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發炎共有56筆結果

  • 嘴唇乾裂脫皮怎保養?嘴唇原來也要防曬?別再擦錯護唇膏啦!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嘴唇乾裂脫皮怎保養?嘴唇原來也要防曬?別再擦錯護唇膏啦!   嘴唇乾裂脫皮是很多人會遇到的困擾,特別是嘴唇在臉部佔有重要的關鍵位置,在與人交談時,也會影響帶給他人的印象。到底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習慣,是影響唇部發炎的原兇呢?既然臉部可以透過醫美保養,那唇部是不是也能利用醫美來定期「維修」呢?本集《名醫問診室》就要帶領觀眾了解如何做好唇部保養,以及常見的迷思破解,坐好等嘟嘟唇特輯來啦!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5 唇部發炎的症狀及原因 02:11 唇炎的處理方式 02:49 唇部該如何保養? 03:34 如何選擇護唇膏? 04:36 嘴唇需要去角質? 04:54 保養唇部的醫美療程       諮詢醫師:侯宜均醫師 學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住院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總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皮膚科專科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鳳凰電波(FLX)原廠認證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消除黑眼圈的醫美療程!膠原蛋白熊貓針原理?治療前先分辨黑眼圈成因! 影片|皮膚粗糙暗沉全是缺水惹的禍?水光針直接注射到真皮層!打造飽滿膨潤肌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4.22

  • 膀胱竟然「會害羞」?尿不出來是哪出問題?順暢排尿讓你解放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尿意上頭,褲子都解了卻尿不出來,水閥要開不開,讓人又緊張又難受,尤其是公共廁所外大排長龍,好不容易排到了卻對著馬桶大小眼,簡直天理難容。只要在外如廁,你的心理壓力是否就會加速上升,平時順暢無比的解尿過程,也就變成了滴滴答答、慢速前行呢?這種感覺說有多焦慮就有多焦慮,也許你就是「膀胱害羞症」的族群喔!原來膀胱也會害羞?其實這類型的患者也越來越常見,總歸與生活壓力太大有關,若長期放任不管,有可能影響泌尿道功能,甚至引發腎臟發炎,跟著專業醫師一起,了解到底該怎麼改善膀胱害羞吧!     在外如廁總是尿不出來,到底是什麼症頭!   我們聽過膀胱過動症、膀胱無力,但你知道膀胱會害羞嗎?如果常常在使用公共廁所時發現自己解尿困難,只要有人在等或是隔間有其他人使用,就感到十分緊張,無法順利排解,那有可能你也是「膀胱害羞症」的一員!   膀胱害羞症又有一別稱是「膀胱窘迫症」,泌尿科醫師莊豐賓指出,膀胱害羞症代表的是在排尿的時候出現困難,尤其是在公共廁所時通常更為顯著,加上後面有許多人排隊,患者就會害羞、緊張,導致排尿困難。長期如此,造成患者泌尿道感染、腎臟發炎,同時也在心理層面與人際關係上的一些問題,可能會使得患者不敢跟他人一起出遊,擔心成為團隊的負擔,甚至在生活上出現自卑感與焦慮的情況。     膀胱害羞症的成因?是心理還是生理問題?   「排尿」動作很重要的兩個器官,一為大腦,二為膀胱,莊豐賓醫師說明,當人們要排尿時,大腦會先降低它對膀胱的抑制,同時大腦會通知尿道外括約肌放鬆,縮放之間尿液就會排出,因此膀胱害羞症的患者,大腦感受到害怕、害羞,造成它無法放鬆外括約肌,而讓尿排不出來。         然而大腦為什麼會害怕、害羞呢?這可能就有來自於一些心理層面的創傷,像是小時候戒尿布階段被辱罵、曾經遭受性侵,或是在公共場所有受辱陰影,在情感上遭受衝擊後,這樣的創傷記憶留存在大腦,使得大腦在這樣的環境就會變得容易警戒。   有些人會發現自己年輕時並沒有這樣的困擾,但隨著年紀漸長,才開始有這樣的狀況,莊豐賓醫師提醒,那可能要注意生理上的疾病隱憂,像是男性是否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卻沒有就醫,導致心理壓力過大,膀胱害羞問題惡化。也因為如此,膀胱害羞症是各種年紀,不分男女都會發生的疾病;在生理結構上並沒有問題,而是因為心理因素導致,在臨床使用「害羞」來稱呼,而不是用膀胱過動,或是膀胱無力這樣的疾病名稱來形容。     擺脫「社恐膀胱」,剖析心理病因才是關鍵   膀胱害羞症需要就醫治療,莊豐賓醫師表示,這項病症主要還是來自於心理層面的問題,需要心理、生理雙方配搭找出原因,若是當健康檢查、生理層面沒有問題時,就會從心理層面下手。   通常膀胱害羞症的治療,可以分為幾個方法:   ● 認識自己(適當配合藥物治療) →去了解自己沒有疾病,只是心理上的一些窘困問題,也可以配合適當的藥物治療。   ● 改變生理習慣(膀胱發炎、結石) →因為不敢喝水所引起的發炎、結石問題同步治療。   ● 認知訓練 找比較大間的廁所,使用最旁邊的小便斗或是隔間,此時至少有一邊是牆壁可以減少壓迫感,同時給自己比較長的時間如廁,慢慢減輕壓力,同時也慢慢適應公眾場合的如廁環境。 出門後適當喝水,不要不喝水,否則無法跨出習慣的舒適圈。 開始調整如何找到自己較為舒適的環境,經過認知訓練,改善生活品質。   膀胱害羞症患者在心理層面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只是許多患者在就醫時不會把真實狀況告訴醫師,只會表示小便解不出來,但不會說明是哪種情況下發生,所以在這方面需要與專業醫師詳細溝通,開誠佈公的剖析心理層面的枷鎖,才能釐清造成解尿困難的病因。   莊豐賓醫師指出,要解決膀胱害羞症,首先需要與精神科醫師、心理方面的專家,配搭泌尿外科醫師同步進行評估,通常來說會由泌尿科醫師先來排除患者是否為生理問題,有些人可能是因為攝護腺肥大導致使用公共廁所時會有解尿困難,而後面許多人排隊、緊張感加重,更是無法順利排尿。重要的是鼓勵患者勇敢踏出改變的那一步,面對問題並且尋求專業協助;認知自己的狀態,勇敢面對問題,才能真正改善生活品質。       諮詢醫師:莊豐賓醫師 學經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東吳大學法律碩士 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國防醫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三軍總醫院外科部泌尿外科資深主治醫師 美國克里夫蘭醫院床研究員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 外科、泌尿外科專科醫師、腎臟移植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漏尿、尿失禁不再困擾!除了凱格爾運動外,3招助你向尿失禁說拜拜 影片|我褲子都脫了,你給我尿不出來?上公共廁所超緊張!認識「膀胱害羞症」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2.05

  • 我褲子都脫了,你給我尿不出來?上公共廁所超緊張!認識「膀胱害羞症」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我褲子都脫了,你給我尿不出來?上公共廁所超緊張!認識「膀胱害羞症」   你也有這樣的狀況嗎?在公共廁所上洗手間時,只要隔壁有人,就會很難尿出來?每當外面有人在排隊等候上廁所,或是外頭有親友在等你,你的心理壓力就會頓時上升,上廁所的過程也變得像「冰滴咖啡」一樣慢慢,讓你備感焦慮?這樣的你可能就是膀胱害羞症的族群喔!可別認為這種病症很可笑,在充斥焦慮、壓力的現代社會,膀胱害羞症的患者其實並不少見,若長期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引發泌尿道、腎臟發炎,威脅身體健康。本集美醫誌就要帶大家認識「膀胱害羞症」,讓有這樣困擾的族群了解該如何尋求幫助,跟著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6 什麼是膀胱害羞症? 00:52 膀胱害羞症的成因 01:53 膀胱害羞症的治療 02:36 膀胱害羞症要看什麼科? 03:01 如何改善膀胱害羞症? 03:38 醫師的貼心小建議       諮詢醫師:莊豐賓醫師 學經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東吳大學法律碩士 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國防醫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三軍總醫院外科部泌尿外科資深主治醫師 美國克里夫蘭醫院床研究員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 外科、泌尿外科專科醫師、腎臟移植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漏尿、尿失禁不再困擾!除了凱格爾運動外,3招助你向尿失禁說拜拜 影片|老爸脾氣差、老公性慾低,突然「變了一個人」?盤點男性更年期症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9.18

  • 你聽過慢性過敏嗎?頭痛、失眠、拉肚子,身體不適可能都是過敏害的?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你是一個過敏人嗎?常常打噴嚏、流鼻水,天氣一變化就長了一對兔眼睛;或是這裡癢、那裡癢,冬天糙,夏天也抓?我們以為的過敏,也許是食物、空氣等原因所發生的免疫反應,但其實過敏可以分成「急性」和「慢性」。其實長期讓你困擾又找不到原因的身體不舒服,頭痛焦慮、體重變化,搞不好就是慢性過敏惹的禍。     慢性過敏從久病不癒的蕁麻疹,經常性的腸胃不適,嚴重到引發氣喘都有可能,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偏頭痛、失眠、疲勞、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喉嚨發炎、腸胃發炎、腸燥症、關節疼痛、泌尿道感染等,甚至是體重過重都可能與慢性過敏有關。   然而慢性過敏的觀察時間久,病人與醫師都需要花相對長的時間去觀察病程發展,如果只是像過去忍一時風平浪靜,那當然就不容易找到其過敏原,也很容易被誤診,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對這個名詞不甚熟悉,常以為過敏只是一時的症狀。     反覆失眠、頭痛焦慮、天氣一變就拉肚子、皮膚癢?也許你是過敏啦!   台灣天氣潮濕悶熱,飽受過敏之苦的民眾相當多,尤其天氣一變化,鼻子就開始作怪,皮膚就開始搔癢難耐,真的是非常擾人。常見的過敏症狀有過敏性鼻炎導致的鼻塞、流鼻水、鼻子癢;皮膚過敏會引發紅疹及搔癢;過敏性氣喘可能有咳嗽、痰多、呼吸喘等症狀;若過敏發生在胃腸道,則可能以腹瀉、腹脹等症狀來表現。   過敏是什麼?過敏是其中一種免疫反應,當人體遇到外來物質入侵,免疫系統會奮起反抗,移除外來物質。正常狀況下免疫系統會誘發沒有症狀而且是局部性的發炎反應,在身體組織受到進一步傷害前移除外來物質;但是在某些狀況下,免疫系統在移除外來物質的過程中造成身體組織受到傷害,這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就稱為過敏。   但「慢性過敏」又是什麼呢?職業醫學科醫師鄭涵芸指出,慢性過敏可以說是過敏反應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臨床上並不會直接下一個慢性過敏的診斷,通常會針對症狀下診斷,例如有鼻子過敏的症狀診斷是過敏性鼻炎;皮膚過敏的症狀診斷是蕁麻疹,不過關於慢性蕁麻疹就有很明確的診斷標準,如果蕁麻疹反覆發生達六周,就可以診斷為慢性蕁麻疹。   有些人經常睡不好失眠卻找不到原因,最後發現自己是鼻子過敏晚上鼻塞,影響到睡眠,還以為是身心症,搞得自己又焦慮又憂愁,可見慢性過敏雖不像急性過敏症狀來得那麼猛烈,卻足以影響日常生活。     你的身體在燃燒!慢性過敏讓你體內火燒山,疾病一直來   鄭涵芸醫師指出,過敏是慢性發炎的其中一個原因,當人體對某種物質會產生過敏反應,這個物質就是過敏原,身體反覆接觸過敏原的結果就會持續釋放過敏反應的物質,例如:組織胺、白三烯素、細胞激素、前列腺素等發炎物質,如此一來,身體就會持續處於發炎的狀態。   慢性發炎對健康會造成什麼危害呢?一些大型的研究告訴我們,慢性發炎會使血管內皮受到損傷,造成血管硬化斑塊,如果斑塊脫落就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腦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的結果如果破壞負責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或是導致胰島素的阻抗增加,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甚至也有研究指出慢性發炎與大腦認知功能降低有相關。   不過慢性過敏只是其中一個慢性發炎的原因。很多慢性發炎導致的健康危害還是要回歸慢性發炎的原因,例如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感染導致慢性肝臟發炎,會增加罹患肝硬化、肝癌的機率;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導致胃部慢性發炎,會增加罹患胃潰瘍及胃癌的風險;細菌或膽結石導致膽囊慢性發炎會增加膽囊癌的風險。然而也不是所有慢性發炎都與癌症風險呈現正相關,例如過敏性的鼻炎,並不會增加癌症的風險;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也是一種慢性發炎,流行病學統計起來反而會降低某些特定癌症的風險。     過敏原檢測真的有用嗎?慢性過敏能預防嗎?   也許您每天的日常生活會暴露於很多未曾察覺的過敏原,具過敏體質的人可以依據症狀至皮膚科、風濕免疫科或是健檢中心進行過敏原的檢測,然而日常生活的觀察也很重要,如果吃了蝦、蟹皮膚會起疹子發癢或腹瀉,那就千萬別再貪吃;甚至有些人的過敏原是無法透過抽血檢驗得知的,例如對溫度特別敏感,溫度冷、熱、甚至曬太陽都可能會誘發過敏,這些都必須經由自己的觀察得知。   鄭涵芸醫師提醒大家,除了食物本身可能是過敏原,不新鮮的食物所釋放的毒素、細菌抑或是烹煮時額外加入的調味料皆可能是導致過敏的兇手,因此可能會出現您的檢測報告並沒有對某一項食物過敏,但你的生活經驗告訴你曾經對它產生過敏反應。目前我們無法說過敏原檢測結果是100%的準確,但再配合日常生活的觀察,過敏原的檢測可以成為一個參考的標的。     抵抗慢性過敏,吃健康的食物與良好的生活習慣最重要   抵抗慢性過敏很重要的其中一個環節是生活習慣的改變,讓自己有充足的睡眠,不熬夜,減輕生活壓力,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吃原形且新鮮的食物,避免食入加工食品以及不新鮮食物所產生的毒素細菌。鄭涵芸醫師也提出了得舒飲食的概念,例如攝取好的油脂例如魚油、橄欖油取代不好的油,吃適量的堅果,多吃蔬菜,肉類攝取以白肉取代紅肉,這些都可降低過敏的發生。   在如此高壓、高效率的時代,人們常常犧牲很多時間在工作、社交或是學業上,但我們如果能在生活品質上回歸到簡單規律的標準,相信在健康上也會更有助益。       諮詢醫師:鄭涵芸醫師 學經歷: 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職業醫學科 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職業環境醫學科 兼任主治醫師 衛生福利部立屏東醫院 職業醫學科 兼任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止痛藥種類有什麼差別?吃止痛藥有什麼副作用?止痛藥時間、用量一次告訴你 影片|過敏症狀不只有癢!「講不出原因」的慢性過敏?頭痛、焦慮、關節痛,全是過敏惹的禍?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4.11

  • 酒糟肌禍首?臉上蠕形蟎蟲大增生,狂啃皮脂引發炎!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臉上無來由的搔癢,沒有傷口也不是過敏,小心!蠕形蟎蟲來了!大家光想像蟲蟲在臉上鑽就膽戰心驚,你知道蠕形蟎蟲是什麼嗎?會不會影響皮膚健康呢?認識蠕形蟎蟲與皮膚的相生關係,讓你不再聞蟲色變,維持肌膚平衡與健康。     皮膚的寄生蟲「蠕形蟎蟲」   蠕形蟎蟲是一種與臉部皮膚共存的微生物,以頭下腳上的方式住在毛囊裡,露出一小截尾巴在毛孔外,肉眼看不到,需透過顯微鏡檢視。每個人的臉上都可能會有蠕形蟎蟲,通常蟎蟲在夜晚的活動力較為旺盛,造成臉部搔癢。   蠕形蟎蟲與皮膚正常共存(每平方公分5隻蠕形蟎蟲)的狀態下,我們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皮膚也不會受到影響。然而,蠕形蟎蟲增生太多時,會導致皮膚毛孔粗大、粗糙脫屑、泛紅,產生小膿皰或丘疹等症狀。     檢驗肉眼看不到的蠕形蟎蟲,該怎麼「揪」出來?   皮膚科醫師許仲瑤表示,蠕形蟎蟲過度增生會影響皮膚健康,應避免讓皮膚平衡及屏障功能受到破壞,或是塗抹過量類固醇藥膏,破壞免疫系統。因為蠕形蟎蟲引發的皮膚症狀,容易與其他皮膚疾病混淆,不易分辨,所以需由專業檢驗判定。   1. 快乾膠黏貼法 將醫療級快乾膠塗抹在臉頰部位,或疑似蟎蟲聚集的部位,進行表淺的皮膚切片,將皮膚切片放置於顯微鏡下檢驗蟲體現象,當每平方公分超過5隻蠕形蟎蟲,代表臉上有過多的蟎蟲。   2. 大拇指擠壓法 取臉部1平方公方的範圍,以指甲用力擠壓擠出毛囊內的蠕形蟎蟲放在玻片上,透過顯微鏡檢驗蟲體現象,通常這種方式法能擠出較多的蟲體。     玫瑰斑不一定是蠕形蟎蟲害的?治療前先釐清酒糟肌成因   如果皮膚持續泛紅或一陣一陣的潮紅,就是玫塊斑的皮膚表徵。早期玫瑰斑稱為酒糟,民眾誤以為只有喝酒的人才會有玫瑰斑。許仲瑤醫師說明,飲酒是造成玫瑰斑病程惡化的原因之一,但未飲酒的人也會產生玫瑰斑,玫瑰斑是因個人體質對於外在環境敏感的皮膚表現,包含飲酒、熱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環境太冷、太熱等,都會引起皮膚神經血管活動及免疫系統強烈反應,造成玫瑰斑的原因眾多,蠕形蟎蟲也是其中之一。   治療玫瑰斑需先釐清皮膚惡化的因素,再針對皮膚泛紅、持續泛紅或丘疹膿皰等症狀,透過藥膏、口服藥或醫學美容方式對症治療,治療經2~4個月會有明顯改善。許仲瑤醫師提醒,治療初期部份藥品可能會造成病情惡化,請儘速回診與醫師討論,尋求改善方法。     玫瑰斑與青春痘,傻傻分不清楚?   玫瑰斑與青春痘兩者很容易搞混,許仲瑤醫師建議可以從病徵、好發位置及疤痕分辦:   ● 症狀:玫瑰斑皮膚表徵為泛紅、丘疹膿皰,青春痘也會呈現類似症狀。但玫瑰斑泛紅的情形比青春痘明顯,通常玫瑰斑皮膚底色較紅,容易產生潮紅及短暫泛紅的情形。青春痘常伴隨粉刺,玫瑰斑則少有粉刺。   ● 位置:玫瑰斑好發位置在臉頰、鼻子及下巴等;青春痘則全身都會長,不止侷限在臉部範圍。   ● 疤痕:玫瑰斑不會留下疤痕,但青春痘會有痘疤問題,青春痘更應即早治療,以免留下痘疤。     皮膚保養3步驟:做好清潔、保濕、防曬   想要擺脫蟲蟲危機其實很簡單,許仲瑤醫師表示,皮膚保養並不難,做好日常清潔、保濕、防曬工作,就可以輕鬆維持健康的肌膚。   1. 清潔:使用溫和清潔產品洗臉,切勿使用去角質或磨砂等產品過度刺激皮膚,以防破壞角質層。   2. 保濕:選擇單純的保濕保養品,不要使用添加香精或精油等產品,也不須使用化妝水或噴霧類產品刺激皮膚。   3. 防曬:做好防曬工作,陽光及極度的溫差變化會加遽刺激皮膚敏感,日常應避免曝曬於陽光下,或者使用廣效型的物理性防曬產品以保護皮膚。       諮詢醫師:許仲瑤醫師 學經歷: 基隆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 主治醫師 長庚大學助理教授 亞洲痤瘡共識會議台灣代表 中華民國皮膚科專科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蕁麻疹治不好怎麼辦?釐清蕁麻疹原因,才能擺脫癢氣人生! 影片|雞蛋洗頭去頭皮屑?美白保養花招百出,皮膚科醫師帶你破解謠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3.21

  • 過敏症狀不只有癢!「講不出原因」的慢性過敏?頭痛、焦慮、關節痛,全是過敏惹的禍?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過敏症狀不只有癢!「講不出原因」的慢性過敏?頭痛、焦慮、關節痛,全是過敏惹的禍?   常見的過敏,可能是對於食物、空氣、過敏原等等引發的過敏反應,但你知道其實過敏可以分成「急性」和「慢性」嗎?慢性過敏從輕微的蕁麻疹,嚴重到氣喘發作都有可能,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偏頭痛、失眠、疲勞、喉嚨發炎、腸胃發炎、腸燥症、關節疼痛、泌尿道感染、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等,甚至是體重過重都可能與慢性過敏有關,很容易被誤診。所以這一次美醫誌要帶大家來認識什麼是慢性過敏,包括慢性過敏的病程是如何發展的、怎麼樣才會判斷為慢性過敏,以及慢性過敏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6 所謂的慢性過敏是? 01:37 過敏與發炎反應關係? 01:44 長期發炎對健康的危害? 02:45 脂肪對慢性發炎影響? 03:09 慢性發炎會影響心理疾病? 03:29 慢性過敏能預防嗎? 03:56 過敏原檢測有用嗎? 04:51 醫師給慢性過敏者的建議       諮詢醫師:鄭涵芸醫師 學經歷: 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職業醫學科 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職業環境醫學科 兼任主治醫師 衛生福利部立屏東醫院 職業醫學科 兼任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換季過敏不用怕,抗炎彩虹食物打造全身抗敏防護盾 影片|皮膚癢好想一直抓抓抓 擺脫你的過敏原兇這麼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2.06

  • 換季過敏不用怕,抗炎彩虹食物打造全身抗敏防護盾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換季過敏讓你備感困擾嗎?打噴嚏、流鼻水,包水餃一整天;東抓抓、西撓撓,皮膚癢癢炸毛,所有的過敏問題,一到換季就爆發,嚴重的還可能導致氣喘、過敏性休克。所以,不要忽視季節性過敏的影響,有時候小小的症狀,可能帶出嚴重的急性病症;透過營養師介紹的抗發炎成份與食材,讓我們揮別過敏,保持好體力,維持健康生活。     換季過敏超困擾!打噴嚏、流鼻水、到處抓又停不了?   過敏本身是一種防衛機制,當我們的免疫系統受到刺激,身體為了抵抗而產生的激烈反應,例如:皮膚搔癢腫脹(乾癢)、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鼻子癢、眼睛紅腫搔癢、黑眼圈、腸胃不舒服或是呼吸困難氣喘,還有就是比較嚴重的過敏性休克等症狀了。   除了就醫治療以外,挑選特定營養素,來強化身體抵抗過敏的能力,並攝取有助抗發炎的食物也可以舒緩過敏的不適喔!   陳怡婷營養師特別介紹幾個抗過敏的營養成分,讓我們在常規食材中就能補充。這些優秀的抗敏營養,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是製造細胞、白血球及抗體的主要成分,也是修補受損組織、黏膜及維持免疫系統的重要營養素。   來源:豆製品、海鮮、蛋、肉類、乳製品。     ● 彩虹蔬果   1. 維生素C:支持上皮細胞屏障功能、維持上皮細胞健康,並清除活性氧化物質,有抗發炎作用。   2. 植化素:不同顏色蔬果含不同植化素(檞皮素、蘋果多酚、茄紅素、花青素、白藜蘆醇等),有助於抗發炎,防止過多自由基造成身體的傷害。   3. 膳食纖維:能維持腸道健康,人體有70%免疫細胞在腸道。 來源:各種蔬果如蘋果、蕃茄、葡萄、柑橘、甜椒等。     ● 維生素A   上皮及黏膜組織形成時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也會影響免疫中的細胞分化及功能。   來源:動物肝臟、胡蘿蔔、香菜、小蕃茄、菠菜、紅莧菜等。     ● 維生素D   與免疫系統功能有關,大多數免疫細胞上都有維生素D的受器。   來源:日曬、鯖魚、秋刀魚、鮭魚、沙丁魚、菇類。     ● 維生素E   具抗氧化、抗發炎作用。   來源:植物油、堅果種子類。     ● Omega-3   抗發炎作用,有助強化免疫系統。   來源:鯖魚、秋刀魚、鮭魚、沙丁魚。     ● 益生菌   能維持腸道健康、改善免疫系統, 《American Journal of Rhinology & Allergy》review paper(評論性文章)指出,益生菌(LP菌株)有助減緩過敏性鼻炎。   來源:優酪乳、優格。   此外,若是想增強免疫力,也可以從維生素A、維生素B6、B9、B12、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omega-3、礦物質鋅、硒!   陳怡婷營養師提醒,記得選擇原態食物,減少加工製品。加工品含有較多添加物、油脂、糖分,會增加發炎反應!過敏期間盡量避開。   了解自己的過敏原,外在及食物過敏原都應避免,才是抗過敏最好的方法,記得補充營養舒緩過敏症狀、必要時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才能減少過敏對生活帶來的不適與困擾。     資料來源: 1. 陳怡婷Cynthia營養師       諮詢專家:陳怡婷營養師    學經歷: 區域醫院 營養師 新光醫院 營養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新陳代謝科 營養師 臺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 營養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營養科學 碩士 實踐大學 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 學士     延伸閱讀 文章|吃不胖真的是好事嗎?營養師曝隱憂!想要健康增肌增重,必須掌握飲食關鍵5原則! 影片|雞蛋洗頭去頭皮屑?美白保養花招百出,皮膚科醫師帶你破解謠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2.01

  • 口乾舌燥不一定是火氣大,手腳冰冷也不一定是身體涼!養生食補前,先搞懂自己的體質!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每個人的體質大不相同,在中醫理論中,體質會影響診斷及治療方針,體質不同的患者即使身體出現相似的病兆,治療方法也會不同。我們都知道人體可以概略分為「寒性體質」及「熱性體質」,但你真的知道自己是屬於何種類型嗎?夏天火氣大,所以需要猛喝青草茶?精神不濟時,喝人參飲可以助養神?中醫可沒這麼簡單!這次美醫誌可能會顛覆你以往所認知的養生食補觀念,帶你深入認識中醫的養生訣竅!     如何判別寒性、熱性體質?醫師提醒「不能忽視氣血循環」   中醫講究陰陽平衡,從體質脈絡探尋症狀來源,對症使用中藥治療,或搭配食補養生,以獲得健康平和的體魄。中醫師張哲銘指出,中醫可以將人體體質大致分為二種,分別為「寒性體質」及「熱性體質」。一般所指「寒性體質」大多屬於虛寒體質,由於身體功能低落,導致代謝及產熱功能下降。「熱性體質」可能因散熱功能不良,身體熱量無法順利排出,長期積累在體內,或是因身體的發炎現象,出現燥熱。   中醫師在判斷體質時,除了寒性或熱性的分類外,氣血循環順暢與否也是重要因素。張哲銘醫師表示,當氣血堵塞時,身體會因為循環不良,導致廢物堆積,氣血無法順利輸送,堵塞部位氣血積滯在一個區域,身體出現燥熱的狀態,便會出現俗稱的熱性體質,但是氣血無法順利送達身體的其他器官或組織,這些缺乏氣血滋養的部位,就會氣血不足、功能虛弱,造成寒性體質,所以很多時候的熱性和寒性體質是交錯存在的。     寒性體質也會口乾舌燥?嘴破不一定是因為火氣大?   一般民眾對於體質的觀念,通常都是依靠身體的一些徵兆來判定,但臨床上需要通盤考量,光靠少數幾個症狀評估是不準的,例如常聽到的「火氣大」或身體「虛寒」等說法,然而這些觀念並非全然正確,張哲銘醫師便以常見的熱性及寒性體質症狀,說明影響體質判別的因素。     ● 常見的熱性體質迷思   1. 口乾舌燥:我們普遍認為身體發炎時,身體偏燥熱,需要較多的水份代謝,身體自然會想要攝取較多的水份,所以會認為口乾舌燥屬於「火氣大」,但其實虛冷體質也可能出現口乾舌燥的症狀。張哲銘醫師指出,這種類型的患者由於身體缺乏能量,喝進體內的水無法正常運行,不能運送到身體需要的部位,而是直接從小便排掉,就變成怎麼喝都止不了渴,所以燥熱、虛寒、甚至氣血循環不良都可能口乾舌燥。   2. 嘴破:一般傳統觀念都認為嘴破是屬於火氣大,火氣大時代表體內發炎,所以嘴破時會有紅腫及疼痛的症狀。但是如果身體虛寒時,因為代謝較差、身體修復能力較弱,也會有嘴破的情形,這類嘴破的疼痛程度相對較低,但需要較久的時間才會癒合。   3. 便秘:便秘是火氣大常見的症狀,但身體虛冷時,因為腸胃蠕動速度太慢,導致糞便在腸道待的時間太久,水分被抽乾了.也會造成便秘。     ● 常見的寒性體質迷思   1. 手腳冰冷:氣血不足輸送至四肢的能量太少,容易造成手腳冰冷,讓身體感到寒冷。然而氣血瘀阻也會造成手腳冰冷,瘀阻有可能是因受傷,也可能因為過度燥熱產生(熱瘀),如果僅靠手腳冰冷症狀,是無法正確判斷體質的。   2. 腹瀉:寒性體質會造成腸胃吸收水份功能下降,蠕動功能也異常,因而產生腹瀉的情形。臨床上也有熱性腹瀉的情況,常見於吃完麻辣火鍋後,所謂的「像被燒過」一樣的腹瀉現象。     熱性體質怎麼顧?除了肝火竟還有虛火?   張哲銘醫師表示,日常飲食和生活作息,都會影響我們身體的修復能力,中醫師會根據每個人的體質差異,採取不同的食補方式。     ● 熱性體質:注意肝火、虛火及發炎   肝火:肝臟是排毒的器官,身體在過勞的時後,如果無法獲得足夠的休養,又攝取過多油炸的食物,會加重肝臟代謝工作,造成肝過勞現象、毒素排除功能降低,進而產生肝火。平時需注意飲食習慣,不吃油炸食物、不喝酒,配合多休息,也不要染髮,避免染劑影響健康,一般的養肝茶大多就是退肝火的藥,能減少肝的過勞及發炎,但對於代謝狀況改善有限,建議不要用太多,不然可能有副作用。   虛火:分為氣虛及血虛。當氣虛時,可能會影響毛孔正常開合功能,無法排出多餘的熱量,形成身體燥熱的情況;還有一種類似功率不足,但為達效果過度消耗,也會出現躁熱。張哲銘醫師形容,當血虛(或陰虛)時,可以把人體想像成一個水壺,在身體能量不變下,身體的水量變少(陰血缺乏),相對的水溫會突然升高,身體就會出現燥熱。   發炎:發炎可簡單分為病菌感染及無病菌感染。病菌感染是因為受傷或生病時細菌入體引起,身體會產生免疫反應,產生紅腫或發燒等,比較屬於實熱症,中醫師通常會使用黃芩、黃蓮等中藥材進行治療。如果是無菌性發炎,則與慢性發炎及疼痛有關,當身體長期有傷病未癒,或氣血循環不良時,會造成身體部份細胞缺血、缺氧,進而造成細胞壞死,並因此產生發炎反應,身體就會呈現燥熱的狀況,這個屬於瘀和虛的混合狀態。     ● 寒性體質:注意實寒及虛寒   實寒:身體受寒或食用過於寒冷的食物而使身體受傷,治療不完全或是問題拖久了,則可能會轉成虛寒狀態,建議即時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治療。   虛寒:身體虛弱,導致產熱功能降低,造成身體虛冷。張哲銘醫師指出,中醫診療會針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選擇相對應的藥物治療,但是補的時候也要注意氣血流通好不好,以及使用的藥物所補的區域不同,例如人參、黃耆是有益於補心、補肺功能的治療藥物,而杜仲和枸杞有益於補腰、腎功能,如果為陰虛或血虛的患者,則會以當歸、何首烏治療。     送禮補品知多少?人參原來還有分?   年節送禮時,超商、藥局或量販店琳琅滿目的養生食品,讓人看了目不暇給,不知該如何選擇?張哲銘醫師建議,事先了解收禮者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合的補品,才能夠送得健康又實際。         雞精:偏中性,屬於平性食物,常用於補充蛋白質、胺基酸及維生素等營養。雞精與雞肉的的差別在於吸收方式,長輩的牙口比較不好,咀嚼及吞嚥功能不佳,食用雞精不僅比較方便,還能輕鬆攝取營養素。   靈芝:偏涼性,適合退肝火。對於原本免疫功能不穩定者或是已在服用退肝火藥物的患者,食用靈芝可能反而造成免疫功能的混亂,須特別注意。   人參飲:偏溫性,益於補心、補肺功能,適合氣虛和氣陰兩虛者。人參又分為紅參(韓國參)及白參,紅參因為是以藥物泡製過,所以外觀呈現紅色,偏熱性,利於強心,但紅參為急救用藥,不建議民眾自行購買,使用前請向醫師或藥師諮詢。而市面常見的人參飲,多採用白參製作,利於補氣滋陰,適用於講話口乾的滋潤補氣。     諮詢醫師:張哲銘醫師    學經歷: 仲人中醫診所 主治醫師 緻和中醫診所 主治醫師 東門中醫診所 主治醫師 世宏中醫診所 主治醫師 童綜合醫院 中醫科主任 頤禾中醫診所 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中西醫雙主修)學士     延伸閱讀 文章|吃不胖真的是好事嗎?營養師曝隱憂!想要健康增肌增重,必須掌握飲食關鍵5原則! 影片|嘴破=火氣大?退火就要喝青草茶?你可能一直以來都搞錯了!中醫食補觀念大解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8.09

  • 成人版MIS-C?MIS-A症狀、預防懶人包,確診後出現「這些」徵兆應就醫!

    圖、文/翁嘉妤    摘要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平息,又有MIS-C、MIS-A恐慌相繼來襲。感染新冠肺炎後,有少數人會併發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簡稱MIS,發生在兒童身上的稱為MIS-C,成人則稱為MIS-A。而昨(2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中公佈,目前國內2例疑似成人MIS-A個案,初步判定皆未完全符合美國CDC對MIS-A的定義,將由專家進行後續分析討論。     國內疑似出現MIS-A首例個案?   昨日國內新冠肺炎新增5萬6,339例本土案例、115例病故、209例中重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各區看來已經脫離,或正在脫離高原期,因此本週個案數較穩定,在排除假日效應後,預計從本週三(22日)起就很有機會單日降至5萬例以下。   而日前因為新冠肺炎確診兒童重症康復後,再度發高燒,引發諸多討論的「MIS-C」,如今國內又疑似出現2例「成人版」,這2例疑似MIS-A的個案,分別為6月初公佈過的50多歲男性確診死亡個案,以及新光醫院 20 多歲染疫康復後的男性。   其中50多歲男子,在染疫後11天出現了多器官發炎、衰竭的狀況,當時診斷有心肌炎、肺炎,後續死亡後經初步判斷,並沒有臨床標準提到的發燒 38 度症狀,所以初判並沒有符合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 MIS-A 病例定義。而另一位20多歲男性的案例,染疫復原後出現肝臟、腎臟器官系統發炎病變,也有休克情況,但目前沒有發現有嚴重心臟疾病的條件,因此仍不符合定義。後續會再經由專家討論後,再判定是否為台灣的MIS-A首例。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     MIS-A、MIS-C 到底是什麼?   根據CDC報告指出,感染新冠肺炎後,有少數人會併發嚴重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身體各器官嚴重發炎,包括心臟、肺部、腎臟、消化道、大腦或皮膚等都有可能受到影響,其中分為成人(Adults)和兒童(Children),MIS-A便是「成人多系統炎性症候群」,而MIS-C則是「兒童多系統炎性症候群」。   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於臉書中指出 ,目前確診人數逐日下降是好消息,但確診後的2~12週可能引發MIS-A,預估國內將陸續出現相關案例,若發現確診後突然發高燒,但呼吸症狀不明顯,務必就醫檢查,以免耽誤到病情。   羅一鈞表示,MIS-A比MIS-C少見很多,國際上通用的病例定義也只有美國CDC有訂定,符合臨床和實驗室標準的患者,才會被列入是MIS-A。目前確實有研究看來MIS-A致死率比MIS-C高,但因為成年人較容易有慢性疾病、年齡等干擾因子,要全部排除才能確認,比兒童MIS-C判斷更複雜,將請專家討論應如何定義做分類。     MIS-A會有哪些症狀?   羅一鈞說明,確診到MIS-A發病間距平均28天,範圍則是從20~36天,一般而言確診後3週以上才有可能會出現MIS-A症狀。   MIS-A主要常見症狀有5大項,分別是發燒(96%)、低血壓相關症狀(60%)、心臟功能低下(54%)、呼吸困難(52%)、腹瀉(52%)。   根據美國CDC指出,MIS-A病例定義為年齡大於等於21歲,並在住院或住院前3天內有主觀發燒或客觀發燒紀錄,大於38度,更要在住院前或住院前3天內至少符合臨床標準中3項。主要臨床標準包括心肌炎、心包炎、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新發左右心室功能障礙,以及2或3度房室傳導阻滯、室性心動過速、皮疹合併非化膿性結膜炎,但心臟驟停不符合此標準。   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也在個人臉書中提醒民眾,若有持續發燒情況,並有胃痛、腹瀉、頭暈、眼睛紅、皮膚有疹子、嘔吐等任2項症狀,就要懷疑是否為MIS-A。一旦出現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意識不清、無法保持清醒,或是皮膚、嘴唇或指甲蒼白泛藍……等任何嚴重不適,都應立即就醫。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MIS-C會有哪些症狀?   國內陸續新增MIS-C個案,截至21日記者會公佈數據,目前累計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5例,包含21例腦炎、15例肺炎、3例敗血症、7例哮吼,2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MIS-C 12例、5例家中死亡。   指揮中心於本月初邀請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進行MIS-C的衛教說明,黃瑽寧醫師指出,MIS-C的發生族群從0歲到19歲都有可能,其中以6~12歲佔最多。兒童及青少年確診新冠肺炎後6週內,若有出現持續發燒,並且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頭暈,以上任一症狀,須立刻就醫評估。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如何預防MIS-A和MIS-C?   美國CDC表示,目前仍在了解MIS-A及其對成年人的影響,對於部份成年人的感染原因尚未調查清楚,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預防感染新冠肺炎。   黃瑽寧醫師指出,根據國外研究發現,只要打過1劑新冠疫苗,便有助降低97%得到MIS-C的風險,因此「打疫苗」就是最好的防護方式,留心相關症狀,及早治療,就可以降低死亡率。指揮中心也提醒,家長發現孩童有出現相關症狀,應儘速帶孩童就醫,並跟醫師詳細說明情況。       延伸閱讀 文章|藥品保存問題多,開封後能放多久?藥水可以放冰箱?過期藥品怎麼辦?藥師教你這樣做! 影片|BNT接種開跑!吃普拿疼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美女藥師教你「藥」怎麼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6.22

  • 凍甲治療特輯!指甲也需要整形?凍甲矯正器怎麼戴?美女醫師親授「撇步」避免甲溝炎!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凍甲治療特輯!指甲也需要整形?凍甲矯正器怎麼戴?美女醫師親授「撇步」避免甲溝炎!   指甲倒插的發炎與紅腫讓人痛不欲生,但一想到治療方式是要拔除指甲就心生退意,但甲溝炎情況輕則自己擠擠膿包可能就會好,嚴重的話可是會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的!凍甲究竟是怎麼產生的,甲溝發炎的治療真的都「很兇殘」嗎?這集美醫誌就來講講那些年你指甲倒插反覆復發的夢魘——甲溝炎!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6 什麼是凍甲、甲溝炎?成因是什麼呢? 01:36 甲溝炎會自己好嗎? 02:43 甲溝炎如果放著不管它會怎麼樣? 03:22 甲溝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 07:03 甲溝炎與灰指甲的差別是? 07:40 日常生活要如何保養指甲? 09:02 剪指甲也有竅門? 09:52 醫師教你如何正確的剪指甲!       諮詢醫師:王筱涵醫師    學經歷: 卓越聯合診所 皮膚科院長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皮膚科暨雷射美容中心 主治醫師 維格醫美診所、安珀琢玉診所 主治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 碩士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教育部部定皮膚學科講師       諮詢醫師:黃愉真醫師    現職: 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皮膚學科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兼任講師 萬芳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萬芳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 臺大醫院外科部第一年住院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凍甲能自己矯正嗎?肥胖竟然是凍甲原因!治療凍甲不用再酷刑拔指甲! 文章|指甲「這樣剪」竟引發甲溝炎?紅腫流膿要拔指甲?讓醫師來解答!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3.28

  • 筋骨痠痛、每天都疲勞緊繃?運動按摩幫你「鬆」一下!

    文/紀璇 圖/傅暄閔      摘要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忙碌,長期伏案工作、應酬、通勤,積累下來的腰痠背痛脖子疼,實在讓人受不了,很多人會選擇下班後去按摩紓壓,然而按摩方式百百種,包括台灣人熟悉的泰式按摩、經絡按摩、腳底按摩等。近期頗受歡迎的「運動按摩」根據解剖學的基礎去按摩肌肉,來達到徹底放鬆、保養肌肉的目的,乍聽之下好像是運動後才需要做的按摩,但其實可以視作一種保養肌肉的方式,也提供給想放鬆的民眾另一種不同選擇。     根據肌肉紋理進行放鬆,運動按摩提供更進階的肌肉舒緩   一開始,運動按摩的確是針對運動員設計,目的是透過按摩來緩解運動後緊繃的肌肉。熟悉基礎解剖學的運動按摩師,會根據肌肉紋理進行放鬆,來為運動員減輕疲勞、預防傷害,還能夠提升運動表現,可以說是比一般按摩更進階的肌肉舒緩方式。徐曼婕按摩師指出,由於運動按摩是針對解剖學上的每一條肌肉去做深層的放鬆,因此一般沒有運動習慣或是平時很少運動的民眾,也很適合運動按摩。     肌肉發炎停看聽,運動按摩前先確定自己有健康的肌肉   一般民眾在運動後,會透過拉筋、伸展來舒緩自己的筋膜和肌肉,也因此會認為最適合進行運動按摩的時機就是運動過後。對此,徐曼婕按摩師表示,針對個人習慣及保養方式的不同,運動按摩的時機點及頻率都可以依照適合自己的方式來進行,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運動按摩屬於肌肉保養的一種方式,並非具有治療的功效,若肌肉有出現發炎、紅、腫、癢的情形,應該先讓肌肉好好休息;更甚者,出現像是梨狀肌症候群、ITBS(髂脛束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等症狀時,則務必求助專業的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待肌肉狀況穩定後才可進行運動按摩。     運動習慣評估表單很重要,按摩師敏銳觀察力不可少   在進行運動按摩前,必須先了解客人的運動習慣、傷病史、過去的就醫經驗,以及想要改善的部位,以進行最適切的按摩,除此之外,徐曼婕按摩師表示,許多客人為了展現自己完美的體態,並不會很真實的呈現自己有可能產生的錯誤姿勢,因此,具備敏銳的觀察力非常重要。透過客人進門的當下的動作,包含開關門、放包包或是換鞋子時的慣用姿勢及動作,來更加了解客人實際上的需求,以提供更適切的按摩手法,達到更好的放鬆效果。     民眾身體保養意識抬頭,正確姿勢不藏私教學看這裡   近年來,民眾開始在意體態及身體保養,推拿、喬骨盆等再也不是年長者的專利,加上具解剖學專業知識的運動按摩方式興起,讓身體肌肉的保養更為細緻。一般民眾在接受按摩放鬆時,往往會被物理治療師或按摩師再三提醒要使用正確的姿勢,但究竟正確的姿勢是什麼呢?上班族長期使用電腦時會不自覺聳肩,使得提肩胛肌跟上斜方肌緊繃,也就是俗稱的「烏龜頸」,這樣的錯誤姿勢,往往會引起肩頸痠痛的狀況。徐曼婕按摩師將多年來的經驗不吝傳授給美醫誌的讀者,只要使用隨手可得的小道具,就可以輕鬆避免不良姿勢再現,進而改善肩頸痠痛的問題。     美醫小教室:改善肩頸痠痛小撇步       上班族使用電腦時,往往會不自覺地聳肩,並將脖子往前傾,長期以往,將會造成肩頸部位肌肉的緊繃,進而產生不適感。       透過在下巴及鎖骨間夾一顆適當大小的小球,再平視電腦螢幕,身體就會自然挺起,避免駝背的機會產生,藉此改善肌肉的緊繃感。       諮詢來賓:徐曼婕按摩師    現職: Changa Sports Massage運動按摩師 學經歷: 中華民國運動按摩協會認證 澳洲S.S.I.治療按摩學程認證 HFPA Sci-x科學健身國際認證 英國TMTS整體治療師協會認證 Neurokinetic Therapy神經動能療法L1     延伸閱讀 文章|肌少症也可能骨質疏鬆?年輕人別小看「肌肉流失」!5種肌少症檢測方式教給你! 影片|滑3C也會「媽媽手」?!手腕痠痛竟引發變形!治療師親授復健訓練3大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26

  • 餐餐吃外送、沒冷氣會死、久坐懶得動?戒掉你的居家防疫壞習慣!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全台疫情雖然已進入微解封階段,但為了防止疫情傳播,多數民眾仍然選擇待在家中,減少出門群聚的機會,但疫情期間長期宅在家裡,不僅較難兼顧飲食均衡,生活作息混亂,甚至長期下來還忽略運動、曬太陽,養成許多不良習慣。可別讓疫情影響了你的身心健康,趁早戒除這些NG行為,讓營養師教你建立正確的日常觀念,一起安然度過疫情危機吧!     防疫期間長期宅在家,你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呢?不是餐餐仰賴美食外送,就是天天窩在冷氣房中,與陽光接觸的機會也變少了,更別提體重還直線上升,就連上一次運動都不記得是什麼時候了?其實居家防疫期間正是調整飲食習慣的好時機,平常也不應忘記運動及日曬的重要性,王若昱營養師指出4項常見的居家防疫壞習慣,不妨審視自己是否該多加留意。     居家防疫壞習慣1:飲食不均衡   防疫期間民眾經常透過美食外送解決三餐,但外食通常都是以大量澱粉、高油烹調肉類為主,或是使用炸物或加工製品(如火腿、臘腸等),較少蔬菜、水果及乳品類,不僅較難顧及均衡飲食,重口味的調味方式,也讓民眾無法了解食材新鮮度。若選購外食時不注重營養、多元,攝取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會容易不足。   除了均衡飲食外,很多民眾容易忽略烹調時使用的「油」對健康造成的影響,王若昱營養師指出,油脂是屬於三大營養素之一,身體的慢性發炎跟烹調時使用的油品也是息息相關。平常身體發炎的狀態,除了傷口紅腫疼痛的急性發炎,其實也有所謂的「慢性發炎」。這是由於免疫系統在碰到如病毒、細菌等外來物入侵時,會啟動免疫發炎反應保護身體,但如果發炎反應長期持續,對身體健康反而會有危害,包括疲倦、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甚至糖尿病、心臟疾病、關節炎等,都與慢性發炎有關。   很多民眾都會選擇服用止痛藥來緩解慢性發炎造成的不適,卻只是治標不治本,建議還是要從飲食習慣上的根本改善。王若昱營養師表示,若要預防慢性發炎疾病,平時要留意攝取人體必需脂肪酸「Omega-6」和「Omega-3」的比例,建議攝取比例3~5:1,Omega-3的脂肪來源主要是深海魚類及堅果類,這些都是一般外食較為缺乏的,外食較多食物使用Omega-6的油脂烹調,例如大豆沙拉油、葵花油、玉米油等,所以常吃外食的人才會因為Omega-6攝取過多,Omega-6:Omega-3比例失衡至20:1,造成長期慢性發炎。   食物的「烹調方式」也很重要,王若昱營養師建議,盡量選擇蒸、煮、烤、燉、滷、涼拌等低油烹調方式,避免油炸、三杯、糖醋、蜜汁、勾芡羹類等高油烹調,而且後者大部分屬於重口味的料理方式,對身體健康也是一大負擔。   另外提醒民眾要少喝飽含熱量和糖份的大地雷「含糖手搖飲料」,根據國健署調查,含糖飲料是國人攝取精緻糖的最大來源,尤其夏天更是難擋手搖飲料的誘惑,不過食藥署規定自110年1月起,所有的手搖飲料都必須標示「總糖量」和「總熱量」,在選購飲料時不妨多看幾眼,控制一下自己的口腹之慾。     居家防疫壞習慣2:長時間久坐不運動   防疫期間長期久坐、缺乏運動的居家生活型態,容易造成肌肉流失,並增加肥胖、慢性病的發生機率。王若昱營養師表示,居家上班期間可以嘗試「站著」使用電腦,或是每30分鐘就起身走一走,避免久坐。即使在室內,也可以透過運動來活絡身體,例如居家有氧運動、啞鈴、彈力帶等,或利用現有的安全設備,包括桌椅、牆壁等做伸展運動,不僅幫助延緩肌肉流失,也可以緩解久坐產生的腰背痠痛。           雖然目前疫情警戒已「微解封」,政府也開放健身房和運動場館供民眾使用,但運動時仍然要記得遵守防疫準則,不想外出運動者,也可以在家搭配網路上有氧運動或肌耐力訓練的影片,讓自己跟著活動筋骨,維持身心健康,但仍要記得運動不要過量,過程也要做足防護,慎防受傷。     居家防疫壞習慣3:缺乏陽光日曬   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了許多民眾的生活型態,幾乎足不出戶的生活模式,可能讓許多民眾身體的維生素D含量不足。根據國民營養調查顯示,維生素D是國人攝取容易不足的營養素,雖然疫情前我們還是可以經由日曬來補充維生素D,但在居家防疫期間,維生素 D的重要性卻經常被忽略。由於人體有部份維生素D是透過日照獲得,因此王若昱營養師提醒,家中或工作場所中若有陽台者,白天不妨避開日正當中的時間,在早上9點~10點或下午3點~4點時走出冷氣房,出來曬一下約10~15分鐘的太陽。   維生素D也可以透過飲食補充,如富含油脂的魚類、魚肝油、肝臟、蛋黃、強化維生素D的乳製品、曬過太陽的香菇、木耳等蕈菇類。除此之外,也有人會選擇以營養品來補充維生素D,但服用前務必要注意每日劑量,建議與了解自身身體狀況的營養師或醫療人員討論建議攝取劑量,過量補充維生素D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多吃無益。     居家防疫壞習慣4:過度焦慮無法放鬆   新冠肺炎疫情未退,確診數不斷起起伏伏,變種病毒又來勢洶洶,許多人防疫期間難免會感到焦慮,或是因為工作受到影響而心情沮喪。王若昱營養師指出,疫情雖然大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也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必每天長時間持續接收疫情新聞,聊天的內容也不要集中在討論疫情,這樣只會讓焦慮指數越來越高,增加無謂的恐慌,甚至影響睡眠,導致生活能力下降。   近期居家「療癒風」正盛,種植植物可以綠化環境,飼養寵物也可以為生活增加不少樂趣,都是許多民眾調劑生活的選擇。王若昱營養師建議,園藝培育或陪伴寵物,都可以舒緩心情,每一個過程都是值得期待、充滿喜悅的,透過這些活動將注意力從疫情上轉移,不再掛心疫情期間的焦躁不安,對紓解情緒也很有幫助。   台灣人首次經歷如此漫長的居家防疫,難免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些壞習慣,或在疫情壓力下逐漸迷失,不曉得該如何找回自己的步調,其實除了養成正確的防疫觀念外,也別忽略了注重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均衡飲食、多運動,偶爾曬曬太陽,培養園藝興趣,或找時間陪伴家中的毛小孩。疫情之下,我們應該加強的是自我的韌性,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可別太放縱自己,反倒被疫情擊垮了。       諮詢營養師:王若昱營養師    學經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 曾任亞東醫學中心 營養師 曾任營養品研發 顧問營養師 現職健康體重管理 營養師 現職居家長照與社區演講 營養師 現職台灣健康體重管理促進會 合作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影片|你不胖,只是假胯寬!3分鐘改善久坐臃腫下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30

  • 指甲「這樣剪」竟引發甲溝炎?紅腫流膿要拔指甲?讓醫師來解答!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甲溝炎是一種發生在手指或腳指甲周圍的皮膚發炎疾病。其中又分為急性甲溝炎與慢性甲溝炎。急性甲溝炎常見的特徵有疼痛、紅、腫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有膿皰產生;慢性甲溝炎大多是因為生活習慣導致,在症狀後期會有指甲表面凹凸不平的現象發生,雖然甲溝炎看似只有指甲周圍發炎,但嚴重時不僅會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因此,甲溝炎仍是不可輕忽的病症。     甲溝炎怎麼發生?指甲結構先知道   雖然指甲看似一片,但裡面其實含有許多構造,除了一般人修剪的甲片之外,內部還包含甲床、甲基質、甲半月與甲小皮。其中,會發生甲溝炎的位置大多位在皮膚與指甲的連接處,也就是指甲兩側的甲床(指甲溝槽處)與後方甲半月區。皮膚科醫師陳瑛琪表示,只要皮膚與指甲相連的地方遭受破壞或是有傷口產生,就有可能刺激皮膚進而引發甲溝炎。           急性、慢性甲溝炎成因不同,疼痛程度也有所差異   根據甲溝炎症狀持續的時間長短,可以分為急性甲溝炎(持續時間小於6週)與慢性甲溝炎(持續時間大於6週)兩種類型,雖然都是甲溝炎,但是成因與症狀表現不太一樣,引起的疼痛程度也不同,以下分別說明:   一、急性甲溝炎   來得又急又快,通常是意外受傷或是指甲反覆碰撞造成的。     圖片來源:https://www.aafp.org/afp/2017/0701/p44.html     急性甲溝炎通常是細菌感染所引起,當指甲周圍的組織有小破損,細菌就容易侵入傷口,並出現紅腫、灼熱、劇烈疼痛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化膿,好發急性甲溝炎的原因有:   1.習慣吸吮手指或咬指甲: 咬指甲容易讓皮膚出現傷口,口腔內又含有許多細菌,傷口被細菌感染就容易讓甲床發炎。   2.指甲修剪不當、經常做美甲療程: 當指甲剪太短,或是想修剪甲床上的死皮時,刀片容易誤傷甲片周圍的皮膚產生傷口,引發細菌感染。還有一些人喜歡做美甲,若美甲師操作不當或太用力清理指甲周圍的角質時,會增加指甲溝槽受傷的機率。此外,美甲工具如果沒有消毒完全,也有細菌感染的風險。   3.指甲受到外力擠壓: 當指甲受到外力擠壓,像是穿到不合腳的鞋子或是指甲過長時,甲片會反覆碰撞甲肉,使甲肉受到損傷發炎,就容易引發急性甲溝炎。     二、慢性甲溝炎   重複接觸刺激性物質或過敏原,導致甲床屏障薄弱。     圖片來源:https://www.aafp.org/afp/2017/0701/p44.html     當指甲剪太短,或是想修剪甲床上的死皮時,刀片容易誤傷甲片周圍的皮膚產生傷口,引發細菌感染。還有一些人喜歡做美甲,若美甲師操作不當或太用力清理指甲周圍的角質時,會增加指甲溝槽受傷的機率。此外,美甲工具如果沒有消毒完全,也有細菌感染的風險。   慢性甲溝炎不太會有劇烈的痛感,通常是在按壓時才會隱隱作痛、並伴隨著紅腫,也因為指甲的保護屏障薄弱,如果甲肉又受到外力破壞,就可能併發急性甲溝炎。陳瑛琪醫師說道,當甲床長期處在發炎狀態時,負責指甲生長的甲基質也會受損讓指甲生長不全,出現指甲變形的情形,所以慢性甲溝炎患者的指甲表面通常會凹凸不平或是指甲色澤晦暗的現象發生。     急性甲溝炎如何治療?症狀嚴重時需要拔指甲?   急性甲溝炎很難在不接受治療的情況下自行痊癒,在治療上,醫師會視發炎程度決定治療方式。症狀較輕微、指甲周圍沒有化膿情形的患者,可採局部患部照護如溫敷,必要時可以搭配抗生素藥膏予以治療。   若指甲已經嚴重到有化膿情形,醫師會根據膿皰的範圍,考慮切開膿皰引流或進行拔除甲片的手術,會需要拔除甲片的患者通常是膿皰的範圍過大,甲肉的膿液過多堵塞在甲基質裡造成劇烈疼痛,膿液也會被卡在指甲與甲肉間無法排出,只能透過拔除甲片才能將膿液順利引流出來。陳瑛琪醫師特別提到,年長者、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患者,如果未妥善處理傷口,嚴重時可能會導致蜂窩組織炎,或是造成更嚴重的細菌感染。     想擺脫慢性甲溝炎,移除病根最重要   慢性甲溝炎的治療著重於皮膚刺激的預防,最主要的做法是減少碰水和清潔劑等化學物質,若工作時必須碰水,儘量戴手套保持手部乾燥,改善皮膚的屏障,降低皮膚的過敏反應,調整好生活習慣後,慢性甲溝炎的患者是有機會可以康復的。   各位ME粉們看完後有沒有對甲溝炎有更多的了解呢?陳瑛琪醫師提醒,如果治療甲溝炎後,依然沒有改善不良習慣,包括過度修剪指甲、或是穿著窄小的鞋子、還是會讓甲溝炎再次復發。除此之外,有血糖控制不佳,免疫力較差的民眾,患有急性甲溝炎的機率也會比較大,在平時更需要注意指甲的狀況,若發現指甲出現紅腫、疼痛甚至有膿皰時,要儘速就醫,才不會耽誤到治療時機喔!       諮詢醫師:陳瑛琪醫師    採訪感謝: 柯適中皮膚科 學經歷: 萊波亞美醫診所 主治醫師 台中榮總皮膚科 專科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形體美容醫學會會員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文章|凍甲能自己矯正嗎?肥胖竟然是凍甲原因!治療凍甲不用再酷刑拔指甲 影片|皮膚癢好想一直抓抓抓 擺脫你的過敏原兇這麼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7

  • 凍甲能自己矯正嗎?肥胖竟然是凍甲原因!治療凍甲不用再酷刑拔指甲

    文、圖/翁嘉妤      摘要  「凍甲」是甲溝炎的俗稱,又稱為嵌甲、指溝炎、甲床炎,好發族群其實很多,但錯誤處理也不少,患者經常會為了減緩不適,將指甲越剪越短,或尋求坊間美容師、美甲師來修剪,但不當處理可能讓之後新長出來的指甲更彎曲,更容易嵌進周圍的皮膚,反而造成慢性甲溝炎,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小小一片指甲雖然不起眼,一旦痛起來卻宛如「滿清十大酷刑」,讓人難以忍受。如果指甲周圍經常有疼痛、流血的情況,或是指甲已經明顯插入旁邊皮肉時,就可能是凍甲的症狀。凍甲最常出現在足部兩邊的大拇指上,但是其他指頭也有可能發生,甚至也有所謂的「手指凍甲」,不過臨床案例還是多以雙腳大拇指的凍甲最為常見。     指甲剪不好,凍甲來報到?肥胖竟然也是凍甲禍首?   凍甲的成因可大略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特徵如下:   先天性凍甲   甲片較寬:甲片過於寬大,所以容易插入甲肉內 甲片較薄:甲片太薄,容易受到壓迫而插入甲肉 常流腳汗:腳汗嚴重會讓腳趾經常處於潮濕環境,指甲容易變軟而插入甲肉 趾骨異常:由於趾骨過寬造成指甲易捲曲   皮膚科醫師陳逸懃指出,先天性的患者小時候可能就曾有凍甲症狀,由於這類族群穿鞋時較易壓迫到足部指甲,因此指甲容易插到皮肉裡面,自然就會造成凍甲。民眾可以將一般指甲想像成是較厚實的木片,而先天性凍甲患者的指甲則是細薄的刀片,在長期摩擦下,後者指甲就容易嵌到旁邊的皮肉,產生腫脹發炎、疼痛,更進一步還可能影響甲摺的生長,讓整個肥肉包覆住甲面,嚴重者指頭也會因此變形,不可輕忽。     後天性凍甲   受傷:長時間走路摩擦,或是跌倒受傷 肥胖:除了過重以外,包括會讓肢體腫脹的疾病、懷孕等都會壓迫到腳趾 指甲感染:灰指甲 鞋子不合腳:鞋、襪太緊造成的壓迫 不正確足部使力:走路姿勢不正確 修剪指甲方式錯誤:深挖深剪,將指甲剪太短   凍甲的後天成因,陳逸懃醫師表示,不當修剪指甲是最常見的情況,很多人在修剪指甲時,會一直往兩側「深挖」,但失去側邊的指甲保護,會讓下方的甲肉往上包覆,反而會讓之後指甲長出來時更容易嵌入,刺進周圍的皮膚,形成所謂的「捲甲」。其實正確的修剪方式,是沿著指甲長出來的地方平行修剪,不需要剪得過深,或往兩側做過多修飾,剪完後可以利用銼刀將兩側邊緣搓鈍即可。         肥胖其實也是造成凍甲的原因,陳逸懃醫師指出,行走時足部大拇指會承受身體一半的重量,所以如果體重過重者,指甲邊緣易受到壓迫,會就會形成凍甲。如果本身有一些肢體腫脹的疾病,例如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病、甲狀腺異常,或是因懷孕而水腫等情況,可能也會連帶有凍甲的問題。     找美甲師修剪指甲?當心陷入凍甲的惡性循環   許多凍甲患者在感到不適時,會選擇去美甲沙龍修指甲,但為了減緩疼痛而將指甲修得更短更小,只會讓凍甲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變得反覆發作,經常要再去店裡修剪,無法根治凍甲問題。   陳逸懃醫師指出,若是相當輕微的凍甲,利用美甲貼片的確是可以稍微改善彎曲情況,不過一般來說美甲師是無法根治凍甲的,且凍甲患者不僅會有指甲彎曲的困擾,還可能有一些前置作業要處理,例如指甲內嵌插進肉裡、發炎、腫脹等問題,需要打麻藥、做清創,此外患者除了凍甲外,可能也有合併其他如灰指甲、厚甲等狀況,需要經過醫師評估後做治療,這些都是坊間美甲沙龍無法做到的處置。雖然凍甲並不是什麼嚴重的病症,但痛起來可是會影響到生活品質,建議還是要找專業醫師治療,早日擺脫凍甲人生。     凍甲治療不用再「拔指甲」!擺脫疼痛不是夢想   凍甲也是有分「等級」的,目前普遍使用的分類方式,是以美國外科醫師Carl J Heifetz提出的Heifetz分級為主,可依嚴重程度分為三級:   第一期:輕度發炎(Stage I:Inflammatory Stage)   輕微發炎,走路久了局部開始有紅、腫、痛的症狀,但休息一下後疼痛感又消失了,許多穿高跟鞋的女性會有這種困擾,如果放任不管的話,慢慢的情況可能就會變得更嚴重。   第二期:中度發炎(Stage II:Abscess Stage)   周邊的皮膚組織受到感染,變成急性發炎,傷口紅腫,伴隨化膿感染或有組織液滲出。   第三期:重度發炎(Stage III:Granulation Stage)   長期以來變成慢性發炎,有肉芽組織增生,指甲旁的肉肥厚增生,包覆住指甲,影響走路和活動。   治療凍甲需要視情況來做評估,根據發炎程度、左右腳、內外側的不同,對應的方式其實也會有所差異,不過想要指甲不再彎曲內嵌,可不能光是盼望指甲能自行「找回」生長方向。陳逸懃醫師表示,治療凍甲就像是牙齒矯正,已經歪掉的牙齒不可能再恢復正常排列,指甲也是同理,如果想要指甲恢復正常捲度,就需要透過外力來導正。     長肉芽的指甲,經5個月的矯正治療後,肉芽已被清除,指甲也被拉寬 照片來源:陳逸懃醫師提供     許多人對凍甲治療感到卻步的原因,就是認為「指甲手術」是宛如酷刑般的疼痛,陳逸懃醫師解釋,有些外科醫師會拔除整片指甲來處理凍甲,但是這種做法的復發率非常高,拔完後仍有7成的機率指甲會彎曲,手術方式也會破壞指甲的生長母細胞,讓新生的指甲容易變形,因此目前較進步的甲床重建手術,是僅去除指甲側邊0.1~0.2公分插進肉裡的部份,並破壞指甲生長點,使得會嵌入甲肉的指甲不再生長,永久的讓甲床變窄。術後需要照顧傷口,包括定時換藥、不要讓傷口碰水,恢復期約1個月。           甲床重建手術雖然減輕了傳統方式漫長恢復期的負擔,但術前的評估相當重要。急性與慢性發炎的凍甲,在治療方式及費用上也會有所差異,醫師必須參考Heifetz分級來判斷患者凍甲的嚴重程度,在控制住發炎、穩定狀況後,再接續進行矯正療程,因此術前需要和醫師詳細溝通,並主動告知醫師自身病史、生活習慣等,讓醫師根據患者的情況來提供適當建議。     甲床重建手術治療照 照片來源:陳逸懃醫師提供     凍甲患者選擇更多元,手術、矯正器優缺點比一比!   除了甲床重建手術外,凍甲患者也可以配戴矯正器治療,目前矯正器的發展已逐漸進步,過去許多只能選擇手術的患者,現在也能夠使用矯正器來改善凍甲。陳逸懃醫師表示,矯正器的優點是沒有傷口,因此可以正常碰水、運動,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但缺點在於相比起手術,矯正的治療時間較長,療程大約需要半年,嚴重者甚至需要配戴更久才能有效果。     照片來源:原廠提供     因為指甲是活的,所以使用矯正器治療並非一次就能到位,隨著指甲的生長,矯正器的位置也會跟著往前,因此每隔約1~2個月就必須回診做調整,治療費用也會因為調整次數而有所差異,較輕微的狀況可能1~2次調整就能改善,較嚴重的就需要3~6次以上,會因為個案的情況不同而異。需要注意的是,配戴矯正器需要有耐心,千萬不可以中途放棄,否則容易讓凍甲再次復發。     嚴重凍甲的患者,矯正前指甲非常厚非常卷,經配戴矯正器治療6個月後,指甲拉平,變得也比較薄 照片來源:陳逸懃醫師提供     凍甲治療並只是單純改善指甲彎曲、控制發炎,陳逸懃醫師指出,無論是採用侵入式手術,還是非侵入式的矯正器治療,術前醫師都會與患者溝通,了解形成凍甲的成因,讓患者避免會造成凍甲的生活習慣。例如若患者凍甲是因為肥胖而造成的,就要進行體重控制,若患者修剪指甲的方式錯誤,則必須從修剪指甲的觀念來導正,如此一來才能夠降低復發機率。     別再虐待你的腳!從根除不良習慣開始,擺脫凍甲困擾   腳是支撐身體重要的根基,所以可別為了美觀而委屈了你的雙足。東方人的腳型比起西方人較為短小,腳掌寬大且略肥厚,腳趾也偏短肥,後跟弧度較平順圓滑;西方人的腳型則是較為修長,腳掌瘦扁,腳趾細長,後跟弧度較大且突出,兩者其實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差異。陳逸懃醫師表示,慎選鞋子非常重要,有些鞋款不一定適合台灣人的腳型,例如歐美時尚常見的尖頭鞋,就不適合肉肉腳的族群,皮鞋材質如果過硬,也較容易有凍甲問題,所以選購時包括鞋型、材質都要注意。   由於每個人的腳型都有些許不同,所以買鞋子的時候一定要試穿,除了鞋型要好走舒適、材質要透氣外,也要注意楦頭是否則足夠寬鬆,以免壓迫腳趾,如果脫鞋後看到皮膚泛紅,就表示鞋子太緊了,不適合長期穿著。   綜觀引發凍甲的成因,從鞋子、體型、剪指甲的生活習慣等都有影響,因此當凍甲發作時,不應單純將指甲剪短來避免疼痛,如此短暫的緩解,只會造成指甲長出後又會再次插入皮肉的反覆循環,也讓腳趾不斷的受傷,建議應及時就醫尋求專業協助,與醫師共同找出發病的原因,讓自己的雙腳能夠喘息,真正從凍甲地獄中獲得解脫。         諮詢醫師:陳逸懃醫師    現職: 辰星皮膚專科診所 皮膚專科醫師 學經歷: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淡水馬偕紀念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 台大醫院病理科住院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甲肉一直往後退怎麼辦?修護指甲,指甲健康要先顧 文章|焦慮摳皮想抓癢?「皮膚搔抓症」讓你忽視了皮膚痛苦的哀鳴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3

  • 肺炎疫苗導致腫痛發炎副作用 醫美填充物惹的禍?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世界各地仍無停歇的跡象,就連台灣本地也出現了大幅人數確診的消息,全台更是進入第三級的防疫警戒狀態,除了個人本身做好防疫措施外,就必須仰賴COVID-19疫苗來達到防堵病毒的功效。但疫苗對於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狀態的呈現,對於曾經在臉上注射過填充劑或是玻尿酸的人,有可能會因為疫苗讓身體感到不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跟著國際新知一起來看看!     你曾經在臉上做過微整嗎?是否有注射過填充物呢?在新冠肺炎期間想注射COVID-19疫苗可得先想一想,根據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ASAPS)美國美容整形外科學會指出,曾經在臉上有注射填充物的民眾,在接受疫苗接種後,身體出現了紅腫以及發炎的副作用,還有人出現嘴唇腫大的情形;不過這僅僅是個位數的個案,而身體出現狀況的患者在接受類固醇及抗組織胺的治療後,症狀已得到緩解。   其實這是很罕見的狀況,尤其是此類報導一出,不少曾經注射過填充物的民眾紛紛打電話詢問醫師是否可以接受COVID-19疫苗接種,皮膚科醫師Dr. Brooke Jackson指出,副作用出現的案例雖少,但是隨著疫苗接種人數越來越多,就數學統計上這些案例仍有可能會發生。而上述案例的患者,其實他們注射填充物至少有半年至一年的時間,會產生這種情形不一定是跟疫苗有關,人體內的免疫系統作用也是因素之一。   在COVID-19疫苗上市前都會經過美國FDA的測試及實驗,舉某牌疫苗為例,15,184名的受試者中有3名受試者之後出現不適的狀況,但是測試時並不會知道受試者過去曾經服用過或施打過的藥物,這並不代表疫苗就是有問題或是出現瑕疵,大部分受試者身體仍然是出現正常的反應。注射填充物出現紅腫或發炎情況也不是施打疫苗後獨有的,原本個人的體質也是有可能會引發一些不良反應,所以把施打疫苗和不適症狀劃上等號其實是不太正確的。   當然在疫情嚴峻狀況下,接受疫苗接種還是必須的,美國皮膚科手術學會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Dermatologic Surgery(ASDS)建議民眾不要因為你注射過相關填充物就害怕去接受疫苗的施打,畢竟病毒是相當可怕的,傳播速度又快,疫苗才能有效地隔絕病毒,幫助人體免於危害。當然如果有個人病史或是其他的藥物使用歷史,最好在施打前告知相關單位或醫師,請他們詳細評估後再進行,保持正確的認知來面對疫苗施打後的狀況也非常重要,不要因為恐慌或是一些消息來源就錯失了疫苗的施打時機,畢竟沒有人希望成為疫情下的受害者。     資料來源: 1. FDA: Moderna Vaccine May Cause Reaction in People With Facial Fillers | Health.com 2. Are the Covid-19 Vaccines Safe for Facial Fillers? (vogue.me) 3. Q&A: Reaction to facial fillers may be seen with Moderna COVID-19 vaccine (healio.com) 4. COVID-19 Vaccine and Facial Fillers: The Interactions and Side Effects to Know About (goodhousekeeping.com) 5. About Us | Skin Wellness Dermatology Associates 6. Oral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for treatment of delayed inflammatory reaction to dermal hyaluronic acid fillers following COVID-19 vaccination-a model for inhibition of angiotensin II-induced cutaneous inflammation (jaadcasereports.org) 7. COVID-19 - Facial Fillers and COVID-19 Vaccine (surgery.org)     延伸閱讀 文章|我不喜歡鏡頭前的自己!疫情下的醫美整形熱潮 影片|新冠肺炎病毒從「眼」入?防疫期間戴隱形眼鏡要小心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7

  • 滑鼠用久了也會有「媽媽手」?姿勢不正成慢性肌腱炎最大殺手

    文/郭美諺 圖/傅暄閔      摘要  「媽媽手」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詞,女性是好發族群,也常見於長期使用滑鼠的上班族,醫學名稱是「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是一種慢性肌腱炎。自我檢測方法很簡單,以握拳的姿勢並用四指包住大拇指,拳心向上手肘伸直後,大拇指往下拉開,如果此時出現劇烈疼痛,很可能就是肌腱或滑膜發炎,也就是罹患了媽媽手,可以透過局部熱敷的方式來舒緩,但還是要請教專業的物理治癒師或復健科,揪出真正的病因,以進行最正確的治療方式。     手腕慢性發炎不輕忽 不是媽媽也有媽媽手   家中有新生兒,新手媽媽每天無微不至的照顧,抱著寶貝享受幸福的每個時刻,但若姿勢不正確,施力重心放在手腕上,過度使用手腕肌肉與韌帶而產生沾黏跟發炎,惱人的媽媽手也就隨之而來。   不過俗稱的「媽媽手」其實並不是媽媽們的專利,各個年齡層都可能因為使用習慣而導致肌腱發炎,像是拿剪刀的髮型設計師、使用滑鼠的上班族等等都是危險因子,物理治療師胡逸惟更碰過外交官的案例,因為往來的公文文件都需要外交官親手簽名,但寫字角度的習慣與媽媽抱嬰兒的角度雷同,以致於他簽名簽到手發炎還紅腫熱痛,幾乎無法拿筆寫字,胡逸惟治療師強調,日積月累的錯誤姿勢,是可怕的現代文明病。     一招簡易自我測試 小心代償現象引發其他疾病   如何自我測試有沒有媽媽手呢?胡逸惟治療師解釋,首先將大拇指包在四指內,手肘伸長拉動手腕,將大姆指往下拉的同時,可以看到兩條肌腱因為受到伸展,而出現痠痠緊緊的感覺,如果腱鞘滑膜有發炎或是沾黏,也就是大拇指根部出現劇烈疼痛時,罹患媽媽手的機率就很高了。   「媽媽手」是一種慢性肌腱炎,醫學上稱之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胡逸惟治療師指出,疼痛的位罝在大拇指下面根部接近手腕的地方,用力翹起來可以看到有兩條肌腱,上面叫「伸拇短肌肌腱」,下面稱之為「外展拇長肌肌腱」,最主要是因為這兩條肌腱通過手腕時,會經過一條叫做「腱鞘」的小通道,當重覆被使用過多,通道會變狹窄,以致於在旋轉或外展扭轉時而引發疼痛,也讓大拇指和手腕的活動範圍受到了限制。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得到媽媽手後,因為手腕無法使力或持續疼痛,出現代償現象,意即以其他肌肉或關節取代本身的角度,胡逸惟治療師以與手腕連結在一起的手肘為例,很多人在翻轉時會過度使用手肘,反而相對在有媽媽手的症狀時,容易引發網球肘或高爾夫球肘,又或者是其他關節過度使用的情況,包括關節炎、板機指等等都是常見的接續疾病。     坊間傳說不可信 專業醫學逐步治療媽媽手   因為有發炎、疼痛等病理性症狀,被診斷出患有媽媽手時,胡逸惟治療師不建議患者去坊間的國術館或以按摩方式來舒緩,因為沒有醫學知識背景的「改善方式」,很有可能會加重讓媽媽手的症狀。   胡逸惟治療師指出,急性發炎時第一步注重先消炎鎮靜,利用冰敷和電療降低患者本身的疼痛感,等到急性發炎過後進行第二階段,就是讓肌腱回復長度和彈性,以利肌肉生長癒合。不過,肌肉要練更強壯,肌腱長的更好並非一次就能達成,這個過程是階段性的,想要讓手腕不容易發炎,改變習慣是最根本的基礎,之後可以戴上護具輔佐改變使用習慣,以徹底根除媽媽手的來源。     電療、貼布、針灸都是暫時止痛 完整治療才是王道   不少網友也相當好奇,常見的電療或是針灸是否也能減緩媽媽手的症狀?胡逸惟治療師解釋,針灸在醫學上面是最有效的部分是止痛,像擦藥膏或貼貼布又或者是電療,都是止痛和消炎,但不適合過量使用。若是出現發炎、紅、腫、熱、痛時,記得要先休息並進行冰敷消炎,等到消炎止痛後才能進一步處理,而且在止痛消炎過後的處理,才是完整的治療。   胡逸惟治療師還提醒,最近流行的「筋膜槍」千萬不要用在舒緩媽媽手上,因為筋膜槍的原理是利用震動按摩肌肉止痛,但不適合用在骨頭關節處,這些地方有豐沛的神經和血管和韌帶,物理機械的止痛會讓使用者經常受傷了卻還不自知,倘若韌帶一旦鬆掉,便很難再回復了。因此想要利用筋膜槍舒緩的地方,只限於大腿、小腿或是屁股等肉多處。     四招伸展保養能預防 教你輕鬆遠離媽媽手   預防媽媽手,平時做好伸展運動的保養很重要,動作類似自我檢測的方法,以四指包住大拇指,持續10秒鐘重覆3到5次,接著所有手指一起伸展,五指往下以另外一隻手扳住,手肘打直讓內側收縮肌完整得到伸展,同樣持續10秒鐘重覆3到5次,再來握住拳頭後用手扳住手腕,將前面的手往下拉,拉動整個背側的肌肉跟肌腱,也是持續10秒鐘重覆3到5次。           伸展後還要訓練周邊的肌肉,因為要有足夠的肌肉,才不易媽媽手。胡逸惟治療師教大家肌肉加強的運動方法,首先拿著一瓶水或小啞鈴,同時手勢比個讚,往上往下晃動後再左右旋轉,此時可以看到手部的肌腱此明顯立起來。由於周邊的肌肉力量能幫助穩定手肘、手指還有手腕的關節,強化這些肌肉和肌腱,就能夠越有耐力,重覆使用這些關節時,也就不容易受傷了。           肌肉加強運動最後一招,以食指跟大拇指撐開髮圈或橡皮筋,重覆7到10次重訓肌腱,每天做1到3個回合,以上動作適合長時間使用大拇指或抓握動作的人,想要免於媽媽手之苦,平時就要勤於保養。             諮詢物理治療師:胡逸惟    現職: 奇癒物理治療所院長 學經歷: 成大物理治療學系 美國南加大臨床進修 亞東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 萬芳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 新光骨科運動醫學中心物理治療師         延伸閱讀 文章|雙手過瘦、青筋外露彷如「雞爪手」?!醫師教你如何守住年輕肌密 影片|母親節送禮撇步一次告訴你!處女座竟然不是最難搞?星座老師一招收服OO座媽媽!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0

  • 炎炎夏日私密處發癢難耐,當心!是細菌或黴菌在隱隱作祟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女性私密處為弱酸性環境,這樣的環境能讓私密處的細菌叢生態達到平衡的狀態,進而維持私密健康,但台灣夏日高溫潮濕,也讓私密處更加悶熱不透氣,破壞了健康的弱酸性環境,導致其他菌種過度增生,細菌繁殖過多的情況下,私密處就容易感染「細菌」,引發紅、腫、癢的發炎反應。     在悶熱的季節,更容易有陰道感染的風險   夏日將至,高溫天氣不僅讓人滿身大汗,也把皮膚曬得紅通通,私密處更容易因為流汗而變得潮濕悶熱,而由於引發私密處感染的病菌喜歡生活在高溫潮濕的環境,因此易造成病菌過度繁殖,讓女性私密處受到感染。   除了濕熱環境會讓病菌叢生,排尿次數少也會增加私密處病菌感染的風險,其實身體長時間處在高溫下,水分流失較快,這時候如果沒有適時補充水分,就會減少排尿量和頻率次數,增加病菌停留在膀胱或尿道的時間,近而提高感染發炎的機會,在過多細菌寄生之下,就很容易造成陰部發癢,甚至變成陰道炎。當陰道發炎過於嚴重,化膿的分泌物會破壞子宮頸黏液結構,黏液的保護屏障消失,讓細菌可以容易沿著子宮頸向上侵入子宮內膜,細菌便會擴散到整個骨盆腔,造成骨盆腔發炎受損,所以千萬別小看陰道發炎的嚴重性!     陰道發炎症狀大剖析   我們可以從外觀與自身感受來簡單檢視自己的私密處是否感染,如果私密處會有白色、半固態的濃稠分泌物,外陰部有明顯搔癢感,伴隨腫脹出血,甚至會頻尿,以及在性交或排尿時感到灼熱與疼痛,那很有可能是念珠菌引發的陰道炎。念珠菌是黴菌,平時不會致病,但當處於悶熱潮濕的環境時,就會使念珠菌大量繁殖,進而感染陰部;倘若陰道產生灰白色、帶腥味的水狀分泌物,而且外陰部也有輕微搔癢感,那可能是細菌引發的陰道炎,常常是因為陰道環境改變導致,包含私密處不當清洗、性行為頻繁等,都可能因為陰道的酸鹼度改變,而導致細菌過度滋生。     預防陰部發炎這樣做,讓你輕鬆一夏   為了防止陰道遭受黴菌或細菌感染,建議女性朋友們保持陰道通風乾燥,盡量穿著寬鬆、通風的棉質內褲,如有必要使用護墊,請常常更換,才能避免滋長細菌,也不要過度清洗、或使用清潔液灌洗陰道,避免破壞原本陰道菌落的生態平衡,平時可以多補充益生菌和蔓越梅,降低細菌感染的風險,有疑似的症狀時,也要及早到婦產科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才不會耽誤治療的黃金時間,希望所有女性朋友都能用輕鬆的姿態,優雅渡過漫漫夏日!     延伸閱讀 影片|如何擁有「引人入勝」的私密處?六旬人妻也為愛瘋狂! 影片|下體飄「魚香」異味?私密處感染知多少?妹妹保養這樣做才對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18

  • 皮膚癢好想一直抓抓抓 擺脫你的過敏原兇這麼做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皮膚癢好想一直抓抓抓 擺脫你的過敏原兇這麼做   台灣的氣候多變,你是否也有皮膚的困擾呢?常常感覺到癢癢的不自覺想抓?但是你知道嗎,過度的搔抓可是會引起更多的皮膚問題喔!想要皮膚水噹噹嗎?跟著美醫學英文一起了解皮膚癢的成因,還有如何在這個多變的環境保護皮膚吧!   Does your skin get uncomfortable due to Taiwan’s unstable weather? Feel itchy, want to scratch? But scratching may cause more skin problems. Want a beautiful and healthy skin? Follow MEnglish to know the triggers of allergies, and learn how to retain your precious skin.     各節重點: 00:00 Preview 精彩片段 00:13 Openinig 開場 00:37 Introduce 內容介紹 01:20 Conversation 會話 02:35 Topic 今日重點 03:52 Conclusion 結論 04:45 Keywords 單字教學 05:08 idiom 俗語教室       諮詢醫師:彭家盈醫師    現職: 臺安醫院皮膚科 醫師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美國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碩士 高雄林政賢皮膚科診所專任主治醫師 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兼任主治醫師 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臨床教師     延伸閱讀 文章|告別癢氣人生!打破異位性皮膚炎難纏宿命 影片|你以為的頭皮屑其實是頭皮癬!梳子竟是頭皮癬的傳染途徑!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30

  • 你以為的頭皮屑其實是頭皮癬!梳子竟是頭皮癬的傳染途徑!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你以為的頭皮屑其實是頭皮癬!梳子竟是頭皮癬的傳染途徑!   頭皮又紅又癢,隨手一抓除了有雪花片片的頭皮屑之外,還伴隨著落髮現象,令人擔憂。經醫師檢查後發現原來是頭皮長癬!頭癬你或許沒聽過,但「臭頭」、「癩痢頭」你一定就不陌生了吧!究竟頭癬是怎麼一回事?是頭沒洗乾淨?還是天生就有呢?不想讓頭皮宛如狗啃那般可怕,就和美醫誌一起來終結你的「頭皮危機」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1 為什麼會有頭癬的症狀發生? 00:44 頭皮癬的類型介紹 01:37 頭皮癬發炎型及非發炎型案例 02:38 哪些族群容易患上頭皮癬呢? 03:20 頭皮癬自我檢視方法 03:36 診所檢驗方法 04:24 治療方法有哪些? 04:52 特殊案例分享 05:28 頭皮癬是否會傳染? 05:53 頭皮癬是否會造成禿頭? 06:12 有落髮、頭皮屑變多、頭皮癢就會是頭癬嗎? 06:36 頭皮癬的日常照護       諮詢醫師:彭家盈醫師    現職: 臺安醫院皮膚科 醫師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美國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碩士 高雄林政賢皮膚科診所專任主治醫師 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兼任主治醫師 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臨床教師     延伸閱讀 文章|禿髮、頭皮痛、頭皮屑掉不停要小心,可能是頭癬找上身 文章|惱人「濕疹」惹的禍!指紋消失無法Touch解鎖?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25

  • 別再當夜貓子了!想解決惱人痘和黑眼圈就要做到這些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別再當夜貓子了!想解決惱人痘和黑眼圈就要做到這些!   你是不是夜貓子呢?相信很多人都會不自覺的熬夜,結果就產生了一堆痘痘和粉刺、當然還有黑眼圈,本集MEnglish要來拯救你逐漸失去青春的皮膚,醫師除了教你專有名詞外,更會提點你該如何處理這些臉上的狀況,當然最重要的是,不要再熬夜了!   Are you a night owl? Many people stay up late unconsciously , resulting in acne and dark circles. In this episode , Menglish is here to save your youthful skin. The doctors will not only teach you the proper terms , but also how to deal with these conditions . Of course , the most important is not to stay up late.     各節重點: 00:00 Preview 精彩片段 00:08 Openinig 開場 00:33 Introduce 內容介紹 00:58 Conversation 會話 02:00 Topic 今日重點 03:13 Conclusion 結論 03:31 Keywords 單字教學 04:01 idiom 俗語教室       諮詢醫師:何文藻醫師    現職: 何文藻皮膚科診所 院長 學經歷: 中華民國皮膚專科醫師 台灣皮膚科學會專科醫師 新加坡國家皮膚病中心進修研究 韓國KCCS整形美容外科進修研究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年會進修研究 狐臭手術國際期刊認證     延伸閱讀 文章|韓星消水腫全紀錄,教你這樣做讓圓臉變小V臉! 影片|眼袋好發哪些族群?做哪些事比較可能會有眼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19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