影響身體的血液循環,造成勃起功能障礙。 為什麼這些習慣會造成勃起功能障礙?這就要從勃起的原理開始說起,簡單來說,男性在有性刺激的情況下,大腦會經由神經將訊息傳送到陰莖,這時海綿體和小動脈的平滑肌就會鬆弛,陰莖動脈會大量充血,同時壓迫住陰莖靜脈系統,就會造成陰莖勃起的效果了。 然而不良的生活習慣會產生動脈硬化,讓血管擴張困難,進而影響勃起。根據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2005年的研究表明,抽菸者罹患勃起功能障礙的機率,比不抽菸者高上許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13年的一項研究也顯示,研究人員在過程中,使用陰莖阻抗血流圖儀(Penile Plethysmography),在受試者觀看色情片時測量陰莖的變化,結果發現,有31% 成功戒菸的受試者比以前更充份地勃起。 別讓陰莖「無用武之地」!我的用途可不只用來上廁所啊! 影響陰莖長短的因素,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少用」。莊豐賓醫師表示,男性到了一定年齡後,可能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性福」的問題,例如性功能不如以往,或是與伴侶間的配合上出現一些狀況,造成性生活的頻率降低,而根據馬克思主義提到的「用進廢退說」理論,當我們越不使用這項功能,身體就越會覺得不重要,陰莖自然就會逐漸變小,只剩下排尿的作用了。因此莊豐賓醫師提醒民眾,當我們覺得自己的陰莖開始沒有以往那般雄壯威武時,就代表應該要針對性福做一個重要的體檢,分析出問題的源頭,進而去做改善、治療,不管是規劃體重管理,還是改變生活型態,或是增加性生活的頻率,從中找出適合的方式,讓陰莖常保健康活力,氣色自然也就年輕有神囉。 美醫小教室:陰莖的正確量法 在測量陰莖長度時,需在勃起的狀態下用軟尺量測,才能得到正確的數據,也比較不會傷到陰莖。測量時用手將陰莖旁的脂肪撥開,往陰莖的底部往下推,從陰莖根部硬硬的部份(恥骨上方),延著勃起的陰莖幅度測量到龜頭,即為陰莖長度。 資料來源: 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LGCBELo58sEiaLskWMJDvb4QLZqbacwZePFLFocRo9xuWWgUN1SbpywqkqeS473al&id=100063656811856 2. https://youtu.be/AZRVk2AGocE 3. https://www.stat.gov.tw/public/Data/169152483HCL2D3O.pdf 4. https://www.vice.com/en/article/wjyx34/8-ways-to-keep-your-boner-healthy 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624065/ 6.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3277941/ 5. https://academic.oup.com/aje/article/161/4/346/92680?login=false 諮詢醫師:莊豐賓醫師 學經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東吳大學法律碩士 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國防醫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三軍總醫院外科部泌尿外科資深主治醫師 美國克里夫蘭醫院床研究員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 外科、泌尿外科專科醫師、腎臟移植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常喝可樂會殺精?手機電磁波會影響「造精」?精液迷思大破解! 影片|塑化劑影響GG發育?老一輩都是驚人巨根?台灣男性陰莖平均長度大公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7.19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黑眼圈偏方到底有沒有用?消除黑眼圈前先了解原因再治療,才能對症下藥! 「黑眼圈」不僅是網友經常在Google搜尋的關鍵字,「如何治療黑眼圈」也是美醫誌粉絲們常問的問題,但想要改善黑眼圈,並非只有我們認知的「睡飽」這一個選擇,畢竟如果真的有辦法充份的睡個好覺,又有誰會想要有黑眼圈呢?針對這些飽受黑眼圈苦惱的粉絲們,美醫誌特別邀請了專業皮膚科醫師來為大家解惑,原來醫美療程也可以改善黑眼圈?網路偏方還不能隨便亂試?一起來看看超完整的黑眼圈懶人包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13 造成黑眼圈的成因是什麼? 02:11 黑眼圈有哪些治療方式? 05:29 網路上常見的偏方,真的能改善黑眼圈嗎? 06:24 黑眼圈治療後還會再復發嗎? 08:27 醫師的貼心小建議 諮詢醫師:黃柏翰醫師 學經歷: 黃柏翰皮膚科 院長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皮膚科主任 兒童皮膚科 資深主治醫師 乾癬及皮膚治療中心 創辦人 皮膚醫學美容門診 主治醫師 醫療品質審議委員會 委員 醫學教育委員會 委員 延伸閱讀 文章|眼袋手術找回你的高「眼」值 向老態SAY GOODBYE 影片|別再當夜貓子了!想解決惱人痘和黑眼圈就要做到這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2.21
圖、文/翁嘉妤 摘要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熬夜、加班趕工也成為常態,以往我們都會使用「爆肝」來形容這種情況,不過從醫學角度上來看,其實並沒有「爆肝」一詞,肝臟也不會輕易爆開,但過度操勞仍然會對肝臟造成負擔,究竟勉強肝臟會有怎麼樣的風險,平時我們又該留意哪些生活習慣呢?跟著美醫誌一起來了解吧! 沉默不代表它沒事!肝臟疾病不可輕忽 肝臟是人體中唯一的解毒器官,可分解許多對健康有害的物質,例如酒精、藥物、廢物、毒素等,但肝臟若產生疾病,其症狀卻難以察覺,所以經常讓患者誤以為只是小毛病而輕忽治療,更讓肝臟多了個「沉默器官」的別稱。為什麼肝臟疾病經常容易被忽略呢?主要原因在於肝臟中並沒有神經,唯一的神經只有分佈在肝臟最外層的「被膜」,因此如果肝臟內部有腫瘤或發炎,也就難以被及時發現。而且肝臟疾病的症狀,大部份都沒有特異性,容易讓患者誤以為是其他輕症,便輕忽了背後造成身體不適的真正原因。 別再傻傻講「爆肝」!留意肝臟狀況才能護肝 「熬夜傷肝」可以說是現代人普遍的認知,但這句話並非完全正確,家醫科醫師陳敬睿在個人臉書上指出,從醫學角度而言,其實並沒有過勞「爆肝」這種情況,較類似的病症應該是「急性肝衰竭」,亦可稱為「猛爆性肝炎」。值得注意的是,急性肝衰竭並不單單只是熬夜覺得累而已,而是一種高危險性、高致死率的肝臟疾病,民眾不可不慎。 急性肝衰竭的成因,並非一定與長期熬夜太累有關,陳敬睿醫師列舉出5項常見成因: ● 病毒性肝炎 在台灣,有超過六成的急性肝衰竭與B型肝炎感染直接相關 ,感染B型肝炎有1%的機率會引起急性肝衰竭,A型肝炎則有約0.1%的機率,C型肝炎則較為罕見,因此陳敬睿醫師也提醒感染病毒性肝炎(A、B、C型肝炎)的患者,應特別注意規律生活、均衡飲食,即使沒有症狀也要定期回診檢查肝機能,防止肝指數飆高。 ● 藥物誘發 過量服用特定種類藥物,也可能引起急性肝衰竭,陳敬睿醫師指出,最常見的是主要成份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的鎮痛解熱藥物,也就是我們常見的普拿疼。若沒有聽從醫師建議而過量服用,當藥物的毒性代謝物無法被排出時,就會造成大量肝細胞壞死,進而引起肝功能異常,此外降尿酸藥物、某些治療肺結核的藥物等也可能誘發肝損傷。因此民眾應遵循專業醫師、藥師的指示服藥,並密切追蹤肝臟功能,才能避免急性肝衰竭的危害。 ● 亂服草藥、偏方 服用來路不明的草藥、中藥和補品,也可能因含有肝毒性成份而引起急性肝衰竭。 ● 過量飲酒 若酒精性肝病的患者長期大量飲酒,當身體免疫反應被誘發時,將造成大量肝細胞發炎,甚至壞死,便會造成急性肝衰竭。 ● 代謝異常疾病 引起急性肝衰竭的代謝疾病有雷氏症候群、威爾遜氏症、妊娠性脂肪肝等,但此類情況並不常見。 肝不好會有多嚴重?認識急性肝衰竭常見的死因 肝臟很沉默,但痛起來可不得了!急性肝衰竭來得又快又急,卻常因為民眾忽略肝臟疾病的種種徵兆而被忽略,陳敬睿醫師表示,可以依病症的進展分為4個階段: 1. 一開始的症狀就像一般的肝炎症狀,容易疲倦、噁心、嘔吐等。 2. 接著出現黃疸、茶色尿,最明顯的是眼白變黃。 3. 隨著肝組織損傷越來越多,肝臟失去製造蛋白質和白蛋白的功能後,體內水份會積聚在下肢或腹腔,造成腹水和腳部水腫,腹水還有可能引發嚴重的腹膜炎。 4. 當肝臟功能繼續喪失,體內的氨無法被代謝排出,含氨物質隨血液到達腦部傷害中樞神經,患者開始出現肝性腦病變,造成感覺異常、情緒改變、嗜睡等症狀,嚴重會發生肝昏迷,是急性肝衰竭常見的死因。 急性肝衰竭是高危險、高致死率的肝臟疾病,若沒有及時留意病徵,很有可能會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陳敬睿醫師提醒,急性肝衰竭因病程發展很快,在出現皮膚或眼白變黃的黃疸時,就應該立刻就醫,找出肝細胞突然壞死的根本原因,必須及早發現,才能把握關鍵的黃金治療時間。 諮詢醫師:陳敬睿醫師 學經歷: 雙和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宜興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天天失眠好難熬,喚醒你對睡眠品質的重視,一起Regular Sleep, Healthy Future! 影片|BNT接種開跑!吃普拿疼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美女藥師教你「藥」怎麼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1.06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台灣疫情終於開始漸趨穩定,政府也陸續開放民眾接種疫苗,面對棘手的新冠肺炎,除了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防疫意識外,提升保護力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究竟接種完疫苗後,有哪些事情「不能做」呢?既然要提升保護力對抗病毒,那是不是免疫系統越強越好?一起來看看專業營養師的建議! 免疫力不是越強越好,長期不平衡甚至會造成腦霧? 人體在受到病毒攻擊時,免疫系統是首當其衝的第一線,所以強化免疫力,是對抗病毒的重要關鍵。而免疫系統中的首要重地,就是人體的消化道,範圍可以從口腔、食道、胃部、小腸大腸直腸,一路延伸到肛門,這片「戰場」非常廣大,尤其消化道黏膜的表面積,約有260~300平方公尺,所以身體中有70%的免疫細胞都是集中在消化道。在這裡免疫細胞必須抵禦想要入侵人體的許多病毒、細菌與有害物質,在前線戰場中奮勇作戰,不讓它們進入循環系統,擴散到各處細胞,所以如果我們有將基礎打好,保持腸內菌叢的健康穩定,就可以幫助防止病原體入侵,不讓這層重要的防線輕易被擊潰。 人體消化道的免疫系統,影響層面相當廣泛,也與大腦息息相關。王若昱營養師指出,由於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和腸道神經系統之間是可以透過腸腦軸(gut-brain axis)來進行雙向溝通,所以日常生活中做好腸道保健,也同時照顧好大腦健康。另外,雖然提升人體免疫力很重要,但免疫力並非是「越強越好」,否則腸道健康和免疫力長期不平衡,可能會產生腦霧(brain fog),也就是會讓我們的大腦某些功能突然「當機」,可能影響記憶力、專注力或邏輯思考的能力。 理想中的免疫力應該是平衡的狀態,若免疫力過低,身體就會容易受到感染、反覆感冒、生病等,開始產生各種不良的病症,但免疫力太強,也會因為反應過度,出現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等異常反應,所以維持良好平衡的免疫力不應利用偏方,按部就班的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穩固人體免疫系統的禦敵能力,才是踏實、穩定的健康之道。 接種日期越近越緊張?營養師建議要注意這3點 許多人在施打疫苗前後,都會相當擔心自己的行為會影響疫苗效力,甚至引發不良反應,其實不必過度恐慌,施打前應請醫師評估自身的疫苗過敏、慢性病史,並以輕鬆、日常的狀態接種,避免因緊張造成暈針,施打後也要保持充足休息,勿抽菸酗酒,並持續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除此之外,王若昱營養師也提供了以下3點建議,幫助建立民眾施打疫苗前後的正確認知。 一、睡眠充足 施打疫苗前不要讓自己過於勞累、好好休息,充足的睡眠對提升免疫力相當重要,王若昱營養師建議,接種前一週可開始調整自身的睡眠時鐘,每天睡足7~8小時,接種後也可以持續保持這樣的生活習慣,讓身體提升防禦能力,維持良好的機能,幫助抗體在體內生成順利。 二、避免酗酒 雖然目前沒有研究顯示飲酒會影響疫苗效果,因此也沒有明文禁止,但從醫學角度來看,施打疫苗前後都要盡量避免酗酒,因為長期大量飲酒可能影響免疫系統並干擾疫苗反應,一次攝取過多酒精則可能會導致身體脫水,進而造成頭痛、肌肉或關節疼痛等症狀,容易干擾疫苗副作用的判斷,且接種疫苗後身體可能較虛弱,會影響肝臟代謝酒精的速度,建議還是先避免為佳。 其實無論是否有安排施打疫苗,平日也該留意自身的酒精攝取量,不建議過量攝取。根據國健署《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2罐330c.c.的啤酒(相當於兩個酒精當量),女性不超過1罐330c.c.的啤酒。(相當於一個酒精當量) 三、避免抽菸 菸癮和酒精一樣都會削弱免疫系統,因此施打疫苗前後都不建議抽菸。國健署也一再呼籲民眾趁著疫情期間戒菸,根據國際研究表示,抽菸是新冠肺炎重症危險因子,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出現嚴重症狀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 1.4 倍,引發重症風險高達2倍,因此抽菸會讓提高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遠離肺炎威脅,就是最好的戒菸理由。 王若昱營養師提醒,接種疫苗後必須充份休息,減少抽菸、酗酒、熬夜,面對防疫多一份謹慎,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風險。以上原則其實不僅適用於接種疫苗後的不適期,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繼續維持睡眠充足的好習慣、控制飲酒量並戒菸,保持身體健康,才可以徹底發揮疫苗的保護力。 參考資料: 1. 國健署《國民飲食指標手冊》 2.Vardavas CI, Nikitara K. COVID-19 and smok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Tob Induc Dis. 2020;18:20. Published 2020 Mar 20. doi:10.18332/tid/119324. 諮詢營養師:王若昱營養師 學經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 曾任亞東醫學中心 營養師 曾任營養品研發 顧問營養師 現職健康體重管理 營養師 現職居家長照與社區演講 營養師 現職台灣健康體重管理促進會 合作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線上就能看醫生!迎接視訊看診的遠距醫療時代 文章|疫苗引發「新冠手臂」副作用?接種處又紅又腫還痛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6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人人都希望能夠擁有充足睡眠,但隨著時代進步,各方壓力接踵而來,半夜睡不著的人越來越多,相信你也曾經有過睡不著、失眠的經驗。因此為了瞭解現代人的睡眠狀況,美醫誌進行了一項睡眠問卷,希望藉此解開睡不著的因素、睡不著時又是如何解決的呢?本次調查諮詢了臨床心理師曾俊傑,來為我們一起說明睡不著的原因,想要睡得香甜真有這麼難? 工時過長,人人都可能睡眠不足? 相信你我都有聽過一句話,只要睡滿8小時就能補足體力及精神,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並不然,首先我們必須先從源頭了解起,每天幾點起床,工作幾小時,幾點就寢,這些因素都會是影響睡眠時間長短的關鍵,根據勞動部規定,勞工一天工作的標準時長是8小時,但就現在上班族而言,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以上已是常態,舉例來說:小明9點上班,7、8點就得起床,表定6點下班,卻因為事情未做完,往往需要到8、9點才能打卡下班,回到家也可能要12點、1點左右才能上床睡覺。這樣看下來,小明實際的睡眠時間大約7、8小時左右,睡眠時間看似正常,但長達12小時的工作時間已超過了身體負荷,這樣真的能夠有睡好、有睡飽嗎? 圖片說明:調查顯示上班族每天上班時間超過8小時的就有將近47%的民眾,低於8小時、標準8小時的則分別占了13%及40%。 8成民眾天天沒睡飽,你也是嗎? 俗話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5、60年代之前的人在太陽出來就開始工作,當太陽落下就回家休息,生活模式正常規律,可想而知失眠問題就是少之又少。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數十年來的變化,人們需要面臨的狀況變得更加廣泛,生活模式大不如前,早出晚歸、日夜顛倒的人增加,熬夜晚睡的情形也已成常態,想和以往擁有充足睡眠已成天方夜譚。本次美醫誌大調查發現18歲以上的男女平均每天的睡眠時間就有8成是低於8小時,剩餘的2、3成才是有睡達標準8小時及超過8小時,由此可知普遍大眾都是處在睡不飽的狀態。睡不飽、睡不好不僅會讓你在隔日的精神狀態變差,長時間的睡不好,就可能轉變成失眠,想要好好好睡一覺更是難上加難。 到底失眠是什麼呢? 「失眠」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從學生時期開始就會面臨到考試升學的壓力、同儕之間是否能夠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出了社會成為上班族,開始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職場上需要完成上司交付的任務、與同事間的交際、經濟重擔等等都會成為壓力之一,而進入老年,身體狀況開始出現改變,機能退化讓身體健康大不如前,導致睡不好,天天都失眠。台灣睡眠醫學會於近十年的數據調查顯示,全台灣有約10分之1的人口有慢性失眠症,大約10位民眾就有1人深受慢性失眠之苦,失眠問題更是近幾年來備受討論的議題。 失眠分階段,你是哪一種? 睡眠是人體的一個重要機制,目的是藉由休息讓人體恢復精神與體力,但若是睡眠品質受到影響,不易入睡(難以入睡),或是很難維持較長時間的深度睡眠(難以維持睡眠)時,長時間下來就會變成「失眠」狀態。普遍可以分成:入睡困難、續睡困難及過早清醒三種。當以上三種狀況發生,導致你在白天出現疲憊、想睡、情緒不穩、精神不佳等影響學習或工作,而且每週至少會發生三次,就算是達到「失眠」的標準。又可以依據持續時間長短,少於一個月為急性失眠,超過一個月以上就稱慢性失眠。 個性易緊張、睡前滑手機都會讓你睡不著! 在美醫誌的調查中將近8成的民眾在一週內都有睡不好、失眠的痛苦,其中以個性容易緊張、擔憂,睡前習慣看3C產品為最多數的選項,另外像是睡覺環境太吵、太亮及愛喝含有咖啡因的飲品、身體不適(牙痛、頭痛)、時差改變等都是影響人們睡不著的原因。因應數位化時代,許多人在睡前都已習慣將FB、IG、Line的訊息讀完後,才等同於是為忙碌的一整天做個完美的句點。臨床心理師曾俊傑表示睡前滑手機,手機螢幕散發出的藍光會影響身體睡眠,促使體內的交感神經興奮,因此滑了手機反而越滑越睡不著。另一方面,生活步調變快,對於個性較容易緊張、擔憂的民眾來說,面對尚未發生的事物,都會感到不安、害怕,在如此緊繃的狀態,睡眠時大腦就會無法放鬆,此時想要入睡也是很困難的。長時間下來無法達到良好的睡眠狀況,就可能會引發更多的身心理不適。 失眠原因難道和基因有關?睡不著是天生的 根據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研究發現失眠不全然是受心理壓力影響,也可能是先天基因導致的。在113,006個人的樣本中,研究人員發現了7個失眠基因。其中鑑定出的基因之一MEIS1在以前就已被證實與週期性肢體睡眠運動(PLMS)和不寧腿綜合症候群(RLS)兩種睡眠障礙有關。研究人員也發現失眠基因與焦慮症、抑鬱症等情緒疾病都有重複的症狀,都會與失眠症狀同時出現。 而另一項研究則表示,人體內有種名為「clock」(Circadian Locomotor Output Cycles Kaput)的計時基因,它會受到其他基因的蛋白質調控,改變生理時鐘。根據該研究表示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多細胞生物都是利用類似的機制來控制晝夜節律。而我們的大部分基因也都受到生物時鐘的調節,因此,經過仔細校準的晝夜節奏可以使我們的生理機能適應一天中的不同階段,然而當控制生理時鐘的基因出現變異,內建生理時鐘就會往前或往後改變。然而實際上我們會遇到的變因很多重,基因或許是一個影響原因,但若睡眠已出現問題,首要做的就是透過外在機制去做調整。 規律睡眠,迎向健康,讓自己好好睡一覺吧!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就現代社會而言,作息改變、不同壓力來源、疾病甚至是基因,都可能會讓人難以入睡。在長期失眠的情況下,不僅會讓精神變差、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及學習效率下降、反應變得遲鈍,情緒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讓你變得暴躁。為了解決失眠症狀,你會怎麼做呢?多數人都會藉由改變環境、調整作息、睡前喝點小酒、熱牛奶、睡前做運動、放助眠音樂以及吃安眠藥物來幫助入睡。世界睡眠醫學學會為了提醒人們對於睡眠的重視,更發起了世界睡眠日活動,今年的主題是「規律睡眠,迎向健康」(Regular Sleep, Healthy Future)的口號,強調規律睡眠才是讓身體健康的重點,也希望人們能夠建立固定的作息、定期運動,藉此改善整體睡眠和健康狀況,讓自己能夠好好睡上一覺。 附註 此次調查對象為18歲以上至65歲以上民眾,自民國 110 年2月3日至2月28日實施為期三週的睡眠調查,總計回收310份線上問卷,其中230份為有效樣本數。 諮詢心理師:曾俊傑心理師 現職: 晴風心理治療所 院長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士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碩士 暘基醫院 臺安醫院 南光神經精神科醫院 資料來源: 1.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6/170612115358.htm 2.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7/press-release/ 延伸閱讀 影片|睡前喝牛奶助眠有科學依據?原來這些食物都可以助眠! 文章|飲酒助眠不成反上癮!?失眠者必看的睡眠教學,教你睡好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21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別再當夜貓子了!想解決惱人痘和黑眼圈就要做到這些! 你是不是夜貓子呢?相信很多人都會不自覺的熬夜,結果就產生了一堆痘痘和粉刺、當然還有黑眼圈,本集MEnglish要來拯救你逐漸失去青春的皮膚,醫師除了教你專有名詞外,更會提點你該如何處理這些臉上的狀況,當然最重要的是,不要再熬夜了! Are you a night owl? Many people stay up late unconsciously , resulting in acne and dark circles. In this episode , Menglish is here to save your youthful skin. The doctors will not only teach you the proper terms , but also how to deal with these conditions . Of course , the most important is not to stay up late. 各節重點: 00:00 Preview 精彩片段 00:08 Openinig 開場 00:33 Introduce 內容介紹 00:58 Conversation 會話 02:00 Topic 今日重點 03:13 Conclusion 結論 03:31 Keywords 單字教學 04:01 idiom 俗語教室 諮詢醫師:何文藻醫師 現職: 何文藻皮膚科診所 院長 學經歷: 中華民國皮膚專科醫師 台灣皮膚科學會專科醫師 新加坡國家皮膚病中心進修研究 韓國KCCS整形美容外科進修研究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年會進修研究 狐臭手術國際期刊認證 延伸閱讀 文章|韓星消水腫全紀錄,教你這樣做讓圓臉變小V臉! 影片|眼袋好發哪些族群?做哪些事比較可能會有眼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19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日前,韓國人氣男團SuperM成員伯賢在直播放送出現一段小插曲,直播前和直播一小時後,臉瞬間從又腫又圓的臉消風變成V臉的畫面,引起媒體及粉絲熱議,事後得知原來是水腫造成的。臉圓圓的雖然看起來很可愛,但人人都不想擁有,因為臉圓看起來就會被誤會是胖的,擁有纖細四肢也沒有用。你也是圓臉一族嗎?常常被人說胖嗎?想要知道如何從圓臉變成小V臉嗎?快跟著美醫誌一起這樣做吧! 圖說:SuperM成員伯賢於直播開始時的水腫樣v.s.直播一小時後的消腫樣,可以看到他的臉頰肉明顯消失了呢! https://twitter.com/superm/status/1311969322235904002?s=20 直播影片截圖 是水腫還是脂肪多? 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是胖還是水腫,你可以伸出手指簡單做測試,使用食指按壓臉部肉多的部位數秒後舉起,並觀察按壓的肌膚是否有凹陷情形,若有出現凹陷,且肌膚較慢回彈,可能就代表你是水腫人!較肥胖的人肌膚彈性會比水腫人來的好,按壓後不會出現凹痕,很快就恢復原狀。所以別再說自己是水腫不是胖了,兩者可是有很大的區別呢! 若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臉腫得像頭豬,也不要太緊張前一晚是不是喝到整容液(參考連結:韓國「整容液」讓你變女神!為了美麗你願意付出多少?),身材變化絕不是一天就能辦到的,一夜之間要改變身材如同天方夜譚,你可以觀察數分鐘或1小時後消腫的情形,或許也會像韓星伯賢一樣瞬間消風呢。 水腫臉變V臉,簡單2招人人都會做 了解自己是屬於哪種體質之後,再使用正確的方法對症下藥,讓你變成小V臉,徹底擺脫圓臉封號。 第一招:飲食 多吃可排水的食物,像是紅豆、西瓜、薏仁、玉米鬚等等可以消水腫的食物,也可以在早起的時候喝杯黑咖啡或是濃茶,除了消水腫,還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及燃脂的效果。但小編也要提醒有些食物較寒,體質較寒、胃不好的人不建議食用過多,另外使用消水腫的食物較利尿,也千萬不要因為這樣而憋尿喔! 第二招:按摩 藉由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同時也可以達到消水腫的效果。 1.首先將雙手握拳,利用四根手指突起的部分,從下巴處由下往上推,重複約5~10次 2.伸出食指,呈彎曲狀按摩眼部,從眼下淚溝處向上拉提到太陽穴,重複約5~10次上眼眶也是一樣,由內而外按摩至太陽穴 3.最後,將手擺回下巴處,頭微微向上抬,從下巴處拉提到耳垂處再順著頸部按摩到肩膀,一樣可以重複5~10次 小編有時覺得臉腫時,就會簡單使用第一步驟來按摩;眼部肌膚較脆弱,施力避免過大,有時眼睛覺得疲勞時,也可以趁空檔按壓眼部,消腫又紓壓喔!若嫌手部按摩太累,市面上也有許多臉部專用的按摩滾輪或是V臉拉提面膜都可以達到消腫的效果,輕鬆不費力。 想要避免一覺醒來被自己的腫臉嚇到,盡量不要熬夜,睡前避免補充過多的水分、少吃含鈉的重鹹食物,保持良好睡眠及運動,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體內循環,水分才能夠正常排出,輕鬆消腫,時時刻刻保持最佳V臉喔!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0.16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眼袋好發哪些族群?做哪些事比較可能會有眼袋? 了解到眼袋生成原因後,部份民眾會擔心會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煩惱也沒有用,眼袋並不會特定限定在哪個族群,不過生活習慣不好的人眼袋的發生率就會變高;整形外科杜隆成醫師特別指出很多年輕人20幾歲30歲就有眼袋,這都是生活習慣所引起的。 諮詢醫師:杜隆成 現職: 極緻醫美診所醫師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附屬醫院整形外科進修 美國德州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進修 德國和保兒童醫院手外科進修 國立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 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學術委員 振興醫院美容特別門診 主任醫師 振興醫院整形外科 主治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整形外科 資深主治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外科 總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外科 住院醫師 中華民國燒燙傷及傷口照護醫學會監事 中華民國手外科醫學會監事 馬偕護專 兼任講師 馬偕紀念醫院吉里巴斯醫療團 團長 馬偕紀念醫院外科 病房主任 中華民國燒燙傷及傷口照護醫學會 理事 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 理事 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 監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