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醫療共有64筆結果

  • 優質醫療機構在這裡!醫策會推品質認證,118團隊通過評定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昨(16)日,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以下簡稱醫策會),為通過認證評定的機構與團隊舉辦品質認證授證典禮暨記者會,認證項目共有5項,分別為:「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及「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本次共有118團隊通過認證,打破歷年授證團隊數量紀錄。     醫策會頒發品質認證,提供優質醫療機構供民眾參考   為了提升國人的醫療品質、把關民眾就醫安全,並勉勵優質醫療機構,醫策會針對個別不同醫療面向,提出了五大品質認證:卓越機構美容醫學、診所美容醫學、診所細胞治療、疾病照護、健康檢查。本次認證中,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共有80個團隊通過,健康檢查品質認證13個、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5個、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12個、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8個,近300人參與本次盛會,衛福部石崇良次長、劉越萍司長也到場勉勵授證團隊。   通過認證的機構名單看這裡:   ㆍ疾病照護品質認證通過機構名單 ㆍ健康檢查品質認證通過機構名單 ㆍ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通過機構名單 ㆍ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通過機構名單 ㆍ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通過機構名單     醫策會品質認證項目、標章及授證團隊數     認證項目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 疾病照護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80 健康檢查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13 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5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12 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8       前排左起醫策會王拔群執行長、醫策會劉秀雯監察人、醫策會翁惠瑛監察人、衛福部石崇良次長、醫策會林啓禎董事長、醫策會高靖秋副董事長、醫策會林水龍董事。後排左起醫策會許惠淑副執行長、疾病照護品質認證黃瑞仁召集人、醫策會賴文德董事、醫策會李飛鵬董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陳建宗召集人、健康檢查品質認證洪子仁召集人。     5大品質認證,到底在認證什麼品質?   品質認證大多環繞於「重視並確保患者安全」、「提供患者優質服務與照護」、「人員專業訓練核可」等幾大面向,例如疾病照顧品質認證,其認證基準及包括團隊設置與運作、專業臨床照護與團隊合作、品質提升與成果等評定項目;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基準,則囊括組織運作、專業能力、環境與儀器設備管理、專業服務及安全的檢查流程、品質提升與成果等。   各項認證項目內容,可見醫策會提供之各項品質認證簡介。   ㆍ疾病照護品質認證簡介 ㆍ健康檢查品質認證簡介 ㆍ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簡介 ㆍ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簡介 ㆍ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簡介     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通過機構合影,後排依左至右分別為: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鍾寬智醫師、財團法人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吳益嘉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廖文進副院長、三軍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歐冠伶醫師、雅丰麗緻診所張松源院長。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通過機構合影,授證代表人分別為:前排左傑尼斯時尚醫美整形外科診所潘俊豪院長;後排左起煥顏牙醫診所張明智院長、維格皮膚科診所林詠喬執行長、巨蛋時尚假期整形醫美診所吳登翔董事長、敦南諾貝爾眼科診所單盈軒經理、漂亮愛爾麗整形外科診所劉怡萱執行長、美馥兒婦產科診所劉孟哲院長、大鈞診所王祝任院長、悠美診所朱芃年總院長。     美容醫學品質認證看仔細!診所認證、卓越機構認證差在哪?   有鑑於台灣醫美風氣逐漸開放,為替民眾安全把關,並減少醫病資訊不對等,醫策會針對美容醫學推動兩項品質認證,並鼓勵國內提供美容醫學服務之醫院及診所參與,其查核項目分別為:   (一)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認證內容聚焦醫療照護、民眾權益,著重於「機構運作與管理」、「專業及安全的醫療作業」,重點說明如下:   ● 機構運作管理方面: 人員資格、服務收費公告在明顯處與網頁、提供安全且具隱私保護的動線、訂有火災或停電等緊急應變措施、設有客服專線與進行顧客滿意度調查等查核項目。   ● 醫療作業方面: 提供專業及安全的醫療行為、須使用衛福部公告的美容醫學處置同意書範本、病歷記載完整性、麻醉安全作業、藥品使用保存管理機制、突發危急病人的急救作業流程等查核項目。     (二)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強調「魅力品質」的展現,提供顧客超乎期待的超高品質,強調專業提升、顧客關係管理、智能化管理、創新服務展現及顧客經驗等重點:   ● 由美容醫學相關專科醫師及專業醫療團隊提供高水準的美容醫學服務。 ● 提供優質隱私且安全的美容醫學環境。 ● 展現卓越的治療成果。 ● 提供的服務超越顧客的期待。 ● 運用尖端先進的儀器設備。   看來複雜,不過兩項認證的精神簡單來說,「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除安全外亦強調「魅力品質」的展現,而「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則以「安全」為基礎,通過兩項認證之機構診所,皆被認證為有能力提供患者安全且良好的就醫環境。     品質認證共創醫療價值   醫策會推動多項品質認證,願攜手醫療機構共同展現卓越醫療品質,並隨著參與團隊數亦逐年增多,認為其顯示機構對於醫策會認證之認同,未來也會持續引領國內醫療機構,維護民眾就醫安全。   相信透過各項品質認證,能讓民眾在選擇醫療機構與院所時能多一份安心與保障,美醫誌也呼籲大家,在就醫前務必做好功課,檢視配合院所是否有合格資格,在求醫與求美的路上,才能少走點冤枉路,為自己的醫療安全做好把關。     延伸閱讀 文章|醫美亂象多!認明「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降低醫療風險,安全再提升 文章|通過醫美認證就安全嗎?醫:抹煞醫師資格恐讓醫美環境更惡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2.16

  • 中研院女研究員確診!北市府今公佈活動史,足跡遍及雙北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圖片來源:衛福部疾管署YouTube  摘要  國內連續34天本土案例「加零」破功!9日傍晚傳出一名中央研究院南港P3實驗室人員,疑似因進行新冠肺炎實驗而不慎染疫確診。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證實,確實有實驗人員PCR檢驗陽性,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更表示,這應該是國內首起P3實驗室發生工作人員感染的個案。     中央研究院P3實驗室昨(9)日,傳出一名女性員工確診感染新冠肺炎,讓國內連續35天加零確定破功,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名個案為20多歲女性,居住地位在新北市,在中研院前基因體研究中心P3實驗室員工作,過去有咳嗽症狀達一週,直到12月8日出現嗅味覺異常症狀,主動就醫採檢後確診。指揮官陳時中、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9日深夜已趕往集中檢疫所視察。     圖片來源:王必勝個人Facebook     針對院內傳出確診案例,中研院發佈新聞稿指出,在接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通知後,便立即組成應變小組,進行相關處置措施。自9日晚間開始針對基因體研究中心大樓全面清潔消毒,除配合檢疫對象外,全棟同仁居家辦公。後續院方將配合指揮中心各項作業,持續掌握發展情況,提供同仁諮詢與協助,並且會於10天內完成調查報告,全力配合防疫。     中研院確診足跡公佈!常坐捷運、逛百貨趴趴走   該名研究人員本土確診足跡遍及雙北,活動史含有古亭屈臣氏、京站時尚廣場、汐止康是美、大三元酒樓、汐止孫東寶、汐止遠雄陶板屋、台北月見ル君想フ餐廳等,且因主要搭乘捷運通勤,因此也曾造訪捷運南港站、古亭站、東門站、台北車站等地。包括環球購物中心及京站時尚廣場等商場也於9日公告指出,已收到北市衛生局確診者到店通知,將在全館閉店後進行清潔消毒作業。     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10日出席防疫記者會,公佈該名研究人員相關足跡。 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10)日在疫情記者會中指出,台北市目前已匡列94位居家隔離者,80位PCR報告陰性,其餘尚在檢驗中,但目前有症狀者2人。柯文哲表示,該案足跡遍布雙北,若民眾有疑似出現新冠肺炎症狀,不要輕忽,可至7大醫療院所做篩檢,以往7大院所僅開放上午篩檢,今天起將恢復全天篩檢,讓篩檢量再度擴大,並呼籲民眾盡快完成疫苗接種。   台北市7家公費PCR檢測醫院:   1.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2.聯合醫院和平院區 3.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4.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5.聯合醫院忠孝院區 6.萬芳醫院 7.關渡醫院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Alpha老鼠一咬竟得Delta?「老鼠門」猜測四起   堅守已久的本土「嘉玲」破功,不僅讓民眾人心惶惶,網路上也開始有許多謠言發酵,甚至傳出該名女研究員是被實驗室的Alpha老鼠咬到才會感染,卻初步判定是感染Delta,各方懷疑、猜測盡出。對此柯文哲強調,根據醫學知識,不太可能是動物傳人,目前全世界數據也沒有動物傳人的案例,該案更有可能是實驗室在處理病毒時的外洩事件,除了調查人員以外,還需要調查整起案件。指揮官陳時中也在9日緊急記者會時表示,「實驗室有相關的病源在,病原和染疫的基因序列到底是如何要進一步判斷,所以我們要求內部要有檢討、調查報告,外部也會有專家進去做相關的檢查」。     圖片來源:PAKUTASO     新北市歡樂耶誕城辦不辦?侯友宜:暫不受影響   新北市長侯友宜也在今(10)日召開記者會表示,針對這名個案已匡列66名接觸者,居家隔離44人,PCR結果顯示43陰性,1個結果未顯示。其中女研究員與男性友人同居,但該男性友人PCR已顯示為陰性,僅剩1人PCR結果未出爐,侯友宜表示今日下午會對外說明,請民眾勿過度恐慌,市府會全力防堵,嚴正以待面對疫情。   對於新北市年末的壓軸活動「新北市歡樂耶誕城」,侯友宜指出,目前活動暫不受影響,希望民眾參與活動配合防疫規定,全程配戴口罩,遵守實聯制,會場設有飲食專區可供民眾飲食,新北市會隨時掌握疫情最新狀況,萬一疫情有擴大情形,必要時仍會限縮活動規模,一切以疫情變化及安全為主要考量。   時值2021年末,聖誕、跨年、春節等大型活動也將陸續展開,王必勝表示,希望每個人的防疫基本功「戴口罩、勤洗手、打疫苗」能確實做好、持續保持,盼台灣也能安然度過這次危機。     延伸閱讀 文章|破解疫苗謠言!打疫苗前要停用這些藥?打完疫苗後「不能揉」否則會血栓? 文章|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2.10

  • 不要跟我開視訊,我好討厭自己的臉!淺談視訊畸形恐懼症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照鏡子時、視訊時或是自拍時,你是覺得自己都長得一樣,還是會有自己在某種狀況下好像比較好看,另一種狀況卻看起來糟糕無比的錯覺呢?「Zoom dysmorphia」即是形容在視訊下,人們的面貌會有些微變形,導致痛苦與自我質疑。     如果你還沒看過美醫誌的這篇報導,可以先瞭解一下視訊軟體帶動哪些醫美潮流:   ➦ 延伸閱讀: 我不喜歡鏡頭前的自己! 疫情下的醫美整形熱潮   這次美醫誌想跟聊聊的,是跟視訊所帶來的「焦慮」。究竟為什麼有些人會因為視訊通話感到焦慮,又是為什麼視訊頻率提高,會導致整形的需求增加呢?話不多說,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疫情之下,你也飽受視訊焦慮所苦嗎?     只是開啟視訊,就讓人渾身不自在   進入疫情時代後,以往忙碌的生活與大小會議並沒有因此停歇,該開的會還是要開,只是模式從面對面變成線上視訊。在省掉通勤時間覺得方便的同時,卻也有一部份的人為此感到痛苦。   這種現象又被叫做「Zoom dysmorphia」(視訊畸形恐懼症),是由於線上會議時,鏡頭因角度可能使得臉部看起來更老,也放大了許多既有瑕疵,人們有更多時間觀察到鏡頭中的自己,對樣貌也更加在意。   提供英國政府醫療保健市場統計數據的公司Laing Buisson便提出了,長時間使用視訊軟體(如:Zoom、Skype)確實會提高人們對整形的需求,部分手術項目與去年相比甚至高到五倍。     太過關注自己在視訊上的模樣   隨著視訊的需求提升,增加的露臉時間讓人感到壓力倍增。原因在於過長的視訊時間會令人們放大檢視缺陷,並對臉上的小瑕疵更加敏感,像是在視訊畫面中,我們的模樣會與其他人的容貌並排在一起,更易產生比較心理。   人們會因此開始在意鼻子、膚質、牙齒、耳朵等等,專注於該如何改善這些討厭的地方,也會想避免社交接觸,對於擁有Zoom Dysmorphia(視訊畸形恐懼症)的人來說,看見在電腦螢幕上的自己就像在照著哈哈鏡一樣,而他們也相信這就是實際上看起來的樣子。     視訊鏡頭下的五官會變形,長期下來降低人們對外貌的自信心     想整形的想法大幅提高   哈佛醫學院認證皮膚科醫師Shadi Kourosh,於2020年11月提出了相關研究,指出她在研究中發現,隨著視訊會議的時間增加,人們對面貌的抱怨也有所提升,並藉由Google搜尋趨勢推測,其中「粉刺」和「落髮」的搜尋次數顯著地增加,可能也與人們更頻繁地使用視訊通話,或是與更加在意自身容貌有關。   「近距離拍照時,照片就更可能扭曲。」此外在研究中她也發現,人們會注意在視訊中眼周的皺紋,可能是因為他們一直瞇著眼睛看螢幕,諸如此類的狀況,導致人們對外表產生不滿,或是受到打擊。   也因為現在自拍濾鏡對於容貌的「補正」非常方便,當使用像是Zoom這類的視訊通話軟體時,人們需要直面「毫無修飾過容貌」的模樣,這是以往不曾大量接觸的,也對想做整型手術的慾望產生巨大影響。   但事實是,視訊所反應的並非現實。有研究便顯示,網路攝影機拍攝的人像會讓臉看起來更圓,眼距更寬、鼻子也更大,也因此認知到網路攝影機對畫面的侷限性是很重要的。     事實是,其實沒有人這麼在意你   若是一般的面對面會議,我們通常會看著其他人的表情與肢體語言,做出相對應的反應。然而在視訊會議中,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在臉部狀態上,也因長時間的觀察,我們更容易找到細小的臉部瑕疵,逐漸加深對容貌的失望。   然而換句話說,若每個人於視訊時關注自身外表的情況增加,也就代表其實大家並沒有那麼注意你,對吧? 此外,我們都知道拍照的角度很重要,在長時間注視著臉的情況下,會更容易注意到小缺陷也是無可厚非,但也有許多人轉而尋求醫美手術的方式,試圖改善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就像前面所說的,視訊鏡頭並非代表現實,此外過度在意自己在鏡頭上的模樣,例如皺紋、膚質等等,可能導致你在面對鏡頭時心情越差,導致臉色更加難看,成為一個負面循環。     視訊全然都是不好的嗎?   疫情導致人們的交流有諸多限制,視訊的崛起也是理所當然。儘管在視訊過程中,可能會因鏡頭畫面帶來其他面對面交談不曾想過的焦慮感,但視訊並不全然是這麼糟糕的東西。   像先前我們就有報導過的「遠距醫療」,即是指在疫情嚴峻的時候,醫生透過視訊等方式,遠端與患者對話並評估診斷,對於一些行動不便或是高齡無法出遠門的患者來說,可能會是劃時代的一道福音。儘管現在遠距醫療在台灣並未普及且仍有需多酨完善的地方,但不得不說這也是科技與醫療結合後,指日可待的服務。   ➦ 延伸閱讀: 線上就能看醫生!迎接視訊看診的遠距醫療時代   你也是在視訊疲勞轟炸下的受害者嗎?科技的進步應該旨在提升與改善人們的生活,如何妥善地使用它、讓生活更好,使它成為助力而非阻礙,便是我們要有意識地去注意與調適的地方,認知到視訊畫面與現實的落差,才能保護好心理健康,不讓方便的科技反變成焦慮來源哦。     資料來源: 1.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1/oct/03/zoom-dysmorphia-covid-coronavirus-anxiety 2. https://www.theguardian.com/fashion/2021/sep/01/i-believe-its-a-mental-health-issue-the-rise-of-zoom-dysmorphia 3. https://www.liebertpub.com/doi/10.1089/fpsam.2020.0454     延伸閱讀 文章|「容貌焦慮」是醫美廣告的鍋?中國有意擴大監控,以後這些詞通通不能說!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1.05

  • 五倍券適用醫療、醫美?掛號費、住院費也能用?使用前先查清楚!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今年10月開放的振興五倍券,讓各行各業紛紛祭出五倍券優惠,搶攻難得的商機,從百貨公司週年慶到電商雙11等節慶活動,可說是下半年最熱議的話題。不過由於醫療行為促銷活動會違反醫療法規定,因此醫療院所在這波五倍券熱潮中相對低調,但其實振興五倍券可用於醫療、醫美費用,民眾可先查詢各院所開放的適用項目,精打細算規劃五倍券。     五倍券可以付看病掛號費?使用前記得先查明院所規定   雖然說醫療院所無法結合振興五倍券進行宣傳促銷,但並不代表五倍券無法適用於醫療行為,不少民眾可能會誤解五倍券只能使用於食衣住行等民生消費產業上,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只要在醫療院所結帳時的金額,都可以適用於五倍券,舉例如健康檢查、醫美整形、手術治療、住院、疫苗費用等。   五倍券適用範圍廣泛,但近日有網友在Facebook社團「爆廢公社公開版」分享自身經驗,表示看完牙醫想用五倍券結帳卻被拒收,朱益宏理事長提醒,由於政府並未立法規定所有業者均需收取五倍券,因此並非所有醫療院所皆可選擇以五倍券代替現金,建議民眾先了解就診院所的規定再做使用。     違法推廣五倍券優惠,最高開罰25萬   振興五倍券自10月開跑以來,帶來的強大「報復性購物」商機,讓許多商家推出相關優惠,結合五倍券一同拚經濟,但醫療院所在宣傳時可要留意,衛福部長陳時中指出醫療行為不可促銷,台北市衛生局也提醒,醫療院所不能以「優惠」、「折扣」、「送療程」等商業廣告手法來宣傳,違法可裁處新台幣5萬至25萬元。   台北市衛生局表示,許多醫療院所透過網站、Facebook、Instagram、LINE、電視購物等管道以振興五倍券進行促銷活動,舉凡「五倍券專案,5000抵用6000」、「凡使用五倍券5000,回饋使用面額的20%、現省2500」等標語,皆已經違反醫療法第86條規定,截至25日統計,結合五倍券來宣傳的違規廣告裁處案件已裁罰4件,罰鍰共21萬元。不過由於這4起案件仍在法定行政救濟期間,業者如不服裁處可依程序提起訴願,因此現階段仍無法公佈裁罰名單。   衛生局醫事管理科視察吳秀娥表示,醫療機構不得以優惠、團購、直銷、消費券等具有意圖促銷的醫療廣告宣傳,或是刊登強調最高級、排名等敘述性名詞,或其他使用聳動用語的宣傳,許多院所都會標榜可使用五倍券,並標明使用五倍券有優惠或回饋,這些用語都可能會違反醫療法。   根據台北市衛生局2020年統計指出,自2017年開始,每年受理民眾醫療糾紛相關陳情案件就近達1千件,因此近年來北市衛生局加強推廣「六要三不」口訣,提醒民眾選擇美容醫學機構療程時,多想想、多問問、多看看,並保留收據等相關事證,以降低醫療消費風險,保障自身權益。     ● 六要   (一)要檢視醫療機構開業執照   (二)要檢視醫師執業執照   (三)要充分與醫師溝通想要改善的部位   (四)要由醫事人員親自執行療程及確實瞭解療程效果   (五)要詳閱衛生福利部公告的美容醫學處置同意書及說明書範本   (六)要要求開立收據     ● 三不   (一)不要相信「全國第一」、「全球獨創」等誇大用語   (二)不要參加贈品、折扣、團購等不當招攬活動   (三)不要預付訂金,預購療程   台北市衛生局提醒,若民眾與台北市醫療機構發生醫療爭議問題,可撥打台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陳情,也可至「Hello Taipei單一陳情系統網站」登錄,台北市衛生局將依受理陳情案件之相關規定與處理流程辦理,若有相關問題,也可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7080洽詢。       資料來源: 1.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health.gov.taipei/Default.aspx) 2. 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chdtv)         延伸閱讀 文章|醫美、健檢可用五倍券?陳時中:醫療行為不可促銷 影片|醫美初體驗年齡下滑!安全意識大不足?女神楊謹華呼籲找回醫美安心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0.26

  • 「容貌焦慮」是醫美廣告的鍋?中國有意擴大監控,以後這些詞通通不能說!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俗話說「一白遮三醜」、「世界上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但……這些是真的,還是也是被光鮮亮麗廣告所日漸推崇的大眾審美觀念呢?在探討這之前,中國官方已準備伸手限制廣告內容範圍。     有鑑於中國消費者協會收到的官網投訴數據逐年增加,醫美的不實宣傳被認為是最大,也最嚴重的問題。繼娛樂產業、遊戲產業等祭出規範整治後,中國大陸官方現打算針對醫美產業進行擴大規範與監控,於2021年8月27日,中國市場監管總局起草了《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尋求反饋意見,並於2021年9月26日截止。   其中內容將針對所認為的十項醫療美容廣告問題將給予重點關注:   中國大陸針對以下醫美廣告內容將給予重點打擊   (一)違背社會良好風尚,製造「容貌焦慮」,將容貌不佳與「低能」「懶惰」「貧窮」等負面評價因素做不當關聯或者將容貌出眾與「高素質」「勤奮」「成功」等積極評價因素做不當關聯。   (二)違反藥品、醫療器械、廣告等法律法規規定,對未經藥品管理部門審批或者備案的藥品、醫療器械作廣告。   (三)宣傳或者含有未經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審批、備案的診療科目和服務專案等內容。   (四)宣傳診療效果或者對診療的安全性、功效做保證性承諾。   (五)使用患者名義或者形象進行診療前後效果對比或者作證明。   (六)利用廣告代言人為醫療美容做推薦、證明。醫療美容廣告中出現的所謂「推薦官」「體驗官」等,以自己名義或者形象為醫療美容做推薦證明的,應當被認定為廣告代言人。   (七)以介紹健康、養生知識、人物專訪、新聞報導等形式變相發佈醫療美容廣告。   (八)生活美容機構等非醫療機構開展醫療美容廣告宣傳。   (九)對食品、保健食品、消毒產品、化妝品宣傳疾病治療功能或者對保健食品之外的其他食品聲稱具有保健功能。   (十)其他違反廣告法律法規規定,嚴重侵害群眾權益的行為。     醫美廣告已融入日常,被認為對審美標準與消費觀念造成影響   根據中國人民日報於2021年9月14日發布的消息,內容提及醫美廣告在各個公車站台或各個社交網站或內容平台上曝光,認為廣告只強調「無痛」、「微創」、「立刻看到效果」,卻並未說明其可能有的風險與後遺症,或是將好看的樣貌與「勤奮」或「成功」做聯想,容易誤導消費者。   除此之外,中國人民日報亦提及,近年民眾過於追求體態纖瘦、白皙皮膚也可能與廣告脫離不了關係,為此中國市場監管總局便會再針對醫美廣告內容提出細項要求。     不能放術前術後照,須避開「保證性承諾」   除了須避免容貌與個人特質的不當,使用患者的名義或形象發布術前術後的效果對比照片也被視作NG。此外診所也需避免宣傳診療效果,像是做出安全性或功效這類的保證性承諾。   ➦ 加拿大竟然有黑心整形醫師,擅自將患者照片公開到社群媒體上宣傳?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影片連結:再有黑心整形醫Po病患隱私照!個人權益如何保障?     容貌焦慮與大眾審美   容貌焦慮與大眾審美,真的會受醫美廣告影響嗎?   想變得好看是許多人會有的想法,人本來就會對於美醜有自己的喜好,世界上也沒有容貌100分的人。但畢竟現在是資訊爆炸時代,民眾取得資訊的管道增多,過程也變得容易,人們可以很輕易窺探他人「塑造」出來的生活與個人形象。而資訊繁多的內容,便會讓人覺得一切都如此容易,並有錯誤的認知,認為「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   然而就如同我們對外,以及與自己獨處時有多種面向,只透過片面的內容就獨斷判定是很危險的,且醫美廣告畢竟還是商業宣傳,對於療程的暴露也並非全面,人們可能會因一時的潮流而使某種療程變的熱門,也可能會因某種療程反覆出現在面前而產生想要整形的想法。   在先前的報導中我們也有提到,若透過外在行為去緩解焦慮,往往只會讓症狀擴大且變嚴重,外貌的美也並非永久,唯有建立起心裡的安全堡壘,給予自己適時的肯定,讓身體與心理維持在健康狀態,自然就是美得獨一無二。       延伸閱讀 文章|停不下來的整形癮!淺談整形成癮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0.08

  • 手術室加裝監視攝影機,是安全還是隱憂?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你收集無數資料,終於找到信任的診所與醫師,訂好手術時間,依約前往診所,躺上手術台並因麻醉陷入深沉的睡眠,而此時理應幫你執刀的醫師,卻在神不知鬼不覺間悄悄換了人……     ME粉還記得之前我們針對南韓幽靈醫師的報導嗎?   隨著不合格醫護人員代外科醫師執刀,以及其他不當的醫療處置事故頻傳,南韓已於2021年8月31日於國會投票通過,要求醫院手術室中需安裝監視錄影機,以保障患者於手術的安全,此項法案將於2023年8月30日正式生效。   這個修改法案的通過,也讓南韓成為第一個要求在手術室中安裝監視器的已開發國家。   然而,加裝監視攝影機,看起來讓患者的保障更上一層樓,也可以明確知道手術過程的狀況、保障雙方權益,應該是很好的事情,但這也讓韓國部分的醫師團體心生不滿、抗議連連,甚至提出聲明,將會在兩年的寬限期間內盡一切所能來撤除這項修改法案。   到底這項法案為什麼在南韓會如此被重視,又是什麼原因引起醫師們的反彈?ME粉們且待我們娓娓道來。     法案通過的過程漫長   2016年,南韓發生一起診所非法雇用幽靈醫師,使患者權大熙(Kwon Dae-hee,音譯)在下頷骨削骨手術中異常出血,導致患者在術後死亡的案例。而後權大熙的母親李娜琴(Lee Na-geum,音譯)便一直站在首爾的國會大廈前舉牌抗議,要求當局提出在手術室中需安裝監視攝影機的法案——這也就是我們所知的「權大熙法案」。   在那之後,在手術室安裝監視攝影機的呼聲便日漸高漲。   此一法案的通過耗時約三年之久,從2016開始就在19和20屆的國會上被多次提出,然而遲遲沒有被通過,一直到2021年8月31日,才正式在國會通過,並預計將於2023年8月30日正式生效,屆時醫院手術室必須安裝監視攝影機,並依患者或監護人的要求錄製成無聲音的手術過程影片,在醫護人員和患者皆同意的情況下,才可以錄製音檔。     為什麼要求在手術室中安裝監視攝影機?   其實在2014年開始,南韓人們就已意識到「幽靈手術(ghost surgery)」的存在,並在2018年修改法律加重對指導幽靈手術醫師的懲罰,但這種現象層出不窮。(延伸閱讀:韓國整形手術暗藏風險?幫你開刀的其實是「幽靈醫師」?)   幽靈手術會如此猖獗的原因,說起來也很簡單:為了賺更多錢。   韓國的美容產業規模龐大,純熟的技術以及較低廉的價格,讓韓國成為全球均整容率最高的國家,然而某些診所會為了利潤吸收大量患者,且無法同時處理新患者的諮詢與執刀,便選擇透過幽靈醫師——向外宣稱手術都是由診所的醫師操刀,卻雇用年輕且缺乏經驗的醫師來替患者手術,藉此降低成本,提升診所的手術數量,並接收更多病人。   儘管並非所有幽靈醫師施做的手術都會導致意外,但實際上患者可能並不知道自己就是幽靈醫師動刀,即使因此發生事故,患者通常也不願意提起訴訟,畢竟幽靈醫師並不會在病歷上註明姓名,手術室中也沒有監視錄影,患者要取得證據相當困難。   權大熙的母親李娜琴(Lee Na-geum,音譯)便說,「醫師知道要證明醫療事故與幽靈醫師有關其實很困難,所以他們都會叫患者直接起訴他們,我聽過很多受害者這樣說。」   除了幽靈手術頻傳外,在患者麻醉期間進行犯罪行為、虐待或性侵等,亦是民眾在意且提出此訴求的原因。     安裝手術室監視器有什麼好處?   (1)提供物證   在今年6月(2021),國民權益委員會(Anti - Corruption and Civil Rights Commission)舉辦了民意調查,詢問13,959名南韓人民對於此一法案的看法,最終得到97.9%的支持。大部份支持此論點的民眾,也都抱持和李娜琴相同的看法,擔心在手術室發生的事故卻因為缺乏物證而無法釐清真相,也被認為能避免因醫療疏失死亡,卻被診所竄改病歷變成麻醉藥過敏致死的情形。     (2)改善醫病關係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醫師持相同看法。   金善雄(Kim Seon-woong,音譯)是一名整形外科醫師,他認為這項措施能夠改善醫病關係,由於許許多多腦死或醫療事故的發生,再加上例如醫美類別的手術,並非國民健康保險的範疇,因此不受厚生省監督。   他相信許多受害者多是高中生、大學生和求職者。而安裝監視攝影機,能避免那些犯罪的不當行為,保護在手術期間昏迷、無法得知手術室情況的患者的安全。     反對安裝手術室監視器   (1)侵犯患者隱私   部份醫師團體則對此持反方意見。他們認為此項法案是將絕大多數守法的醫師視為潛在的犯罪者,此外若相關影片流出,在手術期間患者是相對無防備且脆弱的,將會侵犯患者和醫療人員的隱私。     (2)醫師態度將變得消極   韓國醫學協會(Korean Medical Association)發言人朴洙賢(Park Soo-hyun,音譯)表示監視攝影機將會降低醫師為了挽救生命而冒險的意願。除了已得知有許多住院醫師將會因安裝攝影機而不願申請外科外,也會讓醫師轉而進行消極治療。   安裝監視攝影機可能會導致醫師避開高風險的手術,並讓醫師認為在可能發生醫療糾紛的情況下,選擇在拍攝期間只執行相對較為被動與保守的方式,使患者無法得到最佳的治療。     距離生效還有兩年時間——   ME粉對於這個法案有什麼好建議嗎?   是你的話,會希望手術開刀房安裝監視攝影機嗎?   在手術室安裝監視攝影機,站在患者的安全考量確實是正面的,畢竟實際拍下畫面便能利於分析或檢討,並在有醫療爭議時能提出作為證據。然而卻也同時可能導致醫師在治療時,因心生顧忌而錯失相對適合的治療方式,或是因掛心而擾亂注意力,其中該如何權衡便是一大課題。   距離法案實施還有兩年期間,相信法案的通過又會再激發不同討論,或許在各方商討與溝通下,便能找到更好的做法,讓醫病信賴關係能更順利地變得緊密哦!     資料來源: 1.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south-korean-lawmakers-vote-cameras-operating-rooms-after-surgery-deaths-2021-08-30/ 2. https://www.koreatimes.co.kr/www/nation/2021/09/119_314915.html     延伸閱讀 文章|韓國整形手術暗藏風險?幫你開刀的其實是「幽靈醫師」? 影片|醫師心理大解密!分享醫師執刀前的身心調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0.07

  • 醫美廣告滿天飛,如何選擇適合你的整形診所?4大要點看這裡!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醫美廣告滿天飛,如何選擇適合你的整形診所?4大要點看這裡!   新聞時不時就出現醫美糾紛,當你想隆鼻、抽脂,上網爬爬文就被醫療意外的新聞勸退,醫美手術風險真的這麼大?今天美醫誌動知識要教你如何挑選「適合」的診所,你有想過萬一停電,手術中的醫療設備是如何運行的嗎?診所牆上掛這麼多證書,哪些才是能證明醫師合格的執照?手術同意書這麼多頁,愛美也要「命」的你一定要仔細閱讀,意外和明天,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先來,做好基礎保護措施,才能降低手術風險喔!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頭 00:12 如何選擇適合你的整形診所? 00:23 注意診所環境及設備 00:41 醫師與診所是否擁有合格證照? 01:02 了解手術風險 01:36 簽訂手術同意書及麻醉同意書要注意這3點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9.30

  • 醫美、健檢可用五倍券?陳時中:醫療行為不可促銷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圖片來源:資料照片,非本次記者會,總統府提供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各行各業,為了提振經濟發展,行政院規劃推出「五倍券振興方案」,活絡國內產業。政務委員唐鳳特別為此設計了一站式的登記平台,民眾只要上「振興5倍券」網站,不僅可以完成綁定,還能一次完成好食券、 國旅券、i原券、農遊券、藝FUN券、動滋券、客庄券、地方創生券,共8種加碼券的抽籤登記。     隨著振興五倍券即將正式上路,國內醫療院所也希望能搶下五倍券帶來的商機,比照去年發放的振興三倍券,使用說明上指出「醫院或診所可以收取民眾振興三倍券,前往金融機構兌換」,因此包括掛號費、住院費,以及部份負擔、健康檢查、醫美療程等範圍內都可以適用,但今年的「五倍券」與以往不同,醫療院所恐難藉由五倍券推出相關的優惠活動。       五倍券適用於醫美?部長表明醫療行為不可促銷   自從今年5月本土案例爆發以來,醫療院所的到院患者也急速銳減,醫美整形診所也陷入長時間的停業期,直至8月疫情逐漸趨緩後才盼來轉機,但現在可能要失望了,衛福部長陳時中昨(14)日在疫情記者會上指出,醫療行為不可促銷。 不少餐飲、旅遊業者已開始規劃五倍券的指定優惠,但隨著陳時中於記者會中的聲明出爐,醫療院所可就無法跟上這波「五倍熱潮」。其實去年衛生局就曾函文指示,不可有醫療行銷行為,刺激醫療需求,因此若要促使民眾願意主動進行健康檢查、醫美療程,將無法採用五倍券優惠促銷的方式吸引民眾。     五倍券可用範圍廣泛, 學雜費、補習費也能繳   雖然近期新北幼兒園群聚造成的影響,為疫情平復又增添不少變數,但根據網路平台民調顯示,多數民眾對於五倍券的發放仍表支持,調查「是否認為目前Delta疫情不明,五倍券需要延期發放」的結果指出,有30.7%民眾認為應延期發放、40.2%民眾認為應照常發放、23.3%民眾認為可以機動再調整、5.8%民眾選擇不知道或沒意見。 行政院於9日舉行振興方案記者會,公佈五倍券登記入口網站為「5000.gov.tw」,紙本券在9月25日起,可透過超商系統預購,最快10月8日便可領用。郵局部份則是在10月4日預約、10月12日開始領用,利用分流領取,避免民眾排隊群聚。數位綁定是從9月22日起開放登記,10月8日開始消費。 使用範圍部份,五倍券適用於全國實體店家、攤商,包括餐飲、百貨、零售、夜市、旅遊與藝文業等,包括學雜費、補習費也能利用五倍券繳納,也適用特定電商,但水費、電費、罰金、勞保費、健保費、國民年金保險費,皆不在適用範圍。 各部會提供的數位加碼措施,包含經濟部「好食券」、交通部「國旅券」、農委會「農遊券」、文化部「藝FUN券」、教育部「動滋券」、客委會「客庄券」、原民會「i原券」、國發會「地方創生券」,皆可於五倍券登記入口網站中辦理抽籤登記,歡迎民眾至網站了解詳細資訊,踴躍參與加碼券的好康活動。   圖片來源:五倍券加碼懶人包(圖片來源:行政院提供)     資料來源: 1. Yahoo奇摩民調中心 (weibo.com)     延伸閱讀 文章|陸網紅曝13歲起動刀上百次,下場現形「記憶衰退、視力下降」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9.15

  • 線上就能看醫生!迎接視訊看診的遠距醫療時代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COVID-19新冠肺炎在全世界疫情仍然嚴峻,台灣也不例外,醫護人員也疲於奔命照顧各式各樣的病患,醫療系統似乎像塞車般難以找到順暢的道路,許多的流程及檢驗、繁瑣的管理系統導致醫護出現過勞的狀況,不只是在疫情發生的當下,這已是長久以來累積的問題。面對病患暴增、醫護人員短缺的情形,如果沒有新的變革,醫療系統就會崩盤。因此運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資通訊科技來達成智慧醫療、精準醫療等醫學技術的發展就變得非常重要,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就是其中之一,如何落實遠距醫療並實際應用,對於疫情當下和疫情後,仍有許多挑戰。     談到遠距醫療, 就先得回溯到100多年前心電圖的發明,這是由 William Einthoven運用當時的電話及電報線達到遠端傳輸的效果,藉此正確判讀病人心臟跳動所產生的電位微小波動,這就是遠距醫療的前身。以美國為例,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1960年代,藉由科技監控在外太空的人體健康狀況,於必要時提供醫療建議;這也證實在遠距的情況下, 醫療服務可以於雙向溝通並進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遠距醫療是藉由資訊通訊科技,增加汲取照護和醫療資源的方式,進而提升病人病情結果。     遠距醫療仍需基礎軟硬體配合   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的遠距從電話問診、電郵,或到近期如LINE等通訊軟體傳達病情,傳遞影像和檢查報告等,這已是許多醫界、醫病甚至親友之間,很普遍的諮詢或討論病情的方式。視訊的方式也是其中之一,這方面需求都一直存在,尤其這兩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使用遠距醫療看診比例逐漸增多,即便如此實務上仍有困難存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楊智傑醫師表示,長者手機若是陽春機,或是使用智慧型手機但不一定會操作視訊APP,在軟體方便性上本身就是挑戰。另外一個問題是身分辨識和健保卡刷卡的問題,醫院端如何在無法實體刷健保卡的情況下仍能夠完成看診和健保申報,這些基礎建設的部分都需要軟硬體配合。   另外一個遠距醫療的應用就是穿戴式裝置做遠端生理量測,在疫情期間檢疫所及居家隔離都會配發血氧計,拍照血氧計數字然後上傳,醫院端就可以知道隔離者的狀況,但比較理想符合加密安全作法是用雲端監測方式,血氧計透過藍芽傳至手機再傳至雲端。現在一般家用的血壓血糖測量則是已符合數位化遠距醫療使用,搭配遠距門診就可以讓醫師看到過往監測記錄。楊智傑醫師說,穿戴式裝置已行之有年,但是在醫療上仍不普及,自然使用的人數無法提升,相關知識就不會被傳遞出去,例如現在開發中的心電式穿戴裝置,可針對睡眠障礙或心律不整監測,只要病人戴這項裝置回家就可以記錄,上傳至醫療端後,AI就會分析心電訊號並做成報告,有利於醫師運用報告來解釋病患狀況。這些軟硬體的建置是相當必要,尤其對於後疫情時代的醫療變化,不僅可降低醫護人力負擔,亦可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與品質。     遠距醫療重要性與病患需求   遠距醫療為何重要,楊智傑醫師表示這與病患需求有關,第一點是解決病患運輸交通問題,不僅僅是在偏鄉,都市也會有這種問題,病患有人從很遠地方舟車勞頓,為了要看到心目中信任的醫師門診,過程對病患很辛苦,尤其是高齡或行動不便者,住在沒有電梯大樓的地方更可以浮現這種問題。第二點是解決慢性病處方箋者與醫師的時間,在現行的門診上,很多人只是來拿藥,不是實際看診,這類民眾其實可以在家透過遠距醫療讓醫師確認狀況就可以拿處方箋,這樣也不用排擠到真正有看診需要的人。     法規窒礙遠距醫療難以持續   不過在法規上要推動遠距醫療必須要有依據,尤其是突破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限制,它的母法是醫事法第11條,也就是醫師必須要親自看診,除了部分族群如偏鄉、離島、山地居民、出院後需要追蹤的患者,還有國際病患。楊智傑醫師表示,因應疫情升溫至第三級警戒,這項法條已稍微鬆綁,因為很多有定期回診需求的慢性病人不敢去醫院;因此衛福部推動全國視訊診療指定院所開設「視訊診療門診」,同時開放複診病人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可採電話問診,還有居家隔離者及初診者都可適用,對於民眾及醫師來說都是個安心的保障。但是若在解除三級警戒以及後疫情時代,這條法規可能就會回復至原本的狀況,其實很多急性病人出院三個月內的追蹤、長照機構,以及家庭整合照護慢性病管理、居家照護、慢性病管理等都有遠距醫療的需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修改及鬆綁的確有其必要。     疫情之下8,000家醫療機構投入視訊診療門診   談到疫情下衛福部推動的「視訊診療門診」,全國已有8,000多家醫院及診所投入,但不是每個科別都有開放視訊門診,以台北榮總為例,心臟內科、神經內科、精神科都投入遠距門診的行列,不過遠距醫療只有開放給有慢性病處方箋且在榮總看過診的患者,看診地區則不限於台北市。雖然只開放部分的科別,但民眾踴躍的程度讓院方也嚇了一跳,透過遠距民眾看診時間也拉長,相對於面對面看診,遠距門診民眾也多花了更多時間詢問健康相關的問題,顯見遠距門診的影響力是逐漸擴大。     遠距醫療如何落實健保、藥品、配送、隱私及安全   整體而言,遠距醫療的推動仍然有諸多障礙,除了軟硬體的建置,人員的配置訓練,還有以下幾點尚待克服   障礙一:如何透過雲端查詢病患用藥紀錄   現行做法是透過病人健保卡查詢雲端藥例,因為許多病患都會有重複看診的情況,特別是管制藥品都會有重複拿的情形,而醫師現場看診透過健保卡才看的到紀錄;但遠距醫療不可能刷健保卡,目前健保署已經適度開放可以用遠端查詢病患用藥的紀錄。   障礙二:藥品如何領取   遠距醫療醫師開的藥方要如何讓病患拿到,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以台北榮總為例,做法是將處方箋寄送到病患家中,病患可以去醫院或是附近藥局領藥,不考慮藥物配送的方式是因為藥物配送成本很高,至於是否由藥師親送藥品至病患住所,在肺炎疫情的風險下也不太適合。   障礙三:健保給付   在遠距醫療的方式下進行醫療行為,如何計價和給付目前還沒有真正的辦法出來,繳費仍要家屬或代理人去醫療機構繳費。不過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減少民眾進入醫院,不少醫院外面都設立領藥窗口,只要刷健保卡、領藥,就可以離開,儘量減少在醫院停留的時間。健保署有協助在積極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目前為止尚未有完整的方案。   障礙四:隱私及安全   這次因應疫情許多政策是匆忙上路,像是遠距門診,多半是使用市面上的視訊軟體,例如LINE、ZOOM等等,這些影音檔並沒有妥善管理,而是各自儲存在醫院的儲存裝置,所有病歷資料、影像傳輸、用藥處方等資料的隱私權,以及相關的網路安全都必須要訂定 準則及法規來依循,避免衍生出日後的糾紛。   針對後疫情時代遠距醫療該如何發展,楊智傑醫師表示,除法規能儘速鬆綁外,當務之急就是以簡單方便的方式來解決需求,目前不論是醫院端或民眾端,遠距醫療和網路環境尚無法跟上科技的進展,再來就是醫療分配,如果開放遠距醫療,民眾都可以自由選擇醫師,醫療生態會改變,在規劃上必須要小心。所有的疾病若能提前預防,治療成效會較好、成本也會比較低,政府應加緊部署遠距醫療,透過業界與醫界的整合,用更安全的數位環境,面對未來的醫療挑戰。       諮詢醫師:楊智傑醫師    現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 學經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副主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臺北榮總精神部教授特約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AZ疫苗猝死頻傳,郭台銘爭取BNT!AZ+BNT效果佳?一圖了解各疫苗差異 文章|賈永婕速捐數百台HFNC 帶你一次看懂「救命神器」優缺點!新冠肺炎疫情見真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30

  • 再有黑心整形醫Po病患隱私照!個人權益如何保障?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你有想過在看醫生的時候或是動手術時被記錄的相片被拿到公眾場合公開嗎?正常情況來說並不會發生這件事,但是人心總是難預測的,在加拿大多倫多的一間整形外科醫師,運用手術期間為病患拍下的術前術後照片,放到社群上面推廣並招攬生意,經過調查後發現這位醫師利用社群宣傳方式已經五年,他也受到當地醫學管理學院停權半年禁止做任何的手術,可說是得不償失。     網路社群上每天都有數不清的照片和影片不斷在播放,不論何種類型或主題,都會有其擁護者和支持者,但是部分的內容卻是遊走在法律的邊緣、甚至已經違法,即便你是社會上的中堅人士或是名望家族,都應該為錯誤付出代價。在加拿大的多倫多一間整形外科的醫師,多年來藉著職務之便拍攝患者隱私的照片和影片,然後將這些內容放到網路上供人觀看並藉此讓診所營利,近日這位醫師的作為被當地醫學管理學院停權半年不得執業。   這位醫師叫做Dr. Martin Jugenburg,在網路上有很高的人氣,他最常使用的名字就是「Dr.6ix」或是「Sixsurgery」,像是Youtube和Instagram都可以看到他的蹤跡,這位醫師會將拍攝過患者術前或是術後照片放上社群宣傳,而國外最常做的就是隆乳手術,因此社群上會常常看到不同類型的女生照片就這樣被擺上了平台,這位醫師多年來已經把手術前後的例行事項當作是宣傳的一部分,他也沒有詢問過患者的意願,就這樣把這些內容公開在網路世界。   而他開始這樣做是從2016年的一場新聞節目拍攝開始,醫師讓拍攝團隊進入手術室拍攝他在隆乳的過程,但拍攝前並未詢問過患者的意願,自從之後他就藉著職務之便,像是拍攝術前術後照片時,或是諮詢時的錄影片段,挑選內容並放到網路上,經過調查後發現該醫師的診間有24個鏡頭,其中也包括了閉路電視,錄製了上千位病患的影像,而且診間沒有任何提醒病患有關錄影或錄音告示,多數女性是事後在新聞發佈後才得知有這項消息。   當地醫學管理學院(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of Ontario)的紀律委員會接到投訴後進行調查,發現該醫師早在過去就被裁定過違反專業操守,還有多起被病患投訴的事件,因此勒令該診所移除可能會侵害病人隱私的鏡頭,醫師本人則是停權半年,但他還有可能會面臨更嚴重的訴訟。雖然這起事件算是個案,其實病患在進到任何一間診所內或是進行各項療程手術前後,都應該確認本身的權益和隱私權,哪個部分是可以公開哪個部位又是不行,並立好雙方的法律切結書,避免權益受到損害。       資料來源: 1. Plastic surgeon, 'Dr. 6ix', has practice suspended for six months over online posts | CTV News 2. Toronto plastic surgeon ‘Dr. 6ix’ tells regulator he realizes he acted against patient’s interest - Toronto | Globalnews.ca 3. Toronto cosmetic surgeon known as 'Dr.6ix' suspended over social media posts of intimate cosmetic surgeries (msn.com) 3. CPSO - Discipline Hearings       延伸閱讀 文章|抖音大秀病患術後脂肪及血液 巴西醫誇張行徑遭停權 文章|好萊塢整形名醫開豐唇手術卻染疫身亡!疫情期間還能做醫美嗎?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9

  • 狗狗篩檢準確率了得!防止病毒擴散新利器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想知道自己有沒有染上新冠肺炎,或許不用靠快篩的核酸檢測(PCR),人類身邊的好朋友就可助你一臂之力,根據國外研究指出,狗狗在經過訓練之後可以嗅出病毒,無論陽性或是陰性偵測準確率都幾乎可達90%。可以運用在邊境檢查、機場,火車站和音樂會等場所進行大規模檢測,藉此可以防止傳播帶原者擴散出去的風險,搭配核酸檢測可正確地檢測出感染者,聽起來是相當令人振奮,究竟研究是如何?跟著國際新知來一探究竟!     說狗狗是人類的好朋友的確不為過,除了可以緩解個人情緒之外,許多重要的任務如查緝走私、導盲或是機場安全等都需要狗狗來協助,而近期狗狗又被賦予了一項工作,那就是偵測人類是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根據倫敦與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 Tropical Medicine)最新研究,經過訓練的醫療偵測犬,可以在30分鐘內檢測300名搭機乘客是否感染新冠病毒,而這樣的實驗方式約有88%的準確率,但是誤差也大約會在12~16%之間。   狗狗的嗅覺是比人類高出一萬倍之多,試驗者將染上肺炎病患的衣物、襪子和口罩當作實驗給狗狗當作訓練,再搭配實驗室的核酸檢測後,整體的準確率可以達到91%,有狗狗的協助檢測速率會快上許多。另外法國國家獸醫學院( France’s national veterinary school)無獨有偶也是做了相關的實驗,研究人員找來335位有做過核酸檢測的志願者,年齡介於6~76歲之間,並採集腋下的汗水範本作為檢測之用, 狗狗全部檢測後結果新冠肺炎陽性偵測準確率達97%,對陰性的準確率也有91%,可說是正面的好消息。   當然也有許多國家是開始使用狗狗開始實驗,例如澳洲、德國、芬蘭紛紛都有投入狗狗檢測的實驗,在這波肺炎尚未停歇之際,研究人員也馬不停蹄的找尋更有效率的方式對對抗病毒,狗狗雖然無法取代正規的檢測方式,但仍可以加速快篩的作業流程,期望這項實驗能夠再多經驗證,期盼有一天狗狗能正式上場一起和我們共同打擊病毒。       資料來源: 1. Covid: Sniffer dogs could bolster screening at airports - BBC News 2. Dogs can better detect Covid in humans than lateral flow tests, finds study | Dogs | The Guardian 3. 泰國推「狗狗篩檢」!拉拉出馬嗅病毒 成功率高達95%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ltn.com.tw)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肺炎後遺症只要呼吸就會痛!英國聲樂家教你重新學習「如何深呼吸」 影片|法鬥、巴哥整形原因大公開!貓咪私密處也需要改造?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1

  • 人命關天,面子拋一邊!醫療行為謊報體重恐喪命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本月台東溫泉區發生一起登山意外,一名男子下山時不慎摔傷,造成右下腿骨折,台東縣消防局獲報後立即趕往救援,但當搜救人員在電話中詢問男子的相關資料時,求援電話聲稱該名男子約70公斤,沒想到搜救小隊抵達現場後,才發現男子其實有120公斤,導致派員不足,救援時間大幅延長,幸好該名男子最後仍幸運獲救,不過為了面子而謊報體重,在醫療上可是會有相當大的風險,甚至可能會危及生命,可千萬別在人命關天時逞強,以免後悔莫及。     台東縣消防局關山大隊日前獲報栗松溫泉區的一起山難,一名男子在下山時右下腿骨折,友人趕緊撥打119求援,但報案電話中聲稱男子僅約70公斤,救援人員抵達溫泉入口處時,男子友人又改口稱「可能有90公斤」,沒想到實際到達救援現場後,才發現男子其實有120公斤,讓只有6人小組的救援隊苦惱不已。原定要以揹負的方式救男子下山,後來因為男子體重過重、救援人手不足,只能改以「拖拉」的方式移動,原本僅需1~1.5小時的路程,硬是延長到了4小時才終於完成救援,讓網友直呼男子實在是太愛面子,簡直是拿自己與搜救人員的生命安全開玩笑。     實報體重很重要 ,「從實招來」才能「早日康復」   其實不只有在山難救援時,會遇到要回報體重的情況,民眾日常就醫時,醫護人員也會詢問身高體重,這時候千萬不可礙於面子「謊報」,以免醫師估計錯誤的藥量,後果不堪設想。   在醫療考量下,體重不是一個代表你多胖的數字,而是醫師評估治療方式的一個重要依據,目前有很多藥物都要依照患者體重來調整劑量,例如心臟衰竭的患者每天都必須測量體重,如果體液增加0.9公斤,就需要多服用一劑利尿劑,治療過程中必須要觀察體重、精準控制藥量,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盡早康復。此外,在手術過程中,醫師也需要了解患者體重,以免發生抗凝血劑打不夠的情況,進而讓體外循環產生血栓,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大幅影響手術安全。     80公斤卻說成60公斤?絕急刀了別再「矜」!   針對這起救援案例,奇美醫學中心的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在個人社群上表示,謊報體重或體重估計錯誤的風險,有時真會讓人意想不到。他也舉例曾經遇過的絕急刀案例,患者主動脈剝離,是相當緊急的手術,生命以秒計算,但該名患者稱自己只有60公斤,實際估算卻超過80公斤以上,造成醫師在開刀過程中,必須隨時面臨著藥物劑量可能不足的風險,著實非常危險。   雖然大部份的醫護人員會現場測量患者身高、體重和血壓等身體狀況,以獲得精準的數據,但若遇到緊急情況時,醫護人員就只能口頭詢問患者的個人資料,這時請務必如實告知,醫師才能做出準確判斷,避免產生不必要的風險。畢竟如果不滿意自己的體重,可以康復後再瘦身,比起逞一時的「面子」,還不如先保命來得要緊,面對醫師,誠實才是上上之策。     延伸閱讀 文章|術前準備知多少?手術要成功,病患的信任最重要! 影片|外科手術大直擊!詳細開刀房知識醫師講給你聽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27

  • 韓國整形手術暗藏風險?幫你開刀的其實是「幽靈醫師」?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身為整形大國的韓國,是許多愛美人士嚮往的聖地,韓國政府也為了推動整形觀光不遺餘力,但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表下,一直以來竟然都暗藏了令人震驚的「幽靈醫師」秘辛,這個韓國整形業界不能說的秘密,近來隨著CNN的報導,再次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也讓人不禁感嘆醫德的重要性。     「幽靈醫師」真實案例 揭發韓國整形手術內幕   根據11日CNN針對幽靈醫師的詳細報導,讓這起2016年的醫療糾紛再度被提起。一名24歲男性患者權大熙(Kwon Dae-hee,音譯),因為在江南某間診所接受下頷骨角的削骨手術而死亡,他的家屬指控這是診所非法雇用的「幽靈醫師」才導致了這場憾事,透過手術室的監視器畫面,他們找出了這場手術失敗的關鍵證據。   權大熙的母親李娜琴(Lee Na Geum,音譯)表示,這場手術過程她看了不下500次,手術剛開始時,是由主治醫師負責執刀切下頷骨,手術室裡也有3名護理人員,但主治醫師在1小時後就離開了,接著便換成另一位醫師接手手術,然後這位醫師在手術完成前,竟也離開了現場,最後長達30分鐘的時間裡,手術室裡根本沒有醫師,只剩護理人員在場。   由監視器畫面所見,在幽靈醫師手術的過程中,旁邊的護理人員一直在清除權大熙流出的血,由於出血量太大,護理人員終於向主治醫師和麻醉醫師報告了這一情況,卻並未得到即時的回應,因為他們正在進行其他手術。這場荒謬的手術最後,是護理人員單獨為患者進行30多分鐘的止血處理,而這名24歲的青年,也就這樣命喪了手術台。   顯然與權大熙術前溝通的主治醫師,並沒有全程完成手術,大部份的手術皆由另一名「幽靈醫師」執刀。後來李娜琴才知道,這位幽靈醫師並沒有整形外科執照,而且才剛從醫學院畢業半年。     不肖業者為賺黑心錢罔顧人命 竟無法可管   其實幽靈醫師在韓國早已不是罕見的情形,而是整形外科「公開」的秘密,也就是指診所在患者手術時,全身麻醉、沒有意識的情況下,擅自以非主治醫師的「幽靈醫師」代為執刀,而主治醫師則是在多場手術、甚至宣傳活動中奔波,為診所謀取更大的利益。   為什麼有這樣的情況產生呢?澳洲西澳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副教授黃蕎娜(Jo Elfving-Hwang,音譯)分析,由於韓國的整形需求相當高,備受矚目的整形外科醫師經常利用藝人、社群等各種方式來幫助曝光診所,因此在繁忙時期,主治醫師除了要宣傳診所外,還需要與新患者進行諮詢,也就沒有時間滿足大量的手術需求。   這種幽靈手術會盛行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其中的利益驚人。以一場2246萬韓元(約新台幣57萬元)的手術為例,診所只要支付幽靈醫師67萬韓元(約新台幣1.7萬元)就可以執行手術。根據一名曾在南韓最大整形診所擔任幽靈醫師的匿名者向CNN透露,多數幽靈醫師的本職是牙醫,檯面上有很多手術其實都是幽靈醫師執刀的,診所在手術前會要這些醫師在地下室準備,等待主治醫師通知後再進入手術室代為開刀。這名爆料者還指出,幽靈醫師不會做為診所的醫師陣容曝光,診所在介紹時,都會宣稱他們的手術皆由知名的整形外科名醫進行。           韓國整形外科協會的前法律主任金善雄(Kim Seon-woong,音譯)表示,由「幽靈醫師」執刀的手術,等於完全把手術重要的核心內容委任給其他醫師,這樣的手術方式讓患者在面對醫療糾紛時,根本無法找到負責人,也沒有人為患者的生命負責,在2016年~2020年這段期間,已經有226人在幽靈醫師手中受傷甚至死亡,但因為法律沒有明文規範,因此很難杜絕不肖業者,不夠嚴格的法律監管,實則是這些亂象的根源。   以權大熙的例子而言,為他執刀的診所在去年以前仍然是正常營業,廣告標語甚至需宣稱,14年間沒有患者在此發生任何事故。     國會擬修法保障患者權益 民眾積極爭取完善就醫環境   儘管現實是如此令人灰心,權大熙的家屬們還是不放棄尋求正義的決心。他們對診所提起民事訴訟,指控該診所沒有解釋手術的危險性,也沒有採取適當措施挽救權大熙。最終,在2019年5月,他們終於盼到了勝訴的消息,法院判決他們獲賠4.3億韓元(約新台幣1100萬元)的賠償金,3名涉案醫師被控過失殺人罪,其中2名醫師和1名外科助理涉嫌無照醫療行為,主治醫師因廣告不實,被控涉嫌違反醫療法。   韓國衛生局官員朴在佑(Park Jae-woo,音譯)對CNN表示,國會正準備修法,不過因為幽靈醫師的手術過程大多都是保密的,因此很難找到統計數字或掌握當前情況。為此,了解手術室裡「到底在幹麼」是很重要的。   權大熙的母親李娜琴經常站在韓國首爾的議會大樓外,要求政府設立「權大熙法案」,當中最重要的訴求便是在手術室中加裝攝影機,監控每一場手術過程,她認為這不只可以防止幽靈醫師事件重演,也能夠避免性侵害的情況發生。       李娜琴向政府抗議,訴求加強對整形手術的法律規範,翻攝自CNN     雖然韓國醫學協會認為在手術室中設置攝影機,是侵犯隱私權的行為,也有可能讓醫師在手術過程中失去注意力,但「權大熙法案」顯然已經是民意所向。   2020年5月,青瓦台一則聯署揭露了幽靈醫師的問題,獲得了5萬4千人的響應,也開始督促了政府對於整形安全的改革,並透過網路吸引更多社會大眾的關注。   有一些年輕人參加了權大熙案的聽證會,以表示他們對改革的支持,其中一名20多歲的年輕人崔在勳(Choi Jae-hoon,音譯)說他是從YouTube了解權大熙身上發生的事,並表示「這可能是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這就是為什麼我如此關心這個案件」,他也道出了我們普遍的擔憂,「我更擔心這種情況不僅僅是發生在整形外科手術上,而是在其他手術中也會有這樣的醫療事故」。   在韓國整形產業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其實暗藏許多危機,提醒民眾赴往韓國整形時,要選擇政府頒發的醫療許可證的醫院,手術前後的溝通也一定要詳盡,並記得留下書面紀錄,倘若日後有醫療糾紛,才有舉證資料。除此之外,千萬不要因為折扣優惠而決定手術,選擇醫師、診所前一定要睜大眼睛,查證專業背景、合格標章和手術評價,勿輕信廣告內容,以免造成終身遺憾。     資料來源: 1. https://edition.cnn.com/2021/04/10/asia/south-korea-ghost-doctors-plastic-surgery-intl-hnk-dst/index.html 2. https://www1.president.go.kr/petitions/588662       延伸閱讀 文章|美容外科醫學年會「整合和互補治療」 讓美麗境界再升級 文章|Bossini創辦人孫女南韓抽脂隆乳死亡 揭密整形手術風險及後遺症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19

  • 世界首例!臉部及雙手同時移植 男子從鬼門關重回人生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當人生遇到重大變故時,你覺得你還有重來的機會嗎?在美國有一名男子車禍後,全身面積約80%三度灼傷,曾經被認為是無法再重回正常的生活,但是在醫療科技和整形手術的協助下,院方完成了世界上首例臉部和雙手同時移植成功的手術,究竟是怎麼樣辦到的?透過國際新知報導來看看這個醫療奇蹟的成功之處。     時間回溯到2018年,Joseph DiMeo下班正在開著車準備回家,感覺到疲憊的他在方向盤上漸漸有了睏意,突然一陣火光閃現,不出幾秒他已被熊熊大火包圍,當他有意識醒來後已是2個月之後的事情了,透過醫護人員告知他才知道發生了嚴重的車禍;接下來的4個月他都待在燒燙傷救護中心,經過了20次大大小小的重建手術,但是對於臉部和雙手這兩個地方,恢復及使用上仍然有許多限制。   時序來到2019年,Joseph DiMeo被轉介到紐約大學的醫學中心(NYU Langone Health),在那裡他準備等待接受臉部和手部的移植,當然合適的醫療團隊也是必須的,這個醫療團隊有超過140名專業的醫護人員,領導專案的醫師Eduardo Rodriguez表示,我們不只是想要讓他的臉看起來好看而已,當然在功能性上一點都不能打折,手部的狀況也是如此。但是病患的傷勢是相當嚴重的,即便先前已做了部分重建,但他的身體仍有缺陷,包括部分的手指截肢、臉部嚴重的疤痕,而且他沒有嘴唇和眼皮,尤其沒有眼皮是會看不見的,手部的骨頭和肌肉活動度也非常重要,這些都會影響到他每日的生活,可見移植手術是相當必要。   等待移植的過程是辛苦的,也需特別注意每次捐贈者的血液和組織是否會與病患的身體互相排斥,而且臉部和雙手都需要來自同一個捐贈者,這是相當不容易的醫療案例,醫療團隊和醫師們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來模擬練習手術發生的狀況。在2020年的8月,期盼的捐贈者器官終於到來,經過檢驗之後符合病患的血液和皮膚組織,醫療團隊準備後立即為病患進行了移植手術,總共進行了有23小時那麼久,終於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同時臉部和雙手移植的手術,結果也是相當成功的。   在這個世界首例手術前,其實也曾經有兩次類似的移植手術,不過其中一次病患死亡,另外一次則是必須要把手部給移除,可見此種手術的困難程度。對於Joseph DiMeo來說,術後的恢復才正要開始,他現在一天做五小時的復健,並漸進式的加強肌力,醫師也表示他從來沒有看過這麼積極要恢復的病患。Joseph DiMeo說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禮物,除了感謝醫護人員外,也相當感謝捐贈者的家庭,他另外也鼓勵要進行臉部或是身體其他部位要進行移植手術的患者,「如果我做得到,那麼你也可以!」     資料來源: 1.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55933848 2. https://nyulangone.org/news/nyu-langone-health-performs-worlds-first-successful-face-double-hand-transplant 3.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health/2021/02/03/new-jersey-man-face-double-hand-transplant-nyu-langone/4333542001/ 4. https://www.donors1.org/nyu-langone-health-performs-worlds-first-successful-face-double-hand-transplant/ 5.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1/feb/03/first-successful-face-double-hand-transplant-completed-joe-dimeo     延伸閱讀 文章|二度變臉手術找回新人生 女子成美國首位案例  文章|八成婦女難逃產後憂鬱症 產後胯下痛、漏尿恐是憂鬱原因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23

  • 顏值經濟大行其道,「專業責任險」顛覆醫美理賠的想像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愛美是人的天性,醫學發達也讓愛美的人多了一個「調整」自己外貌的管道,掀起了「顏值經濟」,但只要是手術就存在風險,不少人以為自己已經投保了意外險,在醫美手術不慎出現後遺症或死亡等醫療意外時,就可以獲得保險理賠,因而引發不少爭議,保險經紀人徐筱媛明確指出,意外險必須要符合三大定義「外來」、「突發」、「非疾病」。以醫美手術而言,屬於「故意行為」,因此無法獲得意外險的保險理賠,若想要為自己獲得保障,可以在術前諮詢時,多問一句「有沒有保醫師責任險」,將顛覆你對醫美理賠的想像。     意外險非萬靈丹 醫美屬「故意行為」非意外   「保險」顧名思義就是管理風險以獲得保障,在選擇投保項目時,大家普遍都會購買意外險,以備不時之需,不過,在醫美風行之際,若是醫美手術的過程中出現意外,或是手術後出現後遺症,可是無法申請意外險的理賠,因為意外險的條款裡有一項「除外責任」。徐筱媛提到「除外責任」的第一項是「故意行為」,而醫美就符合故意行為,明知道存在風險還要進行,像是割雙眼皮、隆鼻等等,都不是屬於必要性的治療,而且術前會簽署一份手術同意書,意即代表在進行手術前,病患已明白得知手術存在風險,因此個人意外險並無法獲得理賠,除非身故,因為有壽險理賠。   在手術中若發生意外,難道不符合意外的定義嗎?徐筱媛進一步解釋,符合意外險要有三大前提,一是「外來」,二是「突發」,三是「非疾病」。美、醜是個人對於自己外觀的判定,想要藉由醫美手術,達到自己的期待,也是個人選擇,並非疾病,更不是突發或外來的意外造成,因此無法達到意外險的理賠範疇。保險基於一個公平性原則,進行選擇性的醫療行為無法獲得理賠,在醫療保險裡,要是醫師認為一定要進行的手術,才會涵蓋在個人保險裡可理賠的範圍,而除了醫美,近視雷射手術,也算是一個非必要的醫療,因為可以透過戴眼鏡來矯正,不像白內障、青光眼等,有必要性進行的眼睛手術。     醫師專責險保障醫病 術前多問一句不吃虧   想要愛美又要有保障,並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走進醫美院所諮詢讓自己變漂亮的秘訣時,除了關心價錢、手術項目或療程等注意事項時,順便多問一句「院所是否有保醫師責任險」,絕對讓你不吃虧。徐筱媛強調,現在醫療糾紛多,在為病患做手術時,醫師也想獲得保障,因此高達九成的醫美院所都會替醫師投保醫責險,保障醫病雙方,也能避免憾事發生時,進入冗長的訴訟程序,徒增不必要的麻煩。           雖然從醫責險的名字看起來,意在保障醫師,但在醫療行為中常見的手術疏失,以眼睛醫美手術為例,若在手術過程裡,醫師不小心碰觸到脆弱的眼睛,導致眼睛受傷,很明顯看出是醫師的失誤,若此時醫師沒有投保醫責險,病患想要求償又和解未果,可能就要透過複雜且漫長的法律訴訟,對醫病雙方而言都是麻煩,如果一開始病患選擇的是有醫責險的院所就相對有保障。在理賠方面,徐筱媛指出分為兩種,一種是單純受傷,另一種則是嚴重造成身故。每個理賠都是以個案來判斷處理,很難通案認定,以割雙眼皮為例,術後呈現不良情形,或是出現後遺症等情形,必須休假調養無法上班工作,從往返就醫的交通費到中斷工作的減少收入,甚至是看護費的產生,基本上屬於合理的發生費用,可以從醫責險申請理賠,但最好出示單據,以降低爭議。     醫責險有專業第三方 縮短醫病認知差距   徐筱媛強調,求償金額包含精神賠償,但要視情況認定並且經過協調,還要有病患受傷的事實,而理賠的前提在於醫師承認有錯,保險公司才會出面處理,因為手術的每項流程,都會有記錄可查詢,還有護理記錄,都要提供保險公司出險參考,由專業的理賠人員判斷是否符合理賠的範圍,如果說是病患執意搗亂,醫師不認為有出現疏失,也無需保險公司出面處理。   醫責險的好處在於提供醫病協調過程的專業第三方,縮小醫病認知的差距,讓事件快速圓滿解決,當然,在醫美手術後出現不適的情形,第一時間一定要立即通知為你進行手術的醫療院所,趕緊就醫治療,愛美的同時,千萬也要把自己的權益弄清楚,多問一句「有沒有醫責險」,多為自己留一份保障。   延伸閱讀 影片|半夜睡不著覺?當心安眠藥讓你夢遊大吃!醫師告訴你這樣才叫失眠!  文章|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6

  • 醫美糾紛保險賠不賠? 靠「OO險」挑診所不讓保單變廢紙!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醫美糾紛保險賠不賠? 靠「OO險」挑診所不讓保單變廢紙!   人人都知道當不幸出了意外、受傷都有理賠,但若醫美出事似乎就跟保險理賠無關了,究竟醫美是否也有相對的醫療賠償呢?求美者的權益又該如何維護呢?醫美療程出意外是否有專門的保險理賠?看美醫誌讓你的保單不再是張廢紙!     各節重點: 00:00 精采預告 01:12 醫美手術意外部分可獲理賠? 04:07 何謂醫責險? 04:58 醫責險對消費者有保障嗎? 07:59 醫患責任歸屬不明 09:14 醫師承認手術失誤,但保險不予理賠情況 09:31 該如何申辦保險     延伸閱讀 文章|顏值經濟大行其道 「專業責任險」顛覆醫美理賠的想像 文章|女打抗皺填充物致失明!醫療糾紛頻出如何預防?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5

  • 我不喜歡鏡頭前的自己!疫情下的醫美整形熱潮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時序來到2021年,對於全世界的人來說並沒有特別好過,因為新冠肺炎在世界各地仍持續肆虐,甚至出現了新的變種病毒,各國死亡及感染人數仍不斷上升中;在封城及鎖國的政策下,工作和生活社交上變得相當不便,大多數人依賴社群軟體及視訊來溝通,但是在這情況下衍生出了一項經濟效應,那就是醫美整形的需求大增,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本期國際新知帶您看看疫情籠罩下的醫美發展。     新冠肺炎導致世界的經濟重挫,但是在此困境中仍有不少產業是向上發展的,例如遠距視訊軟體產業的ZOOM、Microsoft Teams、CiscoWebex、Facetime等等都成為當紅炸子雞,拜疫情及封城的措施下,股價更是一飛衝天,目前許多的商業及學習活動都必須透過遠距來進行,就連社交也是;除此之外,醫美產業也在這波疫情下產生極大的需求,根據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ASPS)美國整形外科醫生協會調查指出,2020年已有64%的協會成員增加遠距醫療的諮詢,68%開始使用遠距醫療為民眾診斷,多數民眾詢問的療程前五名分別是肉毒桿菌素的注射、隆乳、填充物的施打、抽脂以及腹部的整形,這顯示了民眾在疫情期間對於自身的外觀改變仍然是有興趣的,並不會因為疫情而打退堂鼓,對於醫美整形產業來說可說是正面的發展。   當然在視訊軟體的推波助瀾下,大多數人是透過螢幕來看見對方的狀態,尤其是自己的臉部完全暴露在電腦螢幕前,臉上和頸部的缺點很容易就被對方看見,因此不少人求助醫美來改善自身的臉部狀況,多數人抱怨:「我如果不改善我的臉,我就會失去我的工作!」或是有人會說:「我再不打肉毒,我覺得我看起來更老了,我沒有自信!」The Washington Post(華盛頓郵報)指出,醫美從業人員是相當吃驚這樣的狀態,對比同期去年來說,一個整形外科醫生竟然多花了90%的時間在為病患注射填充物上,因為患者特別在意頸部、下顎線條和下巴看起來的模樣,希望在鏡頭前面能看起來更有魅力。   這個現象被稱作「Zoom boom」,意指在視訊軟體下的產業大躍進,醫美產業也是受惠的一環,尤其現在科技相當發達,攝影機的畫質越來越好,當然人們在使用的的時候臉上的缺點會更容易被看到,因此想要改善本身的缺點也是相當有道理。除此之外,疫情導致遠距工作的機會增多,這也代表個人可以運用的時間變多,連帶其他醫美療程的施做也被重新評估,例如臉部拉提,不僅可以在家休息,又可以兼顧工作,算是一舉兩得的好做法。再來因為疫情,有些人無法出國從事更多娛樂或是放鬆休閒,多了一筆閒置的資金就拿來犒賞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賞心悅目,而且不用見到人,更是恢復的最佳時機。   這波潮流帶動的趨勢,說明了經濟活動是有它的市場,不論在社交或是工作上,當你感到自信,你就會投射出更多正面的意念,讓自己更有活力和動力去完成更多事情,當然有些人對於療程持正反兩面的意見,總而言之,進行醫美就像是找回自己對生活的控制感,也是投資自己的一部份,那為何不給自己一些機會嘗試看看呢?     資料來源: 1. https://www.plasticsurgery.org/news/press-releases/american-society-of-plastic-surgeons-predicts-new-industry-trends-amidst-covid19-reopenings 2. https://www.bbc.com/news/uk-wales-54651078 3.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road-to-recovery/plastic-surgery-cosmetic-covid-zoom/2020/12/07/6283e6d2-35a2-11eb-b59c-adb7153d10c2_story.html 4. https://www.engadget.com/zoom-calls-cosmetic-surgery-plastic-surgeons-174512835.htm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twitter 5. https://www.radio.com/kluv/latest/plastic-surgery-on-the-rise-due-to-zoom-calls     延伸閱讀 文章|你所不知道的美國大選:身分不核可 40%跨性別者仍無法投票  文章|豬脂肪可治療下頜關節功能障礙?你,想讓掉落的下巴輕鬆回原位嗎?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27

  • 醫療衛教文章變宣傳廣告?中央地方不同調,醫界紛表不滿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不過,在高雄的醫護人員除了抗疫外,還需要面對衛生局頻頻祭出的處分。本月份於高雄舉辦的公聽會,集結數個醫學會,針對醫療衛教文章是否違規,以及近期網路抹黑的風氣為主題,邀請醫界相關人士、民意代表,以及高雄市衛生局與會,希望能夠打造讓醫病雙方安心且安全的醫美環境。     中央與地方作法不同調,醫界紛表不滿   為了減少醫病之間的知識不對等,並保障病人知的權益,醫師多會針對醫療專業知識撰寫衛教資料,同時輔以治療前後照片加以說明,讓民眾更加清楚明白,但此舉被高雄市衛生局認定違規並祭出罰則,同時要求醫師將網路上的相關資訊下架。據了解,醫事司針對醫療衛教文章和醫療廣告的區別,已於去(2020)年底通過函釋,表示醫療人員基於衛教可撰寫文章、談衛教,然而高雄市衛生局依舊約談裁罰,地方與中央不同調的做法,讓醫師紛表不滿。       圖說: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蔡豐州表示政府應該聆聽民意       對此,高雄醫師公會張榮州副理事長和蔡昌學常務監事表示,同樣在網站上放照片,寫文章,高雄市似乎有雙重標準。另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師透露,這樣的情況大多發生在高雄市,且似乎只針對特定科別的醫師,若按照正常管道申訴也無濟於事,徒具形式,照樣開罰,實在令人難以信服。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曹賜斌顧問也強調,醫療衛教文章及醫療廣告應該鬆綁,更廣義化,讓台灣更有競爭力,帶動高雄醫療觀光之發展。       圖說:與會來賓大合照,聯合呼籲政府「打擊網路抹黑平台」     臨時取消出席公聽會 衛生局:忙防疫   有鑑於此,各大醫學會受基層醫療院所委託,1月24日在高雄市召開了公聽會,希望蒐集資訊、聽取建言、交換意見,能讓高雄市府和民意代表能重視民意,給站在第一線的醫師一個生存空間。原訂出席的高雄市衛生局卻在公聽會前日取消出席,令在場醫師認為地方政府不願聆聽基層的心聲。為此,美醫誌記者也去電衛生局詢問,衛生局僅表示「因近日忙於防疫醫療整備工作,且法令規定涉及中央權責,因此沒有派員出席」。       圖說:黃文益議員允諾,會協助醫界找出解決辦法,避免惡法擾民     多位議員從中協調 政府不應放大檢視、惡法擾民   到場聲援的陳若翠議員、黃文益議員及郭建盟議員認為,政府主管機關應體察民意、民情,輔導合法專業醫療人員。黃文益議員更現場允諾,將邀約高雄市衛生局與醫界共商解決方法,希望保障基層醫師的權益,政府也不該對合法醫療從業人員用放大鏡檢視執法,甚至錯誤解讀法條,使醫療人員權益受損。     延伸閱讀 文章|彩色口罩恐含致癌染劑?食藥署:市售112件全數過關  文章|醫美醫師遭威脅恐嚇?6大醫學會發表聯合聲明 望制止有心人士不實操控!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25

  • 秋冬疫情升溫,全民提高警覺!別忘記勤洗手、戴口罩、保持1.5公尺喔!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根據指揮中心監測資料顯示,截至昨日全球已累計9千萬例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分布於193個國家/地區,病例數以美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及英國為多。台灣近日則是於桃園地區爆發群聚感染,累計至今也有10多人確診染疫。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散,澎湖、苗栗、雲林、南投等四縣宣佈了「避桃禁令」,希望所屬機關同仁若非必要,不可至桃園地區出差、洽公。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爆發疫情,將近10多人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公布了確診者的活動範圍(桃園廣德海鮮、桃園南門市場、桃捷摩斯漢堡、桃源三民麥當勞等地),提醒民眾若有前往上述地區,應採自主健康管理,若有發燒、嗅味覺異常症狀應盡速至社區採檢院所就醫,有相關疑問也可撥打1922尋求協助。臨近農曆年節,因應疫情影響,台灣各地區紛紛取消相關新春活動,如北市年貨大街、台灣燈會、台東元宵遶境活動等,多家公司也都宣布取消了尾牙活動,希望能夠避免員工群聚,減少感染風險。       指揮中心也再次提醒,民眾出入醫療照護、公共運輸、生活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及洽公機構等八大類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因不易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且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對象,請務必佩戴口罩,並應落實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習慣。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返國後應落實居家檢疫,期間如出現疑似症狀,請主動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醫時請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供及時診斷通報,這樣才是降低新冠肺炎感染風險的首要條件。     延伸閱讀 影片|濕洗手V.S 乾洗手V.S 次氯酸水V.S次氯酸鈉 一次教你如何正確使用  文章|新冠肺炎肆虐全球 維他命C成為抗毒主角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21

  • 彩色口罩恐含致癌染劑?食藥署:市售112件全數過關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疫情時期口罩已成外出時的必備單品,人人都需要戴上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另一方面,商人們也嗅到口罩商機,將口罩染上繽紛色系,並搭配節慶推出時節口罩以及印有人氣品牌logo的口罩等等,造成民眾的搶購,將其穿戴上身成為人群中的焦點,儼然成為現下最時尚的配件之一。然而在日前,彩色口罩卻被指出含有致癌染劑,讓人驚呼連口罩是否又不安全了呢?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及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下稱標準局)為瞭解市售醫用口罩及非醫用一般口罩產品之危害風險與品質,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安全,立即進行購(取)樣,共針對市售30件(29家廠商)之有色醫用口罩及82件(71家廠商)之有色非醫用一般口罩進行檢驗「禁用之偶氮色料」及「游離甲醛」2項目,結果全數符合國家標準規定。   檢測標準是依據國家標準CNS 15290「紡織品安全規範(一般要求)」檢測「游離甲醛」及「禁用之偶氮色料」去做抽樣檢測,檢測標準游離甲醛與皮膚直接接觸紡織品限量為75 mg/kg以下,禁用之偶氮色料的含量則不得超過30 mg/kg。抽樣種類分成醫用口罩及非醫用一般口罩,而種類則依製造產地、購得通路及適用配戴對象來做區分,總共抽檢112件口罩,皆全數通過檢核標準,民眾可以安心購買使用。       圖片來源: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圖說: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及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檢驗之合格口罩     食藥署與標準局共同呼籲廠商應落實產品之安全性與標示正確性,以維護消費者權益,並提醒消費者選購及使用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一、 請選購標示清楚、詳細的產品,標示內容需包含:   (一) 醫用口罩   1.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二等級外科口罩為衛部(署)醫器製(輸、陸輸)字第○○○○○○號;一等級一般醫用口罩為衛部(署)醫器製(輸、陸輸)壹字第○○○○○○號。 2.品名。 3.藥商名稱及地址。 4.製造廠名稱及地址。 5.批號。 6.製造日期、有效期間。   (二) 非醫用一般口罩   1. 商品名稱。 2. 生產、製造商名稱、電話及地址。屬進口商品者,並應標示進口商名稱、電話及地址。 3. 原產地。 4. 製造日期。 5. 主要成分。 6. 數量。   二、可以嗅覺檢查,如有刺鼻異味請勿購買。   三、應詳細閱讀產品使用說明及注意事項,注意使用條件與限制,正確配戴以有效防護。   食藥署及標準局表示,鑑於流行趨勢或廠商為市場區隔,市面上有色口罩之款式及銷售管道趨向多元,為維護消費者安全,將持續辦理口罩標示、流向及品質管理,必要時進行市場購(取)樣檢測,若有檢出「禁用之偶氮色料」或「游離甲醛」等有害物質不符合國家標準時,將依消費者保護法相關規定處理,最高可處以150萬元罰鍰,以確保消費者健康及權益。     食藥署及標準局提醒,消費者對於所購買之產品多一些瞭解,使用時就有多一分安全保障,相關查閱方式如下:   ● 醫用口罩:如有發現不良品或使用時/後發生不良反應,請至食藥署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http://qms.fda.gov.tw)通報,或撥打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進行通報。   ●非醫用一般口罩:至標準局網站「商品安全資訊網(https://safety.bsmi.gov.tw/wSite/mp?mp=65)」項下查閱或撥打免付費電話0800-007-123洽詢。     延伸閱讀 文章|好萊塢整形名醫開豐唇手術卻染疫身亡!疫情期間還能做醫美嗎?  影片|市面口罩真真假假分不清?口罩續命術!藥師獨門口罩保存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18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