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共有24筆結果

  • 假心靈課程、真洗腦?揭秘4大心理操縱手法,原來這是動搖你的陷阱!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假心靈課程、真洗腦?揭秘4大心理操縱手法,原來這是動搖你的陷阱!   心靈課程、宗教信仰、直銷或理財等團體,有些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但為什麼有些又會讓人徹底變了一個人,像是「洗腦」般的操縱成員呢?你身邊也有親友在參加團體後,對任務變得越來越熱衷,積極參加各種線下線上活動,還不惜投入可觀的金額?明明是希望自我提升、得到幸福,為什麼有人卻因此與周遭的人關係越來越疏遠,最後能說上話的只剩下團體裡的同儕呢?如果你擔心自己參與的團體好像也有類似的手法,或是親朋好友也身處這樣的情境,那就來看看這集的《Ariel聊心室》,讓我們深入了解洗腦課程的慣用方式,來看看有哪些應該要注意的警訊,分辨團體對自身是否有幫助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8 團體中應留意的警訊 02:26 為何無法從團體中抽身? 03:15 如何分辨團體對自身是否有幫助? 04:19 如何幫助身陷其中的親友?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進行心理諮商前一定要注意這些事!免費諮商資源怎麼找?24小時專線看這裡 影片|比較心理讓你陷入EMO?打開社群大家都過很爽,為何只有我這麼慘?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1.18

  • 聽到「這些聲音」就覺得煩躁!恐音症原自大腦功能喪失?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一般人對於某些特定的雜音可能沒什麼感覺,像是聚餐時大家吃飯的咀嚼聲、指甲刮到黑板聲、鐵湯匙或鐵筷子刮到便當盒的聲音、機械鍵盤敲打聲、原子筆不間斷的按壓聲,這些特定的日常雜音雖然煩人,但好像也只比平常多些吵鬧,但同樣情況在恐音症的人聽來,卻是幾百倍的痛苦,不僅會噁心想吐,嚴重點甚至會引起負面情緒,想傷害別人,甚至於傷害自己。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有些苦於恐音症的人可能會把自己關在家裡,好去避免這些聲音,但也影響了日常工作與社交,同時也影響身心健康。恐音症到底是什麼,是心理障礙還是大腦問題?又有什麼樣的方式能夠調適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議題,也幫助自己與家人朋友脫離聲音魔咒。     原來這些細小的「聲音」,會導致情緒失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吃飯的時候遇到嘴巴不會閉起來,旁若無人進食發出咀嚼吞嚥聲的人;又或是在開放式辦公室,眾人此起彼落各式型號不同鍵盤敲打而來的不規則聲響;還是隔壁同學解題卡關,原子筆按個不停的聲音。四周的雜音讓自己越來越難專心,情緒也慢慢失控感到焦躁憤怒,甚至想逃離現場,你也曾經有這種情況嗎?   被雜音煩到發怒,聽起來好像匪夷所思,但世界上真的有這一群「恐音症」的人,因為雜音的困擾而情緒失控,甚至為了避免雜音而足不出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雖然在台灣的精神醫學上 (DSM-5)恐音症還沒有被明確診斷,但確實有一群人為此所苦,重複的聲音其實都會引起神經大腦系統裡的「戰與逃」反應,而且會非常強烈,甚至會使人想逃離現場原地登出。   一般人聽到上述的聲音,可能只會覺得煩躁,但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恐音症的人會從這些煩躁情緒,昇華到憤怒,甚至可能會想要攻擊別人或是傷害自己;有一些人會噁心到想吐,更嚴重一點則是有自殺毀滅傾向、違反理智的行為反應。     造成恐音症的原因?原來是腦部「這構造」缺失   恐音症的成因到底是什麼?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在我們所有的情緒中,包含慾望、驕傲、自卑、內疚……等社會性情緒,都是由腦島發出,科學研究裡從 FMRI 腦造影中發現,恐音症的人腦島會特別容易發亮,前額葉會輸出理智、傳遞我是有理性的訊號,這個理性就會告訴我們這些聲音其實是無害的,所以當我們為瑣碎的小聲響而感到厭煩時,前額葉就會告訴我們這是那個人的特殊行為,並不會傷害到我們,我們離開就好,不需要發怒,甚至攻擊別人。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解釋,但是恐音症的人因為前額葉與腦島間的傳輸路徑受到影響,前額葉功能喪失,所以腦島會一直發亮,受情緒影響而感到痛苦,產生負面行為,像是暴躁易怒、噁心想吐,或是產生自殺傾向。   很多時候恐音症的人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進而可能會演變成透過足不出戶來阻隔噪音成因,避免那些聲音影響情緒,但這真的是好方法嗎?     受聲音所苦的人,如何調適及治療?   認知治療普遍來說應用在心理諮商與治療方面,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可以利用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與過去傳統找出內在成因,這與需要經過多次面談與分析的心理治療不同,它主要針對當下實際的感知,藉由影響患者的想法,來緩解不適應狀態,並改變原先負面不適當的想法,由於應用範圍廣泛,成為近代心理治療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解讀事情的方式。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舉例,在恐音症的人身上,我們可以創造新的連結,例如吃東西的時候,聽到別人的咀嚼聲就很不舒服,可以在患者身心都穩定且自在的狀態下,讓他聽到他可以接受聲音的秒數、頻率、音量等人為可控的數據,將這些全部統整起來後,並在各個變項上調整,讓患者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去測試能承受的最高閥值,再提供大腦新的連結,比方說食物的香味,患者在聽到聲音後聞到香味,可能就會覺得噪音沒有那麼的討厭。一次一次建立新的連結,當患者感到不舒服時就要馬上停下,並進行放鬆的舒緩、身體照顧練習,這部份也是考量到我們不可能每次都馬上逃離現場,治療當中學習放鬆也是一種幫助。   當然有些人他每天上班都會遇到比較日常性的困擾,在精神科也會由醫師開立輔助藥物,幫助患者渡過整個治療歷程。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雖然無法說逃就逃,但有些人會藉由戴耳機來轉移注意力,有些人則會透過冥想或是放鬆身體訓練,來讓自己的專注力回到身體的此時此刻。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可以找些喜歡的影音、圖文,這些可以馬上感到愉悅情緒的東西,就能幫助自己在惱人聲音出現時分散注意力,這樣的轉換是很有機會讓失控、憤怒的情緒下降到可以控制的範圍內。     訓練你的大腦,重新發展適當的對應方式   人類的大腦神經有相當的可塑性,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神經具有學習性,可以透過練習、心理治療、心態上的轉換來幫助我們去面對不可控的憤怒情緒,也可以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服用輔助性藥物幫忙,多方管道下都可以得到很大的調適。一般人可能會覺得這些聲音沒什麼,只是比平常多一兩倍的吵鬧,但對恐音症的人來說卻是幾百倍的痛苦,所以在了解恐音症後,也希望社會大眾對於這項病症,能夠有更多的包容和體諒。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隋棠與鄰居的噪音糾紛!真的有對特定聲音敏感的「恐音症」?聽覺過敏原來要看醫生? 影片|恐音症=聽覺敏感?聽到小雜音就抓狂!原來是腦部「這部位」功能喪失?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2.06

  • 恐音症=聽覺敏感?聽到小雜音就抓狂!原來是腦部「這部位」功能喪失?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恐音症=聽覺敏感?聽到小雜音就抓狂!原來是腦部「這部位」功能喪失?   平日公司同事敲鍵盤的聲音,聽著聽著就情緒大爆炸,放假聽到樓上小孩蹦蹦跳的聲音,就突然覺得滿肚子火,這些旁人可能覺得無所謂的聲響,對於恐音症的患者來說卻分分鐘都是折磨。症狀嚴重者,甚至光看到特定畫面都會覺得相當痛苦,到底該如何幫恐音症患者來緩解症狀,恐音症又能不能治得好呢?跟著Ariel聊心室一起來認識恐音症吧!(本影片有做貼心處理,也適合恐音症的患者觀賞喔)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0 什麼是恐音症? 01:23 恐音症患者會出現的日常表現? 01:44 造成恐音症的原因是什麼? 02:39 恐音症該怎麼調適及治療?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進行心理諮商前一定要注意這些事!免費諮商資源怎麼找?24小時專線看這裡 影片|夏天也有季節性憂鬱?判斷關鍵「看這點」!藝術治療超紓壓,隨意創作也能治心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0.02

  • 你聽過慢性過敏嗎?頭痛、失眠、拉肚子,身體不適可能都是過敏害的?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你是一個過敏人嗎?常常打噴嚏、流鼻水,天氣一變化就長了一對兔眼睛;或是這裡癢、那裡癢,冬天糙,夏天也抓?我們以為的過敏,也許是食物、空氣等原因所發生的免疫反應,但其實過敏可以分成「急性」和「慢性」。其實長期讓你困擾又找不到原因的身體不舒服,頭痛焦慮、體重變化,搞不好就是慢性過敏惹的禍。     慢性過敏從久病不癒的蕁麻疹,經常性的腸胃不適,嚴重到引發氣喘都有可能,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偏頭痛、失眠、疲勞、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喉嚨發炎、腸胃發炎、腸燥症、關節疼痛、泌尿道感染等,甚至是體重過重都可能與慢性過敏有關。   然而慢性過敏的觀察時間久,病人與醫師都需要花相對長的時間去觀察病程發展,如果只是像過去忍一時風平浪靜,那當然就不容易找到其過敏原,也很容易被誤診,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對這個名詞不甚熟悉,常以為過敏只是一時的症狀。     反覆失眠、頭痛焦慮、天氣一變就拉肚子、皮膚癢?也許你是過敏啦!   台灣天氣潮濕悶熱,飽受過敏之苦的民眾相當多,尤其天氣一變化,鼻子就開始作怪,皮膚就開始搔癢難耐,真的是非常擾人。常見的過敏症狀有過敏性鼻炎導致的鼻塞、流鼻水、鼻子癢;皮膚過敏會引發紅疹及搔癢;過敏性氣喘可能有咳嗽、痰多、呼吸喘等症狀;若過敏發生在胃腸道,則可能以腹瀉、腹脹等症狀來表現。   過敏是什麼?過敏是其中一種免疫反應,當人體遇到外來物質入侵,免疫系統會奮起反抗,移除外來物質。正常狀況下免疫系統會誘發沒有症狀而且是局部性的發炎反應,在身體組織受到進一步傷害前移除外來物質;但是在某些狀況下,免疫系統在移除外來物質的過程中造成身體組織受到傷害,這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就稱為過敏。   但「慢性過敏」又是什麼呢?職業醫學科醫師鄭涵芸指出,慢性過敏可以說是過敏反應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臨床上並不會直接下一個慢性過敏的診斷,通常會針對症狀下診斷,例如有鼻子過敏的症狀診斷是過敏性鼻炎;皮膚過敏的症狀診斷是蕁麻疹,不過關於慢性蕁麻疹就有很明確的診斷標準,如果蕁麻疹反覆發生達六周,就可以診斷為慢性蕁麻疹。   有些人經常睡不好失眠卻找不到原因,最後發現自己是鼻子過敏晚上鼻塞,影響到睡眠,還以為是身心症,搞得自己又焦慮又憂愁,可見慢性過敏雖不像急性過敏症狀來得那麼猛烈,卻足以影響日常生活。     你的身體在燃燒!慢性過敏讓你體內火燒山,疾病一直來   鄭涵芸醫師指出,過敏是慢性發炎的其中一個原因,當人體對某種物質會產生過敏反應,這個物質就是過敏原,身體反覆接觸過敏原的結果就會持續釋放過敏反應的物質,例如:組織胺、白三烯素、細胞激素、前列腺素等發炎物質,如此一來,身體就會持續處於發炎的狀態。   慢性發炎對健康會造成什麼危害呢?一些大型的研究告訴我們,慢性發炎會使血管內皮受到損傷,造成血管硬化斑塊,如果斑塊脫落就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腦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的結果如果破壞負責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或是導致胰島素的阻抗增加,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甚至也有研究指出慢性發炎與大腦認知功能降低有相關。   不過慢性過敏只是其中一個慢性發炎的原因。很多慢性發炎導致的健康危害還是要回歸慢性發炎的原因,例如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感染導致慢性肝臟發炎,會增加罹患肝硬化、肝癌的機率;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導致胃部慢性發炎,會增加罹患胃潰瘍及胃癌的風險;細菌或膽結石導致膽囊慢性發炎會增加膽囊癌的風險。然而也不是所有慢性發炎都與癌症風險呈現正相關,例如過敏性的鼻炎,並不會增加癌症的風險;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也是一種慢性發炎,流行病學統計起來反而會降低某些特定癌症的風險。     過敏原檢測真的有用嗎?慢性過敏能預防嗎?   也許您每天的日常生活會暴露於很多未曾察覺的過敏原,具過敏體質的人可以依據症狀至皮膚科、風濕免疫科或是健檢中心進行過敏原的檢測,然而日常生活的觀察也很重要,如果吃了蝦、蟹皮膚會起疹子發癢或腹瀉,那就千萬別再貪吃;甚至有些人的過敏原是無法透過抽血檢驗得知的,例如對溫度特別敏感,溫度冷、熱、甚至曬太陽都可能會誘發過敏,這些都必須經由自己的觀察得知。   鄭涵芸醫師提醒大家,除了食物本身可能是過敏原,不新鮮的食物所釋放的毒素、細菌抑或是烹煮時額外加入的調味料皆可能是導致過敏的兇手,因此可能會出現您的檢測報告並沒有對某一項食物過敏,但你的生活經驗告訴你曾經對它產生過敏反應。目前我們無法說過敏原檢測結果是100%的準確,但再配合日常生活的觀察,過敏原的檢測可以成為一個參考的標的。     抵抗慢性過敏,吃健康的食物與良好的生活習慣最重要   抵抗慢性過敏很重要的其中一個環節是生活習慣的改變,讓自己有充足的睡眠,不熬夜,減輕生活壓力,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吃原形且新鮮的食物,避免食入加工食品以及不新鮮食物所產生的毒素細菌。鄭涵芸醫師也提出了得舒飲食的概念,例如攝取好的油脂例如魚油、橄欖油取代不好的油,吃適量的堅果,多吃蔬菜,肉類攝取以白肉取代紅肉,這些都可降低過敏的發生。   在如此高壓、高效率的時代,人們常常犧牲很多時間在工作、社交或是學業上,但我們如果能在生活品質上回歸到簡單規律的標準,相信在健康上也會更有助益。       諮詢醫師:鄭涵芸醫師 學經歷: 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職業醫學科 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職業環境醫學科 兼任主治醫師 衛生福利部立屏東醫院 職業醫學科 兼任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止痛藥種類有什麼差別?吃止痛藥有什麼副作用?止痛藥時間、用量一次告訴你 影片|過敏症狀不只有癢!「講不出原因」的慢性過敏?頭痛、焦慮、關節痛,全是過敏惹的禍?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4.11

  • 隋棠與鄰居的噪音糾紛!真的有對特定聲音敏感的「恐音症」?聽覺過敏原來要看醫生?

    圖、文/翁嘉妤      摘要  因《犀利人妻》爆紅的藝人隋棠,近期竟遭指控是惡鄰,放任三個孩子在深夜、清晨時奔跑嬉鬧,讓鄰居不堪其擾。對此隋棠昨(7)日晚間在個人社群寫下長文,反批鄰居歇斯底里、早有前科還長期騷擾。今(8)日隋棠鄰居也再發聲明和證據駁斥,怒轟隋棠夫婦仗著身為公眾人物一派胡言,惡鄰風波持續延燒。     樓上的聲音讓我快抓狂!真的有對聲音特別敏感的人嗎?   台灣居住密度高,噪音爭議不只發生隋棠的大直豪宅,相信也存在於許多人的生活周遭。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其實根據研究真的有所謂的「恐音症」(Misophonia),又稱為「選擇性聲音敏感綜合症」(Selective sound sensitivity syndrome),顧名思義就是這類人對於不容易注意到的聲音特別敏感,例如咀嚼聲、口哨聲、按壓筆的聲音、敲鍵的聲音、呼吸聲等,這些聲音通常都擁有高重複性的特徵,並且會造成恐音症患者心理極度不適,更甚者還會影響患者的情緒管理,做出傷人的舉動。     這些聲音讓我崩潰!恐音症患者面臨的焦慮和恐慌   早期對於恐音症的研究甚少,大多都是將無法忍受「聽到他人製造的重複性噪音」判斷為強迫症,恐音症的症狀及治療也較不受重視。後來荷蘭的三位學者Nienke Vulink、Damiaan Denys 和 Arnoud van Loon編制了一個專門適用於恐音症的量表(Amsterdam Misophonia Scale, A-MISO-S),透過這個量表的評估及後續進一步的研究,團隊終於定義出了幾個明顯的恐音症特徵:   恐音症者反感的聲音,都是人類所製造出來的特定聲音。(例如吃東西、呼吸的聲音) 恐音症患者在發作時,會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和生理現象,例如憤怒、厭惡、噁心、焦慮、心跳加速、汗水直流等,嚴重時甚至可能失控攻擊發出聲音的人。 恐音症患者有自覺認為這種負面情緒是不合常理的。 恐音症患者會主動避免可能發作的社交環境,或者如果患者無法迴避的話,則會以強烈的不適、憤怒或厭惡來忍受造成恐音的情境。 恐音症患者會因為害怕聽到這些特定聲音,而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對日常生活有可能造成重大的影響。例如恐音產生的憤怒或厭惡,可能會讓人難以在工作中執行重要任務、結識新朋友、上課或與他人互動。 恐音症患者的憤怒、厭惡和迴避沒辦法用另一種疾病更好的解釋,例如強迫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參考資料來源: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isophonia   雖然直至今日仍未發現恐音症的致病機轉,但根據過往研究結果指出,造成恐音症的原因可能是神經科學的影響,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解釋,也就是患者大腦中的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和大腦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會因為過度運作,而讓患者無法控制情緒,還會產生心跳加速、汗水直流的反應,所以當患者聽到特定的觸發聲音時,就會不由自主的有強烈的焦慮、討厭和憤怒的感受。     對咀嚼聲敏感的人,就連「看」到動作都會恐懼?   恐音症不一定是「聽」到聲音才會發作,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恐音症並不只是單純累積噪音感到的厭惡,有的患者可能會因為「視覺」感受而觸發恐音症。例如該患者對於按壓的筆聲特別敏感,因此當看到他人準備要寫東西,拿起筆來的情景時,這時患者的恐音症就有可能會發作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恐音症並不是對所有聲音感到恐懼,而是聽到「特定的聲音」才會發作,這個特定的聲音會視每個患者的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     恐音症都是順風耳?別與聽覺過敏搞錯了!   恐音症通常在青春期時出現,患者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對某些聲音的反應較為極端,而且難以自制。一般來說恐音症患者對聲音都會比較敏感,但正如前述提到的,這種「敏感」並不是指能夠聽到很細微的聲音,恐音症患者有接受正常頻率和聲量的聽力,他們所敏感的是「特定的聲音」,這些聲音不會受到音量的影響。   如果你的症狀是對所有聲音感到恐懼,那可能是另一種經常與恐音症搞混的病症「聽覺過敏」。(Hyperacusis)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聽覺過敏是指對聲音的音頻、音量等特別敏感的人。舉凡一些生活中經常聽到的空調聲、腳步聲等,這些一般人不以為意的細微聲響,在聽覺過敏症的患者耳裡,卻是讓耳朵感到不適的巨響,更別提如果有人突然尖叫,或是車輛狂按喇叭時,他們會有多抓狂了。   聽覺過敏除了對聲音的感受會比較大以外,也會引發其他問題,例如無法集中精神、經常感到頭痛、睡不好等等,也會因為想盡量避免社交情境、減少與他人交流的機會,進而變得自我孤立。如果對聲音的敏感更加惡化,聽覺過敏的患者也有可能會患上恐音症。   聽覺過敏可能與身體其他病症有關,例如顳頜關節疾病、頭部損傷、耳朵感染、壓力或抑鬱症等,因此若發現不對勁,應盡早治療,尋求專業醫師意見。     「噪音」讓人不堪其擾!正視聽覺病症帶來的困擾   如果家中有恐音症或聽覺敏感的患者,家人和照護者要多予以耐心和同理心,在發出聲音前可以先提醒患者留意,預先做好心理準備或迴避。林佳瑾諮商心理師也提醒,最好在早期發現不適症狀時就尋求治療,而不是放任這些憤怒、焦慮的感受持續累積、膨脹。我們的神經系統如果反覆經歷這些過程,聲音與負面情緒的連結就會越顯強烈,所以在發現問題時盡早處理。   雖然恐音症現階段無法治癒,但林佳瑾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說明,還是可以透過「認知行為療法」或「放鬆訓練」來改善,認知行為療法是針對聽到不舒服的聲響以及接連誘發的不適情緒,慢慢解除兩者之間的制約,讓患者不再將「不舒服的聲響」跟「負面情緒」做連結。而放鬆訓練則是讓患者重新回到身體感受,增強生理的控制感,慢慢能自主放鬆生理及心理,來減少焦慮和煩躁感,在專業治療的輔助下學習轉移注意力,像是聽音樂、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感官上等,讓大腦漸漸淡化對特定聲音的反應,不要再讓聲音影響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 1. https://youtu.be/8Y5M_MD7i0Y 2. https://www.hearingaction.com/hearing-trivia/misophonia 3. https://kb.commonhealth.com.tw/library/678.html?from=search#data-7-collapse 4. https://hkincus.com/zh-tw/blogs/blogs/hyperacusis 5.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47257 6. https://www.facebook.com/GuangMingDR/posts/2952543931428438/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進行心理諮商前一定要注意這些事!免費諮商資源怎麼找?24小時專線看這裡 影片|心理諮商開箱!瓶頸期超焦慮也可以去諮詢?原來這些都是免費諮商資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2.09

  • 喝水嗆到真會「嗆死」?會咳嗽不只是喝太急,這些危險徵兆要注意!吞嚥訓練完整教學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喝水嗆到真會「嗆死」?會咳嗽不只是喝太急,這些危險徵兆要注意!吞嚥訓練完整教學   你身邊有很常喝水嗆到的朋友或長輩嗎?每次都想可能只是喝水的時候不專心,或是喝太急,但會嗆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還有些是重大疾病的徵兆!到底為什麼人會常常嗆到?喝水嗆到又會導致什麼問題,最後我們可以怎麼避免呢?美醫誌這次邀請到復健科美女醫師王薏茜,跟著王醫師甜美溫柔的嗓音,一起學習吃飯時的注意事項,牢記怎麼做吞嚥訓練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34 經常嗆到的原因? 01:46 為什麼會容易嗆到呢? 03:11 經常嗆到會有什麼風險? 05:04 什麼時候應就醫檢查? 05:58 經常嗆到可以看哪一科? 06:48 日常生活如何避免嗆到?       諮詢醫師:王薏茜醫師 學經歷: 台大醫學系畢業 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 台大醫院復健部住院醫師 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暨專任講師 超越復健診所院長     延伸閱讀 文章|氣溫驟降恐中風?預防心血管疾病,醫曝「這時間」應特別留意! 影片|這樣吃火鍋,又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從用餐順序舒緩胃食道逆流,聚餐不再「火燒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1.09

  • 醫策會品質認證授證,逾百組團隊獲專家肯定,守護民眾健康

    文/郭佳語 圖/翁嘉妤      摘要  今(29)日,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以下簡稱醫策會)舉辦品質認證授證典禮暨記者會,近百餘團隊授證,將提供民眾更佳醫療環境與選擇。     為鼓勵提供民眾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且提升跨領域、跨團隊之間的溝通並整合資源,醫策會推出各項醫療品質認證,自診所到醫學中心,盼能提供民眾更安心健康的就醫環境。於2009年推出多項品質認證至今,醫策會已認證約900個醫療團隊,即使過去一年受疫情影響,本次仍有109個團隊通過認證標準,盼能提供民眾更佳的照護服務。     圖說:醫策會致力為國人健康把關,透過品質認證提供優質的醫療機構予民眾參考,授證典禮也邀集到許多醫界專家共襄盛舉 (左四為衛福部劉越萍司長、右四為醫策會林啓禎董事長及醫策會董監事與各類別品質認證召集人合影) 圖片提供:醫策會     6大認證,109組團隊,攜手打造良好醫療品質   本次有授證的項目分別為:   ● 疾病照護品質認證   針對冠狀動脈疾病、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腎臟病、創傷性腦損傷、疼痛照護、關節置換、小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疾病項目,評鑑醫療機構所提供的跨領域團隊合作、整合資源,且是否展現團隊照護特色及價值。     ● 健康檢查品質認證   針對健康檢查服務評鑑,鼓勵醫療機構重視受檢者的健康管理觀念與機構內團隊整合運作,檢核項目包括機構合法性、驗證人員資格與教育訓練、安全與風險管控、服務、品質等五大面向,以接受健康檢查的患者角度出發,評估機構服務特色與品質。     ● 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針對提供提供美容醫學服務的醫院、診所,評估療程施作的安全、儀器設備的管理,減少醫病資訊不對等,提供民眾安全且魅力的醫美品質服務,強調「專業提升、顧客關係管理、智能化管理、創新服務展現及顧客經驗」等項目。     ●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此認證項目將評估醫療機構「專業人員資格、資訊透明、環境安全、專業及安全的醫療行為、突發事件緊急應變措施、客訴處理追蹤服務等基本品質面向」等面相,以保障民眾的就醫安全。     ● 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   針對醫院執行的細胞治療技術為主,推出細胞治療執行品質認證,確保病人在接受相關療程時,機構運作管理與醫療作業方面皆能獲得良好保障,例如環境與設備的維護,採檢與注射照護安全等,確保施行品質並保障就醫者的權益。     ● 品質認證優秀論文發表獎勵   為今年首推的品質認證,用以鼓勵「通過認證的機構」將其照護成果發表,以擴大優良的醫療照護模式效益。     圖說:分別為疾病照護品質認證82組,健康檢查品質認證6組,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4組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7組,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6組,品質認證優秀論文發表獎勵4組 圖片提供:醫策會     醫策會品質認證項目、標章及授證團隊數     認證項目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 疾病照護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82 健康檢查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6 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4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7 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6 品質認證優秀論文發表獎勵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4         與時間賽跑,強調跨院際整合,掌握腦中風關鍵治療時刻   自2017年,醫策會推動「疾病照護品質認證」的腦中風照護認證項目後,亞東醫院腦中風團隊已於本次二次獲得認證,整合責任區域內的8家醫院,建立區域聯盟雙向轉診。而員林基督教醫院與彰化基督教醫院合作遠距照護,能為短時間需即刻醫療診治的病人,遠距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   根據衛福部統計,腦血管疾病長期為我國十大死因的前四名,相信藉由提升腦中風照護品質,提供更即時或更有利於病人的救護方式。     醫策會:持續引領國內醫療機構,將民眾照護效益最大化   本次受證活動亦邀請台北榮總傅中玲教授、昕新智慧診所朱光恩院長,進行失智症照護、腸胃鏡健康檢查等照護特色的標竿分享。醫策會指出,將會持續引領國內醫療機構,提供專業建議,讓民眾接受更卓越的醫療照護服務,使更多病患受惠。       延伸閱讀 文章|優質醫療機構在這裡!醫策會推品質認證,118團隊通過評定 文章|又見醫美無照行醫、枉顧病人安全!幫你做療程的是「真」醫師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29

  • 你真的懂拖延症嗎?拖延≠懶惰!善用數字「3」幫大腦戒掉拖延症,不再擺爛暑假作業和逃避工作!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你真的懂拖延症嗎?拖延≠懶惰!善用數字「3」幫大腦戒掉拖延症,不再擺爛暑假作業和逃避工作!   你也常常在暑假最後趕作業,或總是壓著死線趕報告嗎?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這些事遲早都要做,但還是不想面對?到底該怎麼改善這種死到臨頭才在臨時抱佛腳的狀況呢?如果身邊有親朋好友是「拖延症患者」,又要怎麼幫助他們擺脫這種無限的拖延輪迴?不管你是學生還是社會人士,都不能錯過這期的《Ariel聊心室》,因為我們要來帶你認識何謂拖延症,並提供你許多改善拖延症的小技巧!還不快收藏起來並分享出去,不要再拖啦!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9 從學生時期社會到職場都可見的拖延症 01:28 拖延症等於懶惰嗎? 01:44 為什麼我們會想要拖延? 02:46 要如何擺脫拖延症? 07:35 如何幫助拖延症患者? 08:29 如何調解自身情緒?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年終獎金、過年紅包還剩多少?為什麼意外之財總是留不住?先來認識你的「心理帳戶」! 影片|有好事不會來找我!諮商心理師該怎麼排解負面情緒?特殊技能像「廟公」能一眼看穿人心思?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8.29

  • 打呼總是鼾聲雷動又急停?每天都越睡越累?當心睡眠呼吸中止症找上門!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睡夢正甜,這時候突然傳來枕邊人如雷的鼾聲,讓人難以入眠,究竟這種擾人清夢的巨響為什麼會從我們身體裡發出來呢?放任打呼持續,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什麼影響嗎?就讓許漢忠醫師帶你認識睡眠呼吸的殺手,探討打呼與健康的關係!     鼾聲雷動彷彿立體聲!究竟人體為什麼會打呼?   簡單來說,睡覺時氣體通過呼吸道便會產生震動,所以當鼻道或喉頭部位的上呼吸道不暢通,或是過於狹窄時,就會出現鼾聲。牙科醫師許漢忠表示,呼吸道狹窄有幾個常見原因:   鼻腔肥厚或鼻塞,造成呼吸道堵塞。 由於影響打呼聲的關鍵為懸壅垂(俗稱小舌),懸壅垂懸掛於軟顎正中間的末端位置,所以如果軟顎、懸壅垂較長,也會導致呼吸道狹窄。 熟睡時因為肌肉放鬆,容易使舌根下墜,阻塞呼吸道。     哪些人是「打呼族」?肥胖者真的比較容易打呼嗎?   每個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打呼的經驗,但對某些族群來說,打呼可能是長時間累積的問題,不僅危及健康,也造成與他人之間的衝突及摩擦,許漢忠醫師指出,以下3種族群會是較容易有打呼狀況者:   脖子較粗短者,呼吸道容易堵塞。 扁桃腺較大或懸壅垂、軟顎較長者。 肥胖者,其實肥胖與睡眠中止症息息相關,BMI>30者更是高危險群,由於肥胖多來自於不良的生活習慣,因此減肥能幫助改善呼吸中止症。     可別小看睡眠呼吸中止症!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曾有國際研究指出,亞洲人易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困擾,許漢忠醫師表示,由於亞洲人的生理結構,舌根位置容易往後傾堵塞呼吸道,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生率較高,此外年齡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隨著年齡增加,肌肉變得鬆弛,便會使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狀況加劇,根據臨床顯示,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也多以40歲以上的中高年齡族群為主。     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別傻傻分不清楚!   許多民眾經常將「打呼」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混為一談,其實打呼的人不一定會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但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幾乎都有打呼的困擾。當打呼狀況越來越嚴重,就是一種身體警訊,需要向專業醫師諮詢,以尋求改善途徑。   而我們應該要怎麼區分打呼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差異呢?醫學上可以用「睡眠檢測儀」來檢驗呼吸混亂指數(AHI),用來判斷是單純的打呼或睡眠呼吸中止症。而簡易的檢測方式,可以請同住親友藉由觀察打呼節奏來做簡易判斷,許漢忠醫師解釋,通常打呼者會連續發出鼾聲,但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在發出鼾聲後,會突然停止呼吸聲,停了數10秒後才有一波大喘氣,接著再持續發出鼾聲,這種呼吸頻率即是標準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打呼節奏,民眾不妨先嘗試居家檢測看看。           別小看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些生活警訊要留意   睡眠分為入睡期、淺睡期及深睡期,睡眠呼吸中止症發作的時間,則為深睡期。許漢忠醫師指出,當患者進入熟睡狀態,肌肉會放鬆容易阻塞呼吸道,如果是嗜睡型的患者,因為人體處在睡眠狀態,但是呼吸道不斷被堵住、中斷呼吸,造成心跳、血壓及血糖升高,這時心跳也就隨之飆升,甚至可達每分鐘超過100次。患者以為自己在睡覺休息,其實身體狀態像是在跑步般激烈,無形中對身體造成負擔。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通常會伴隨醒後頭痛、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或容易打嗑睡的現象,如果發現自己有這些健康警訊,需多加留意,請尋求睡眠檢測機構檢驗AHI,及早治療問題。     睡眠呼吸中止症,原來還會影響消化道?   睡眠呼吸中止症發生在患者無自覺的熟睡狀態,無形地戕害身體健康。許漢忠醫師表示,人體呼吸一旦堵塞,就會進入緊急狀態,導致腎臟腺素增加、心跳及血壓上升,腎上腺皮質醇急遽分泌,引起血糖上升,造成嚴重併發症,不可不慎。   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併發症:   高血壓 心臟病 二型糖尿病 腦中風 憂鬱症 消化性潰瘍 免疫力下降 加速老化   睡眠呼吸中止症在「憂鬱症」上的表現尤為特別,許漢忠醫師指出,這種類型的患者可以再細分為兩類:   ● 嗜睡型:患者易產生高血壓、心臟病、二型糖尿病或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   ● 失眠型:患者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經運作混亂,進而引發憂鬱症狀。有些憂鬱症患者會因為長期失眠,感到沮喪、悲傷。   可別以為睡眠呼吸中止症不會影響到消化系統,熟睡時因為呼吸道阻塞,但身體仍會有自主的呼吸反應,因此肺部在呼吸時,會產生負壓將胃酸擠出,造成胃食道逆流。除此以外,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免疫力下降、睡眠品質不佳,造成身體過度消耗,加速身體老化。許漢忠醫師表示,曾有專家提出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老年痴呆症有直接相關,這是由於腦細胞廢物在人體深睡期會進行排泄交換,若長期無法進入深睡期,將會對腦細胞造成極大的傷害。   由此可見,睡眠與健康密不可分,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影響我們的血壓、消化道,還與免疫力和老年癡呆息息相關,若民眾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困擾,記得切勿輕忽,盡速就醫,別讓鼾聲影響了自己與枕邊人的生活品質,更別讓睡眠呼吸中止症繼續戕害身體健康。     諮詢醫師:許漢忠醫師    學經歷: 成品牙醫診所 院長 臺灣睡眠醫學會會員 隱適美數位隱形矯正認證醫師 美國哈佛大學牙周病及人工植牙研究 瑞士伯恩大學人工植牙專科研究 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會員 高雄醫學大學 牙醫學士     延伸閱讀 文章|飲酒助眠不成反上癮!?失眠者必看的睡眠教學,教你睡好覺! 影片|睡覺打呼常被打?呼吸中止症纏身還會引發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4.12

  • 氣溫驟降恐中風?預防心血管疾病,醫曝「這時間」應特別留意!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時節,特別是氣溫變化大的時候,一不小心甚至可能會引發腦中風,究竟為什麼天氣變化會對身體健康造成這麼嚴重的影響呢?我們又該留意哪些心血管疾病的徵兆?家庭醫學科醫師林安民醫師這就來教導大家,如何小心防範,在寒流來時做好保暖工作。     寒流來健康就出狀況?天氣突然變冷為什麼要小心?   寒冷的冬天早上,「起床」這個動作總會變得特別艱難,你是否也經常捨不得離開溫暖的被窩呢?家庭醫學科醫師林安民指出,氣溫偏低時,早上起床時的「溫差」要特別注意,這是因為當氣溫寒冷時,人體為了減少散熱,會刺激交感神經作用,造成血管收縮,導致心跳加速、血壓升高,也會增加心臟負擔,提高發生心肌缺氧、心肌壞死或心律不整的可能性。   國內研究顯示,晨間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最高的時段,尤其在凌晨0:00到早上6:00之間。晨起時血壓會逐漸上升,加上身體離開溫暖的被窩後,會歷經溫差變化,因此特別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發作,所以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冬天更是需要特別注意早起時的身體狀況。   除了晨起時分外,很多人也會有早起運動的習慣,林安民醫師表示,運動前也是需要特別留意的一個時間點,即便是在白天,也需要進行充足的暖身後才能脫掉外套,避免讓身體承受過大的壓力及負擔。     注意心血管疾病的警訊,提高警覺!   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部位分別為心臟的冠狀動脈及頭部,當心血管疾病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時,會引發胸口悶痛、喘不過氣的情況,臨床上患者形容發病時胸口部位像是有顆石頭壓著,造成悶痛不舒服,甚至會產生輻射性擴散,連帶肩膀及下巴也會感到疼痛,不過若是糖尿病或女性患者,幅射性疼痛的症狀可能就較不明顯。   至於頭部的心血管疾病,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風」,林安民醫師指出,中風的症狀主要是發病時患者會呈現眼歪嘴斜、手腳或單側無力、口齒不清的症狀,如果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心血管疾病的疑似症狀,請立即就醫,切勿輕忽,以免造成生命危險。     如何判別心血管疾病?   1. 心臟冠狀動脈的發病症狀:   ● 胸口悶痛傳導到肩膀或下巴。   ● 心臟功能折損的其他部位表現,包含意識不清、呼吸急促(呼吸淺快及喘)或手腳蒼白冒冷汗…等。     2. 頭部的發病症狀:   頭部的發病即為俗稱的腦中風,臨床上以「FAST」作為判斷中風的指標。         F=Face顏面:眼歪眼斜。   A=Aram手臂:手臂無力,左右手承受力不平衡。   S=Speech語言:說話時舌頭經由神經控制,當構音不全或說話與平常不同時,都可能是中風的徵兆。   T=Time時間:請記住發病時間!這項資訊與患者到醫院急診時,是否能使用「血栓溶解」的黃金用藥時間息息相關。     遠離心血管疾病,從控制三高及體重管理作起   心血管疾病如今早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林安民醫師表示,三高、肥胖者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因此要避免產生心血管疾病,當務之急就要找到造成三高、肥胖的原因,做好健康及體重管理。平日配合健康飲食、規律作息及適當的運動訓練,都是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好習慣。   ● 健康飲食:減少體內發炎,優化血管擴張能力,減少膽固醇斑塊累積,加強腸胃道排出身體膽固醇。   ● 培養優質睡眠:最佳的睡眠時間為晚間11:00至凌晨1:00,並須確保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 運動訓練:進行有氧運動、體能或肌力訓練,鍛鍊體魄,強化身體健康。     保暖有技巧,寒流來襲也不怕   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全年溫暖,平時穿著外套、夾克或針織衫就能有很好的保暖效果,但在寒流和冷氣團來臨時,可就不能穿一件外套「打天下」了。林安民醫師建議,氣溫驟降時可增添毛帽或圍巾等保暖配件,並採用洋蔥式穿搭法,會比穿著單一厚重的衣服更具有保暖的效果,特別是老年人和小朋友尤其需要注意保暖,建議年長者早上起床時,要先穿好保暖衣物後,再離開被窩,若是有晨起運動習慣,最好在床上先進行簡單的暖身,幫助身體血液循環運行順暢再起身。小朋友雖然較不會罹患心血管疾病,但仍需注意保暖,不要感冒囉!     諮詢醫師:林安民醫師    學經歷: 安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家庭醫學科兼任主治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 家庭醫學科特約主治醫師 教育部部定講師 國立陽明大學 家庭醫學科兼任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低溫來襲!溫差變化大,小心死神潛伏身邊! 影片|老人才會有的「加齡臭」?!活動力差、代謝慢都可能會引臭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3.01

  • 睡覺打呼常被打?呼吸中止症纏身還會引發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睡覺打呼常被打?呼吸中止症纏身還會引發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   身邊的人有說過你會在睡覺時打呼嗎?明明好像睡了很久卻總是沒睡飽?小心睡夢中三高悄悄找上門!包羅萬象的併發症竟然都和這個病症有關!年紀越大越危險,呼吸中止症隱藏的危機,讓好久不見的松松一次帶你了解!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4 為什麼會打呼? 02:59 哪種人容易打呼? 05:09 是否需要就醫? 06:41 如何判斷打呼症狀? 07:59 有哪些併發症?       諮詢醫師:許漢忠醫師    學經歷: 成品牙醫診所 院長 臺灣睡眠醫學會會員 隱適美數位隱形矯正認證醫師 美國哈佛大學牙周病及人工植牙研究 瑞士伯恩大學人工植牙專科研究 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會員 高雄醫學大學 牙醫學士     延伸閱讀 文章|夜夜不成眠,失眠該怎麼辦?吃對食物讓你睡眠沒障礙 影片|疫情關在家焦慮值爆表!你我都可能是「怪胎」?心理治療強迫症原來是這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1.10

  •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不是年長者的專利!有這些症狀要注意

    文/郭佳語 圖/翁嘉妤      摘要  早上出門,手機放口袋,鑰匙放背包,錢包和悠遊卡記得拿,找了半天的眼鏡才發現原來是戴在鼻子上……才想著自己是不是太勞累,唸著唸著,回過神就發現自己居然穿著拖鞋走下樓了。     這樣的情景是否也是你日常的一部份?   上一秒才想著要列購物清單,下一秒就忘記自己為什麼要打開網頁,猜測會不會是壓力太大、腦過勞了,但小心,這可能就是早發期失智症的前兆。     不要只會講「阿茲海默症」!究竟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認知障礙症、阿茲海默症,這幾個名詞其實都在講述類似的症狀。   吳幼雯醫師解釋,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症候群,也就是說罹患失智症的患者,並非只會出現單一的疾病症狀,所以他們可能不只有記憶力衰退的問題,還會合併其他認知功能障礙,例如在溝通表達、注意力集中上出現困難,與單純的老化症狀不同。   而我們所謂的失智症其實分成非常多類型,像是血管性失智症、腦腫瘤造成的失智症,甚至憂鬱症引發的失智症……等等,其中阿茲海默症是最著名也最常見的失智症。   失智症會干擾思想、記憶,並且影響人如何看待世界,與人們溝通的情形。也因此失智症並非只是「很健忘」而已,要判斷是否罹患失智症,吳幼雯醫師指出,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六項認知領域,確認患者是否有行為認知下降。           一、語言與記憶(Language and Memory)   人的記憶力被分為短期與長期記憶兩種。   失智症患者對於「短期記憶」的喚醒是相對薄弱的,因此像是容易忘記手機號碼,忘記早餐吃過什麼等等,都是短期記憶的缺損;而長期記憶卻仍然會被保存,例如小學喜歡的人,怎麼去小學學校等等。     二、語言能力(Language Become Impaired)   此項所指的是雙向溝通,也就是與人交流的能力。失智症狀除了會有記憶衰退的狀況外,在理解他人以及對外溝通上也可能出現障礙。在與人的對談中可能會重複或是不知道該如何繼續進行。     三、執行能力(Executive)   在腦中試著規劃與安排今天的行程,或是規劃旅遊計劃、記帳等等,對一般人來說似乎是做就能完成的事,然而對於失智症患者,這件事卻沒那麼容易,他們往往在規劃或執行計劃時出現困難。     四、注意力(Complex Attention)   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像是在依照食譜做菜時,無法專注逐一按照步驟進行,或是處理帳單或記帳時,儘管是以往熟悉的事物,卻無法如往常那樣順利進行,得花上更多的時間。     五、感知與動作(Perceptual Motor Skills)   看見了梳子,將它拿在手上,卻無法回想它是用來做什麼的,儘管似曾相識,卻不會使用它來梳頭髮。     六、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   失智症的患者會開始對社會認知產生混亂,會做一些看似不那麼社會化的行為,譬如失去察言觀色的能力,做一般大眾不被接受的事,或是變得異常(且過份地)誠實。     失智症的成因多,不是年長者也會「失智」   吳幼雯醫師也提醒,儘管我們總覺得失智症的發生與年齡增長息息相關,而失智症也確實較常發生在65歲以上的長者身上,但年輕人仍有罹患相關疾病的案例,若是在45歲之前發生的,就叫做「早發期失智症」,而失智症的成因非常多種,亦有分成可逆與不可逆性,如果相關症狀影響生活,便建議能尋求專業協助。     健忘不等於失智,壓力大、飲酒過量、憂鬱症都會導致記憶力衰退   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健忘」並非等於失智,吳幼雯醫師指出,長期處在極端的壓力環境、攝取過多酒精、服用藥物,或是憂鬱症,都可能導致記憶力或思考能力下降。實際上也有不少憂鬱症導致的記憶力衰退,卻被誤認為失智症因而錯過治療時機的例子……當然,複合性的狀況也是有可能的,因此如何正確地判別原因,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便是醫師的專業所在。     失智症並不可怕,了解失智症的治療與預防   該如何延緩症狀惡化、提高患者生活品質,並減輕身旁照顧者的壓力,是現今失智症治療最注重的要點。而針對不同的失智症,現在已有許多藥品、另類藥物治療或是音樂藝術治療等,讓患者得到較好的照顧,並減緩退化。   除此之外,吳幼雯醫師建議,打造一個避免失智症的環境也很重要,例如維持健康飲食,避免甜食或炸物等容易引發身體發炎的食物;適當的運動以減輕壓力,並促進血液循環,藉此排出身體毒素;保持開放的心胸去學習新事物,像是參加課程、培養興趣等等。   此外,睡眠更是最為重要的一環!   造成失智症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做類澱粉斑塊(Amyloid plaques)的蛋白質,若製造過多便會阻礙大腦功能,而人體的膠狀淋巴系統則會在睡眠期間清除此種蛋白質,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好好睡覺,或是睡眠時間不足,都可能使這種蛋白質沉積,導致腦內血液供應不足、神經元受阻,進而影響神經細胞敏銳度,最後便可能演變成失智症。   人腦是精密且複雜的組織,同時也是司掌我們記憶的中心。不良的生活習慣、重大損傷或是藥物影響等,都可能引發類似失智症症狀。若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有記憶衰退的症狀,先不用太過擔心,可以先試著將作息與飲食調回正軌,同時照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若在這些調整下還不見改善,也別忘了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找出問題所在,提升生活品質喔!     諮詢醫師:吳幼雯醫師    學經歷: 新光醫院 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美國度克大學生物學士 美國哈佛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進修 美國哈佛大學附設醫院婦女身心醫學進修 美國哈佛醫學院睡眠醫學工作坊訓練結業     延伸閱讀 文章|忘記吃藥能補吃嗎?吃藥配果汁正確嗎?用藥觀念懶人包,讓你不再「吃錯藥」! 影片|小心!失智症不是老年人才會有 認知六大因素防止金魚腦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0.29

  • 打完疫苗哪些事不能做?別讓你的免疫力降低!「這件事」營養師建議要持續保持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台灣疫情終於開始漸趨穩定,政府也陸續開放民眾接種疫苗,面對棘手的新冠肺炎,除了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防疫意識外,提升保護力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究竟接種完疫苗後,有哪些事情「不能做」呢?既然要提升保護力對抗病毒,那是不是免疫系統越強越好?一起來看看專業營養師的建議!     免疫力不是越強越好,長期不平衡甚至會造成腦霧?   人體在受到病毒攻擊時,免疫系統是首當其衝的第一線,所以強化免疫力,是對抗病毒的重要關鍵。而免疫系統中的首要重地,就是人體的消化道,範圍可以從口腔、食道、胃部、小腸大腸直腸,一路延伸到肛門,這片「戰場」非常廣大,尤其消化道黏膜的表面積,約有260~300平方公尺,所以身體中有70%的免疫細胞都是集中在消化道。在這裡免疫細胞必須抵禦想要入侵人體的許多病毒、細菌與有害物質,在前線戰場中奮勇作戰,不讓它們進入循環系統,擴散到各處細胞,所以如果我們有將基礎打好,保持腸內菌叢的健康穩定,就可以幫助防止病原體入侵,不讓這層重要的防線輕易被擊潰。   人體消化道的免疫系統,影響層面相當廣泛,也與大腦息息相關。王若昱營養師指出,由於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和腸道神經系統之間是可以透過腸腦軸(gut-brain axis)來進行雙向溝通,所以日常生活中做好腸道保健,也同時照顧好大腦健康。另外,雖然提升人體免疫力很重要,但免疫力並非是「越強越好」,否則腸道健康和免疫力長期不平衡,可能會產生腦霧(brain fog),也就是會讓我們的大腦某些功能突然「當機」,可能影響記憶力、專注力或邏輯思考的能力。           理想中的免疫力應該是平衡的狀態,若免疫力過低,身體就會容易受到感染、反覆感冒、生病等,開始產生各種不良的病症,但免疫力太強,也會因為反應過度,出現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等異常反應,所以維持良好平衡的免疫力不應利用偏方,按部就班的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穩固人體免疫系統的禦敵能力,才是踏實、穩定的健康之道。     接種日期越近越緊張?營養師建議要注意這3點   許多人在施打疫苗前後,都會相當擔心自己的行為會影響疫苗效力,甚至引發不良反應,其實不必過度恐慌,施打前應請醫師評估自身的疫苗過敏、慢性病史,並以輕鬆、日常的狀態接種,避免因緊張造成暈針,施打後也要保持充足休息,勿抽菸酗酒,並持續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除此之外,王若昱營養師也提供了以下3點建議,幫助建立民眾施打疫苗前後的正確認知。   一、睡眠充足   施打疫苗前不要讓自己過於勞累、好好休息,充足的睡眠對提升免疫力相當重要,王若昱營養師建議,接種前一週可開始調整自身的睡眠時鐘,每天睡足7~8小時,接種後也可以持續保持這樣的生活習慣,讓身體提升防禦能力,維持良好的機能,幫助抗體在體內生成順利。     二、避免酗酒   雖然目前沒有研究顯示飲酒會影響疫苗效果,因此也沒有明文禁止,但從醫學角度來看,施打疫苗前後都要盡量避免酗酒,因為長期大量飲酒可能影響免疫系統並干擾疫苗反應,一次攝取過多酒精則可能會導致身體脫水,進而造成頭痛、肌肉或關節疼痛等症狀,容易干擾疫苗副作用的判斷,且接種疫苗後身體可能較虛弱,會影響肝臟代謝酒精的速度,建議還是先避免為佳。   其實無論是否有安排施打疫苗,平日也該留意自身的酒精攝取量,不建議過量攝取。根據國健署《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2罐330c.c.的啤酒(相當於兩個酒精當量),女性不超過1罐330c.c.的啤酒。(相當於一個酒精當量)     三、避免抽菸   菸癮和酒精一樣都會削弱免疫系統,因此施打疫苗前後都不建議抽菸。國健署也一再呼籲民眾趁著疫情期間戒菸,根據國際研究表示,抽菸是新冠肺炎重症危險因子,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出現嚴重症狀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 1.4 倍,引發重症風險高達2倍,因此抽菸會讓提高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遠離肺炎威脅,就是最好的戒菸理由。   王若昱營養師提醒,接種疫苗後必須充份休息,減少抽菸、酗酒、熬夜,面對防疫多一份謹慎,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風險。以上原則其實不僅適用於接種疫苗後的不適期,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繼續維持睡眠充足的好習慣、控制飲酒量並戒菸,保持身體健康,才可以徹底發揮疫苗的保護力。     參考資料: 1. 國健署《國民飲食指標手冊》 2.Vardavas CI, Nikitara K. COVID-19 and smok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Tob Induc Dis. 2020;18:20. Published 2020 Mar 20. doi:10.18332/tid/119324.       諮詢營養師:王若昱營養師    學經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 曾任亞東醫學中心 營養師 曾任營養品研發 顧問營養師 現職健康體重管理 營養師 現職居家長照與社區演講 營養師 現職台灣健康體重管理促進會 合作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線上就能看醫生!迎接視訊看診的遠距醫療時代 文章|疫苗引發「新冠手臂」副作用?接種處又紅又腫還痛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6

  • 頸部脂肪和雙下巴你都有嗎? 注意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肥胖已成為現代生活的疾病之一,過於精緻的飲食及少量運動就是元兇,整體來說脂肪多會堆積在腰側及臀部、大腿等地方,而且總脂肪和內臟脂肪含量與心臟代謝風險密切相關,但近期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堆積在頸部的脂肪以及雙下巴,也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參考之一,而且風險不亞於堆積在腹部的脂肪,你有雙下巴嗎?那就要好好看看這則報導了!     健康的生活和身體誰都想要,不過會因為個人的壓力和惰性放縱自己,導致身形漸漸地走樣,對於一般人來說,會造成肥胖就是飲食過量及少量運動所導致的,因此常常可見到有些人為了口腹之慾放縱了自己,這些肥胖的脂肪多半都堆積在腹部、腰側、大腿以及臀部的地方,時間累積一久就越難消除了。其實脂肪不只堆積在這些地方,民眾最常忽略的就是下巴和頸部這兩處,這兩處也有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要預防心血管疾病就得先了解脂肪,人體內飽和脂肪來源有二:一是由食物攝取,二是自己合成。當我們攝取的熱量多過消耗的熱量時,多餘熱量會被人體轉換為脂肪的型態儲存起來,當儲存的脂肪過多時,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就會上升至異常值,在這時候肥胖狀態會跟著產生,並誘發體內的發炎現象,使心血管更容易受損。血液與脂肪混合之後就會變成高血脂,高血脂症會導致心臟疾病之外,也與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在傳統上認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多半是跟腹部脂肪、內臟脂肪的堆積相關,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對其他部位脂肪累積及其在臨床上相關性的研究;不過根據西班牙的格拉納達大學(University of Granada)的最近研究,脂肪若是堆積在下巴或是更深層一點的頸部組織,例如肌肉和頸椎之間,會與個人體重的增長或肥胖成正比。也就是說如果你有雙下巴的話,你還有可能再變胖,而且有導致心臟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María José Arias Téllez表示,他們找來了139位的年輕健康成人接受斷層掃描並量化脂肪的分布,其中68%為女性,研究發現,不管身體總脂肪、內臟脂肪多寡,頸部脂肪累積較多者,較容易出現更高的心臟疾病風險。另外研究人員也觀察到,若是要預測心血管疾病和發炎狀態,頸部脂肪被視為和內臟脂肪同樣重要的因素,若是比較男女之間的心血管及發炎狀態,男性更可以看得出來是比較危險的,因為他們的頸部脂肪相對於女性來得多。   而這項研究不僅止於此,專家們更想找出脂肪組織在頸部更深層的地方,病原體是如何運作的,目前只能得知這些頸部脂肪細胞的型態和分子,尚未找到如何運作的關鍵,方法之一可能是透過每天攝取或是消耗的卡路里加以計算和分析,或許未來可以應用在臨床上減少脂肪的堆積,幫助人們有效地避開疾病的糾纏。   想預防疾病上身,就要多關心自己的身體,除了常見的腹部和臀部這些地方,是時候看看一下自己有沒有雙下巴或是頸部肥大的問題,因為脂肪也是會聚集在這裡,一步步侵蝕你的健康狀態。有這方面困擾的人,應該想想自己是否過胖、需要減重,控制好飲食及生活習慣,加強運動鍛鍊體態,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資料來源: 1. Having too much fatty tissue accumulated in the neck increases the chances of suffering heart problem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 Canal UGR 2. Neck adipose tissue accumu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overall and central adiposity, a higher cardiometabolic risk, and a pro-inflammatory profile in young adult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nature.com) 3. Excess fatty tissue accumulated in the neck increases the chances of suffering heart problem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medicalxpress.com)       延伸閱讀 文章|短期服用類固醇,易增心血管風險?!皮膚科、耳鼻喉科最愛用! 影片|你的臉該做正顎還是削骨?臉部整形手術的大改造!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7

  • 運動按摩可以改善肌肉緊繃?想伸展「電腦肩」要怎麼做?讓貓奴超療癒的運動按摩,放鬆吸貓真是太爽了!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運動按摩可以改善肌肉緊繃?想伸展「電腦肩」要怎麼做?讓貓奴超療癒的運動按摩,放鬆吸貓真是太爽了!   你喜歡運動嗎?下班後久坐一整天,是不是感到全身痠痛難耐呢?這時候不妨讓運動按摩師來幫助你放鬆肌肉!運動按摩是以解剖學為基礎,從專業的角度釋放深層肌肉的緊繃狀態,讓肌肉恢復應有的彈性,你對運動按摩還有什麼疑問嗎?本集將邀請運動按摩師徐曼婕,以及最可愛的店貓阿哺哺,為ME粉們示範運動按摩的實際過程!一起來認識這項專業的按摩,讓痠痛遠離你!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2 來賓介紹 01:02 什麼是運動按摩 02:15 運動按摩的時機 02:55 如何評估客人運動狀態 04:15 改變錯誤姿勢的運動按摩 07:24 運動按摩基本流程 09:10 結語       諮詢來賓:徐曼婕按摩師    現職: Changa Sports Massage運動按摩師 學經歷: 中華民國運動按摩協會認證 澳洲S.S.I.治療按摩學程認證 HFPA Sci-x科學健身國際認證 英國TMTS整體治療師協會認證 Neurokinetic Therapy神經動能療法L1     延伸閱讀 文章|澳洲沙龍店拒絕接種疫苗民眾消費 醫學專家斥無根據 影片|滑3C也會「媽媽手」?!手腕痠痛竟引發變形!治療師親授復健訓練3大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5

  • 電影中的催眠片段符合現實嗎?人的前世今生還可能會因它而改變!?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電影中的催眠片段符合現實嗎?人的前世今生還可能會因它而改變!?   在近年來,催眠都是影視劇愛用的題材之一,也因此大眾對催眠的了解, 僅限於影視劇上所呈現的,但影視劇中所呈現的催眠就是全貌嗎?究竟影視劇有沒有誇大催眠的效果呢?今天美醫誌帶你來揭露催眠的神秘面紗!       各節重點: 00:00 精采預告 01:04 催眠原理是什麼? 04:57 什麼情況下會使用到催眠? 05:54 催眠是否可看見前世今生? 07:05 可以透過催眠讓一個人性情大變嗎? 08:42 可以透過催眠竄改他人的記憶嗎? 10:00 催眠的費用 10:52 催眠會有後遺症嗎?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諮詢醫師:孫柏鈞醫師    現職: 希望心靈診所 學經歷: 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前理事長 亞洲催眠治療與輔導協會(香港)榮譽顧問 薩提爾模式國際Satori特別小組 高雄港務警察總隊心理輔導顧問     延伸閱讀 文章|我不是心理醫師!到底什麼是「臨床心理師」,一次搞懂差別,讓專業被好好看待 影片|產後憂鬱讓媽媽們好崩潰 及早治療才能找回自我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4

  • 自慰不可恥而且有用!人類可以尻到死是真的!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自慰不可恥而且有用!人類可以尻到死是真的!   近年來網路發達,社會風氣也逐漸開放,但多數民眾還是羞於談論「自慰」這件事情,其實自慰並非難以啟齒,美醫誌本期除了要推翻網友們對於「自慰」的錯誤觀念外,也要以衛教角度,教導大家正確的自慰方式,讓你不僅可以獲得性高潮的歡愉,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私密處感染,讓大家快樂、健康的看待「自慰」這檔事!看完影片一起來尻十遍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1:04 人為什麼會有「自慰」這個念頭? 03:07 「賢者時間」是什麼? 03:52 自慰對身體會有什麼好處嗎? 04:28 多久自慰一次才算健康? 05:15 性慾低落是否會影響健康? 06:06 兩性正確自慰的方式和注意事項 08:47 自慰後,私密處及道具應如何清潔? 10:14 有伴侶,對其他異性還是有性幻想是正常的嗎? 10:49 自慰通常會持續到幾歲? 11:13 該如何看待自慰這件事呢?       諮詢醫師:顧芳瑜醫師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醫師 學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最佳教學總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總住院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住院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男女自慰不害羞,高潮自己來,健康性福非難事 影片|帶狀皰疹蔓延全身好可怕?跟著仙女醫師一同來斬皮蛇!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4

  • 小心甜蜜陷阱!皮膚老化、記憶力衰退、抑鬱上身,都是「糖」惹的禍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下,許多人開始居家辦公,在家工作的你是不是容易嘴饞亂吃甜食呢?也有生物學家表示,人們在覺得有危機時,會特別想吃蛋糕、奶油等碳水化合物,大啖甜食的確會讓人產生幸福感,讓人心情愉悅,但其實含糖量過高的食物,吃多了除了導致肥胖、代謝異常,也跟皮膚老化息息相關,還有研究指出,攝取太多糖會間接損害腦部功能,像是認知功能缺損、記憶力衰退,甚至引發抑鬱,現在就讓我們深入了解「糖」的甜蜜與負荷吧!     過多糖份會加速皮膚老化以及痘痘產生   吃太多富含糖份的食物會讓大腦釋放腦內啡,腦內啡是一種快樂激素,會調控大腦的感受,讓我們內心充滿愉悅,這份幸福感會誘使你增加對於糖份的渴望,讓你不自覺吃更多甜食,造成惡性循環,引發「糖化作用」過度運作,「糖化作用」是體內過多的糖分子與蛋白質分子結合,導致肌膚的膠原蛋白、彈力纖維硬化脆裂,所以肌膚會變得泛黃暗沈、失去彈潤感,久而久之會產生討人厭的皺紋,甚至肌膚鬆弛下垂的老化現象。   高糖份食物在研究中被認為是和痘痘發生有關聯的,理論上是高糖飲食使得血糖升高,為了降低血糖會大量分泌胰島素,而高濃度的胰島素會使角質細胞過度增生,毛囊油脂分泌增加,張宜婷營養師指出,高糖飲食會刺激身體發生發炎反應,就會大大增加痘痘生成的機會,讓皮膚變差。     記憶力衰退、憂鬱風險連帶增加   食用大量甜食除了造成肌膚老化、變差之外,還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認知功能,認知功能除了記憶力之外,也包含理性思考的能力,而這兩大功能都和我們大腦的前額葉有關,當吃太多糖時,會讓前額葉的活性下降,漸漸地記憶力、工作處理能力就會逐漸下降。   除此之外,糖所帶來的快樂會讓你在短時間內大量攝食糖份,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急劇上升,為了平穩血糖,胰島會分泌大量的胰島素,血糖又再度快速下降,血糖大幅度變化就會讓情緒相對不穩定,容易產生焦慮、抑鬱,讓憂鬱感漸漸襲捲而來。     適量攝取好的糖份,找回無負擔輕生活   其實,糖對人類的身體與心靈還是有益處,但重要的是不過度的「嗜甜」,並且少食用有精緻糖的食品,張宜婷營養師解釋,「精緻糖」指的是非食物本身的天然糖份,而是加工食品內精製過的糖,例如冰糖、砂糖、高果糖糖漿、玉米糖漿等,像是手搖飲,糖果、餅乾等可能都有添加,所以建議用其他適量天然的食材來取代,例如:蜂蜜、楓糖、椰子糖或椰棗糖等,打造出健康無負擔的生活!     諮詢營養師:張宜婷    現職: Cofit線上營養師平台營養部副總監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 保健營養學系 團膳營養師 校園營養師 線上、診所減重諮詢營養師 電視、網路影片專家營養師       延伸閱讀 文章|夜夜不成眠,失眠該怎麼辦?吃對食物讓你睡眠沒障礙 影片|年後減肥看過來!用錯168減肥法易增復胖危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1

  • 小心!失智症不是老年人才會有 認知六大因素防止金魚腦上身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小心!失智症不是老年人才會有 認知六大因素防止金魚腦上身   你是不是容易忘東忘西的?要注意有可能是失智症或是神經認知障礙找上你了,通常這種病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長者族群,但是也有可能在年輕族群身上發現,要如何預防這個可怕的疾病呢?趕快來看看美醫學英文的醫師叮嚀吧!   Do you easily forget things?Be careful!You might have dementia o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 This disease happens above the age of 65 years old, mostly on elderly people. But it could be found on younger generations. How’s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Follow MEnglish and you’ll find out more!     各節重點: 00:00 Preview 精彩片段 00:30 Opening 開場 00:40 Introduce 內容介紹 01:32 Conversation 會話 02:38 Topic 今日重點 05:59 Conclusion 結論 10:01 Keywords 單字教學 10:38 idiom 俗語教室       諮詢醫師:吳幼雯醫師    現職: 新光醫院 醫師 學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美國度克大學生物學士 美國哈佛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進修 美國哈佛大學附設醫院婦女身心醫學進修 美國哈佛醫學院睡眠醫學工作坊訓練結業     延伸閱讀 文章|護士、護理師傻傻分不清楚?尊重護理人員,是改善護病關係的第一步 影片|皮膚癢好想一直抓抓抓 擺脫你的過敏原兇這麼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1

  • 男女自慰不害羞,高潮自己來,健康性福非難事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時代大不同,性觀念也要與時俱進,以往普遍認為「自慰」是男性的專屬性需求,這已經是過時的觀念了,女性也能自己創造高潮體驗,擁有自慰歡愉。你知道人類為什麼會有「自慰」行為呢?傳聞自慰太多會腎虧、或不舉、或性冷感,是真的嗎?一週自慰幾次才不傷身呢?美醫誌邀請泌尿科專科醫師,打破自慰迷思,告訴你自慰一點都不污穢,更不可恥,透過適當的自慰不僅能達到高潮,同時兼具身心健康喔!     「自慰」是男女自然的性需求,不假他人自己作主   不論是男性或女性都會有性衝動,因性衝動產生的性行為是生物繁衍需求,也是自然的人體機制。當人類產生性衝動卻無法經由性伴侶獲得滿足時,透過自己幫自己刺激私密處滿足性衝動的行為,稱為「自慰」。因國情及文化影響,台灣性觀念較西方國家保守,以往自慰通常多與男性產生連結,男性談論性事的機會高,常常會聽到男性間比「次數、長短、長久」的性事,女性反倒較趨於保守,拿性事話家常的機會相對少。但實際性上,男性與女性都有自慰的需求,根據性研究雜誌(Journal of Sex Research)2019年的調查指出,西方大多數女性每週至少會自慰一次,所以女性自慰需求,其實也不低。     適度自慰不上癮,求多求快易受傷   西方醫學並未明確定義男性或女性一天要自慰的次數,或是多久自慰一次才算健康,自慰次數說法是從中醫觀點提出,例如少年以5日一洩,中年15日一洩等,在西醫觀點上人類只要有性需求,在合法且合宜的狀態下都能進行自慰或是性行為。臨床上男性在結紮後仍有殘存精液在輸精管,需要把輸精管內的精子排光後才能避孕,泌尿科顧芳瑜醫師指出,一般會建議結紮的患者必須在2個月內自慰15次,來排光殘存精液,但曾經有一位太心急的患者竟然在2天內完成15次自慰,反而造成出血(血精)現象。血精顧名思義就是射精含有血液,常發生在年輕族群,其成因是由於射精時導致攝護腺的黏膜破皮,通常只要停機2週以上,待黏膜復原即能治癒。因此醫學上雖無論述健康自慰的次數,但醫師建議不宜多次,私密處仍可能會過度刺激而受傷。     男女都有「賢者時間」,男性外顯女性不易察覺   性高潮後,神經在高度刺激下會呈現一段不反應期的時間,也稱為「賢者時間」或「聖人模式」,神經會因為放電後處於平靜的狀態,除非有更強的刺激才能再度放電,高潮過後大腦內分泌激素會讓相關神經元保持在冷靜狀況,男性需有性衝動才能勃起,所以賢者時間容易顯現,女性的賢者時間則不容易外顯。     自慰有益身心健康,還能緩解憂鬱現象   自慰除了能短暫宣洩性衝動,也會增加腦內激素的分泌,影響深層潛意識喜悅的感覺。除此之外,還會讓腦中的腦內啡分泌增加,提高外在壓力及抗壓力的承受力,也能緩解憂鬱現象。生理上自慰時,會讓心跳加速,增加血液循環,也能幫助自律神經協調。女性自慰時,骨盆腔會肌肉收縮,加強自律神經活性,提升性行為的和協度及愉悅感,甚至還有舒緩婦女產後漏尿的症狀。           察覺性慾低落的原因,對症治療才能享受性福   性慾低落是需要重視的問題,性慾低落通常受到生理功能失調、外在環境或壓力的影響。若發現患者自慰或性行為次數很少,需先找到性慾低下的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顧芳瑜醫師表示,曾有男性患者有「看A片或打手槍時能自然勃起,卻在進行性行為時發生無法正常勃起」的困擾,醫師會從患者自慰反應診斷性行為時衍生的問題,是由於心理或器官因素引起性行為能力失調,辨別性功能障礙成因。   造成年輕男性性慾低落的原因,多是由藥物、壓力、外在環境因素引起。青壯年時期之後男性荷爾蒙會日愈減少,45歲以上男性或老年人長期性慾低下,常伴隨情緒爆躁或情緒不穩定,出現勃起功能異常,其中男性更年期是影響因素之一,男性更年期不似女性更年期會發生停經現象,容易被忽略,因此更應該主動就醫治療。   顧芳瑜醫師指出,女性更年期間仍會有自慰需求,但這段期間可能常伴隨私密處乾癢、搔癢等問題,可以使用潤滑液,或補充女性荷爾蒙,讓陰道黏膜回復彈性,讓私密處在自慰時較不會受傷。     兩性自慰大不同,迎接快感安全達陣   男女身體構造不同,自慰時有哪些該注意的地方呢?正確且安全的自慰行為才能無後顧之憂。   ● 男性:   龜頭是私密處最敏感的地帶,睪丸、陰囊、肛門周邊是次敏感帶。自慰時以手握上下滑動方式刺激龜頭,不宜速度太快及過於用力,以免導致包皮繫帶受傷出血。若是使用飛機杯、自慰套等情趣道具,道具設計的包覆力好,能讓龜頭感受不同的刺激感,但飛機杯是塑膠材質,建議塗抹潤滑液在飛機杯上或是陰莖上,避免道具與陰莖摩擦時造成龜頭或包皮繫帶受傷。若是有嚴重包莖的男性,或是包皮推下時會卡在龜頭上的情形,自慰時要特別小心因窄環現象導致包皮受傷。           ● 女性:   陰蒂頭是私密處最敏感的地帶,自慰時可透過按摩刺激陰蒂頭達到快感;也可運用情趣道具同步刺激陰蒂及陰道,讓感官受到極大化的刺激。           顧芳瑜醫師提醒,市面上的情趣道具種類眾多,購買時請選擇合法廠商,使用前需用沐浴乳或中性清潔液清洗道具確保衛生安全。     自慰及性行為後清潔不馬虎,快樂不留後患   雖然自慰或性行為都能帶來歡愉,但結束後男女都應進行私密處清潔,維持良好衛生習慣,避免感染問題。特別是女性在性行為後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顧芳瑜醫師建議,性行為後要記得清洗私密處或洗澡,並排空膀胱尿液,可降低性行為過後泌尿道感染的機會。男性清潔私密處時,則需翻開包皮清除殘留的分泌物,以免造成包皮垢或發炎情形。   選用適當的私密處清潔產品也很重要,市售沐浴乳的洗淨力太強,易造成男性龜頭或包皮發炎症狀,顧芳瑜醫師建議,可以使用中性肥皂或洗臉皂溫和成份來洗淨,若龜頭可完全向下推,便以清水沖洗即可。女性私密處的清潔,顧芳瑜醫師指出,若需使用清潔產品,則購買時需慎選合格、不刺激的成份,避免使用洗淨力過強的清潔劑,導致陰道發炎感染。           自慰沒有年齡限制,從8至80歲,甚至臨終前都可能會有自慰行為。即使有固定性伴侶的人,卻仍喜愛看A片或對其他人產生性幻想,導致性衝動而形成的自慰行為,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不用過度擔心。自慰是有益身心健康的行為,在合法且不傷身的前題之下,擁有正確的性觀念,人人都能享受自慰帶來的欣喜,讓生活多彩多姿,身心更健康!       諮詢醫師:顧芳瑜醫師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醫師 學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最佳教學總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總住院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科住院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還在用「臭鮑魚」形容女性私密處?別再汙名化陰部分泌物! 影片|快進快出「包皮槍」!新式包皮手術 30秒讓包莖小弟弟重見天日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14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