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林佳瑾共有44筆結果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假心靈課程、真洗腦?揭秘4大心理操縱手法,原來這是動搖你的陷阱! 心靈課程、宗教信仰、直銷或理財等團體,有些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但為什麼有些又會讓人徹底變了一個人,像是「洗腦」般的操縱成員呢?你身邊也有親友在參加團體後,對任務變得越來越熱衷,積極參加各種線下線上活動,還不惜投入可觀的金額?明明是希望自我提升、得到幸福,為什麼有人卻因此與周遭的人關係越來越疏遠,最後能說上話的只剩下團體裡的同儕呢?如果你擔心自己參與的團體好像也有類似的手法,或是親朋好友也身處這樣的情境,那就來看看這集的《Ariel聊心室》,讓我們深入了解洗腦課程的慣用方式,來看看有哪些應該要注意的警訊,分辨團體對自身是否有幫助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8 團體中應留意的警訊 02:26 為何無法從團體中抽身? 03:15 如何分辨團體對自身是否有幫助? 04:19 如何幫助身陷其中的親友?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進行心理諮商前一定要注意這些事!免費諮商資源怎麼找?24小時專線看這裡 影片|比較心理讓你陷入EMO?打開社群大家都過很爽,為何只有我這麼慘?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1.18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人生在世,難免仇富?教你如何擺脫嫉妒心理!有錢難道就不能炫富嗎? 社會大眾普遍對於富有者有一定程度的仇視與憎恨,也就是俗稱的「仇富」。對於帥哥美女、財富自由的人生勝利組,我們通常會以較高的標準去審視,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有錢人全部消失了,生活就會過得更好更充實嗎?這集Ariel就要來教各位ME粉們如何擺脫仇富心理,不要再被他人影響你的情緒。欸等等!富有者也可以收看!難道帥哥美女一定要謙遜低調,不能張揚美貌?有錢人一定要肩負起回饋社會的責任,捐款做善事嗎?明明我花的也是努力賺來的辛苦錢啊……看完這集《Ariel聊心室》,短短4分鐘,讓心靈脫胎換骨吧!Ariel幫助你不再被這些心態束縛!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6 什麼是仇富心理? 01:47 網紅比藝人好像更常被批評? 02:30 怎麼擺脫不健康的仇富心理? 03:22 富有者就該低調?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為什麼別人過得總是比我好?比較心理讓你陷入羨慕泥沼? 影片|錯過限動就焦慮,可能有「FOMO」?看別人出去玩,為什麼會不安?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0.28
圖、文/翁嘉妤 摘要 你的朋友中是不是經常有人,明明約定10點集合,卻總是在10點5分才姍姍來遲,甚至到了10點半都還沒出現呢?又或者你才是那個經常讓朋友等待的人?這種習以為常的遲到不只會出現在日常生活中,還可能會表現在職場上,不僅耽誤了既定的行程,也會影響他人對你的信任感,對許多人而言是生活中相當困擾的問題。心理學家提出「時盲症」(Time Blindness)的概念,來描述這類難以掌握時間分際的現象。到底遲到的人為什麼明知「要守時」,卻還是會晚來呢?總是說著「下次不會了」卻還是依然故我,要怎麼改變習慣性遲到呢?就讓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協助你妥善的掌握時間吧。 當遲到已經成為習慣?什麼是「習慣性遲到」? 習慣性遲到指的是經常無法準時出現,已經對生活、工作和人際關係造成了顯著的影響。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雖然在目前的醫學診斷手冊DSM-5中,並沒有針對「習慣性遲到」給出明確的病理診斷標準,然而一些心理學家提出「時盲症」(Time Blindness)這一概念,可以幫助解釋無法準確感知時間流逝或判斷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解釋,這些人可能在感受時間的流逝上,與他人普遍的客觀認知較為不同,有時我們認為的「1分鐘」並非實際的「1分鐘」,每個人對時間的感知都略有不同,而這樣的差距放大到10分鐘、甚至1小時,往往會導致重大的誤差。 你的1分鐘不是我的1分鐘?造成「時盲症」的原因 「時盲症」並不僅限於輕微的時間感知偏差,而是當這種狀況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時,便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當遲到行為已經導致工作效率下降、人際關係緊張,甚至影響自我形象時,就不再只是單純的時間管理問題,可能是一種潛在的心理狀態。 ● 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者是很容易陷入習慣性遲到的族群,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完美主義者對於出門前的準備總是追求無瑕疵的結果,無論是穿搭、物品整理、準備雨具等,他們都力求準確無誤。然而,這種過度的準備與不確定性應對,往往讓他們在最後一刻陷入「我還可以再做得更好」的心理循環中,導致原本預計的時間完全失控。例如完美主義者可能會在最後1分鐘想到要換鞋、換個更適合的包包、再上一下廁所、再確認東西是否都帶齊,結果造成10分鐘都無法出門。 ● 享受臨界壓力的快感 另一種造成習慣性遲到的心理特質,可能是喜歡享受「壓線」的心理。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有些人習慣在最後關頭完成任務,他們享受這種臨界時間壓力下,帶來腎上腺素飆升的刺激感。在壓力的驅動下,這些人反而覺得自己能夠在短時間內達成目標,並且每當順利完成時,他們會產生一種「我成功了」的快感,這也助長了他們不斷在時間底線上挑戰的行為。 ● 挑戰權威的心理 有些人對於權威有一種內在的反抗情緒,這種反應可能源自於兒時對於規範的不滿。當他們被要求遵守時間時,內心會不自覺地產生對抗心理,導致他們故意遲到,以此來表達對於規則的不服從。這是一種被動攻擊行為的體現,表現出來的行為似乎只是無意的拖延,但背後卻隱藏著深層的心理反應。 ● 自以為能「多工處理」 有些人自認為能夠同時處理多項任務,認為可以幫助提高處理的效率。然而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醒,多工處理其實是時間管理中的陷阱。研究表明,當大腦在同一時間試圖應對多項任務時,無法有效處理每一件事情,因為大腦只能全神貫注在單一任務上,因此多工處理反而會影響對於時間的感知,結果就是感覺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所有任務,但最終卻往往錯過預定時間,致使檔案遲交或是與他人的約定遲到。 ● ADHD與ASD的影響 在某些情況下,習慣性遲到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先天的心理或神經特質,例如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與自閉症類群障礙(ASD)的患者,這類族群對時間的掌控力較為薄弱,可能需要透過專業的心理或醫療介入,來協助患者改善他們的時間管理能力。 準時好難?被封「遲到王」反而更容易遲到?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改善習慣性遲到的第一步,就是釐清遲到的根本原因。例如完美主義者需要學會降低對自我準備的要求,接受「足夠好」的標準,從而避免浪費過多時間在不必要的細節上。此外,事先制定詳細的時程表,也能夠幫助對時間掌控力較差的人了解每個步驟所需的時間,進而避免因時間感知錯誤而導致的拖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強調,這種「上帝視角」的規劃方式可以讓人跳脫當下的情境,用旁觀者的角度去評估自己每一個決定,從而更有效地管理時間。 而對於那些習慣遲到的朋友或家人,我們應該以關心的態度代替指責。標籤化反倒會強化遲到者的行為,讓他們認為「反正我就是會遲到」、「沒有人期待我準時出現」,陷入自我實現的預言中。與其不斷指責他們遲到,不如幫助他們找到遲到的原因,並且用鼓勵代替責罵,協助他們逐步達成守時的目標。 習慣性遲到並非單純的壞習慣,可能與深層的心理、行為特質甚至是神經系統的問題有關,理解這些潛在的因素並採取適當的應對方式,不僅能夠改善遲到,還能幫助提升整體的時間管理能力。你也經常遲到,或是身邊總有一兩位不守時的親朋好友嗎?不妨與專業的心理諮商師聊聊,更妥善地掌控自己的時間吧。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想躺平原來很合理?認識習得性無助心理,習慣挫折是什麼感覺? 影片|愛遲到的人常有「這特質」?什麼是時盲症?遲到心理學教你守時小訣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0.08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你害怕變老嗎?心理師教你長輩行為背後涵義,什麼是老年憂鬱症? 你真的清楚長輩究竟在想什麼嗎?有時候他們對你的建議似乎不以為然,卻很容易聽信別人的話,或是經常抱持負面想法,認為自己是家中的累贅負擔,明明沒有人這樣說,為什麼還會這麼想呢?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中,飾演女主角的林依晨就在劇中因為照顧失能的婆婆而感到身心俱疲,到底年輕族群和長輩之間出了什麼問題?中秋佳節團圓之際,跟家中長輩間卻沒有話題聊,尷尬到不行?這集《Ariel聊心室》做為兩代之間溝通的橋樑,帶你一起弭平代溝,家庭和樂就靠這集啦!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0 對「老化」感到恐懼是正常的嗎? 03:39 如何改善老年生活品質? 04:37 晚輩與長輩溝通的建議 05:54 Ariel的貼心小建議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進行心理諮商前一定要注意這些事!免費諮商資源怎麼找?24小時專線看這裡 影片|我就爛!不想努力是因為「習得性無助」心理?原來躺平很合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9.16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愛遲到的人常有「這特質」?什麼是時盲症?遲到心理學教你守時小訣竅 約好的時間到了,就是遲遲不見對方人影,這種情況相信大家都有可能遇過,一般我們對「不守時」的印象都是負面的,覺得經常不重視約定時間的人,一定都比較自私、懶散、沒禮貌,但是為什麼明知道遲到的影響這麼糟,卻還是會有無法遵守約定時間的情況發生呢?其實遲到可能沒有你想得那麼簡單,它不只與個人的時間觀念有關,還有可能是因為人格特質作祟!原來遲到並不只是睡過頭那麼單純,這集《Ariel聊心室》就帶你來認識「習慣性遲到」的心理,一起來找回你的時間管理能力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0 什麼程度符合「習慣性遲到」? 01:27 什麼原因造成了「習慣性遲到」? 03:05 如何改善習慣性遲到?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逃避可恥但有用!解析拖延症心理,想解決拖延症該怎麼「治療」? 影片|不愛整理就是囤積症?情境測驗看你家亂到哪一級!斷捨離擺脫垃圾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8.05
圖、文/翁嘉妤 摘要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影響個人在人際、工作及學業上的表現。根據賓州大學的研究,這種無助感可以深刻地影響個人的心態和行為,使人們進入負面循環,逐漸認為所有努力都是徒勞,容易變得妥協、消極,但難道我們就這樣任由過去的挫折影響未來,甚至動搖每一個決策嗎?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其實只要通過自我覺察和重建內外部資源的方式,就可以幫助我們克服習得性無助,重新找回生活的控制感和希望。 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可能會面臨習得性無助的挑戰,這種心理狀態不僅影響個人的情緒健康,還可能阻礙他們在人際關係、工作和學業上的成就。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習得性無助源於對自己能力的負面評價,通常根植於過去的無助和絕望感經驗。 電擊小狗,電到牠失去希望?放棄求生其實很容易 賓州大學1975年的研究為理解習得性無助提供了關鍵性見解。在一系列實驗中,研究人員對所有實驗目標的小狗進行了電擊測試,其中一群小狗可以透過撞擊來關閉電擊,另一批則是無論如何嘗試都無法關閉電擊。結果發現,當小狗無法透過自我控制來中斷電擊時,牠們會進入一種消極狀態,這反映了習得性無助的核心特徵「放棄努力」,覺得無論如何都無法改變現狀。 研究團隊再進一步將小狗們分成兩組,一組是曾經成功終止過電擊,懷抱希望的小狗,另一組則是無論做任何嘗試都無法關閉電擊,已經沒有希望的小狗。將這兩組小狗放在一個矮小的柵欄內,並持續電擊測試,只要跳出柵欄就可以避免電擊。實驗結果顯示,即使柵欄肉眼可見的矮小,沒有希望的小狗還是不會試著反抗,選擇一動也不動的遭受電擊。 這項知名的心理學研究顯示,無法控制外部刺激,會使個體陷入無力感和無望感,進而影響其後續的行為反應和情緒狀態。 習得性無助的心態,「都我害的」、「反正我做什麼都會失敗」 當我們不斷受到挫折的打擊或他人的否定後,便會變得消極,失去前進的動力與希望,認為自己無論如何都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絕望的想法會逐漸影響行為,因而變得容易沮喪、氣餒,甚至抑鬱,這就是「習得性無助」。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習得性無助的心態通常可以分為以下三大特徵,這些心理狀態會影響人們的自我價值感和情緒穩定。 (1)全面性的否定 在發生不開心、不如意的事情時,容易全面性的否定一切,例如可能只是單一份企劃方向需要調整,或是某一次考試結果需要改進,但習得性無助者會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做什麼都會失敗,而非就事論事的冷靜分析。 (2)容易自責 容易將自己投射到問題上,認為什麼都是自己的錯。其實很多時候造成結果的成因,背後有很多很多因子來決定這件事情的結果,但習得性無助者的心態經常會覺得自己就是問題的原因,從而陷入自責的沮喪感中。 (3)沒有期待的無助感 習得性無助者無法想像成功的畫面,所有的假設都覺得結果一定會失敗,抱持消極的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習得性無助並不僅限於個人情感和心理狀態,還會在人際關係、求學過程和工作職場中表現出來。這種無助感可能源於早期教育或社會環境中的否定性評價,對於個體的成長和自我實現構成長期的負面影響,例如從小被父母灌輸「不可能的」、「別白費功夫」、「不要想那些有的沒的」這種否定的想法,使得無助感跟無望感變成生活的常態,成年後自然容易否定自身價值。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特別提醒父母,其實提供給孩子希望感是很重要的,我們對於這個事件的結果,只要風險可以承擔,建議就盡量嘗試,給予孩子積極的鼓勵和支持,父母需要考量的是「是否可以承擔失敗的風險」,並非「這件事情會不會成功」。這個依附關係影響相當深遠,如果沒有覺察,可能還會影響孩子到往後待人處事的態度,例如習得性無助者在製作提案、進行創造力的工作時,也容易壓抑自身想要表達的想法,認為不可能有人會理解自己,使無助、消極成為生活的常態。 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重拾生活的控制權和希望 面對習得性無助,我們可以藉由自我覺察和外部資源的重建來重拾控制感。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當面對挫折或情緒低落時,不要一味否定自我,而是試著問自己:「現在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局勢?」,透過這樣轉變思維的方式,可以幫助個人找回控制感和積極面對生活的能力,因為即使過去失敗的記憶還在,但現在的我們已經有所不同,擁有更多資源和經驗,當我們覺察到這一點的時候,也就意識到了「我有能力去改變我不喜歡的樣子」,培養對於未來可能性的積極期待。 習得性無助雖然常見,但並非無法改變。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當我們正在經歷痛苦的時候,不要果斷的否定自我,試著換個角度思考,如果現在事情已經卡住了,我們還能做哪些努力,試圖找回控制感。例如心情不好時,我們可以為自己決定要吃什麼早餐、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出門,或是為自己準備一個心儀的造型,這些常生活中累積起來的控制感,能夠幫助我們找回自我的決定權,只要保有一點點的樂觀和動力,這些點點滴滴就能夠使我們繼續往前,對生活抱持希望,努力達成理想中的模樣。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為什麼別人過得總是比我好?比較心理讓你陷入羨慕泥沼? 影片|我就爛!不想努力是因為「習得性無助」心理?原來躺平很合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7.23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如果要為現代年輕族群貼上標籤,你會怎麼下註解呢?手機不離身,分分鐘想打卡上傳分享自己的生活?這種將自我價值寄託於社群互動的行為,其實並不少見,仔細想想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親友,或是你就有這種徵兆呢?社群媒體在不知不覺間左右著我們每天的心情,有些人甚至私訊、留言一來就忍不住秒讀,這種過度關心社群互動的行為,容易一不小心就陷入了社群焦慮的漩渦。美國美國風險投資家兼作家派屈克.麥金尼斯(Patrick J. McGinnis)便針對此現象提出了新的名詞「FOMO」,又稱為「錯失恐懼症」,到底什麼是FOMO?又該如何擺脫FOMO狀態呢?別再讓社群媒體過度影響你的情緒、作息,甚至人生觀了! 無形中被按讚數影響生活作息,你今天也FOMO了嗎? 當你看見手機有未讀訊息就手癢,右上角的小紅點好像在吸引著你去點開,不點就渾身不對勁?習慣在睡覺前將未讀訊息全部點開,不執行內心就會陷入重度焦慮?總是擔心自己無法參與朋友的話題?錯過聚會活動就會感到非常難受?經常覺得別人的生活比自己還要精彩? 如果你有以上情況,也許你已經陷入「FOMO」了。 「FOMO」又稱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也稱錯失恐懼症、社群恐慌症,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FOMO反映著個體因為害怕離開社群,擔心邊緣化、成為局外人,因此對於錯失機會或無法參與他人活動容易產生焦慮與恐懼。 FOMO潛藏人類對於歸屬感的強烈需求 FOMO主要是在描述人們很害怕錯失社會大眾熱議的話題或行動,彷彿錯失近期爆紅的時事,就會成為社群邊緣人。FOMO 雖然是新興名詞,但並非由社群媒體產生的心理現象,從神經生物學來說,人類天生就可能有FOMO。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從以前網路還不普及,沒有社群媒體的年代,人們就會透過口耳相傳來傳遞小道消息,難免會想「錯過某些事情可能很危險」或「這個我必須要知道」,因此大眾會普遍將目光鎖定在能激起眾人討論度的焦點。而在這當中,青少年是最可能有FOMO心態的群體,由於青少年的人際關係通常尚未成熟,非常追求認同感,這是青少年人格養成的一個關鍵,而近年來隨著社群媒體互動變得更普遍、更多元,短時間內獲取大量外界消息的網路生態,也成為了青少年容易陷入社群焦慮的主因。 如何判斷是否陷入FOMO陷阱?十個徵兆要注意 派屈克.麥金尼斯在其著作中設計了一份自評問卷,可初步檢視個人是否正處於FOMO 狀態。問卷總共十題,每題可評1~5分,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5分表示非常同意,分數大於3的人,便可能有FOMO的傾向。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醒,這份測驗僅代表社群焦慮的指標和受到FOMO影響的程度,並非專業嚴謹的心理測驗,目的只是做為一個警訊提醒我們過份依賴社群媒體,可能對身心健康有負面影響。 不再關注別人,學會關注自己,擺脫FOMO焦慮 綜上所述,造成FOMO的關鍵是因為我們缺乏判斷力、沒有自信,因此想擺脫FOMO,不一定要停止使用網路,網路只是讓我們在更新消息時變得非常快,但關鍵在於追蹤的帳號,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不妨從今天起只追蹤自己真正喜歡的帳號,讓我們在看完動態後能感覺到正向能量、感覺舒適,才會減輕FOMO帶來的影響。 再來是避免單向關注,當我們一直看到別人刻意經營出來的美好人設,我們會以為所有人都過得比自己好,對此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醒,千萬要記得在社群當中避免單向關注,主動與他人交流,正向的互動有助於增加心理的豐沛度,從單向轉變為雙向,會改善非常多FOMO心態,心裡的焦慮就會得到安全感與穩定。 主動接納自身內心感受,成為自我需求的主人 冷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會發現所有我們觀看出去的內在感受,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所有的焦慮感受,回到最根本的核心,有可能是因為自我內心有一些非常疲勞、無力、很深層的負面感受,當我們正視這些負向訊號的需求,才能夠避免FOMO的情形。 對於青少年來說,不去參與班級上、朋友圈正在討論的話題,好像會讓自己成為邊緣人,但林佳瑾諮商心理師直言,其實在成人的世界裡,人人都是邊緣人,邊緣人並不一定是負面的代名詞,而是表成人應該要成為掌握自己內心感受的主人,當我們回到自我照顧需求這條線上時,FOMO的症狀才會越來越輕微。 如果周遭親朋好友陷入FOMO焦慮,又該怎麼辦呢?一味的對他講道理,或強硬地斷網並非上策,與其排斥社群媒體和網路科技,或許學習與之共處是更實際的方法。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可以去關注看看他的需求是什麼,可能他很渴望你的一個問候,而你的一個互動就能讓你們從單向連結變成雙向互動,讓彼此的情緒、互動,變得越來越舒服自在。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為什麼別人過得總是比我好?比較心理讓你陷入羨慕泥沼? 影片|錯過限動就焦慮,可能有「FOMO」?看別人出去玩,為什麼會不安?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6.11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我就爛!不想努力是因為「習得性無助」心理?原來躺平很合理? 你也有這樣的情況嗎?明明現在的狀況已經與以前不同,卻仍舊認為自己還是與以往一樣,什麼都做不好嗎?例如已經換環境出社會工作,卻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會失敗,像個廢柴?或是明明已經升上新年級,但還是覺得自己在班上是個小透明,說什麼都沒人聽?這可能就是「習得性無助」的情況喔!習得性無助是指當一個人反覆遭受挫折,或是感到無依無靠時,開始陷入「無論如何努力都會以失敗做結」的心態。其實習得性無助經常發生在你我周遭,特別是小時候的家庭教育,會影響我們很深遠喔!所以無論你是深受習得性無助困擾,已經陷入絕望中的人,或是你已經為人父母,擔心會讓自己孩子養成習得性無助心態的人,又或是你身邊有這樣,需要幫助的親朋好友,都非常適合觀看這支影片,讓Ariel教你找回控制感,重拾自信,一起克服躺平困境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46 習得性無助實驗 01:45 習得性無助心態是什麼? 02:51 習得性無助會反映在哪? 03:42 如何找回控制感?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為什麼別人過得總是比我好?比較心理讓你陷入羨慕泥沼? 影片|錯過限動就焦慮,可能有「FOMO」?看別人出去玩,為什麼會不安?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6.03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亞洲的教育方式讓我們從小免不了與身邊的同儕相比,小時候比課業成績、長大了比工作待遇、結婚了比家世婚姻關係、年長了比孩子發展,人生道路上「比較」心態如影隨形。現在的社群時代,我們隨時可見別人放閃炫富,今天出國明天買包,無論是感情狀態到工作晉升,讓人免不了嫉妒心發作。當我們落入過度競爭,陷入永遠比不完的迴圈中,該如何排解這樣的心態呢?比較過後,內在的空虛又該怎麼排解?讓我們擺脫比較心理帶來的憂鬱與沮喪,讓「比較」成為激勵,而不是傷人自傷的武器。 為什麼我們會想跟別人比較? 從小我們要跟同學比成績,長大了要跟同事比業績,到後來「人比人,氣死人」。這世界上永遠都會有人更厲害、更加順利、活得比所有人都好,到底我們怎麼離開比較心理的困境,讓比較成為生活的動力呢? 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里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 )曾提出「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理論中提到「當個體缺乏客觀資訊時,會想要透過其他人的情況來與自身狀況作比較。」。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比較」是建構社會與個人價值的相對位置,從而認知到自身的程度和階級,我們對於「比較」本身是無從避免的,其實社會比較理論的原意是當人們往上比較時,實際是想找到自己內在更多進步的動力,讓我們成為理想的典範,而當人們向下比較時,某個程度也只是希望看見自己為人生努力的歷程,這些歷程奠基成為內在的自我相信與自我價值,讓人變得更有自信。 比較的本質是好的,但當人們向上、向下比較得過多,都會致使自身失去很多內在平衡,讓人覺得自己永遠都不夠好,或是過度驕傲,好像自己很了不起,這兩個極端都會讓人停止進步,變成過度內耗的狀態。 社群媒體加速了比較心理的產生? 現代人身處網路普及、人手一機的時代,讓我們接觸外在的人、事、物變得更加便捷,除了能夠滿足好奇心,維持進步的動力以外,也有可能在接觸過多新事物的同時,沒有掌握訊息對自身的影響,照單全收加上未經主觀思考,很容易就覺得自己不夠好、陷入自我懷疑,甚至導致自信心越來越薄弱。 人們普遍傾向將悲傷的事情隱藏起來,分享炫耀快樂的一面,我們常常從這些媒體上忽略了更多真實性的訊息。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比較」是免不了的,但比較過後的行為註解其實是可以避免的,要知道這樣的註解對於人生毫無幫助,減少對自己下負面註解,爭取多思考能做些什麼樣的努力,才是更重要、更值得我們花心思去思考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這才是常態,提升自我才最重要。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想要立刻減少比較心態也沒有很難,雖然說通常很難馬上戒除社群媒體,但是不妨從今天起減少社群使用時間,可以從每天減少使用30分鐘開始,當我們開始減少接觸網路時,大腦就不會出現這麼多緊急的非理性訊號,從而循序漸進地擺脫比較心理帶給自己的壓力。 從小深陷比較深淵,「為你好」成為家長爭一口氣的藉口 亞洲的家庭教育,多少也助長了比較心理的盛行。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是耳提面命的說要更努力、不要鬆懈,更是常常主動拿兄弟姊妹,或是鄰居、同事家裡的小孩來比較。儘管已經長大了,父母仍然三不五時提醒還落後人家些什麼。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過於「焦慮」的父母容易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孩子的需求前面,使孩子自身的需求反而往後退,這樣的錯置導致了所有的比較都是在滿足父母的不安全感;如果有這樣的狀態發生,請先檢視自己對孩子的期許是什麼?一段關係就只有一個目標,你對他的期許很有可能是健康平安,那當孩子健康平安時就已達標,所有的比較都是過度貪心。 另一種則是過度強調「為你好」的父母,林佳瑾諮商心理師直指,這類父母身上有一種特質,就是永遠希望孩子可以成為激勵自己的動力,甚至會因為怕孩子太頹廢、太懶散,用過度的比較來推動孩子的積極性。這樣的父母可能真的不知道這些催促與比較,會讓孩子的自信心越來越低落,因為他們的行為初衷是希望孩子有一天可以自己為自己負責,期望孩子越來越好,可是這樣的方式卻會讓他們受到傷害。 那父母該怎麼拿捏「比較」的尺度呢?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想知道孩子有沒有對自己負責,只要詢問孩子有沒有盡力,這裡指的盡力不是客觀指標,不是你認為他花多少時間讀書、賺錢,而是他主觀上是否盡力。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醒,不要以客觀事實去衡量孩子的努力,這樣容易忽略到環境及個體狀態對他的影響,長期下來也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人比人氣死人?如何擺脫比較漩渦? 每個人的生命光景有好有壞,有高低潮也有平平凡凡的時節,不一定每天每個時刻都打了高光,因此別被社群媒體上每則光鮮亮麗、盡情享樂的動態影響了自己的心情。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分享,不妨跟「昨天」的自己比較就好,當我們發現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進步了,往更想要的人生前進了,就更有動力往更好的目標邁進。跟過去的自己比,這才是客觀指標,激勵我們不斷進步。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醒,別忘了目標是一面大海,沒有正確性也沒有好與壞,不要拿別人的標準來當自己的人生指標,這就像穿著別人的鞋子,路都走不好,還可能讓雙腳鮮血淋漓,追求別人的快樂永遠不會真正快樂。如果在過程中做了不適合的事情,也不要自責,重新調整方向就好,找到與自己相處最合宜的方式,擺脫無窮無盡的比較深淵,才是真正的幸福。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生活沒有小確幸,只有小憂鬱?從冬季憂鬱認識「藝術治療」 影片|比較心理讓你陷入EMO?打開社群大家都過很爽,為何只有我這麼慘?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4.30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錯過限動就焦慮,可能有「FOMO」?看別人出去玩,為什麼會不安? 茱莉亞羅勃茲主演的《斷訊》,帶領觀眾進入一個沒有網路的末日世界,身處現代社會,三不五時就在滑動態、查看Line,甚至撥空學跳「科目三」、「滑步舞」的我們,是否曾經想過,如果失去了便捷的網路,又該是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呢?隨著網路的普及,社群媒體對我們的生活型態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許多人手機不離身,訊息亮起就想秒讀、相當在意自己的動態按讚數、隨時追蹤最新的流行趨勢……這些過度在意社群互動的狀況,可能已經陷入所謂的「FOMO」中,特別是人際關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時期特別嚴重,到底什麼是FOMO?又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FOMO狀態呢?來看看Ariel怎麼說!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5 什麼是FOMO? 01:22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FOMO? 03:27 如何擺脫FOMO焦慮?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想到慣老闆就想吐? 你的心理健康可能出問題了!8項指標檢視工作壓力 影片|比較心理讓你陷入EMO?打開社群大家都過很爽,為何只有我這麼慘?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4.08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比較心理讓你陷入EMO?打開社群大家都過很爽,為何只有我這麼慘? 生活在現代社會,即使你再怎麼不情願,也難免會需要接觸他人,在我們成長的路上,「比較」心態也就油然而生。從小時候和同學比較成績,到長大後和同事比較業績,或是和朋友比較薪資待遇,會在意他人雖然是人之常情,但當你陷入過度競爭,做什麼事都是為了贏過他人,開始「人比人氣死人」的死循環中時,又該怎麼辦呢?更慘的是,其實永遠有人做得比你好,如果一味的追求「最好」,只會不斷地感到憂鬱、沮喪而無法自拔。跟著這集Ariel聊心室帶你離開泥沼,讓「比較」成為你進步的動力。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3 為什麼我們會想要比較? 02:45 如何改善比較心理? 03:44 從小就開始陷入比較深淵? 05:37 讓比較成為進步的動力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想到慣老闆就想吐? 你的心理健康可能出問題了!8項指標檢視工作壓力 影片|不愛整理就是囤積症?情境測驗看你家亂到哪一級!斷捨離擺脫垃圾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3.04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隨著農曆新年過去,你是否有每年大掃除,東西都有一年比一年多的感覺呢?總是告訴自己要斷捨離,卻老是失敗,東西源源不絕地跑出來,到處都是怎麼都收不完,到底是方法有問題,還是心態出了錯?其實回憶不等於留雜物,丟東西也不代表不惜福,讓我們重新認識囤積症,找出捨不得丟東西的原因,改變囤積人生,用乾淨與舒適的生活迎接幸福。 愛惜東西錯了嗎?到底什麼是囤積症? 一年一年家裡東西越來越多,越堆越高,不小心碰到還掉滿地懶得收,可是卻還是不停地買買買,連包裝都會忘了拆,等到了大掃除的時候,卻又選擇困難捨不得丟,乾脆眼不見為淨,直接丟到櫃子裡鎖起來?如果有這樣的狀況讓你煩惱多年,也許「囤積症」這個名詞你已經不陌生。 囤積症又名儲物症,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說明,通常囤積症有以下幾點症狀: 1.丟棄困難 不管那些東西的價值多少、多貴,或是像使用過的空瓶子、旅遊時的紀念幣這些物品,都很難丟掉,只能越留越多。 2.對物品有執念 覺得這些東西哪天就會用得上,偏執的認為它有用處,事實上根本沒有這一天。 3.居住空間混亂 住的地方非常混亂,連下腳的地都不知道在哪,穿過的衣服外出的包包隨手丟床上,睡覺時就跟著一起擠。 關於混亂程度,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可以參考「CIRS囤積症測試量表」測試看看,這個量表是提供心理諮商相關的臨床工作者來核對患者當下的凌亂程度為何。以1~9分的程度,來確認患者的客廳、廚房、臥室的凌亂程度,只要高達4分以上就會定義為符合囤積症的症狀。 4.第三者干預介入整理 好像擺得很乾淨,但其實是家人幫忙收的,甚至是因為所有人都看不下去,而被迫買了個抽屜把東西收納起來,卻不是把東西清掉。 5.身體無障礙 以上4種情況,都建立在造成囤積狀況的當事人並非身體有疾病所造成,只是不想整理。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也提醒,並非「看起來沒那麼亂」就代表不是囤積症,患者可能只是收得比較乾淨,但物品仍然很多,也是符合囤積症。囤積症的形成原因相當複雜,可能與心理因素、社會價值、環境與基因等有關,從心理學上來分析,囤積症的患者很有可能是對於物品有一種「完美主義依戀」。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完美主義心態」就是指對方把別人送給他的東西通通留下,認為不可以丟掉,否則自己的人生就不完美,他的自我價值是建立在這些禮物上,如果讓他把禮物丟掉,他會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好像自己不復存在。 除此之外,我們可能還會遇到集體價值觀的潛意識影響,例如從小就被教育「節儉是個美德」,這使得人們在丟東西時,大腦會浮現警告,好像在說自己很浪費不珍惜物品,可是將物品囤積不用,並不是節儉,而是消耗物品的使用價值,更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完美主義的心態在形成囤積症有一個很大的關鍵,就是你很「害怕失去」,所以你讓自己不用選擇,所有的東西都留在家,因為不想選擇,所以也不想丟東西。 再來便是「依戀心態」,因為「依賴」而投射到物品上,去尋求安全感。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那樣物品可能是能緩解你的焦慮不安情緒,例如永遠丟不掉的那條破舊小棉被,可能就是你的心靈慰藉,但如果你有10條小棉被,那就很有問題了,我們可以依戀物品,但是不要過度。 囤積症跟收藏家差在哪?關鍵在這裡 有些人可能覺得,我這不叫「囤積」,而是一種「收藏」,的差異到底在哪?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囤積與收藏的差別,主要跟物品帶給人的舒適感、幸福感有關,如果勤奮打掃卻不能改變喜歡儲物的習慣,感覺有在整理,卻只是把物品從甲地搬到乙地,收藏物品已經影響到你的生活舒適度,休息都不能好好休息的話,此時你需要的已經不是整理的訣竅,而是要從心理學的角度,找出解決方法。 真正的收藏家在休息時,可以輕鬆地欣賞自己的收藏,不只會將藏品放在櫥櫃裡一一擺好,還會定期拿清潔用品一個個擦拭整理,這些東西跟囤積症患者家裡長滿灰塵、胡亂堆放的狀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臨床上遇過的患者,大多數都不是當事人主動來就醫,而是被他們重要的關係人拖來就醫,因為囤積症的患者容易沒有病識感。一開始患者會覺得自己節儉錯了嗎?甚至會感到憤怒,此時進行心理治療,除了搭配門診藥物,也會另外從心理諮商角度去分析這些物品對患者的意義,從中找出患者內心真正害怕失去的是什麼。 擺脫囤積症,幫助患者重拾信心 囤積症治療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其中「協助患者有病識感」是首要之重,讓患者知道這樣的行為已經影響到他的生活功能,鼓勵他開始改變;第二步是要「建立與患者的信任」,去理解他對物品的依戀成因為何,但是不需要去評價他,因為那些物品一定對他有非常重要的關鍵原因,也要注意不應隨便丟掉囤積症患者的物品。如果囤積行為已經影響到他人,建議尋求專業人士協助,責罵是最無效的溝通,只會讓患者更加痛苦。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可以先從邀請他試著丟棄最不影響的物品開始,從那些他感覺「丟了還可以接受,似乎沒有也不會怎麼樣」的物品開始,一步一步慢慢地前進。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像是很多跟「回憶」有關的物品,要丟棄一定都很不容易,但現在網路雲端空間相當發達,將這些物品拍照上傳,偶爾拿出來回味一下,效果其實是一樣的,因為大腦其實分不清現實與照片,每一次看到照片都好像重新回憶起那樣的記憶,於是在拍完照後,就可以將物品回收處理,讓生活空間變得越來越舒適。我們要相信自己可以用囤積以外的方式,去轉化對這些回憶的收錄方式,而非影響生活舒適度。 內心的舒適度與物理的舒適度是有正相關的,在斷捨離的過程中,會真正找到自己與自我的連結,那不是浪費東西,而是找回內心真實的自我。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聽到「這些聲音」就覺得煩躁!恐音症原自大腦功能喪失? 影片|不愛整理就是囤積症?情境測驗看你家亂到哪一級!斷捨離擺脫垃圾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2.27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一般人對於某些特定的雜音可能沒什麼感覺,像是聚餐時大家吃飯的咀嚼聲、指甲刮到黑板聲、鐵湯匙或鐵筷子刮到便當盒的聲音、機械鍵盤敲打聲、原子筆不間斷的按壓聲,這些特定的日常雜音雖然煩人,但好像也只比平常多些吵鬧,但同樣情況在恐音症的人聽來,卻是幾百倍的痛苦,不僅會噁心想吐,嚴重點甚至會引起負面情緒,想傷害別人,甚至於傷害自己。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有些苦於恐音症的人可能會把自己關在家裡,好去避免這些聲音,但也影響了日常工作與社交,同時也影響身心健康。恐音症到底是什麼,是心理障礙還是大腦問題?又有什麼樣的方式能夠調適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議題,也幫助自己與家人朋友脫離聲音魔咒。 原來這些細小的「聲音」,會導致情緒失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吃飯的時候遇到嘴巴不會閉起來,旁若無人進食發出咀嚼吞嚥聲的人;又或是在開放式辦公室,眾人此起彼落各式型號不同鍵盤敲打而來的不規則聲響;還是隔壁同學解題卡關,原子筆按個不停的聲音。四周的雜音讓自己越來越難專心,情緒也慢慢失控感到焦躁憤怒,甚至想逃離現場,你也曾經有這種情況嗎? 被雜音煩到發怒,聽起來好像匪夷所思,但世界上真的有這一群「恐音症」的人,因為雜音的困擾而情緒失控,甚至為了避免雜音而足不出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雖然在台灣的精神醫學上 (DSM-5)恐音症還沒有被明確診斷,但確實有一群人為此所苦,重複的聲音其實都會引起神經大腦系統裡的「戰與逃」反應,而且會非常強烈,甚至會使人想逃離現場原地登出。 一般人聽到上述的聲音,可能只會覺得煩躁,但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恐音症的人會從這些煩躁情緒,昇華到憤怒,甚至可能會想要攻擊別人或是傷害自己;有一些人會噁心到想吐,更嚴重一點則是有自殺毀滅傾向、違反理智的行為反應。 造成恐音症的原因?原來是腦部「這構造」缺失 恐音症的成因到底是什麼?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在我們所有的情緒中,包含慾望、驕傲、自卑、內疚……等社會性情緒,都是由腦島發出,科學研究裡從 FMRI 腦造影中發現,恐音症的人腦島會特別容易發亮,前額葉會輸出理智、傳遞我是有理性的訊號,這個理性就會告訴我們這些聲音其實是無害的,所以當我們為瑣碎的小聲響而感到厭煩時,前額葉就會告訴我們這是那個人的特殊行為,並不會傷害到我們,我們離開就好,不需要發怒,甚至攻擊別人。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解釋,但是恐音症的人因為前額葉與腦島間的傳輸路徑受到影響,前額葉功能喪失,所以腦島會一直發亮,受情緒影響而感到痛苦,產生負面行為,像是暴躁易怒、噁心想吐,或是產生自殺傾向。 很多時候恐音症的人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進而可能會演變成透過足不出戶來阻隔噪音成因,避免那些聲音影響情緒,但這真的是好方法嗎? 受聲音所苦的人,如何調適及治療? 認知治療普遍來說應用在心理諮商與治療方面,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可以利用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與過去傳統找出內在成因,這與需要經過多次面談與分析的心理治療不同,它主要針對當下實際的感知,藉由影響患者的想法,來緩解不適應狀態,並改變原先負面不適當的想法,由於應用範圍廣泛,成為近代心理治療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解讀事情的方式。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舉例,在恐音症的人身上,我們可以創造新的連結,例如吃東西的時候,聽到別人的咀嚼聲就很不舒服,可以在患者身心都穩定且自在的狀態下,讓他聽到他可以接受聲音的秒數、頻率、音量等人為可控的數據,將這些全部統整起來後,並在各個變項上調整,讓患者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去測試能承受的最高閥值,再提供大腦新的連結,比方說食物的香味,患者在聽到聲音後聞到香味,可能就會覺得噪音沒有那麼的討厭。一次一次建立新的連結,當患者感到不舒服時就要馬上停下,並進行放鬆的舒緩、身體照顧練習,這部份也是考量到我們不可能每次都馬上逃離現場,治療當中學習放鬆也是一種幫助。 當然有些人他每天上班都會遇到比較日常性的困擾,在精神科也會由醫師開立輔助藥物,幫助患者渡過整個治療歷程。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雖然無法說逃就逃,但有些人會藉由戴耳機來轉移注意力,有些人則會透過冥想或是放鬆身體訓練,來讓自己的專注力回到身體的此時此刻。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可以找些喜歡的影音、圖文,這些可以馬上感到愉悅情緒的東西,就能幫助自己在惱人聲音出現時分散注意力,這樣的轉換是很有機會讓失控、憤怒的情緒下降到可以控制的範圍內。 訓練你的大腦,重新發展適當的對應方式 人類的大腦神經有相當的可塑性,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神經具有學習性,可以透過練習、心理治療、心態上的轉換來幫助我們去面對不可控的憤怒情緒,也可以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服用輔助性藥物幫忙,多方管道下都可以得到很大的調適。一般人可能會覺得這些聲音沒什麼,只是比平常多一兩倍的吵鬧,但對恐音症的人來說卻是幾百倍的痛苦,所以在了解恐音症後,也希望社會大眾對於這項病症,能夠有更多的包容和體諒。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隋棠與鄰居的噪音糾紛!真的有對特定聲音敏感的「恐音症」?聽覺過敏原來要看醫生? 影片|恐音症=聽覺敏感?聽到小雜音就抓狂!原來是腦部「這部位」功能喪失?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2.06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長輩聊天=逼問折磨?親戚講話超冒犯怎麼辦?心理學教你這樣免尷尬! 農曆春節雖然放長假很開心,但是每到過年要和許久沒有聯絡的親戚見面,感覺就是漫長的折磨,聊天的內容總是不免提到薪水、成績、結婚、生子的話題,長輩還老是愛拿自己的價值觀評價他人。糟糕!表哥被問到怎麼還沒結婚,不爽到出門抽菸了;姪子考試成績不理想,被拿來和讀名校的姪女比較,已經在滑手機不理人了,有時候一些親戚總能有「開口即尷尬」,好像嫌場面不夠冷的特殊技能,到底該怎麼應對呢?這集Ariel聊心室讓我們從心理層面開始分析,一步步教你如何和長輩相處,讓你成為聊天達人,成為全場最受歡迎、紅包收穫也滿滿的晚輩!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48 過年親戚總問薪水婚姻? 01:23 過年如何和長輩相處? 02:49 戶外活動有助於培養感情? 03:19 不小心聊到冒犯的話題該怎麼補救? 04:23 給大家的貼心小建議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陰莖還是老的大?塑化劑是造成陰莖「世代差異」的原兇嗎? 影片|【全台語】長輩愛聽地下電台廣播亂買藥?「這樣做」當心犯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2.05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不愛整理就是囤積症?情境測驗看你家亂到哪一級!斷捨離擺脫垃圾屋! 年末整理大難題!在整理東西的時候,你是否會有「這個之後應該用得到吧」、「這是回憶耶,回憶怎麼能丟」等等各種原因不想動,或者是你的親朋好友也有這樣的狀況,讓你每次去他家都像闖進垃圾屋一樣?到底斷捨離怎麼會這麼難?怎麼樣的程度才叫囤積症呢?囤積和收藏的差別又在哪裡?讓Ariel帶你從心理層面認識囤積症,2024年的第一個新希望,就是要把家裡打掃乾淨啦!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1 儲物症是什麼? 01:19 儲物症測試量表 02:11 形成儲物症的原因? 03:33 儲物症跟收藏家差異 04:00 在臨床遇過的儲物症患者 04:46 儲物症治療及改善的方式 05:38 給儲物症患者及陪伴者建議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逃避可恥但有用!解析拖延症心理,想解決拖延症該怎麼「治療」? 影片|夏天也有季節性憂鬱?判斷關鍵「看這點」!藝術治療超紓壓,隨意創作也能治心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1.01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工作在生活中其實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工作時數占據一天生活的1/3以上,因此良性的職場文化,不僅能幫助我們有效達成任務目標,提升自我成就感,對於未來職涯發展更能發揮正面的效果。如果想到上班就不想起床,睡前又想著工作無法入眠;工作中情緒波動大,經常感到不安、緊張或易怒;不幸又遇到「慣老闆」,在職場上備受委屈,或被同事排擠孤立,這些種種不友善的職場環境會讓你對工作提不起勁,連帶看待生活也索然無味,長期下來的壓力也對身心造成無形的迫害。美醫誌提醒你工作打拼之餘,也要注重心理的健康! 檢視自己的工作環境是否「有毒」,這些現象要注意! 工作占我們人生中相當長的時間,因此工作時的心理壓力不只會影響心情,一旦超標甚至會嚴重威脅到我們的健康。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根據美國《哈芬登郵報》(Huffpost)報導中提出的8項指標,帶領大家檢視自己是否身處在「有毒」職場中,並提醒大家記得關注身心健康。 1.想到「慣老闆」就會身體不適 「慣老闆(spoiled boss)」為網路諷刺用語,形容要求多、不願支付合理報酬且剝削勞工的被寵壞的老闆。當想到「慣老闆」就會胃痛、胸悶、呼吸困難、 頭痛、頭暈或無力感,這些症狀全部來自職場的無形壓力,提醒你身體已經受到無法負擔的壓力,請不要忽視這些不舒服的感覺。 2.與同事越來越疏遠,在工作中越來越孤立 在工作中感覺不受他人理解,與同事格格不入、越來越疏遠,或者經常被針對、感到孤立。職場中需要與同事們緊密連結的普同感,意即大家「同在一艘船上」並肩作戰,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不友善的同事,可能產生疑神疑鬼或被質疑的不安全感。長期處在被害妄想的環境中,都會加速職場中的無力感,造成身心負擔。 3.經常感到緊張、暴怒 在工作中經常被微小的不順心事件影響,造成緊張或生氣等情緒起伏波動。通常暴怒的原因會來自於想控制那些「不可控制的事物」,當感覺到事情不如預期發展時,失控感會引發緊張或焦慮的不安情緒。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醒,自我很難察覺情緒的外在表徵,建議在感受到情緒波動時,可以暫離座位到洗手間照看鏡子中的自己,觀察自己臉上表情是否有臉紅脖子粗等情緒表現,檢視自己的情緒是否處於穩定狀態。 4.每天醒來害怕工作,晚上也睡不著覺 當每天起床時不想工作,入睡前也心煩意亂,想到工作就焦躁不已,表示你已陷入不安與焦慮狀態。工作壓力影響睡眠品質,對於身心健康勢必造成傷害。 5.逃避面對上司及被交付的任務 心理學指出「逃避即是應對焦慮的方式」,工作中害怕與上司對話,也害怕被交付任務,因為害怕被責備,所以採取不說、不表態的消極方式,以為就能不牽扯責任關係,長期下來與「任務成就」的職場價值背道而馳,也是造成身心壓力的原因之一。 6.變得更容易分心及健忘 大腦被工作占據屬於正常現象,但是當慣老闆取代工作占據你的大腦時,就是危險指標!工作進行中突然想起上司責備你的經驗,或是不開心的情緒,引起暫時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或恍神的現象,導致工作進度延宕、效率不彰,無法如期完成任務。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當專注力下降,無法認真工作時,就會喪失條理分明的能力。 7.對曾經的興趣失去熱情 對原本的興趣喪失興致,例如看書、聽音樂、追劇、逛街或運動……等,對生活也提不起勁,食慾不振,只想賴在沙發或被窩裡,但是睡醒後仍然無法改善這樣的狀態。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醒,一旦發現有上述的情形就需多加注意,這些都是憂鬱的初始現象,小心長期壓力所導致的無望感,意即對未來期望多為負面想法,會影響對事物的解讀,必須盡快停止壓力來源。 8.對工作感到精疲力竭 倦怠感來自於長期工作壓力及負能量的累積顯化出來的心理狀態,下班後應該好好讓身心靈放鬆,好好照顧自己。如果沒有進入放鬆的休息模式,身體就會感到吃力負荷不良,在工作中消耗殆盡,喪失生活中放鬆的能力。 改善職場壓力與焦慮的4大心法 面對有毒的職場文化,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教你運用4大心法,改變思考、翻轉情緒,拿回快樂的主導權。 1.你的價值不是上司賦予的 上司對你的評價不代表你做事情的好或壞,這些評價可能來自於上司本身壓力的顯現,或是他面對大環境競爭的危機感,多重因素都會導致上司情緒易怒或焦慮。如果將他人不適的評價都轉化為「我的價值不好」的負面思考,反而會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別將自我價值的鑰匙交到別人手中。 2.找到傾訴對象 工作中承載大量不舒服的壓力,也就是大家口中的「情緒垃圾」,當這些垃圾不斷累積,同時也是再在累積無形的壓力。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找幾個值得信賴的對象或樂觀的朋友,向他們傾訴心中的煩惱,讓這些益友以樂觀或正面的態度幫助你思考,脫離負面情緒。 3.創造喘息空間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工作時應好好工作,吃飯時應好好吃飯,休息時就好好休息,一邊吃飯一邊工作都是製造壓力的慢性殺手。「喘息空間」不一定要大吃大喝或休長假,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著手製造生活的小確幸,例如喝一杯喜歡的咖啡、午餐時間短暫的離開辦公室、尋一處舒適的空間享用午休的餐點,或安排特休假外出走走,幫助自己擁有喘息空間,提升身心能量往前走。 4.辭職 當你有更好的職場可以轉換跑道時,不妨試著改變自己的工作環境,但如果暫時沒有更好的選擇時,也可以增進自身的能力,等待機會前往其他職場,不需要處在被動的狀態接收有毒文化。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醒,「你永遠都是有選擇權的」,身體及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自己的幸福快樂更需要自己守護。當我們意識到生命中選擇的首要條件,就是要讓自己處於舒適的環境,幫助身心靈健康的時候,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生活就會更快樂。 工作是為了生活,但生活絶對不是為了工作,每個人的感受都是值得被重視的,每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很重要。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醒,在職場上遇到委屈或困難的時候,不要想著默默隱忍,或一味認為這是自己做不好所導致的,在「奴性文化」盛行的亞洲地區,這些負面情緒極有可能在缺乏情緒管理的情況下日積月累,進而影響到身心的健康,記得必要時還是要請專業的心理諮商,來協助拉你一把,不要陷入憂鬱的泥沼中,為了生計和薪資,葬送身心靈的健康。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進行心理諮商前一定要注意這些事!免費諮商資源怎麼找?24小時專線看這裡 影片|上班有害健康?離職真的治百病?8項身心指標,遇到這樣的慣老闆,快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0.03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恐音症=聽覺敏感?聽到小雜音就抓狂!原來是腦部「這部位」功能喪失? 平日公司同事敲鍵盤的聲音,聽著聽著就情緒大爆炸,放假聽到樓上小孩蹦蹦跳的聲音,就突然覺得滿肚子火,這些旁人可能覺得無所謂的聲響,對於恐音症的患者來說卻分分鐘都是折磨。症狀嚴重者,甚至光看到特定畫面都會覺得相當痛苦,到底該如何幫恐音症患者來緩解症狀,恐音症又能不能治得好呢?跟著Ariel聊心室一起來認識恐音症吧!(本影片有做貼心處理,也適合恐音症的患者觀賞喔)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0 什麼是恐音症? 01:23 恐音症患者會出現的日常表現? 01:44 造成恐音症的原因是什麼? 02:39 恐音症該怎麼調適及治療?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進行心理諮商前一定要注意這些事!免費諮商資源怎麼找?24小時專線看這裡 影片|夏天也有季節性憂鬱?判斷關鍵「看這點」!藝術治療超紓壓,隨意創作也能治心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0.02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台灣人賭性堅強,雖說小賭怡情,但如果賭博已經影響到財務,控制了你的大腦,那戒賭就成了必要措施。可是為什麼賭博會這麼容易成癮,也常迷惑人們當下的理智,總學不會見好就收呢?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萬中選一,殊不知天選之人永遠觸不可及。面對賭博的誘惑,我們能怎麼克服呢?愛賭的人是個性使然,還是離不開賭博的爽感?或許心理學能找到答案。 賭癮有多難戒?「賭徒心理」讓人錢包破洞、存款掏空 說起賭博,相信許多人都有切身之痛,尤其是樂透開獎上看破億獎金,你是不是也會忍不住走進投注站跟著下幾筆?順帶買幾張刮刮樂,哪次真的能見好就收?事實上,賭博行為什麼這麼難防,跟我們的大腦有很強烈的關聯。 日常生活中的扭蛋、一番賞,虛擬遊戲中的轉蛋、抽卡,無不在考驗著我們的自制力。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首先我們要先了解,「賭博成癮」其實與「行為」是沒有關係的,會讓我們成癮的原因並不是最終想贏到錢,或是夾到那一隻夾了無數次的娃娃;人們並不會因為得到最後的「獎勵」而停止這賭博行為。簡單舉例:夾娃娃機都會寫上保底多少錢,難道那些錢不會讓你在其他地方買到更好的娃娃嗎?絕對是買得到的,所以重點從來不是那個獎品,獎品只是附加價值,更重要的是你在享受簽賭開獎的那一剎那、刮刮樂刮開的那一剎那,並沉浸在過程中,當你沉浸在那個快感而不自知時,「賭徒心理」就產生了。 別人賭博是湊熱鬧,你卻是賭身家!什麼情況需戒賭? 當大腦大量分泌多巴胺時,人們就會感到興奮與快樂,甚至會有幸福感,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賭博的過程其實是多巴胺分泌最濃密的時候,我們會對於這樣的快感念念不忘,但如果我們一直、一直、一直不停的輸錢,始終得不到想要的獎勵,慢慢的心裡會開始沒有期待;可是當你某一次贏錢,或是突然手氣很好夾到娃娃的時候,是不是更激勵、更加地開心呢?此時的期待感是讓人們容易有賭徒心理的一個關鍵因素,所以不容易成癮的人,反而是抱持著「不期、不待、沒有傷害」這樣豁達心態的人。 但要說賭徒心態真的是很糟糕的一件事嗎?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解釋道,其實每一場賭局,我們要意識到這是一件「獨立事件」,每場賭局的結果就是50:50,每次行為導致的好壞結果都各為50%,不會因為前面輸了好幾場,這次就會有驚喜,從來都沒有明牌,只有執迷不悟的一手壞牌。 賭博成癮該怎麼戒?追求「快感」,不如累積「快樂」 那到底什麼樣的情況,需要尋求專業協助呢?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出以下幾個警訊與建議來幫助大家判斷,讓我們先了解需戒掉賭癮的情況: ● 影響生活、飲食 當你知道這樣簽下去會影響到接下來的生活,等一下的飯錢就是要沒有了,房租就是不夠了,你還是會拿去賭的時候。 ● 對親友勸說感到不適 當家人叫你不要去做的時候,你會感到不舒服,難以克制你的行為。 ● 出現類戒斷症狀 當你開始想要控制想賭的慾望,但發現自己開始坐立難安、情緒易怒,甚至如果不讓你去,你就覺得全身心跳加快、胸口變悶,整個人變得焦躁不安、容易發脾氣,所有的事情都會讓你的情緒更容易起伏,甚至難以控制。 當你發現身邊已經有人賭到廢寢忘食,錢包空空,走過扭蛋機就忍不住把餐費全都投進去,路過娃娃機就把零錢全送給機台,那該怎麼幫助他呢?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最重要的是「陪伴」,陪伴的意思並非勸他不要去賭,因為當事者也很痛苦,我們能做到的是去意識到他的生活中的所有快樂,是不是只剩下賭博?他生命中所有的意義跟他覺得感到幸福的事情,是不是其實完全都沒有了,只剩下賭博可以陪伴他。 由於賭博是可以快速感受到快感的一件事,但是「快感」與「快樂」並不是同一件事,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快感會成癮,它是一種當下很強烈的刺激感受,但快樂是不會隨著時間流逝,快樂才是這個人需要擁有的,因此我們可以帶當事者離開賭博的現場,轉而走向大自然,去一些比較親近、環境接觸比較容易打開感知的地方,讓他接受你的陪伴,讓時間與感受停留在快樂的層面。 「心理帳戶」定規範,見好就收也不是那麼難 如果你也正為賭癮感到困擾,首先我們可以檢視自己的行為,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而開始成癮,進而檢視自己的目的,慢慢地去整理自己的情緒,並與身邊的人分享這樣的狀況。然而,如果你發現賭癮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務必尋求身心科與心理諮商的協助。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到,我們在娛樂事項中,可以為自己的「心理帳戶」設一個定時定額,這筆金額不管要花去哪裡都可以,但是要有一個非常清楚的原則,那就是很有可能花完就沒了,並不會讓你得到另一個獎品,那就可以去花掉。但是假設心理帳戶是1,000元,可是回過頭贏了2,000元,我們還可以把2000拿來繼續玩嗎?答案是不行,因為心理帳戶的設定就是1,000元,這就是「見好就收」,我們必須用心理帳戶來讓自己有明確的帳戶規範,好讓娛樂行為有一定的限制。 其實真正的快樂是需要我們慢慢去建立的,而不是在追求快感中建立,這些只是人生中的小確幸,而不是主要的快樂來源;當你可以辨識這樣的小確幸時,就能為生活增添許多的樂趣。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年終獎金、過年紅包還剩多少?為什麼意外之財總是留不住?先來認識你的「心理帳戶」! 影片|我就是天選之人!抽卡扭蛋一番賞,全都是「賭博」?台灣人賭性堅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8.01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上班有害健康?離職真的治百病?8項身心指標,遇到這樣的慣老闆,快逃! 工作壓力大是許多上班族的都有的困擾,覺察到這些負面情緒的存在,是維持職場身心健康的必要關鍵,但問題在於很多人都會忽略職場壓力是否達到臨界值,特別是在「奴性文化」盛行的亞洲地區,這些負面情緒極有可能在缺乏情緒管理的情況下日積月累,進而影響到身心的健康,這次就跟著Ariel一起來認識美國《Huffpost》報導中提出的8項指標,看看你是不是該遠離有毒職場,最後還有4點建議告訴你該怎麼改善職場壓力,只要是有接觸職場的你都必看的一集!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45 第1點:想到慣老闆就會胃痛、胸悶、呼吸困難 01:11 第2點:與同事越來越疏遠,在工作中越來越孤立 02:01 第3點:經常會容易緊張、暴怒 02:41 第4點:每天醒來都害怕工作,晚上也睡不著覺 03:08 第5點:逃避面對上司和他交代的任務 03:34 第6點:變得更容易分心和健忘 04:13 第7點:對曾經的興趣失去了熱情 04:52 第8點:對工作感到精疲力竭 05:27 改善方式①:了解自我價值來源 05:51 改善方式②:找到可以傾訴的對象 06:23 改善方式③: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 07:08 改善方式④:離開有毒職場的終極方法——辭職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進行心理諮商前一定要注意這些事!免費諮商資源怎麼找?24小時專線看這裡 影片|夏天也有季節性憂鬱?判斷關鍵「看這點」!藝術治療超紓壓,隨意創作也能治心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7.17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我就是天選之人!抽卡扭蛋一番賞,全都是「賭博」?台灣人賭性堅強? 從日常中常見的實體扭蛋、一番賞,到虛擬的手遊抽卡轉蛋機制,無不考驗我們的賭性。瘋狂的賭徒總是會相信自己是那個萬里挑一,這也是許多人因為沉迷而導致傾家蕩產的原因。難道面對誘惑,我們只能掏出魔法小卡乖乖就範嗎?到底該怎麼抑制這種「下一把就會中」的心態,戒掉這無止盡的惡習呢?讓產後回歸的Ariel來告訴你,除了剁手以外更安全的方式吧! 各節重點: 00:00 美醫小劇場:錢錢是怎麼不見的? 00:50 什麼是「賭徒心理」? 01:54 有「賭徒心理」是壞事嗎? 02:57 該怎麼戒除賭癮?–怎麼樣才算「有問題」? 03:40 該怎麼戒除賭癮?–周遭親友可以怎麼做? 04:28 該怎麼戒除賭癮?–自身可以怎麼改善? 04:45 為什麼得到後反而會覺得空虛? 05:04 給觀眾的一些建議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年終獎金、過年紅包還剩多少?為什麼意外之財總是留不住?先來認識你的「心理帳戶」! 影片|心理諮商開箱!瓶頸期超焦慮也可以去諮詢?原來這些都是免費諮商資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