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皮膚共有153筆結果

  • 澎湖引爆蟲蟲危機?「毛毛蟲皮膚炎」可能讓你奇癢無比、紅疹橫行!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夏天來臨時,可不是只要擔心高溫日曬和颱風侵襲,其實夏天也是「毛毛蟲皮膚炎」好發的季節,毛毛蟲皮膚炎(Caterpillar dermatitis)是一種接觸性皮膚炎,常見原因是來自於蝴蝶或蛾等幼蟲,這些幼蟲身上的刺毛會有特殊毒性,皮膚接觸到時會覺得搔癢難耐,甚至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因此在戶外活動時需格外留意。     小心極細毒毛!徹底清潔衣物,杜絕毛毛蟲皮膚炎   夏季可謂「蟲蟲危機」的好發季節,近日澎湖地區驚傳怪病,自中秋假日後有許多民眾反應皮膚出現嚴重過敏症狀,長出奇怪紅疹且劇烈發癢,造成遊客恐慌。皮膚科醫師林昱廷在社群專頁中便分享近期一名來自澎湖的患者,過去3天內皮膚陸續開始出現紅、腫與會癢的丘疹,經醫師診斷後評估可能是「毛毛蟲皮膚炎」。林昱廷醫師表示,這名患者的皮膚症狀,是一種由台灣黃毒蛾(Euproctis Taiwana)體毛所造成的皮膚過敏反應,牠們的體毛大小非常細微,可能穿透衣服,造成皮膚劇烈發癢或刺痛。       圖片來源:林昱廷醫師Facebook粉絲專頁     想要防範毛毛蟲皮膚炎,可別以為穿著長袖長褲就能安然無恙,這些細毛會隨風飄落在皮膚或衣服上,常見的皮膚過敏反應以分散性的紅斑、丘疹、膨疹或水泡為主,分佈的位置通常位於脖頸、四肢、腋下、腰部、足部等地方,如果有毛毛蟲在身上爬行過,病灶一般會呈線狀排列。至於出現的時機,則不一定在接觸後立即產生,也可能在數小時,甚至數天後才出現。   根據這名患者皮膚紅疹的分佈與人群擴散的狀況,加上澎湖自9月24日起開始吹東北季風,林昱廷醫師推測可能為毛毛蟲體毛隨風飄散,接觸到皮膚才引起的過敏症狀。但畢竟這些細毛可謂防不勝防,長袖長褲僅能達到初步隔絕,因此民眾在戶外活動時,還是要小心留意。如果不慎接觸到毛毛蟲,可千萬要手下留情,勿拍打或直接碰觸毛毛蟲,才不會擴大毒毛的接觸面積,除了要盡快洗淨皮膚外,返家後也需要徹底清潔衣物,可以利用膠帶沾黏查看是否有殘餘的細毛,以免往後再次穿著同一件衣物時,又會誘發相同的症狀。   倘若毛毛蟲皮膚炎的發癢情形和紅疹持續擴大,須及早就醫,由專業醫師診斷治療,千萬不要聽信網路偏方,以免過敏反應更加嚴重。醫師通常會開立口服的抗組織胺,或使用外用的類固醇藥膏來緩解症狀,約半個月內就會逐漸痊癒,但復原期間要記得不要過度搔抓患處,謹遵醫囑才能早日康復。     小小一隻毛毛蟲,也能讓你癢到叫苦連天   毛毛蟲皮膚炎其實並不只有在台灣出現,過去在國外甚至有爆發過類似的疫情。林昱廷醫師表示,根據國外媒體報導,早在1989年的法國以及2001年澳洲的雪梨,都曾有出現過類似的群聚案例。   林昱廷醫師進一步指出,這起澳洲雪梨的例子特別的是,案例是來自於一間社區中心,當中有過半的員工及5%的顧客都有發生紅疹的反應,但每當有人週末離開社區,外出去渡假時,症狀就會減輕,回來後症狀卻又浮現,該中心懷疑是某種昆蟲造成的影響,因此對社區內部及戶外用殺蟲劑清潔了數次,但卻從未在社區中心找到疑似的昆蟲,患者皮膚搔癢的問題也依然沒有得到改善,這樣的狀況持續了長達4個月,最後才在郵箱附近的一棵樹上發現許多黃尾毒蛾幼蟲,最後中心派員將樹鏟下移走,並徹底清潔該樹周圍的區域,才終止了整個疫情。   至於澎湖地區近日傳出的「紅腫癢怪病」,澎湖衛生局在接獲通報後,於28日委請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運用遠距設備,與多位專家視訊連線調查,綜合看診民眾症狀和敘述,以及皮膚專科醫師看法,澎湖衛生局表示,現行地區內的紅腫症狀像是丘疹樣尋麻疹(insect bite induced popular urticaria),此皮膚癢疹有可能因節肢動物叮咬,不排除是樹木草叢棲息的毛毛蟲、纖毛或寄生在季節性候鳥、家禽的蟎造成,建議只要不過度搔抓,此癢疹會自動痊癒,也不會留下疤痕。   澎湖衛生局呼籲民眾出門運動或通勤時,記得穿著長袖衣物、脖圍和長褲,減少暴露部位,若皮膚感到紅疹、搔癢,建議先以溫水淋浴沖洗,更換乾淨衣物,若無改善請盡速就醫,切勿隨意購買藥物或乳液塗抹,以免症狀惡化。     諮詢醫師:林昱廷醫師    學經歷: 中華民國皮膚科專科醫師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醫學系畢業 木木日安皮膚專科診所院長 皮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 萬芳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 第16屆國家新創獎 第17屆國家新創獎 101與102年台北醫學大學學術研究獎     延伸閱讀 文章|焦慮摳皮想抓癢?「皮膚搔抓症」讓你忽視了皮膚痛苦的哀鳴嗎? 影片|皮膚癢好想一直抓抓抓 擺脫你的過敏原兇這麼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9.29

  • 史上第一罐「防曬乳」的誕生 原來美白功能防曬霜都是騙人的?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史上第一罐「防曬乳」的誕生 原來美白功能防曬霜都是騙人的?   疫情趨緩終於可以出門曬太陽!但曬日光浴的同時,你知道紫外線就是加速皮膚老化、皮膚癌、白內障的元兇嗎?現在不少藝人都提倡在家也要防曬才讓她們年近30~40歲,還能擁有嬰兒般的白皙光澤牛奶肌,其實西元前的古埃及人類就已經開始就地取材,使用手邊植物、礦石做為降低曬傷風險的的保護霜,但你普羅大眾都知道的是,防曬係數與防曬效果才是真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本集美醫誌動知識要帶你回到20世紀見證史上第一罐防曬乳的誕生,從防曬進化史告訴你阻擋紫外線有多重要!     各節重點: 00:00 原來「白皮膚才是美」的審美觀從古早前就有? 00:27 古埃及希臘人都是怎麼防曬的? 01:05 史上第一罐商業販售防曬乳的誕生 01:18 防曬乳的進化都是因為「他們」的休閒娛樂! 01:37 防曬乳不只防曬傷,看不見的「紫外線」更要防 02:05 功能性(美白、防水)防曬霜CP值高嗎? 02:46 有防曬跟沒防曬的臉老化速度相差30歲?     資料來源: 1. https://blog.greenvines.com.tw/gv-clean-beauty-perspectives/the-history-of-sunscreen-and-sun-care-part-1/ 2. https://blog.greenvines.com.tw/gv-clean-beauty-perspectives/the-history-of-sunscreen-and-sun-care-part-2/ 3.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882#1 4.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5248 5. https://kknews.cc/zh-tw/fashion/rp69klv.html 6. https://blog.sciencemuseum.org.uk/the-story-of-sun-cream/ 7.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5819 8. https://painting-mythology.blogspot.com/2016/01/39-old-masters-embedded-with-helen-of.html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16

  • 一直掉頭髮也是新冠肺炎後遺症?放置不管當心「落髮禿頭」!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一直掉頭髮也是新冠肺炎後遺症?放置不管當心「落髮禿頭」!   掉髮是許多現代人的困擾,研究顯示高達30%~50%的COVID-19患者,在確診後3至6個月內出現休止期落髮,即便是無症狀者也有高達10%的人歷經同樣的情況。究竟掉髮是後遺症,抑或是疫情之下過大壓力造成的?而新冠肺炎又是否會直接導致掉髮呢?本集邀請到朱冠州醫師來為我們一一解答!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1 新冠肺炎導致掉髮? 01:00 為什麼會休止期掉髮 02:01 掉髮該怎麼解決 03:08 雄性禿與休止期落髮 04:39 性別會影響掉髮嗎 05:10 掉髮會自行痊癒嗎 06:25 掉髮要吃藥治療嗎 07:36 掉髮何時該就醫 08:30 醫師給觀眾的建議       諮詢醫師:朱冠州醫師    現職: DCDC生髮診所 醫師 學經歷: DCDC生髮診所院長 台灣植髮學會理事長 台大醫學系畢 馬偕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 台北市立仁愛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植髮手術存失敗風險?!生髮不成頭皮反長蟲! 影片|植皮術後不只色差還長陰毛!異體移植手術來源是OO?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9

  • 夏天吃芒果會誘發皮膚過敏?真實原因就在這裡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台灣是水果王國,一年四季都有水果盛產,在炎炎夏日民眾除了吃西瓜消暑之外,最常吃的就屬芒果了,由芒果做成的各式甜品和冰品也隨處可見,不過坊間有傳聞吃芒果會造成皮膚過敏、芒果吃多了會產生蕁麻疹、芒果有毒等謠言,究竟這種說法有沒有根據,吃芒果真的會過敏嗎?跟著美醫誌一起來破除謠言,讓你安心享受好吃的芒果!     你最喜歡吃什麼水果?相信每個人都心有所選,不過在夏天最夯的那就非芒果莫屬了,光是想像吃上一口芒果冰就讓人垂涎欲滴,但是在吃芒果之前,坊間似乎有些傳聞吃芒果可能造成過敏、吃芒果會得蕁麻疹、甚至傳出芒果有毒的消息,面對這些消息來源,其實民眾不用緊張,讓醫師來告訴你真正的原因。     芒果過敏原從何而來?少數人出現的過敏交叉反應   皮膚科鄭百珊醫師指出,芒果造成身體過敏有兩種,一是接觸性皮膚炎、二是遲發性全身過敏。接觸性皮膚炎是因為果樹的外表,或是芒果外皮一層油油黏黏的東西,那種汁液叫做漆酚,比較不溶於水,皮膚接觸後十分鐘內就會被吸收,所以在切芒果或吃芒果時會碰到果皮有可能造成手或嘴巴周圍癢的症狀,只要把果皮清洗乾淨就可減少這樣的問題。   遲發性過敏與體質有關,但一般對果肉敏感的人非常少見,這類民眾吃完一兩小時後身體開始發作,其症狀可能以蕁麻疹的樣子出現,比較嚴重可能有血管性水腫,包括眼皮嘴唇都會有影響。談到過敏,某些人會有乳膠水果過敏症候群,就是身體內部有過敏源的交叉反應,就是說如果某種食物會引起你過敏反應,某些相類似的食物,可能也會造成你過敏反應;例如,如果你對蝦子過敏,通常你不只對蝦子過敏,可能你對螃蟹、龍蝦、甲殼類海鮮都會過敏,這叫做交叉反應(Cross-reactivity),主要是他們有相類似的過敏原致敏蛋白,只要吃進去某些食物,體內的系統就會誤認成為相似的,出現相似的反應,像是奇異果、香蕉、芒果、鳳梨、哈密瓜、番茄、百香果、酪梨等等,吃進去喉嚨會發癢腫脹或蕁麻疹反應,甚至有過敏性休克,但是這侷限於少數,並不是大部分的人都有。           鄭百珊醫師表示,有些家長會聽別人說某些食物會過敏,然後就禁止小孩吃,她建議家長要先讓小孩以少量嘗試,不是別人會過敏的食物自己就會,其實很少人會對多種食物過敏。人體最大過敏源是來自空氣,因為有塵蟎和其他物質,不能把所有過敏怪罪到吃的食物。           吃芒果有蕁麻疹且有毒,真實原因包含多種   吃芒果會得蕁麻疹,是不是芒果有毒,這是民眾最常傳出的謠言;蕁麻疹分成急性跟慢性,急性可能與食物有關,像是蝦蟹甲殼類、海鮮或是不新鮮的食物,另外感染也是會引起蕁麻疹,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壓力也可能會誘發蕁麻疹。慢性蕁麻疹定義是6週以上,像是溫度的冷或熱、自體免疫疾病、甲狀腺疾病、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不明原因等等都有可能會引起慢性蕁麻疹。鄭百珊醫師表示,吃芒果發生的機率非常非常低,應該排除這種芒果有毒錯誤的觀念,若本身有蕁麻疹還是要給醫師評估原因是哪一個。     水果適量攝取好處多 打成果汁非最佳選擇   芒果是台灣盛產水果,有豐富維生素A,可以改善乾眼症和促進皮黏膜健康;另外也有維生素C、番茄素以及ß胡蘿蔔素,富含纖維可以增加腸胃蠕動,不過因為含糖量高,一顆大芒果就有50~60克的糖分,糖尿病患者不建議過度食用,另外一般人吃太多會因為ß胡蘿蔔素過量而有皮膚泛黃的問題,因此水果固然對人體有多種好處,但是一旦過度攝取卻可能帶來壞處。鄭百珊醫師表示,水果攝取對人體健康很重要,衛福部建議國人每日三份蔬菜兩份水果,水果有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和幫助腸道吸收,但若是打成果汁比較不建議,因為糖份過高,血糖上升容易變胖、熱量變高,所以吃水果也記得要適量即可、盡量攝取水果原型而非榨成汁飲用。       諮詢醫師:鄭百珊醫師    現職: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皮膚科主治醫師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紫外線過敏4成因你也有嗎?原來檸檬、香菜都會讓皮膚發炎變色! 影片|皮膚癢好想一直抓抓抓 擺脫你的過敏原兇這麼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9

  • 戴口罩悶出酒糟皮膚炎?臉紅乾癢竟是蟲爬滿臉?醫師教你這樣做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你有酒糟肌嗎?夏天是酒糟性皮膚炎盛行的季節,尤其在新冠肺炎防疫期間,長時間戴口罩讓皮膚悶熱不透氣,酒糟發作的患者比例也跟著提升,症狀嚴重者可能還會出現疹子、膿疱,不僅不美觀,也會為患者帶來不舒服的感受。目前酒糟的致病機轉尚未完全瞭解,但已知可能與血管的異常擴張、基因、體質相關,所以難以根治。酒糟患者能做的是透過一些治療和日常保養避免誘發因子,讓肌膚降低「鬧脾氣」的機率。     什麼是酒糟性皮膚炎?帶你了解酒糟的四種類型   酒糟皮膚炎是一種皮膚慢性發炎性疾病,通常好發於鼻子、臉頰處。一般說來,常見的臉部酒糟症狀是有持久性泛紅,也可能出現如青春痘般的小疹子,隨著時間增加,皮膚會出現擴張的血管絲並有灼熱、癢或刺痛感。依照臨床的分類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其中以紅斑血管擴張型與丘疹膿疱型最為常見:   一、紅斑血管擴張型   臉部容易潮紅或出現血管絲,嚴重時泛紅難以消退。       資料來源: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好發於臉頰兩側,會在臉部出現泛紅或血管絲,泛紅狀況來自於血管擴張,並伴隨著灼熱、刺痛感,嚴重時會出現持續性紅斑,不容易消退。     二、丘疹膿疱型   臉上除了有泛紅之外,會伴隨著小膿疱。       資料來源: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丘疹膿疱型患者除了會因為微血管擴張造成臉部泛紅之外,血管周圍的皮脂腺也會發炎,導致類似痘痘的小疹子與膿疱產生,和青春痘的差別在於,酒糟性皮膚炎的膿疱不會產生粉刺。     三、鼻瘤型(酒糟鼻)   好發於皮脂腺旺盛的人身上。       資料來源: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當臉部皮脂腺增厚同時血管過度生長時,就容易形成酒糟鼻,皮膚上會有一顆顆的瘤狀物,使鼻部肥大、變形,好發於皮脂腺旺盛的人身上。     四、眼睛型酒糟   眼睛出現血絲,伴隨灼熱、發癢或刺痛的異物感。       資料來源: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會讓眼部周圍灼熱、乾澀、發癢,也可能對光線敏感與視力模糊,如果不治療,可能因為侵犯角膜而損傷視力。     酒糟皮膚炎與個人體質息息相關,受到內、外在刺激就會引起酒糟   皮膚科醫師高珮菡說道,酒糟患者大多都有潛在的酒糟體質,這些患者的血管、皮膚也比正常人來得敏感,當先天的體質加上內在、外在環境的刺激時,血管就容易過度擴張而發炎泛紅,誘發出酒糟。   1.內在的刺激因子:壓力大、熬夜使荷爾蒙紊亂、情緒起伏大,都會讓血管受到刺激而過度擴張、發炎。   2.外在的刺激因子:過度日曬、處在悶熱的環境、氣候溫度變化大、吃辛辣食物、酗酒等也容易讓血管擴張。此外,常做臉、去角質或是使用錯誤的保養方式,還會讓皮膚屏障受損,使酒糟情形惡化。     蠕形螨蟲也是導致酒糟性皮膚炎的兇手   蠕形蟎蟲是每個人臉上都會有的共生寄生蟲,會啃食皮膚的表皮細胞和油脂,平時與人是和平共存的狀態,但對某些人來說,蠕形蟎蟲卻是引起酒糟的元兇,原因如下:   一、蠕形蟎蟲過度增生,酒糟問題隨之而來   有些患者屬於油性膚質,油脂是蠕形蟎蟲的養分來源之一,當油脂分泌旺盛時,容易使蠕形螨蟲過度增長,堵塞住毛孔並過度咬食毛囊表皮,導致皮膚出現乾癢、脫皮的現象,甚至會有膿疱產生。     二、對蠕形蟎蟲極度敏感的人,也會誘發酒糟   高珮菡醫師說明,在臨床上發現,有些患者的皮膚對蠕形蟎蟲極度敏感,儘管臉上的蠕形蟎蟲數量在正常值,還是有可能讓皮膚產生泛紅、乾癢等症狀。   如果民眾發現皮膚有泛紅、乾癢與脫屑的情形或是出現小膿疱,很有可能是蠕形蟎蟲所引起的,建議到皮膚科門診由醫師進行「蠕形蟎蟲檢測」。     酒糟肌無法根治,治療的目的是穩定肌膚狀態   高珮菡醫師表示,不論哪種治療方式都只能改善酒糟症狀卻無法真正根治酒糟疾病,治療的目的是避免酒糟繼續惡化。在藥物方面,醫師會針對不同酒糟類型,給予因應的治療對策,像是臉部泛紅的酒糟患者,可以給予血管收縮的藥膏與口服藥;若是蠕形蟎蟲引起的酒糟,就要用能殺死蠕形蟎蟲的藥膏,降低蠕形蟎蟲數量後,也能進一步改善泛紅與膿疱的症狀。     雷射、光電療也是酒糟治療的一環,但在膚況穩定時才能施打   許多酒糟患者透過藥物治療後,雖然控制住肌膚的發炎狀態,但臉部的血管絲和痘印依然存在,這時就可以藉由雷射或光電療改善泛紅問題。機台選擇上有染料雷射、585黃雷射,脈衝光及彩衝光,這些儀器都能幫助改善泛紅、減少增生的血絲。差別在於,染料雷射、585黃雷射屬於雷射,專一性高,可以較快看見效果,但副作用也會比較大;脈衝光、彩衝光則是光電療,比雷射溫和但效果也較為緩慢,醫師則會視患者狀況選擇適當的療程。要特別注意的是進行療程的前提是經過醫師評估後,確認皮膚屏障穩定才能施作。     痘疤治療傳送門:治療痘疤有撇步 醫美療程對症下藥     酒糟肌日常保養,簡單、溫和最重要   除了上述的治療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從日常生活著手,避免誘發因子。像是儘量不曬到太陽,出門應擦防曬乳,並做好撐傘、戴帽子等物理性防曬。保養上使用不刺激、不含香精或酒精成份的保養品,洗臉時盡量用微涼的水、避免過度清洗肌膚,還有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好日常保養加上配合醫師的完整治療,就很有機會降低酒糟發作的頻率喔!       諮詢醫師:高珮菡醫師    現職: 漫雲思境醫美診所 院長 學經歷: 中華民國皮膚科專科醫師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長庚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台灣大學醫學系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肺炎來勢洶洶,防疫同時卻引起「口罩痘、酒精手」上身? 影片|四大痘疤好困擾?專業美女醫師教你擺脫痘痘人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2

  • 疫苗引發「新冠手臂」副作用?接種處又紅又腫還痛爆!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隨著接種的疫苗到來,國人開始依政府規定的類別接受施打,近日也開始實施殘劑預約劑,讓非規定類別的人員也可以盡早打到疫苗,不過注射疫苗並不是沒有副作用,除了有全身痠痛、發燒、頭痛等全身性反應,皮膚是最常表現症狀的部位,注射後出現紅腫及癢感也是有可能,甚至有人出現所謂的「新冠手臂」,如何緩解這些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讓醫師來告訴你。     你或你的家人去接種疫苗了嗎?相信部份長者都已經接種過了,不過根據國外研究,在注射疫苗後有人卻出現了副作用,部分是全身性的反應,像是身體痠痛、發燒等症狀,有些像是局部性的,例如打的部位痠痛、皮膚產生紅疹、蕁麻疹、玫瑰糠疹及各種濕疹型的變化,會因疫苗種類和個人體質出現不同的反應。   皮膚科醫師蔡長祐表示,英國《刺胳針》報告顯示,出現比較多副作用的族群落在女性及小於55歲佔大多數,以現行AZ疫苗來說,一般來說打完疫苗隔一兩天這些紅疹和痛感就會出現,但是約一周它自動就會消腫並痊癒;若是以mRNA疫苗來看,症狀其實也是差不多,但是要注意有人在打完後一周手臂出現局部大型紅腫的遲發性反應,令民眾感到又腫又痛,它被稱做「新冠手臂」,會有人誤以為這個是蜂窩性組織炎,但其實不是,而新冠手臂大部分的人會在4天左右消退。至於腳、嘴部及臉部皮膚會不會有影響,蔡長祐醫師說,擴散至其他部位就是全身性的皮膚反應,比較常見就是蕁麻疹、少見的如玫瑰糠疹、麻疹、肢端紅腫的皮膚反應。   至於年長者會不會有這些皮膚表現,皮膚科醫師何信君表示,一般來說年長者的皮膚對疫苗反應比較溫和,多半是發燒或痠痛,反而年長者要多注意慢性病等其他疾病引起的風險。若是皮膚本身有過敏的人,也會懷疑是否在注射疫苗後引起其他的反應,何信君醫師說,這要看體質和疫苗內容物是否有相關,本身對疫苗內容物有過敏現象,當然接種後就會有。   部份民眾會因為打了第一劑疫苗產生副作用後而對第二劑接種產生卻步,認為自己是不是對疫苗過敏,蔡長祐醫師說,其實副作用都會有,就算是注射第二劑也會有可能再度出現,但症狀就會比較輕微許多,他呼籲民眾還是要去接種第二劑來抵抗病毒的入侵。   至於在臨床上來看,民眾若覺得注射後有不適,可到就近的醫療單位去確認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就兩位醫師的角度來說,注射完後發生症狀前來求診的並不多,反而是沒有打疫苗的人,皮膚出現類似蕁麻疹或小水泡症狀,懷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而前來就診,不過醫師沒辦法證實,還是要透過篩檢才能知道。蔡長祐醫師表示,處理這些症狀與一般皮膚問題大同小異,給病人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加外用的類固醇藥膏,有時可以加止痛藥,都能得到不錯的一個治療效果。       諮詢醫師:蔡長祐醫師    現職: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 主任醫師 學經歷: 前蔡仁雨皮膚科診所副院長 前王仁暉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日本東京虎之門醫院皮膚外科進修 日本東京大塚形成外科研究員       諮詢醫師:何信君醫師    現職: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 皮膚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皮膚外科研究員 長庚大學部定講師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前基隆長庚醫院皮膚科主任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疫苗面臨緩打潮?打疫苗後真的易猝死?你也「縮」了嗎? 影片|防疫導致口罩痘和酒精手?! 對抗病毒應該這樣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5

  • 皮膚出現大片紅疹、腳趾有凍瘡?!小心是新冠病毒找上你!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你知道皮膚出現「紅疹」有可能是新冠肺炎引起的嗎?隨著疫情持續升溫,有越來越多特殊的症狀被發現,現在有研究指出,新冠病毒除了造成肺部受損、味覺、嗅覺的喪失之外,甚至有可能引起皮膚疹,像是紅疹、凍瘡樣病灶、小水泡以及蕁麻疹等,但並非有紅疹就一定是感染到新冠病毒,而是可以作為大家自主觀察、提高警覺的小方法,多一分了解,才能少一分恐慌。     皮膚科醫師蔡逸姍表示,根據《英國皮膚病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指出,英國有17%的患者感染到新冠肺炎後,出現的第一個症狀是皮膚有紅疹,而有21%的患者除了紅疹之外,沒有其他症狀產生,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在近期也針對新冠紅疹提出說明,表示目前台灣新冠紅疹的統計比較不明朗,但整體看起來紅疹的發生率比較低一點。雖然台灣的患者出現相關皮膚症狀的案例並不多,但我們還是有必要好好了解新冠病毒可能會引發哪些皮膚疹,並多加留意身旁的人與自己的皮膚狀況。     新冠紅疹症狀多樣, 特殊皮膚表現要注意   「新冠紅疹」有很多不同的樣子,嚴重性也不同,以下有6種新冠肺炎症狀常見的皮膚表現:   一、凍瘡樣的病灶(chilblain-like lesions) 凍瘡樣病灶的患者,趕快居家隔離,不要去擠快篩站       圖片引用自美國皮膚醫學會網頁(AAD)     蔡逸姍醫師指出,凍瘡樣病灶會出現在手指或腳趾(比較常在腳趾),又稱為「新冠腳趾」(COVID Toes),症狀區會呈現紅色或紫色的狀態,伴隨疼痛與腫脹,凍瘡樣病灶有一點很特別的是,大部份發生在免疫力較好的年輕人或小孩子身上,研究發現,這些患者因為免疫防禦系統抵抗病毒的能力較好,最後只留下凍瘡樣病灶的症狀,也因為體內病毒量少,所以進行快篩時幾乎都是陰性,所以有凍瘡樣病灶的患者不要去擠快篩站,因為較難透過快篩或抽血檢驗出是否患有新冠肺炎。   凍瘡樣病灶屬於較晚期會發生的症狀,可能在潛伏期14天過了才會發生,但病毒在潛伏期時就有一定的傳染力,若發現有此症狀的民眾要趕快居家隔離,並聯絡14~21天內接觸過的人,請他們注意是否有乾咳、發燒等症狀,而凍瘡樣病灶患者本身因為免疫力較好,若沒有其他併發症,先好好待在家靜養,因為這種病灶自行康復的機率較大。     二、麻疹樣紅疹(morbilliforme) 沒有特異性的紅疹,同時有新冠肺炎接觸史須留意       圖片引用自英國covidskinsign網頁     麻疹樣的紅疹形態細碎大片,大部份分佈在軀幹,平常人若發燒或是被不同種病毒感染時,也可能有類似的麻疹樣紅疹,因此無法單看紅疹判斷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如果民眾有新冠病毒接觸史,同時身體出現麻疹樣紅疹時,才有可能是新冠病毒所引起的,此時要提高警覺,趕快就醫確認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     三、小水泡狀紅疹(vesicular) 小水泡偏單一形態,不同於水痘具有多種時期的樣子       圖片引用自Pediatric dermatology期刊     有些民眾感染到新冠病毒後,會有形態細小的水泡產生,水泡沒有特定分佈的位置,蔡逸姍醫師說道,水痘病毒也會長出水泡,不一樣的是,水痘病毒引起的小水泡在肌膚上可能會有好幾個時期的樣子,像是剛長出來的、結痂的、乾掉的、破掉的,如果是新冠病毒誘發的水泡,研究發現水泡偏單一形態,看起來在同一時期,這是民眾可以稍微注意的特徵之一,只是沒辦法透過水泡判定是否感染到新冠病毒,醫師還是需要搭配其他資訊才能給予正確的治療。     四、網狀青斑(retiform purpura) 網狀青斑伴有凝血功能異常或血管病變,病情較嚴重       圖片引用自ABC News網站     患有「網狀青斑」的患者在新冠紅疹佔的比例不多,大約5%~6%左右,通常是晚期會出現的症狀,也就是病人已經有發燒、咳嗽、肌肉痠痛等症狀發生後,網狀青斑才會漸漸浮現出來,形態上呈現暗紅色或青紫色網狀樣,並發生在四肢。這類患者通常「病情比較嚴重」,大部份會在老人或患有重症的患者身上看見,因為他們的免疫防禦機制較弱,沒辦法有效趕走病毒,反而破壞了自身的血管壁, 造成栓塞、發炎等,合併有一些凝血功能異常或血液方面的問題,所以患有網狀青斑的患者,預後是比較不好的,蔡逸姍醫師補充,有些人肌膚接觸到冷空氣時,皮膚會呈現生理性的大理石紅斑,這個是體質關係引起,並不是所謂的網狀青斑症狀。     五、蕁麻疹(urticaria) 過去不曾有蕁麻疹,最近有新冠肺炎接觸史並長出蕁麻疹,感染新冠肺炎機率較高       圖片引用自英國covidskinsign網頁     蔡逸姍醫師表示,蕁麻疹的症狀表現和一般常見的蕁麻疹幾乎一樣,因此很難辨別,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是,如果民眾過去不曾發生蕁麻疹,可是最近有新冠病毒接觸史,同時又長出蕁麻疹,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會高一些。相反的,以前常常長蕁麻疹,現在剛好又蕁麻疹發作的民眾,第一步先確認自己有無接觸史,有疑似接觸史時,先居家隔離觀察狀況,無接觸史的話,可以到皮膚科尋求醫師協助。     六、小出血點(petechiae) 呈深紅色細碎一片,用力壓出血點不會消退       圖片引用自英國covidskinsign網頁     呈現小小紅紫色的點點,用力壓出血點也不會退掉,通常發生在四肢。     疑似出現新冠紅疹,先確認有無其他症狀、接觸史   如果發現自己身上出現「不明紅疹」,同時有發燒、腹瀉、乾咳等症狀;或是只有「不明紅疹」,但有新冠肺炎接觸史,都建議前往急診並主動告知可能為高風險患者,除了上述的情況,皮膚有紅疹的民眾,先不必擔心是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觀察後續有無其他症狀,再做進一步的處理。   台灣疫情仍在延燒,目前政府也呼籲大家,無接觸史、無症狀者先不要去篩檢站,以免增加篩檢醫療負擔,還會讓自己暴露在感染風險之中,最重要的是把口罩戴好、勤洗手並保持社交距離,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喔!         諮詢醫師:蔡逸姍醫師    現職: 京硯皮膚科診所 皮膚專科醫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馬偕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皮膚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雷射光電醫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文章|皮蛇是什麼?治療三原則斬斷帶狀皰疹復發魔咒 影片|濕疹可能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醫師教你如何正確對抗濕疹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3

  • 小心!「蛋」藏危機!美妝蛋美顏不成反爛臉、爆痘?!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小心!「蛋」藏危機!美妝蛋美顏不成反爛臉、爆痘?!   你用的美妝蛋有清潔過嗎?你知道美妝蛋是會發霉的嗎?多久清一次才算乾淨呢?相信有化妝的你,應該都知道化妝後是要卸妝,那使用的化妝道具呢?今天就要請皮膚科醫師來為我們解析美妝蛋暗藏的危機!一顆小小的美妝蛋究竟藏了多少的黴菌?不清潔的美妝蛋會讓皮膚爛嗎?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1:06 美妝蛋平均一顆可以用多久的時間? 02:32 粉撲、美妝蛋會滋生多少細菌? 03:36 如何知道美妝蛋髒了? 04:16 美妝蛋多久該清潔? 04:30 美妝蛋的清潔方法? 06:32 美妝產品沒清潔乾淨,會對臉上造成什麼影響? 08:15 日常可以如何保存美妝蛋?       諮詢醫師:鄭嵐心醫師    現職: 黃禎憲皮膚科診所 主治醫師 學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中華民國皮膚科專科醫師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文章|化妝「神器」發霉要人命,美妝蛋清洗保養這樣做 影片|你的保養品裡可能有它!使用對羥基苯甲酸酯要注意什麼?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31

  • 新冠肺炎疫苗導致腫痛發炎副作用,醫美填充物惹的禍?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世界各地仍無停歇的跡象,就連台灣本地也出現了大幅人數確診的消息,全台更是進入第三級的防疫警戒狀態,除了個人本身做好防疫措施外,就必須仰賴COVID-19疫苗來達到防堵病毒的功效。但疫苗對於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狀態的呈現,對於曾經在臉上注射過填充劑或是玻尿酸的人,有可能會因為疫苗讓身體感到不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跟著國際新知一起來看看!     你曾經在臉上做過微整嗎?是否有注射過填充物呢?在新冠肺炎期間想注射COVID-19疫苗可得先想一想,根據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ASAPS)美國美容整形外科學會指出,曾經在臉上有注射填充物的民眾,在接受疫苗接種後,身體出現了紅腫以及發炎的副作用,還有人出現嘴唇腫大的情形;不過這僅僅是個位數的個案,而身體出現狀況的患者在接受類固醇及抗組織胺的治療後,症狀已得到緩解。   其實這是很罕見的狀況,尤其是此類報導一出,不少曾經注射過填充物的民眾紛紛打電話詢問醫師是否可以接受COVID-19疫苗接種,皮膚科醫師Dr. Brooke Jackson指出,副作用出現的案例雖少,但是隨著疫苗接種人數越來越多,就數學統計上這些案例仍有可能會發生。而上述案例的患者,其實他們注射填充物至少有半年至一年的時間,會產生這種情形不一定是跟疫苗有關,人體內的免疫系統作用也是因素之一。   在COVID-19疫苗上市前都會經過美國FDA的測試及實驗,舉某牌疫苗為例,15,184名的受試者中有3名受試者之後出現不適的狀況,但是測試時並不會知道受試者過去曾經服用過或施打過的藥物,這並不代表疫苗就是有問題或是出現瑕疵,大部分受試者身體仍然是出現正常的反應。注射填充物出現紅腫或發炎情況也不是施打疫苗後獨有的,原本個人的體質也是有可能會引發一些不良反應,所以把施打疫苗和不適症狀劃上等號其實是不太正確的。   當然在疫情嚴峻狀況下,接受疫苗接種還是必須的,美國皮膚科手術學會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Dermatologic Surgery(ASDS)建議民眾不要因為你注射過相關填充物就害怕去接受疫苗的施打,畢竟病毒是相當可怕的,傳播速度又快,疫苗才能有效地隔絕病毒,幫助人體免於危害。當然如果有個人病史或是其他的藥物使用歷史,最好在施打前告知相關單位或醫師,請他們詳細評估後再進行,保持正確的認知來面對疫苗施打後的狀況也非常重要,不要因為恐慌或是一些消息來源就錯失了疫苗的施打時機,畢竟沒有人希望成為疫情下的受害者。     資料來源: 1. FDA: Moderna Vaccine May Cause Reaction in People With Facial Fillers | Health.com 2. Are the Covid-19 Vaccines Safe for Facial Fillers? (vogue.me) 3. Q&A: Reaction to facial fillers may be seen with Moderna COVID-19 vaccine (healio.com) 4. COVID-19 Vaccine and Facial Fillers: The Interactions and Side Effects to Know About (goodhousekeeping.com) 5. About Us | Skin Wellness Dermatology Associates 6. Oral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for treatment of delayed inflammatory reaction to dermal hyaluronic acid fillers following COVID-19 vaccination-a model for inhibition of angiotensin II-induced cutaneous inflammation (jaadcasereports.org) 7. COVID-19 - Facial Fillers and COVID-19 Vaccine (surgery.org)     延伸閱讀 文章|我不喜歡鏡頭前的自己!疫情下的醫美整形熱潮 影片|新冠肺炎病毒從「眼」入?防疫期間戴隱形眼鏡要小心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7

  • 小心甜蜜陷阱!皮膚老化、記憶力衰退、抑鬱上身,都是「糖」惹的禍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下,許多人開始居家辦公,在家工作的你是不是容易嘴饞亂吃甜食呢?也有生物學家表示,人們在覺得有危機時,會特別想吃蛋糕、奶油等碳水化合物,大啖甜食的確會讓人產生幸福感,讓人心情愉悅,但其實含糖量過高的食物,吃多了除了導致肥胖、代謝異常,也跟皮膚老化息息相關,還有研究指出,攝取太多糖會間接損害腦部功能,像是認知功能缺損、記憶力衰退,甚至引發抑鬱,現在就讓我們深入了解「糖」的甜蜜與負荷吧!     過多糖份會加速皮膚老化以及痘痘產生   吃太多富含糖份的食物會讓大腦釋放腦內啡,腦內啡是一種快樂激素,會調控大腦的感受,讓我們內心充滿愉悅,這份幸福感會誘使你增加對於糖份的渴望,讓你不自覺吃更多甜食,造成惡性循環,引發「糖化作用」過度運作,「糖化作用」是體內過多的糖分子與蛋白質分子結合,導致肌膚的膠原蛋白、彈力纖維硬化脆裂,所以肌膚會變得泛黃暗沈、失去彈潤感,久而久之會產生討人厭的皺紋,甚至肌膚鬆弛下垂的老化現象。   高糖份食物在研究中被認為是和痘痘發生有關聯的,理論上是高糖飲食使得血糖升高,為了降低血糖會大量分泌胰島素,而高濃度的胰島素會使角質細胞過度增生,毛囊油脂分泌增加,張宜婷營養師指出,高糖飲食會刺激身體發生發炎反應,就會大大增加痘痘生成的機會,讓皮膚變差。     記憶力衰退、憂鬱風險連帶增加   食用大量甜食除了造成肌膚老化、變差之外,還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認知功能,認知功能除了記憶力之外,也包含理性思考的能力,而這兩大功能都和我們大腦的前額葉有關,當吃太多糖時,會讓前額葉的活性下降,漸漸地記憶力、工作處理能力就會逐漸下降。   除此之外,糖所帶來的快樂會讓你在短時間內大量攝食糖份,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急劇上升,為了平穩血糖,胰島會分泌大量的胰島素,血糖又再度快速下降,血糖大幅度變化就會讓情緒相對不穩定,容易產生焦慮、抑鬱,讓憂鬱感漸漸襲捲而來。     適量攝取好的糖份,找回無負擔輕生活   其實,糖對人類的身體與心靈還是有益處,但重要的是不過度的「嗜甜」,並且少食用有精緻糖的食品,張宜婷營養師解釋,「精緻糖」指的是非食物本身的天然糖份,而是加工食品內精製過的糖,例如冰糖、砂糖、高果糖糖漿、玉米糖漿等,像是手搖飲,糖果、餅乾等可能都有添加,所以建議用其他適量天然的食材來取代,例如:蜂蜜、楓糖、椰子糖或椰棗糖等,打造出健康無負擔的生活!     諮詢營養師:張宜婷    現職: Cofit線上營養師平台營養部副總監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 保健營養學系 團膳營養師 校園營養師 線上、診所減重諮詢營養師 電視、網路影片專家營養師       延伸閱讀 文章|夜夜不成眠,失眠該怎麼辦?吃對食物讓你睡眠沒障礙 影片|年後減肥看過來!用錯168減肥法易增復胖危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1

  • 帶狀皰疹蔓延全身好可怕?跟著仙女醫師一同來斬皮蛇!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帶狀皰疹蔓延全身好可怕?跟著仙女醫師一同來斬皮蛇!   你知道皮蛇是什麼嗎?其實皮蛇就是俗稱的帶狀皰疹,會產生水泡及神經痛的症狀。而網路流傳皮蛇長一圈就會死究竟是真是假,本集邀請到皮膚專科王芳穎醫師,來為ME粉們解說皮蛇相關的問題,你也有帶狀皰疹的疑慮嗎?一起來聽聽醫師是怎麼說的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采預告 00:24 皮蛇是什麼 00:58 帶狀皰疹生長部位 01:38 帶狀皰疹好發年紀 02:12 帶狀皰疹治療方式 02:50 帶狀皰疹後遺症 03:50 帶狀皰疹民俗療法 04:20 皮蛇的謠言 05:04 帶狀皰疹遺傳疑慮 05:46 如何預防帶狀皰疹 06:30 特殊案例分享       諮詢醫師:王芳穎醫師    現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醫院皮膚科 主治醫師 學經歷: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桃園長庚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長庚診所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皮蛇是什麼?治療三原則斬斷帶狀皰疹復發魔咒 影片|四大痘疤好困擾?專業美女醫師教你擺脫痘痘人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13

  • 植皮不當竟會長出不正常毛髮?選對植皮皮膚美麗不留疤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常聽到燒燙傷、事故創傷的患者需要透過植皮手術治療傷口,你知道什麼是植皮手術嗎?日前〈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名美國女網友在TikTok上透露2歲時被門夾傷中指,當場皮開肉綻,經過醫院植皮治療,傷口快速痊癒,但卻在進入青春期後,曾經被夾傷的中指竟不斷長出陰毛,原來是當時醫生取用私密處附近的皮膚進行皮膚移植,才會發生現在的窘境。選錯移植皮膚日後恐會困擾重重,到底身體上哪些部位的皮膚適合取用移植?植皮使用的材質有哪些?傷口癒合的疤痕又該如何護理呢?醫學上普遍認為植皮手術是一種「挖東牆補西牆」的治療概念,在皮膚傷口創傷癒合及疤痕美觀上有很好的效果,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植皮手術。     植皮手術有效促進傷口癒合、治療皮膚缺陷   人體皮膚的最外層為表皮細胞,能保護外在不良的環境接觸,人遭遇受傷、腫瘤切除、先天性缺陷、手術前後或創傷治療前後,當局部皮膚缺損,甚至缺損面積過大,導致「正常傷口癒合」的功能失調,這時就會從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取用一部分皮膚覆蓋在患處上,促進傷口癒合,這就是「植皮手術」。醫學記載植皮手術首見於1817年,一位醫生嘗試用斷掉的骨頭補在身體上,在19世紀末才大量應用此類手術用以治療皮膚缺陷問題。     植皮手術常用於治療燒燙傷、皮膚創傷、腫瘤切除後幫助皮膚癒合   「正常傷口癒合」是指不進行治療的大面積傷口無法自行癒合,或者傷口癒合後有許多不正常的疤痕,如果發生這些情形,就會需要進行植皮手術治療。   每個人身體部位能正常癒合的面積有限,皮膚表皮細胞生長需2週,若2週之內無法正常癒合的傷口就會需要考慮進行植皮手術。每個部位的皮膚缺損的癒合情況也不同,例如手掌等活動部位傷口缺損的範圍小,超過1.5公分,就視為不正常的傷口癒合,而皮膚鬆弛部位例如肚子,能夠允許的傷口缺損面積也就較大。   植皮手術常用於治療燒燙傷、皮膚創傷、腫瘤切除後皮膚缺損等狀況,最常見的植皮手術治療為燒燙傷,由於燒燙傷導致傷口面積過大,傷口難以快速癒合。因車禍或事故造成的大面積創傷,若無法透過手術縫合的方法幫助傷口癒合,也會採用植皮手術。皮膚發生缺損狀況,導致皮膚下的重要組織或韌帶外露時,或靠近眼周、臉面、脖子、手腳等表層皮膚的腫瘤切除後,其傷口無法直接進行縫合時,也會採用植皮手術進行癒合皮膚的治療。     自體移植達成永久性的移植效果,異體移植為暫時性覆蓋功能   植皮手術的材料分為自體移植及異體移植,自體移植是指使用自己的皮膚(組織)用於植皮手術,異體移植使用豬的真皮組織,或捐贈大體的皮膚,主要用於暫時性的傷口覆蓋,若有大面積的傷口,會暫時使用異體皮膚作生物性敷料覆蓋,促進覆蓋下方的自體組織生長。移植皮膚到傷口上想達到永久性移植,只能使用自體皮膚組織。             自體移植又分為半層皮膚移植及全層皮膚移植:   ● 半層皮膚移植:   1.取用皮膚分為三種深度,深度分別為0.15毫米以下、0.15~0.3毫米、0.45毫米。 2.半層皮膚可取用全身皮膚部位,常取用於大腿外側、大腿前側、屁股、腹部、背部等。若遇全身燒燙傷大面積患部,也會取用頭皮、腳底、股溝等部位。 3.半層皮膚的優點為覆蓋的面積大、可多次數取用,但對於傷口癒合後的美觀維護功能較差。   ● 全層皮膚移植:   1.取用皮膚深度為0.6毫米以上。 2.全層皮膚能取用的部位有很,小面積取皮常見於耳朵背面到頭皮之間的皮膚、副股溝、或後腰及腹部等鬆弛皮膚。 3.全層皮膚的優點是傷口癒合後的疤痕較美觀,缺點為當使用深層皮膚時,取到毛囊的機率高,容易導致被植皮處毛髮不正常生長的後遺症。     不會產生排斥反應的自體移植   自體移植通常不會有排斥問題,卻常併發過敏或是皮膚乾癢的現象。植皮後皮下免疫細胞改變,易產生過敏反應;且由植皮的皮膚不含蓋毛囊,容易有皮膚乾癢狀況。異體植皮為暫時性的覆蓋,理論上異體材料擺久了,就會有排斥性的反應。     厚薄皮膚不亂挑選,正確植皮取用,傷口癒合、疤痕美化雙效併進   人體部位能取的皮膚位置很多,如何選擇適合的植皮皮膚部位是治療成效的關鍵因素。通常身體部位的皮膚平均厚度較厚,臉部皮膚較薄,取皮的厚薄深度需視皮膚缺損部位加以評估。例如在軀幹部位的皮膚缺損,皮膚需求較薄,可取用大腿外層皮膚覆蓋。臉上植皮因有術後美觀因素的考量,需要使用厚的皮膚覆蓋,可選用副股溝或是耳朵後面的皮膚。   醫師除了傷口癒合的功能性考量,也會參照患者術後外觀表現的需求進行統合評估,包含患者復原後取皮位置是否會影響穿著短褲或是露背裝的美觀,及取皮過深可能會產生的疤痕增生問題等。例如大腿外側、屁股上方的皮膚厚度較厚,允許取用深度皮膚,但大腿內側及肚子正面能取用的皮膚較薄、厚度淺。取皮之前需考量每位病患各個皮膚部位的皮膚厚度差異,才能取到適當的皮膚,不會造成取皮處的疤痕。     適當深度取用頭皮皮膚,小嬰兒不怕禿頭   族群也是選擇皮膚位置的影響因素之一,若遇到小嬰兒皮膚創傷的植皮需求,由於小嬰兒最早發展的部位為頭皮,頭皮的生長速度快,適合採用頭皮半層皮膚移植,需注意取皮不宜太深而讓小嬰兒長不出頭髮,造成禿頭的風險。若取在軀幹部位,嬰兒長大後造成疤痕攣縮的機率較高,所以取頭皮位置反而是最安全的作法。     慎選取用皮膚部位,以免發生臉部長毛的尷尬窘境   美國曾有一名女子在兒時被狗咬傷臉頰,醫師取用「腹股溝」部位的皮膚進行植皮手術,長大後臉部植皮部位竟然長出陰毛的案例。整形外科醫師陳振坤表示,由於外國人腹股溝部位的毛髮旺盛,採用全層皮膚取用腹股溝皮膚時,取的時候可能涵蓋了毛囊,若移植到臉上,毛囊又存活下來,就容易在被移植部位長出毛髮。        圖片來源:YouTube_E! Entertainment     通常東方人在取皮時會避開毛髮位置,但在顧及減少疤痕外顯的情況,可能會在靠近陰毛部位取皮,就容易發生毛髮增生的風險。若是不幸發生不正常毛髮增生現象,現今醫美技術發達,可通過除毛雷射萎縮毛囊,就能輕易解決毛髮問題。     術後復原注意傷口過敏反應   不論是半層皮膚或全層皮膚,小面積的植皮手術多採用局部麻醉,若是大面積的植皮手術,例如燒燙傷或創傷患者,會以全身麻醉方式進行手術。完成植皮手術後,7天後需檢測移植上去的皮膚完整性及存活率,補上去的皮膚不見得全部都能安全的活在臉皮上。   術後須注意傷口癒合期間的過敏反應,例如皮膚乾癢、局部邊緣疤痕增生的問題,長期照顧直至皮膚完全穩定,約需3~6個月。不論是取全層皮膚或半層皮膚的被取皮部位,小面積傷口癒合約需2週,大面積傷口則需2~4週的癒合期。   有些人會覺得植皮完後取皮位置會比植皮位置更難照顧,但目前已有許多先進的敷料,能夠精簡換藥方式,雖然傷口仍會疼痛,不過若傷口好好照顧,取皮位置的傷口照顧是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太多不便的。     疤痕照護不留疤、醫美雷射淡化不均勻膚色   植皮手術的最大目的,除了促進傷口癒合之外,還能讓疤痕更美觀,尤其臉部、脖子植皮處的疤痕最受關注,取皮處因為藏在股溝、大腿位置,疤痕問題較為次要。   植皮處的疤痕照顧,在傷口癒合的2週期間需細心護理,之後可運用疤痕凝膠、美容膠、矽膠貼片,或在局部疤痕增生部位使用類固醇,使疤痕萎縮,若有皮膚顏色不均勻的現象,也能透過醫美雷射淡化疤痕。   植皮醫療是為了讓皮膚創傷及缺損癒合,必須經由醫療專業評估,取用適當的部位皮膚,減少取皮處的傷口負擔,達到植皮處傷口及疤痕癒合狀況呈現最好的狀態!       諮詢醫師:陳振坤醫師    現職: 君綺整形外科診所 學經歷: 前臺大醫院整形外科住院醫師 玻尿酸認證專業醫師 微晶瓷認證專業醫師 國際美容外科協會會員 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皮蛇是什麼?治療三原則斬斷帶狀皰疹復發魔咒 影片|不可不知的異位性皮膚炎 醫師QA一次解答疑難雜症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05

  • 皮膚癢好想一直抓抓抓 擺脫你的過敏原兇這麼做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皮膚癢好想一直抓抓抓 擺脫你的過敏原兇這麼做   台灣的氣候多變,你是否也有皮膚的困擾呢?常常感覺到癢癢的不自覺想抓?但是你知道嗎,過度的搔抓可是會引起更多的皮膚問題喔!想要皮膚水噹噹嗎?跟著美醫學英文一起了解皮膚癢的成因,還有如何在這個多變的環境保護皮膚吧!   Does your skin get uncomfortable due to Taiwan’s unstable weather? Feel itchy, want to scratch? But scratching may cause more skin problems. Want a beautiful and healthy skin? Follow MEnglish to know the triggers of allergies, and learn how to retain your precious skin.     各節重點: 00:00 Preview 精彩片段 00:13 Openinig 開場 00:37 Introduce 內容介紹 01:20 Conversation 會話 02:35 Topic 今日重點 03:52 Conclusion 結論 04:45 Keywords 單字教學 05:08 idiom 俗語教室       諮詢醫師:彭家盈醫師    現職: 臺安醫院皮膚科 醫師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美國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碩士 高雄林政賢皮膚科診所專任主治醫師 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兼任主治醫師 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臨床教師     延伸閱讀 文章|告別癢氣人生!打破異位性皮膚炎難纏宿命 影片|你以為的頭皮屑其實是頭皮癬!梳子竟是頭皮癬的傳染途徑!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30

  • 法鬥、巴哥整形原因大公開!貓咪私密處也需要改造?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法鬥、巴哥整形原因大公開!貓咪私密處也需要改造?   整形在人類社會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那寵物是否能整形呢?幫狗狗做雙眼皮手術、貓咪做去甲手術,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虛榮心,讓寵物受這些不必要的痛苦,似乎是多餘的事,但原來寵物還有「非做不可」的整形?本集為配合4/29日的世界獸醫師節,要來揭開寵物整形的秘密,究竟寵物整形到底有沒有必要?寵物整形真的是因為跟美醜有關嗎?你的毛孩是否也有整形需求呢?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1 寵物整形是因爲愛美嗎? 01:20 寵物眼瞼內翻是什麼?如何改善? 02:34 什麼動物需要做皺皮手術? 04:10 短吻犬症候群有哪些症狀? 06:12 短吻犬症候群手術怎麼做? 07:23 術後照護會很麻煩嗎? 08:52 貓咪的去甲手術是什麼?可以做嗎? 10:33 寵物染色會對健康造成危害嗎? 11:32 寵物有抽脂手術嗎?       諮詢醫師:吳明軒醫師    現職: 上群動物醫院 副院長 學經歷: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系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獸醫學院-小動物腹腔鏡手術認證 秀傳亞洲微創手術中心腹腔鏡認證 亞洲小動物醫學會貓內視鏡認證     延伸閱讀 文章|寵物整形能跟瘋嗎? 健康安全大過於你以為的美 影片|你以為的頭皮屑其實是頭皮癬!梳子竟是頭皮癬的傳染途徑!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29

  • 寵物整形能跟風嗎?健康安全大過於你以為的美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無論男女,追求想要的美麗外型,就要求助整形醫師,但現在整形的不只是人類,還有動物,難道動物也愛美嗎?獸醫師吳明軒指出,牠們整形的目的,與人不一樣,主要在於因為危害到健康與生命,像是短鼻吻犬類,容易有軟顎過長,鼻孔狹窄等問題,導致可能出現運動不耐、睡眠呼吸中止症、吸入性肺炎、熱衰竭……等問題,因此必須進行軟顎手術;有的則是因為睫毛倒插、眼瞼內翻,甚至是皺摺性皮膚炎,必須藉由手術改善。     短鼻吻犬易見呼吸中止 軟顎過長是關鍵   過長的軟顎,是短鼻吻犬類常見的呼吸問題,導致牠們夏天容易休克,散熱不易,更有呼吸中止的症狀,比如法國鬥牛犬、英國鬥牛犬、巴哥等,都是好發族群,飼主可以從平時帶牠們外出散步時觀察,走個五或十分鐘就顯露出疲倦的樣態,有過度換氣或舌頭發乾的情形,正常的狗在發熱時會嘴巴張開哈氣,而此時的舌頭顏色很紅潤,但若你手邊的狗的舌頭,常呈現淡紫色、慘白或是深紫色,就要特別留意,再者也能觀察牠們的睡眠習慣,吳明軒醫師指出,有些症狀嚴重的短鼻吻犬種無法熟睡,常會睡到一半驚醒,呼吸會急促慌張,則很有可能因為軟顎過長而容易造成跟人一樣的呼吸中止症。   從睡眠情況也有助於觀察,牠們平時無法熟睡,因為一睡著,就無法吸到氣,因此可以發現,牠們會靠在桌上睡覺,或是咬著玩具,讓自己能順利呼吸,不會被軟顎塞住,類似人類使用的止鼾器,接著,嘔吐也是常見的,因為牠們常因為吸不到氣,而必須以肚子用力,若在吃飽後就會發現,牠們吃什麼吐什麼,這些明顯的症狀若有出現,最好趕緊請獸醫師評估是否需進手術治療。       圖片說明:軟顎過長術前術後照     軟顎整型手術有助呼吸順暢 寶貝寵物活得長久   這種手術叫做短鼻吻犬軟顎整型手術,因為鼻孔狹窄,導致牠們用嘴巴呼吸,而軟顎太長,長到塞在會厭軟骨和氣管的入口處,擋住了散熱與換氣,吳明軒醫師說明,手術主要將鼻孔擴張之外,也要適當切除軟顎,否則會因為軟顎過長而擋住了氣流進入。有時如果利用手術將鼻孔做大或軟顎修短,並沒有讓讓喉頭小囊縮回或症狀改善不明顯,有時還是必須將喉頭小囊切除。       圖片說明:鼻孔狹窄術前術後照     皺摺性皮膚炎眼瞼內翻都是問題 犬貓整形護健康   還有一種皺摺性皮膚炎,也是常見的犬貓整形問題,好發在較肥胖的犬貓,還有皮膚多皺褶之品種犬隻,以鬥牛犬而言,需矯正的部位像是兩條黑黑的法令紋,吳明軒醫師說這種情況通常會合併眼瞼內翻,造成眼睛的慢性刺激而導致角膜潰瘍,再加上皺摺悶住皮膚,若常常清潔或吃藥無法改善的話,就要進行手術修平皮膚設法讓皺褶消失,而較肥胖的母狗或母貓,也會因為肥胖問題造成陰唇深陷,周圍不只藏污納垢又容易發出惡臭,也因為鄰近尿道口容易誘發膀胱炎,這些都是飼主要留意當心之處。       圖片說明:法國鬥牛犬尾巴肛門及陰唇皺摺     另外眼瞼內翻也會造成睫毛倒插,刺激眼球角膜,以點眼藥水的方式也無法完全改善,動物感受到不舒服的表達能力不同於人類,因此飼主若沒有細心觀察發現的話,很容易變成反覆感染結膜炎,最後角膜潰瘍甚至黑色素沉澱有失明的風險。吳明軒醫師強調,可以手術將內翻的眼瞼下方劃開,取出多餘脂肪組織,再向外縫合,類似人類的雙邊眼皮手術。       圖片說明:沙皮狗嚴重眼瞼內翻案例     術後照顧不複雜 24小時內喝冰水勿進食   至於術後照顧其實不難,以軟顎切除來說傷口在內部,術後 24小時內不能進食,可以在水裡加冰塊讓寶貝寵物們喝,有助於消腫,術後 24~96小時也就是三天內,食物泡軟後再讓牠們吃,而鼻孔的傷口在外部,用很細的細線縫合,容易不小心被磨擦或抓掉,吳明軒醫師建議讓寵物戴伊麗莎白頸圈避免碰觸即可,皮膚皺摺手術的術後照護也不太需要費心,主要防止寵物出現因為傷口疼痛或搔癢去舔拭或把傷口咬開的行為,也能幫牠們穿上防舔的衣服或包紮來因應。       圖片說明:貓咪因嚴重的眼瞼內翻眼睛過度刺激而睜不開眼     去甲手術要不得 貓的心理狀態要顧及   有些飼主為了不讓貓抓壞傢俱,而送貓進行「去甲手術」。不同於人類的美甲或修指甲,去甲手術會讓貓爪子無法生長,吳明軒醫師呼籲這是沒有必要而且很殘忍的行為,會對貓造成極大的痛苦,因為沒有爪子的貓無法攀爬,無法自我防衛,更可能因此變得自卑,也有可能攻擊性變強,因為牠沒有爪子就會以咬來替代,對人類也不再信任,為了健全動物的心理狀態,多數歐洲國家已經以法律明定禁止替動物去爪。     寶貝寵物首重健康 你的美不是牠的美   不過最常見飼主在寵物身上動手腳的,莫過於剪耳朵、剪尾巴,以及幫牠們在毛髮上染色,這些行為看在長期研究動物醫學的吳明軒醫師的眼裡,他沒有很建議,只勉強接受局部染色,因為即使店家強調染劑無毒無害,但大面積染色就是將外來的商品加諸在寵物身上,難免會有過敏或造成器官負擔的情形,飼主愛美,但對給寵物的美真的是美嗎?!恐怕需要站在寵物們角度,多替牠們著想,才是寶貝寵物的不二法門。       諮詢醫師:吳明軒醫師    現職: 上群動物醫院 副院長 學經歷: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系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獸醫學院-小動物腹腔鏡手術認證 秀傳亞洲微創手術中心腹腔鏡認證 亞洲小動物醫學會貓內視鏡認證     延伸閱讀 影片|你以為的頭皮屑其實是頭皮癬!梳子竟是頭皮癬的傳染途徑! 文章|禿髮、頭皮痛、頭皮屑掉不停要小心,可能是頭癬找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28

  • 皮蛇是什麼?治療三原則斬斷帶狀皰疹復發魔咒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皮蛇」纏身痛不堪言,藝人蔡依林、苗可麗、曾國城等都曾是苦主,不論任何年紀,都可能會得皮蛇,甚至不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發病機會。「皮蛇」在民俗傳說行之有年,不論是「斬皮蛇」或是「皮蛇繞一圈就是死亡的開始」,各種魔咒驚心動魄、真假難辨,讓皮膚專科醫師帶你解咒論病,求平安!     皮蛇是什麼?帶狀皰疹是群聚型水泡和神經痛症狀的惱人疾病   一般俗稱的「皮蛇」就是醫學名稱「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簡稱VZV,Varicella-Zoster Virus)感染造成的疾病。初次感染時的病徵會呈現水痘的樣貌,之後病毒會潛伏在神經節裡,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病毒就會沿著神經節發出漫延到皮膚的支配區域—「皮節(Dermatome)」,發出群聚型水泡並合併神經痛的症狀。皮節通常是呈現帶狀分布,所以帶狀皰疹的病徵通常也會呈現帶狀的形狀,類似長條狀的蛇形,所以民間以形稱之為「皮蛇」。           人體中只要有皮節的位置都可能會罹患帶狀皰疹,全身上下的皮膚及黏膜都可能會發生,包含臉、頭皮、軀幹、四肢、屁股及肛門等部位都有可能。典型的帶狀皰疹好發於身體半側的皮節上,合併神經痛及群聚型的小水泡表現,有些帶狀皰疹患者初期只會有神經痛的症狀,皮膚上卻不見疹子,或者只有一、二顆的零星小水泡,這時醫師從肉眼難以判別,以往只能透過臨床經驗來診斷,並透過特殊的檢驗方法加以診斷。     帶狀皰疹非遺傳性疾病,大多一生只會得到一次,但仍有5%~6%復發率   帶狀皰疹是病毒感染的後天性疾病,不是先天性的遺傳疾病。大部分的人一生只會得到一次帶狀皰疹,根據研究仍有5%~6%的復發率。大部分民眾關心帶狀皰疹是否具有傳染力?皮膚科專科醫師王芳穎表示,病毒確實會藉由水泡傳播,但理論上只有未得過水痘或未接種水痘疫苗的人才會被感染,被感染者初發病徵為水痘,而不是發帶狀皰疹。由於政府於2004年後已經實施全面施打水痘疫苗,在2004年前出生的民眾也約有90%已感染過水痘病毒,所以真正需要擔心被傳染的,是一歲以前尚未施打水痘疫苗的新生兒,以及未長過水痘的人。     治療帶狀皰疹三原則:抗病毒、抗神經痛、傷口照護   研究指出帶狀皰疹患者在發疹72小時內服用抗病毒藥物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抗病毒藥物能減少病毒繁殖,縮短病程,減低神經痛的程度及痛感時間,目前健保針對帶狀皰疹治療的抗病毒藥已經是不限部位都有給付,呼籲民眾若有類似症狀,應及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斷,不延誤黃金治療期,以免產生其他後遺症。   帶狀皰疹治癒後最常見的後遺症為「皰疹後神經痛」,有些患者的皮膚水泡已復原,但仍有神經痛發生的狀況,神經痛可能會持續數個月之久,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傷口也可能會有細菌感染或是留疤的風險,所以傷口照護對帶狀皰疹患者也非常重要。     特殊部位帶狀皰疹,嚴重者恐會有失明、面癱、大小便失禁風險   特殊部位的帶狀皰疹可能會發生罕見且嚴重的併發症,例如眼部帶狀皰疹病毒侵入三叉神經的第一分支眼支時,尤其在鼻尖的位置,容易影響視力或造成失明。若是發生在耳朵的帶狀皰疹,需注意引發「侖謝亨特氏症候群(Ramsay Hunt syndrome)」,可能會造成半邊的臉面癱,影響耳朵聽力或平衡覺的狀況。若是發生在生殖器的帶狀皰疹,可能會影響到薦神經叢,造成大小便失禁。針對特殊部位的帶狀皰疹,醫師於臨床診斷及治療上會更提高警覺,降低可能發生的後遺症風險。     強固免疫力,遠離帶狀皰疹的侵襲   預防帶狀皰疹的最佳方法,就是讓免疫力回復原本應有的樣子!一般年輕人應避免熬夜、均衡飲食、減少壓力,年滿五十歲以上的民眾可自費施打帶狀皰疹疫苗,增加抵抗力。王芳穎醫師提醒,有些剛痊癒的帶狀皰疹患者,因擔心再次復發急著想要施打疫苗,但其實剛發作過的人體會自行製造抗體,此時身體對抗病毒的保護力正強,所以,不需在復原後短期之內施打帶狀皰疹疫苗喔!     美醫小教室   解秘「皮蛇」民間謬論   Q:有一種民俗療法「斬皮蛇」,是從患者身上找到皮蛇眼睛,再拿刀或木劍念咒語與比劃,象徵斬斷蛇頭,再於患者患部塗抺草藥,真的能治癒嗎?   A:民俗療法能在民眾間口耳相傳,是因為不嚴重的帶狀皰疹多數靠自己的免疫力不藥而癒,不論是塗草藥或是念咒語,也都能帶來類似安慰劑的效果。皮膚科醫師提醒,塗草藥在傷口的位置,可能會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引起皮膚潰爛、發癢發痛和紅腫反應,反而讓皮膚狀況惡化。不建議患者隨意嘗試民俗療法,還是需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諮詢及診斷。     Q:民間傳說皮蛇長一圈,就會死亡!好可怕,這是真的嗎?   A:典型的帶狀皰疹是出現在人體單側的皮節,又稱為半旋,坊間流傳「皮蛇長一圈就會有性命危險」,在臨床上極少看到皮蛇真的長一圈的病例。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免疫力極差的病人,在半圈的皰疹之外,可能全身出現散佈性水泡,若是水泡達到一定數量,就是所謂的散佈性帶狀皰疹(Disseminated herpes zoster)。因為這些免疫不好的患者本來身體狀況就較差,死亡率相對較高,當然這些病人因為帶狀皰疹病毒侵犯其他重要器官的機率也比較高,但最後死亡不一定是由帶狀皰疹病毒引發,也可能是病人原先的疾病所導致。       諮詢醫師:王芳穎醫師    現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醫院皮膚科 主治醫師 學經歷: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桃園長庚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長庚診所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 長庚大學醫學系第一名畢業       延伸閱讀 影片|濕疹可能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醫師教你如何正確對抗濕疹 文章|春風吹又生,粉瘤又來了!醫瘤除根莫心慌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16

  • 虎背熊腰全是「斜方肌」害的?肉毒瘦肩助你養成女神直角肩!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虎背熊腰全是「斜方肌」害的?肉毒瘦肩助你養成女神直角肩!   肩膀寬又厚,明明是二十幾歲的小年輕,卻常常被誤認為是四五十歲大媽,那我們要如何解決如此窘境呢?除了運動之外,使用瘦小腿的肉毒桿菌素就可以改善寬肩,肩頸痠痛問題是否也能同時消除呢?想要擺脫大媽背影、擁有網紅必備的直角肩嗎?本集就和我們一起來改善你的厚實水牛肩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18 為什麼會有水牛肩? 01:00 如何消除斜方肌? 01:48 肉毒桿菌安全嗎? 02:25 注射在肩頸處是否有風險? 03:13 有恢復期嗎?需避免做哪些事? 04:10 注射在肩膀的效果跟除皺的差別? 04:58 效果會消退嗎?需要反覆施打嗎? 05:48 打在斜方肌上可舒緩肩頸痠痛嗎? 06:22 術前會做哪些評估? 06:56 施打時會注意什麼? 07:29 除了打肉毒,還有其他方式嗎? 07:53 可同時使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嗎?       諮詢醫師:鄭景隆醫師    現職: 英爵聯合診所 皮膚科主任醫師 學經歷: 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內科部住院醫師 國泰綜合醫院 皮膚科住院醫師 國泰綜合醫院 皮膚科總醫師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皮膚部代訓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駭客竊取病患個資讓人心慌慌 整形診所成待宰肥羊 文章|偏頭痛患者有福了!施打「肉毒桿菌素」健保給付可省3萬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15

  • 植皮術後不只色差還長陰毛!異體移植手術來源是OO?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植皮術後不只色差還長陰毛!異體移植手術來源是OO?   美國一名女子在兒時被狗咬傷臉頰,求診後進行植皮手術,但醫師取用的是「腹股溝」部位的皮膚,結果青春期過後,該部位開始變得暗沉,甚至長出「陰毛」,讓她十分困擾。 植皮到底是一項什麼手術?人體上哪些部位的皮膚是可以移植再利用?取皮部位的皮膚會不會留下疤痕?植皮一定要用自己的皮膚嗎?想要知道植皮怎麼做才能不傷肌膚又能恢復原本的樣貌,本集就要告訴你何謂植皮這件事!     各節重點: 00:00 精采預告 00:15 什麼是植皮手術? 00:56 什麼樣的情況下需要用植皮手術? 02:13 植皮所用的材質 03:40 能夠取皮的部位有哪些? 04:36 根據不同的厚薄所使用的部位是否也有不同? 05:14 植皮處是否會有排斥反應? 05:56 取皮後為何會長出毛髮? 06:30 頭皮移植會禿頭嗎? 07:07 植皮手術的方式為何? 08:07 植皮手術術後照顧 08:58 取、植皮處會留疤嗎? 10:02 醫師小叮囑       諮詢醫師:陳振坤醫師    現職: 君綺整形外科診所 學經歷: 前臺大醫院整形外科住院醫師 玻尿酸認證專業醫師 微晶瓷認證專業醫師 國際美容外科協會會員 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講師 台灣顏面整形重建外科醫學會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聞「痣」色變?5大要點自我察覺皮膚癌徵兆 文章|世界首例!臉部及雙手同時移植 男子從鬼門關重回人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08

  • 隆鼻材料知多少?自體軟骨、異體軟骨、假體植入大解析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市面上常說的隆鼻手術中使用的「異體軟骨植入物」,原來來自大體捐贈,就是使用往生者身上的軟骨,消費者會不會感到驚驚怕怕呢?鼻整形材料特性各有不同,從取用自身的自體軟骨、大體的異體軟骨,到人工假體包含矽膠、GORE-TEX、卡麥拉(Chimera)等材料,不同的鼻整形手術採用的植入物也有講究,你知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隆鼻植入物嗎?他們又有哪些優缺點呢?自體肋軟骨的取用位置又在哪兒呢?帶你走入鼻整形植入物的花花世界。     常見的隆鼻自體軟骨,耳軟骨、鼻中隔軟骨、肋軟骨,少排斥易吸收   鼻整形手術常用的植入物材料有三大類,分別為自體軟骨、異體軟骨及人工假體。自體軟骨採用自己身體的軟骨,包含耳朵軟骨、鼻中隔軟骨及肋軟骨等。由於自體軟骨來自人體本身,身體不會有排斥的反應,相較於其他植入物,更易於代謝吸收,且減少感染機會。簡單的鼻整形手術,可採用耳朵軟骨或鼻中隔軟骨;而自體肋軟骨可提供較強的支撐力且數量足夠,多運用於二次重建或是困難的隆鼻手術。           自體肋軟骨手術日益進步,安全成效佳   整形外科專科醫師高義盛提出,自體肋軟骨取用部位為身體胸部右邊的第五根到第七根肋骨處,第七根肋軟骨長度較長且直,手術疤痕位於腹部,適合作全自肋手術;若採半自肋手術可取第五根肋骨,手術疤痕可藏於乳房下,適合女性患者。目前取用肋軟骨的技術愈來愈好,手術疤痕約1.5至2公分就能取到需要的肋軟骨量。以往取用整根肋軟骨,術後患者每當呼吸時會有強烈的疼痛感,甚至長達數月,現今採用凹槽式取半根的肋軟骨改良技術,不僅能維持胸廓及軟骨的完整性,術後保有順暢的呼吸可緩解術後疼痛的問題,恢復期短,能提供足夠的軟骨體積及較好的支撐力,達到良好及安全的效果,所以,自體肋軟骨隆鼻手術成為近年流行的趨勢。     自體軟骨抗菌佳,感染降低,減少手術風險   隆鼻植入物不論是取用自體軟骨、異體軟骨或假體都會有感染風險,其中以「自體軟骨」感染率最低。自體軟骨來自人體組織較不會有排斥及感染風險,能提供較好的抵抗細菌能力,若不幸發生感染可服用藥物處理,若是以異體軟骨或假體植入,假使發生感染則需將植入物取出,增加反覆手術的風險。     自體植入物能夠克服皮膚張力,避免植入物穿出   隆鼻的支撐力與鼻子變長或變高有關,影響隆鼻的支撐力關鍵問題,最需要克服「皮膚張力」!高義盛醫師叮嚀,鼻子需要支撐力或是鼻尖墊高時,支撐力的材料不採用異體軟骨或假體,自體軟骨才是鼻子支撐力的首選!異體軟骨或假體雖無人體吸收的問題,但皮膚張力過大時,會有假體突出的風險,尤其在鼻頭的部位。假體適用在其他不需要皮膚張力的鼻背增高部分,唯假體可能會影響鼻形外觀的自然表現。   隆鼻假體,常見為矽膠、GORE-TEX、卡麥拉(Chimera)等人工製作的材料。臨床上隆鼻手術時會優先選擇自體軟骨的材料,但部分患者不希望其他身體部位有額外的傷疤或是術後復原的時間考量,會選擇非自體材料。           體內使用假、異體植入恐變形移位   隆鼻手術使用自體軟骨或是假體植入各有優缺點,採用自體軟骨植入能有效減少感染風險,受到醫界的推崇,但需注意的是自體軟骨(組織)容易被身體吸收,使用自體軟骨的植入量需多於預期鼻子高度的植入量,在人體代謝吸收過程後,才能達到接近預期的效果。若採用假體植入時,則不會有自體組織被人體吸收的問題,例如以假體墊高鼻子0.5公分,成果就是0.5公分,一般鼻背手術就適合使用假體植入。   假體植入時人體會發現身體有異物進入,會啟動免疫系統的自我防禦修護機制,形成莢膜包住假體,當假體被包覆的力量太大時,假體就可能有變形或移位的風險,就是所謂的莢膜攣縮。     異體肋軟骨無細胞活性,抵抗感染能力優於假體植入   異體肋軟骨常作為隆鼻或鼻雕材料,異體比較接近人體的結構,來源為往生者的捐贈人體,異體肋軟骨經過高技量放射線處理已缺少細胞活性,術前不需再作抗體或血液檢驗,抵抗感染的能力優於假體植入物。臨床上也會使用異體的筋膜、真皮等作為其他手術的材料。   臨床上鼻整形有全自肋及半自肋的方式,全自肋的鼻背是使用肋軟骨,但肋軟骨會有彎曲的問題,可採用半自肋方式,在鼻背上使用假體植入。每一種植入物都有它的特性,找到適合的植入物及植入物的交叉運用方式,可向專業醫師諮詢。   隆鼻手術技術日益進步,消費者的要求也是五花八門,但同一套準則不適用於每一個人,需視消費者對鼻形的期待程度,與醫師進行深入討論,提供客製化的醫美療程,打造屬於自己的完美鼻形。     美醫小教室   隆鼻費用參考:異體植入>自體植入>假體植入   異體植入因材料來自大體,需經過較多且複雜的事前處理,手術費用最高;自體軟骨需多一次取自體材料的手術,費用次之;假體最低。     諮詢醫師:高義盛醫師    現職: 風華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學經歷: 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前台北榮民總醫院整形外科專科醫師 前竹東榮民醫院整形外科主任 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整形外科特約醫師     延伸閱讀 影片|大體骨頭也能用於活人身上?肋軟骨隆鼻是會呼吸的痛!? 文章|正顎、削骨、下巴美型手術,拯救不完美的臉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07

  • 焦慮摳皮想抓癢?「皮膚搔抓症」讓你忽視了皮膚痛苦的哀鳴嗎?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你經常會不自覺的搔、抓、摳皮膚嗎?即使沒有不適感,但這樣的行為,對於有「皮膚搔抓症」的人而言,就是難以停止,甚至反倒讓健康的皮膚,因為不斷的摳抓動作增加傷口,甚至留下傷疤。究竟為什麼我們會有「皮膚癢」的感覺,又要怎麼分辨自己是否有「皮膚搔抓症」呢?     英國一名患有皮膚搔抓症的婦人,每天幾乎都要花上3小時搔抓皮膚,她表示自己在搔抓皮膚當下的感覺很好,但事後卻覺得羞恥不已,而這一習慣也導致她身上多處傷痕累累,更讓她女兒開始模仿,這也使得她開始尋求治療,為求改善這個惡習。     「癢」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癢」?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會覺得「癢」,是因為連接皮膚的神經細胞受到刺激所導致的。人體感受癢覺的神經末梢「癢覺受器」(pruriceptor)在受到某些介質的刺激後,負責傳遞癢覺的「C纖維」(Histamine-sensitive C nerve fibers)會把訊息沿著神經帶到脊髓,再上傳至大腦。   C 纖維是傳遞「癢」這個訊息的重要介質,屬於無髓纖維,傳導速度很慢,是一種特化的神經末稍,也是神經纖維中最細、末端分支非常廣的神經。因此「癢」這一感覺更深入來說,就是因為神經介體刺激C 纖維後,傳入脊髓的背根,再經由脊髓丘腦束、網狀結構傳入丘腦以及下視丘,最後到達多處的大腦皮層,於是大腦皮質把此感覺判定為「癢」。       癢的傳遞路徑(資料來源:Itching for Insight)     有趣的是,我們的身體並沒有專門在處理「癢」這個訊號的腦區,所以癢其實跟許多心理因素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存在。     你認為的癢其實不是真的癢,認識皮膚搔抓症   皮膚搔抓症(excoriation(skin picking)disorder,SPD)通常發生在青春期,根據美國的社區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皮膚搔抓症的發病率為1.4%~5.4%,約有75% 的患者為女性。多數的患者也會有反覆的拔頭髮、咬指甲、咀嚼臉頰,或做其他重複性的身體動作。   美國皮膚科醫師 Joshua Zeichner 表示,皮膚搔抓症在有痘痘困擾的人身上是很常見的,患者會搔抓膿皰,或是還處於恢復期的皮膚。就像我們總會不自覺的摳抓結痂,直到痂皮不小心脫落、傷口滲血時,才感到內疚不安,這種現象通常與精神失調有關,例如需要靠摳抓來讓心理獲得暫時性舒緩的焦慮症。   有時候甚至在「沒有傷口的時候」,我們也會不自覺的抓癢,即使沒有結痂、沒有疤痕,眼睛明擺著說「別傻了,你的皮膚好得很」,但腦子裡卻迸出個想法告訴你「聽話,現在抓一抓這塊皮膚,你心裡會舒坦很多」,下一秒手就是會難以控制的去抓個兩三下。Zeichner醫師指出,患者會抓自己感到搔癢的部位,或感覺皮膚上有蟲在蠕動。   簡單來說,皮膚搔抓症的核心症狀是會反覆性的、強迫的搔抓皮膚,導致組織損傷,皮膚疾病可能是造成搔抓的誘因,但這種不必要的過度搔抓,更可以歸類成是一種強迫性的儀式動作。     過度搔抓負面影響多,適時求援幫助重建正常生活   過度的搔抓會影響患者的工作、學業,並開始迴避出入公共場合,避免進行社交、娛樂活動。大部份的皮膚搔抓症患者會羞於暴露患部,且會利用化妝或用衣著來試圖隱藏這些傷口。更嚴重的情況是,搔抓行為可能引起組織損傷和其他疾病,例如局部感染、敗血症,嚴重的可能會引發癱瘓或硬腦膜外膿腫。   一般而言,皮膚搔抓症的症狀可約略分為:   1 .反覆搔抓皮膚,導致皮膚受損、病變。   2. 反覆的試圖抑制、減少搔抓皮膚的動作。   3. 對搔抓行為感到極大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的損害。   如果你也有皮膚搔抓症的症狀,且原因並非來自於其他物質的生理反應(例如可卡因)或身體疾病(例如疥瘡)所導致,請主動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目前較為主流的治療方式是「認知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包括刺激控制法(Stimulus Control)和習慣反向治療(Habit Reversal Training),也有患者在戒除皮膚搔抓症後,進而透過醫美雷射療程來消除身上的傷疤,幫助皮膚恢復健康。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壓力總是伴隨著焦慮油然而生,卻也經常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進而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自己身體。其實對於心理的病症,我們並不需要感到羞恥,有時候不妨多給自己一點改變的機會,尋求專業治療,相信你的身體也會覺得如釋重負的。   延伸閱讀 影片|異位性皮膚炎癢起來要人命! 4大生活方式教你避免它  文章|曬太陽皮膚就癢到不行?當心光敏感皮膚在作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30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