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胖共有41筆結果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睡夢正甜,這時候突然傳來枕邊人如雷的鼾聲,讓人難以入眠,究竟這種擾人清夢的巨響為什麼會從我們身體裡發出來呢?放任打呼持續,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什麼影響嗎?就讓許漢忠醫師帶你認識睡眠呼吸的殺手,探討打呼與健康的關係! 鼾聲雷動彷彿立體聲!究竟人體為什麼會打呼? 簡單來說,睡覺時氣體通過呼吸道便會產生震動,所以當鼻道或喉頭部位的上呼吸道不暢通,或是過於狹窄時,就會出現鼾聲。牙科醫師許漢忠表示,呼吸道狹窄有幾個常見原因: 鼻腔肥厚或鼻塞,造成呼吸道堵塞。 由於影響打呼聲的關鍵為懸壅垂(俗稱小舌),懸壅垂懸掛於軟顎正中間的末端位置,所以如果軟顎、懸壅垂較長,也會導致呼吸道狹窄。 熟睡時因為肌肉放鬆,容易使舌根下墜,阻塞呼吸道。 哪些人是「打呼族」?肥胖者真的比較容易打呼嗎? 每個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打呼的經驗,但對某些族群來說,打呼可能是長時間累積的問題,不僅危及健康,也造成與他人之間的衝突及摩擦,許漢忠醫師指出,以下3種族群會是較容易有打呼狀況者: 脖子較粗短者,呼吸道容易堵塞。 扁桃腺較大或懸壅垂、軟顎較長者。 肥胖者,其實肥胖與睡眠中止症息息相關,BMI>30者更是高危險群,由於肥胖多來自於不良的生活習慣,因此減肥能幫助改善呼吸中止症。 可別小看睡眠呼吸中止症!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曾有國際研究指出,亞洲人易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困擾,許漢忠醫師表示,由於亞洲人的生理結構,舌根位置容易往後傾堵塞呼吸道,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生率較高,此外年齡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隨著年齡增加,肌肉變得鬆弛,便會使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狀況加劇,根據臨床顯示,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也多以40歲以上的中高年齡族群為主。 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別傻傻分不清楚! 許多民眾經常將「打呼」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混為一談,其實打呼的人不一定會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但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幾乎都有打呼的困擾。當打呼狀況越來越嚴重,就是一種身體警訊,需要向專業醫師諮詢,以尋求改善途徑。 而我們應該要怎麼區分打呼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差異呢?醫學上可以用「睡眠檢測儀」來檢驗呼吸混亂指數(AHI),用來判斷是單純的打呼或睡眠呼吸中止症。而簡易的檢測方式,可以請同住親友藉由觀察打呼節奏來做簡易判斷,許漢忠醫師解釋,通常打呼者會連續發出鼾聲,但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在發出鼾聲後,會突然停止呼吸聲,停了數10秒後才有一波大喘氣,接著再持續發出鼾聲,這種呼吸頻率即是標準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打呼節奏,民眾不妨先嘗試居家檢測看看。 別小看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些生活警訊要留意 睡眠分為入睡期、淺睡期及深睡期,睡眠呼吸中止症發作的時間,則為深睡期。許漢忠醫師指出,當患者進入熟睡狀態,肌肉會放鬆容易阻塞呼吸道,如果是嗜睡型的患者,因為人體處在睡眠狀態,但是呼吸道不斷被堵住、中斷呼吸,造成心跳、血壓及血糖升高,這時心跳也就隨之飆升,甚至可達每分鐘超過100次。患者以為自己在睡覺休息,其實身體狀態像是在跑步般激烈,無形中對身體造成負擔。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通常會伴隨醒後頭痛、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或容易打嗑睡的現象,如果發現自己有這些健康警訊,需多加留意,請尋求睡眠檢測機構檢驗AHI,及早治療問題。 睡眠呼吸中止症,原來還會影響消化道? 睡眠呼吸中止症發生在患者無自覺的熟睡狀態,無形地戕害身體健康。許漢忠醫師表示,人體呼吸一旦堵塞,就會進入緊急狀態,導致腎臟腺素增加、心跳及血壓上升,腎上腺皮質醇急遽分泌,引起血糖上升,造成嚴重併發症,不可不慎。 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併發症: 高血壓 心臟病 二型糖尿病 腦中風 憂鬱症 消化性潰瘍 免疫力下降 加速老化 睡眠呼吸中止症在「憂鬱症」上的表現尤為特別,許漢忠醫師指出,這種類型的患者可以再細分為兩類: ● 嗜睡型:患者易產生高血壓、心臟病、二型糖尿病或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 ● 失眠型:患者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經運作混亂,進而引發憂鬱症狀。有些憂鬱症患者會因為長期失眠,感到沮喪、悲傷。 可別以為睡眠呼吸中止症不會影響到消化系統,熟睡時因為呼吸道阻塞,但身體仍會有自主的呼吸反應,因此肺部在呼吸時,會產生負壓將胃酸擠出,造成胃食道逆流。除此以外,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免疫力下降、睡眠品質不佳,造成身體過度消耗,加速身體老化。許漢忠醫師表示,曾有專家提出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老年痴呆症有直接相關,這是由於腦細胞廢物在人體深睡期會進行排泄交換,若長期無法進入深睡期,將會對腦細胞造成極大的傷害。 由此可見,睡眠與健康密不可分,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影響我們的血壓、消化道,還與免疫力和老年癡呆息息相關,若民眾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困擾,記得切勿輕忽,盡速就醫,別讓鼾聲影響了自己與枕邊人的生活品質,更別讓睡眠呼吸中止症繼續戕害身體健康。 諮詢醫師:許漢忠醫師 學經歷: 成品牙醫診所 院長 臺灣睡眠醫學會會員 隱適美數位隱形矯正認證醫師 美國哈佛大學牙周病及人工植牙研究 瑞士伯恩大學人工植牙專科研究 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會員 高雄醫學大學 牙醫學士 延伸閱讀 文章|飲酒助眠不成反上癮!?失眠者必看的睡眠教學,教你睡好覺! 影片|睡覺打呼常被打?呼吸中止症纏身還會引發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4.12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想要增肌減脂?營養師傳授健康增重的飲食方式!擺脫紙片人睡前竟然還要注意「這件事」? 近年審美觀念改變,以往瘦便是美的價值觀已被顛覆,加上健身已成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環,健康健美的身材更為人稱羨;然而還是有很多過瘦的族群,面臨吃不胖、甚至被測量出「泡芙人」的體質,這次美醫誌有請王若昱營養師來告訴我們健康增重的關鍵!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6 為什麼有些人吃不胖? 02:47 如何健康的增加重量? 07:21 如何改善睡眠幫助增重? 09:29 如何規劃飲食的份量? 11:40 營養師給觀眾的建議 諮詢營養師:王若昱營養師 學經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 曾任亞東醫學中心 營養師 曾任營養品研發 顧問營養師 現職健康體重管理 營養師 現職居家長照與社區演講 營養師 現職台灣健康體重管理促進會 合作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打完疫苗要吃什麼才能增強免疫力?營養師教你從飲食緩解疫苗副作用! 影片|你不胖,只是假胯寬!3分鐘改善久坐臃腫下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2.28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男性女乳症通常好發於青春期的小男生身上,成長過成中因乳房突起,容易產生心理自卑,甚至可能遭到同儕嘲笑或霸凌,造成社交及生活困擾,網傳只要勤加健身重訓,就能夠將這些「脂肪」練成胸肌,一舉改變男性女乳症給人帶來的女性化印象,但究竟男性女乳症能不能單靠減肥健身就能自然消退呢?美醫誌這就帶你認識男性女乳症,破解謠言,找到正確的治療途徑! 男性女乳症大不同,肥胖不是唯一成因 男性女乳症的成因是體內雄性素及雌性素分泌不平衡,荷爾蒙失調所造成的。一般我們認為男性女乳症的成因多源自於肥胖,但如果增大的乳房內容物大部份是脂肪,乳腺沒有明顯增生,其實算是屬於「假性男性女乳症」,若體內的男性雌性素高於正常數值,就讓男性胸部呈現女性乳房的外觀,也就是所謂的「男性女乳症」了。 肥胖的確是造成男性女乳症的成因之一,整形外科醫師李存昌指出,肥胖會增加身體的脂肪細胞,並讓其中一部份的脂肪細胞轉換成雌性素,使得男性外觀具有女性化的特質。此外,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斥的各種環境荷爾蒙——塑化劑也是影響男性女乳症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美國相關研究發現,塑化劑會干擾人體的雄性和雌性激素接受器,容易提升男性女乳症和女性性早熟的機率。 網路曾有傳聞豆漿含有大豆異黃酮,會增加體內雌性素比例,引發男性女乳症的迷思,李存昌醫師表示,人體要攝取相當大量的大豆異黃酮,才有可能造成雌性素過度分泌,這點在現實生活中是難以達成的,因此民眾不要誤信網路謠言或鄉野傳說,均衡飲食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基石。 很多患者在男性女乳症狀初期,都會認為可以透過減肥、健身來讓男性女乳症自然消退,對此李存昌醫師提醒,大部份的男性女乳症都是合併脂肪及乳腺增生,因此減肥健身只能減少脂肪,但無法消除乳腺,徹底改善男性女乳的症狀。 男性女乳症也有分級?一張圖看懂你屬於哪一級 男性女乳症可以依乳房外觀的腫大狀況及皮膚鬆弛程度,大致分為四級: 一級:乳房輕微腫脹,無皮膚鬆弛。 二級:乳房中等腫脹,無皮膚鬆弛。 三級:乳房中等腫脹,合併皮膚鬆弛。 四級:乳房嚴重腫脹,合併皮膚鬆弛。 男性女乳症的患者在胸部變大時,人體的脂肪及乳腺都會增加,臨床上會檢視患者的脂肪及乳腺增加度,制定不同的治療方式。李存昌醫師指出,如果是單純脂肪增多的輕中度患者,可以透過抽脂手術來做治療,但大多數的患者乳房的脂肪與乳腺都會同步增長,因此建議採取抽脂及抽乳腺的雙重去除治療法來改善。 男性女乳症常見的手術切口位置 ● 胸下緣切口 在乳房最下緣的位置做一道手術切口,能同時將脂肪及乳腺切除,且其切口位置藏在乳房下緣縫的位置,傷口較不明顯。但因手術時需有空間將組織清除乾淨,容易造成較大的傷口,術後需要悉心護理才會慢慢淡化。 ● 腋下皺褶切口 在腋下皺摺處進行手術切口,傷口雖然會有疤痕,但切口能藏在視線不易察覺的地方。採用此術法的技術要求較高,需使用內視鏡進行遠距離的組織切除。 ● 乳暈切口 最常採用的微創手術切口位置,在乳暈下緣做出約3公分以下的傷口,用pull-out技術切除乳腺,術後傷口小、疤痕隱密。 術後乳頭感知異常通常是短暫現象,並非永久性後遺症 男性女乳症手術後,患者通常在術後2週就能正常生活,3週~4週即能開始負重訓練及運動。部份患者會擔心手術可能傷及神經,造成永久性的後遺症,對此李存昌醫師表示,臨床上僅有2%~5%機率可能發生術後乳頭感知異常,乳頭會稍沒知覺或產生鈍感,這是由於手術過程中,傷口周圍的神經系統受到影響而造成短暫性的感知異常,其中大多數的乳頭知覺在術後會漸漸恢復,只有非常微少的機率會造成永久性的感知異常,患者不需太過擔心。 男性女乳症會復發嗎?雖然機率很低,但可別以為術後就能鬆懈! 可別以為男性女乳症治療後就可以大吃大喝,不顧身形體重,雖然機率極低,但男性女乳症也是可能存有復發的風險的。李存昌醫師指出,根據三軍總醫院50年來的統計資料,男性女乳症僅有2%的復發率,且多與體重增長有關。因此建議患者術後還是要保持正常飲食、生活習慣,不要治療後又猛吃高油脂食物,讓男性女乳症再找上門囉! 想要遠離壓力型掉髮或休止期的落髮,朱冠州醫師建議,平日要適度放鬆心情、保持作息規律,避免處於長期緊繃壓力的狀態。缺血性貧血也是引起休止期落髮的原因之一,注重健康飲食,維持營養均衡,對於毛髮保健具有舉足輕重的助益。 諮詢醫師:李存昌醫師 學經歷: 心湛美學診所院長 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醫師 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整形外科主任 萬芳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維格醫美診所整形外科醫師 越美學診所整形外科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雕塑療程進階說明書】抽脂手術前必看!體雕塑身要慎選 影片|變身肌肉猛男!體雕新趨勢讓你擁有大肌肌!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1.12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去去雙下巴走!消脂針可以瘦哪裡?醫師提醒「這一點」一定要注意! 中秋節我家住海編吃太多月餅跟烤肉了,雙下巴快跟荒野女巫一樣了,海編還是個少女呢~才不要有這麼多下巴,根據海編多年爬文經驗,結合網友疑問,邀請了邱愛婷醫師來為我們講解消脂針的療程啦~各位ME粉們,讓我們一起變美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19 肥胖是因為脂肪過多? 01:06 消脂針是什麼? 01:50 非侵入性體雕與消脂針的差異? 02:56 消脂針可以搭配其他療程使用嗎? 03:15 用消脂針瘦下巴,下巴會復胖嗎?需要做什麼維持? 04:13 打完消脂針多久之後會有成效? 05:07 哪些人不適合做消脂針? 05:26 施打消脂針注意事項 07:07 醫師貼心小提醒 諮詢醫師:邱愛婷醫師 學經歷: 君綺診所微整美型醫師 君綺診所台中館院長 瑞絲朗True Lift講師 微晶瓷原廠認證醫師 舒顏萃原廠認證醫師 美國極限音波認證醫師 海芙音波原廠認證醫師 亞洲抗老美容醫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文章|冰與火好難選?冷凍減脂、雷射減脂到底有什麼差別? 影片|免侵入減脂全攻略!想脫魯就先來減脂瘦一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0.04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男生胸部大卻不是胸肌?男性女乳症背後的真相,帶你揮別自卑! 不少男性在穿著材質較輕薄的衣服時,特別容易有激凸的窘境,或是胸部隆起的程度看起來格外明顯,民眾往往誤會只是肥胖產生的,其實這些都有可能是「男性女乳症」造成的困擾。美醫誌請到專業醫師來詳細介紹其成因和治療方式,讓有這方面困擾的民眾都能夠勇於求診,從此擺脫自卑苦惱。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19 什麼是男性女乳症? 00:36 男性女乳症的原理 01:13 男性女乳症等級分類 02:00 有哪些治療方式? 03:50 一問醫答Q&A 06:42 給男性女乳症患者的建議 諮詢醫師:李存昌醫師 學經歷: 心湛美學診所院長 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醫師 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整形外科主任 萬芳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維格醫美診所整形外科醫師 越美學診所整形外科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雕塑療程進階說明書】抽脂手術前必看!體雕塑身要慎選 影片|變身肌肉猛男!體雕新趨勢讓你擁有大肌肌!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9.27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疫情期間民眾除了待在家中防疫,身材也難免在缺少運動走跳的情況下開始走樣,既然不能出國玩,那就把錢省下來投資在自己身上囉!抽脂體雕自然成為了雕塑身材線條的救星,但是抽脂可不單單只是把脂肪抽出體外這麼簡單,還可以分為侵入式的手術和非侵入式的療程,針對不同的部位和需求,也都有適合的抽脂方式。你還認為抽脂等於減肥嗎?跟著進階版的雕塑療程說明書一起,了解怎麼瘦得漂亮吧! 不想讓皮下脂肪在不受歡迎的地方群聚!抽脂手術成救星 人體的脂肪可以分為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內臟脂肪顧名思義就是指位於內臟周圍的脂肪,而皮下脂肪則是位於皮膚下方、肌肉上方的位置,抽脂手術適用的就是皮下脂肪。皮下脂肪比起內臟脂肪更容易囤積,一般來說可以簡單的用「手感」來測試,也就是捏膚測試(Pinch Test),例如腹部脂肪外觀像游泳圈一樣疊了很多圈,可以輕易的捏起來,厚度達到2公分以上,那麼就是適合做抽脂手術的部位了。 很多人會誤以為抽脂就是減肥的捷徑,其實更貼切的來說,抽脂應屬於「雕塑體態」的一種方式,抽脂雖然是抽出脂肪細胞,但目的是在於讓脂肪變得更加緊實,雕塑光靠飲食控制、運動健身難以瘦下來部位,所以對於體重過重者而言,抽脂的效果反而不大,甚至需要先減輕體重後,再做抽脂較為妥當,建議BMI小於30者,抽脂手術的效果才較為理想。此外,抽脂手術後不代表能夠暴飲暴食,不再忌口,仍須保持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才能夠保持完美身形,避免復胖。 抽脂手術到底差在哪?進階說明書一次教給你 抽脂可以從施作方式概分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若民眾想一次消除較多脂肪,或想利用抽脂進行自體脂肪填補,可以選擇侵入式的抽脂手術;若民眾想消除局部脂肪,或本身有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則選擇非侵入式手術較為安全,但無論抽脂方式為何,術前都還是需要與醫師詳細溝通、評估後才能施行。 侵入式抽脂手術大致可分為傳統抽脂、水刀抽脂、超音波抽脂,不過侵入式手術和非侵入式療程也可以搭配結合,來達到更好的效果。 ● 傳統抽脂 將抽脂管深入皮下脂肪層,儀器會提供負壓將脂肪抽吸出來,達到消除脂肪的效果,但缺點是在抽取淺層脂肪時,容易破壞腹壁血管、神經和結締組織,所以較適合抽取深層脂肪。市面上也有結合傳統抽脂和其他抽脂方式的複合式抽脂,也就是利用傳統抽脂的優點,在抽取深層脂肪後,搭配超音波抽脂或雷射溶脂,把剩餘的脂肪和細微的部位再抽乾淨,雕塑出更精緻的線條。 ● 水刀抽脂 水刀抽脂是利用水的作用力來清除脂肪,透過打水內管前端的扇形霧狀水柱,可以切換多段水力變化,溫和的沖刷、剝離脂肪,並用負壓將脂肪抽吸出來。因為是利用水力去擊碎脂肪組織,所以比起傳統抽脂的刮除方式和強力負壓,水刀抽脂可以降低對組織、血管和神經的傷害,術後的疼痛感較低、瘀青較少,消腫也較快。 ● 超音波抽脂 提到抽脂會常聽到的「威塑」,便是運用超音波方式抽脂的技術。超音波抽脂是利用超音波的高頻共振,徹底破壞固態的脂肪組織,乳化成液態脂肪後再抽吸出來,手術過程可以降低對身體的傷害,相比起傳統抽脂,適合用來處理結締纖維組織較多的淺層脂肪,達到雕塑線條的效果。除此之外,超音波抽脂抽取出來的脂肪,因為脂肪細胞本身受到的破壞不多,所以也很適合用來做自體脂肪填補,移植後存活率較高。 ➦ 想看更詳細的介紹嗎?侵入式減脂影片,還有包含抽脂手術過程全都錄!看完秒變抽脂達人! 影片連結:剖析抽脂原理 醫師帶你了解抽脂手術過程 脂肪細胞怕冷又怕熱?非侵入式療程抓準弱點來減脂 非侵入式療程的類型多元,技術也日新月異,大略可分為冷凍減脂、雷射溶脂、電波減脂、消脂針注射: ● 冷凍減脂 因為人體脂肪組織中的三酸甘油酯,容易被低溫破壞,所以這項原理被應用在消除脂肪上,就能夠進行局部減脂療程。冷凍減脂適合負壓能夠吸起的脂肪層,也就是較厚實、面積大的脂肪,例如大腿、腹部等處。過程儀器會透過探頭,將腹部施作處的熱量吸出來降溫,脂肪降溫後便會形成微結晶,自然的凋亡後就會隨著新陳代謝排出體外,也就完成讓細胞自然死亡的排除方式了。 ● 雷射溶脂 雷射溶脂是利用雷射的熱能去破壞脂肪,由於脂肪細胞沒有辦法忍受高溫,在細胞壞死凋亡後,同冷凍減脂一樣會隨新陳代謝排出體外,使其自然死亡。但雷射溶脂與冷凍減脂最大的差異在於,冷凍減脂要改善的部位,需要能夠用負壓抽吸才有辦法作用,所以較適合大面積的範圍,而雷射溶脂則適合修飾一些如手臂、後腰、下腹部等細節處。除此之外,雷射溶脂的另一特點在於,雷射能量可以刺激皮膚的膠原蛋白增生,改善抽脂後皮膚鬆弛的情況,使施作部位更加緊緻。 ● 電波減脂 電波減脂又稱為隔空減脂,是運用高頻電磁場的方式,針對缺乏水份的脂肪組織來提高溫度,隔空加熱深層組織,用高溫來破壞脂肪細胞,讓細胞壞死凋亡,並透過新陳代謝排出體外。電波減脂因為是採用電磁場加熱,所以也可以運用在較大的治療範圍上,例如腹部、大腿、後臀、後腰等部位。 ● 消脂針注射 目前台灣通過消脂針合法的適應症,是其他非侵入式療程難以改善的下巴部位。消脂針的內容物主要是細胞溶解藥物「去氧膽酸」(Deoxycholic acid),去氧膽酸可以破壞細胞膜,使脂肪細胞溶解後再代謝掉。注射完消脂針會有幾天的腫脹感,大約需要1~2週的代謝時間。 非侵入式抽脂大多都無法一次改善,需要多次漸進式的療程,才能有顯著效果,民眾需要先對療程有基本認知,才能避免期望落差。此外需要留意的是,因為非侵入式療程都是透過新陳代謝,將凋亡的脂肪細胞排出體外,所以不適合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代謝困難者,以免壞死的脂肪長期堆積在體內,術前需要與醫師詳細溝通,並主動向醫師告知自身病史,以利醫師評估。 ➦ 想看更詳細的介紹嗎?非侵入減脂專題影片,3位醫師詳細介紹給你聽! 影片連結:免侵入減脂全攻略!想脫魯就先來減脂瘦一波 現今抽脂方式多元,抽脂的安全性已大幅提升,但醫師的專業技術仍然是成功的關鍵,民眾術前須慎選專業醫師,衛福部醫策會也有公佈通過「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的院所名單,可以先上網查詢,才能保障自身權益。 延伸閱讀 影片|抽脂是否等於變瘦?身材雕塑與減肥大有不同! 影片|非侵入式抽脂VS侵入式抽脂 到底哪種方式好?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12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全台疫情雖然已進入微解封階段,但為了防止疫情傳播,多數民眾仍然選擇待在家中,減少出門群聚的機會,但疫情期間長期宅在家裡,不僅較難兼顧飲食均衡,生活作息混亂,甚至長期下來還忽略運動、曬太陽,養成許多不良習慣。可別讓疫情影響了你的身心健康,趁早戒除這些NG行為,讓營養師教你建立正確的日常觀念,一起安然度過疫情危機吧! 防疫期間長期宅在家,你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呢?不是餐餐仰賴美食外送,就是天天窩在冷氣房中,與陽光接觸的機會也變少了,更別提體重還直線上升,就連上一次運動都不記得是什麼時候了?其實居家防疫期間正是調整飲食習慣的好時機,平常也不應忘記運動及日曬的重要性,王若昱營養師指出4項常見的居家防疫壞習慣,不妨審視自己是否該多加留意。 居家防疫壞習慣1:飲食不均衡 防疫期間民眾經常透過美食外送解決三餐,但外食通常都是以大量澱粉、高油烹調肉類為主,或是使用炸物或加工製品(如火腿、臘腸等),較少蔬菜、水果及乳品類,不僅較難顧及均衡飲食,重口味的調味方式,也讓民眾無法了解食材新鮮度。若選購外食時不注重營養、多元,攝取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會容易不足。 除了均衡飲食外,很多民眾容易忽略烹調時使用的「油」對健康造成的影響,王若昱營養師指出,油脂是屬於三大營養素之一,身體的慢性發炎跟烹調時使用的油品也是息息相關。平常身體發炎的狀態,除了傷口紅腫疼痛的急性發炎,其實也有所謂的「慢性發炎」。這是由於免疫系統在碰到如病毒、細菌等外來物入侵時,會啟動免疫發炎反應保護身體,但如果發炎反應長期持續,對身體健康反而會有危害,包括疲倦、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甚至糖尿病、心臟疾病、關節炎等,都與慢性發炎有關。 很多民眾都會選擇服用止痛藥來緩解慢性發炎造成的不適,卻只是治標不治本,建議還是要從飲食習慣上的根本改善。王若昱營養師表示,若要預防慢性發炎疾病,平時要留意攝取人體必需脂肪酸「Omega-6」和「Omega-3」的比例,建議攝取比例3~5:1,Omega-3的脂肪來源主要是深海魚類及堅果類,這些都是一般外食較為缺乏的,外食較多食物使用Omega-6的油脂烹調,例如大豆沙拉油、葵花油、玉米油等,所以常吃外食的人才會因為Omega-6攝取過多,Omega-6:Omega-3比例失衡至20:1,造成長期慢性發炎。 食物的「烹調方式」也很重要,王若昱營養師建議,盡量選擇蒸、煮、烤、燉、滷、涼拌等低油烹調方式,避免油炸、三杯、糖醋、蜜汁、勾芡羹類等高油烹調,而且後者大部分屬於重口味的料理方式,對身體健康也是一大負擔。 另外提醒民眾要少喝飽含熱量和糖份的大地雷「含糖手搖飲料」,根據國健署調查,含糖飲料是國人攝取精緻糖的最大來源,尤其夏天更是難擋手搖飲料的誘惑,不過食藥署規定自110年1月起,所有的手搖飲料都必須標示「總糖量」和「總熱量」,在選購飲料時不妨多看幾眼,控制一下自己的口腹之慾。 居家防疫壞習慣2:長時間久坐不運動 防疫期間長期久坐、缺乏運動的居家生活型態,容易造成肌肉流失,並增加肥胖、慢性病的發生機率。王若昱營養師表示,居家上班期間可以嘗試「站著」使用電腦,或是每30分鐘就起身走一走,避免久坐。即使在室內,也可以透過運動來活絡身體,例如居家有氧運動、啞鈴、彈力帶等,或利用現有的安全設備,包括桌椅、牆壁等做伸展運動,不僅幫助延緩肌肉流失,也可以緩解久坐產生的腰背痠痛。 雖然目前疫情警戒已「微解封」,政府也開放健身房和運動場館供民眾使用,但運動時仍然要記得遵守防疫準則,不想外出運動者,也可以在家搭配網路上有氧運動或肌耐力訓練的影片,讓自己跟著活動筋骨,維持身心健康,但仍要記得運動不要過量,過程也要做足防護,慎防受傷。 居家防疫壞習慣3:缺乏陽光日曬 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了許多民眾的生活型態,幾乎足不出戶的生活模式,可能讓許多民眾身體的維生素D含量不足。根據國民營養調查顯示,維生素D是國人攝取容易不足的營養素,雖然疫情前我們還是可以經由日曬來補充維生素D,但在居家防疫期間,維生素 D的重要性卻經常被忽略。由於人體有部份維生素D是透過日照獲得,因此王若昱營養師提醒,家中或工作場所中若有陽台者,白天不妨避開日正當中的時間,在早上9點~10點或下午3點~4點時走出冷氣房,出來曬一下約10~15分鐘的太陽。 維生素D也可以透過飲食補充,如富含油脂的魚類、魚肝油、肝臟、蛋黃、強化維生素D的乳製品、曬過太陽的香菇、木耳等蕈菇類。除此之外,也有人會選擇以營養品來補充維生素D,但服用前務必要注意每日劑量,建議與了解自身身體狀況的營養師或醫療人員討論建議攝取劑量,過量補充維生素D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多吃無益。 居家防疫壞習慣4:過度焦慮無法放鬆 新冠肺炎疫情未退,確診數不斷起起伏伏,變種病毒又來勢洶洶,許多人防疫期間難免會感到焦慮,或是因為工作受到影響而心情沮喪。王若昱營養師指出,疫情雖然大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也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必每天長時間持續接收疫情新聞,聊天的內容也不要集中在討論疫情,這樣只會讓焦慮指數越來越高,增加無謂的恐慌,甚至影響睡眠,導致生活能力下降。 近期居家「療癒風」正盛,種植植物可以綠化環境,飼養寵物也可以為生活增加不少樂趣,都是許多民眾調劑生活的選擇。王若昱營養師建議,園藝培育或陪伴寵物,都可以舒緩心情,每一個過程都是值得期待、充滿喜悅的,透過這些活動將注意力從疫情上轉移,不再掛心疫情期間的焦躁不安,對紓解情緒也很有幫助。 台灣人首次經歷如此漫長的居家防疫,難免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些壞習慣,或在疫情壓力下逐漸迷失,不曉得該如何找回自己的步調,其實除了養成正確的防疫觀念外,也別忽略了注重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均衡飲食、多運動,偶爾曬曬太陽,培養園藝興趣,或找時間陪伴家中的毛小孩。疫情之下,我們應該加強的是自我的韌性,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可別太放縱自己,反倒被疫情擊垮了。 諮詢營養師:王若昱營養師 學經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 曾任亞東醫學中心 營養師 曾任營養品研發 顧問營養師 現職健康體重管理 營養師 現職居家長照與社區演講 營養師 現職台灣健康體重管理促進會 合作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影片|你不胖,只是假胯寬!3分鐘改善久坐臃腫下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30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肌少症不只是肌肉量減少,還包含肌力減退和活動表現變差,是老年失能的兇手之一,並時常伴隨著骨質疏鬆、代謝異常、認知功能障礙等症狀,除了好發於年長者身上,近年來也發現肌少症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因為現代人時常久坐不動、飲食不均衡等不良習慣,導致肥胖、肌肉量過低、肌力不足。肌肉量不足不僅會造成行走緩慢,連帶增加骨折、糖尿病、憂鬱及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你也擔心自己患有肌少症嗎?讓醫師告訴你肌少症的檢測方式,還有如何透過運動、飲食預防及改善肌少症! 肌肉量變少就是患有肌少症?肌少症定義要知道 「肌少症」從字面上理解為肌肉量變少,但單純的肌肉量變少不等於罹患肌少症,復健科醫師程朝暐表示,肌少症的診斷標準包含肌肉質量減少、肌力減弱或行動能力變差。其中,肌少症又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以下分別說明: 一、原發性肌少症 原發性肌少症是指找不到特定原因,僅因年紀老化造成肌肉流失、肌力下降。一般人的肌肉量在三十歲之後會隨著年紀增加而逐年下降,且超過60歲以後肌肉的減少速度會劇增,成為肌少症的高風險族群。 二、次發性肌少症 是由特定因子所引起的,就稱為次發性肌少症,原因包含: 1.活動力下降:像是長期臥床、久坐或是失能者,因為活動量大幅減少,能量耗損較低,容易使肌肉流失。 2. 其他疾病:包括器官衰竭、發炎性疾病、癌症、內份泌系統疾病。慢性疾病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態,造成體內許多促發炎激素濃度上升,這些激素會活化身體分解蛋白質的反應,導致肌肉流失。 3.營養攝取不足:有挑食、腸胃吸收不良、厭食症的患者因為體內的營養供給不足,生成肌肉的效率也會跟著降低,提高肌少症的風險。 肌少症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很多人以為「肌少症」只會出現在長者身上,確實根據研究統計,60歲以上的老人約有10%左右患有肌少症,但也發現肌少症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因為現代人長時間工作久坐、運動量不足的情況下,肌肉的使用量降低就容易流失,而且肌肉質量變少、力氣變小之後,可能走一點路就覺得累,讓人愈來愈不想動,加快肌肉流失的速度。 「肌少症」與「骨質疏鬆」息息相關,都源自於缺少運動 運動除了可以刺激骨骼肌分泌出一種「肌肉激素(myokine)」的訊息物質,幫助肌肉生成之外,也會讓骨骼為了抵抗外來的重量刺激,促使骨質生長因子變活躍,進而產生新的骨質,提升骨頭的密度。當身體的活動量下降,身體肌肉受的刺激太少,肌肉會漸漸萎縮,骨質也會變疏鬆。 另外,荷爾蒙也會影響肌肉質量與骨質的生長。隨著身體老化,體內分泌的生長激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濃度會下降,蛋白質合成的速度比不上被分解的速度,人體的造骨細胞效率也會變低,導致骨質增生的能力變差,就會增加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的機率。 肥胖容易造成肌肉流失,也是肌少症的潛在危險群 一般人認為體形瘦弱的人比較容易產生肌肉量少的情形,其實不然,過胖和體重過重者也可能有「肌少性肥胖症」。程朝暐醫師特別強調,肌肉質量的多寡並非從體型上可以判斷出來,通常肥胖者可能看起來手臂粗,但裡面肌肉含量不高。若運動量不足或隨著年紀增長,都有可能發生肌肉量不足與肌力減弱的現象。另一方面,當腹部堆積過多的脂肪,會釋放許多發炎物質導致胰島素敏感度下降,使得身體更傾向分解蛋白質,增加肌少症發生的風險。 肌少症不只會有肌肉流失的問題,還會有骨折、糖尿病、吞嚥困難的症狀發生 肌少症患者因為下肢功能較差、平衡能力不佳而容易跌倒,若同時罹患骨質疏鬆症,更面臨骨折的高風險。另外,肌肉量下降後,體內胰島素的感受性會變低,便無法有效地降低血糖,進而引發體內代謝異常,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會提高。也會影響口咽喉部的肌肉群,導致吞嚥障礙,在臨床上也有發現,肌少症患者還會有憂鬱與認知功能障礙等問題。 小腿圍可以測出是否患有肌少症?五種檢測方法告訴你 目前肌少症的篩檢方法有5種,這裡告訴你五種篩檢的方法分別是小腿測量法、SARC-F問卷、握力量測、體能表現與肌肉質量測量,除了肌肉質量測量需要借助醫院的儀器之外,其他的判斷方式民眾都可以在家進行,以下分別說明: 一、小腿檢測 1.手指測量法:將雙手的食指與姆指圈成一個圓,接著放在小腿最粗的地方,如果圈不起來,表示肌少症的風險較低;若圈起來還有空隙,就可能罹患肌少症。 2.皮尺測量法:將小腿部分的衣物除去,雙腳著地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使大腿與小腿呈90度,將皮尺環繞小腿最寬的部分,肌少症的標準為男生的小腿圍<34公分、女生的小腿圍<33公分。 二、SARC-F問卷 問卷如下,裡面總共有5個問題,若分數加總起來達4分以上表示可能患有肌少症。 若民眾做完上面兩項測驗(小腿檢測、SARC-F問卷)後,測驗結果不合格,則需進一步評估肌肉力量及體能表現,檢測方式如下: 三、握力量測 利用握力器測量手部握力以判別肌肉強度。肌少症的評斷標準為男生的握力<28Kg,女生的握力<18Kg。 四、體能表現 體能方面有三種測驗方式: 1.手不扶椅子的情況下,做五次起立、坐下,花費時間若≥12秒,即不合格。 2.起身行走到3公尺遠處,轉身步行回來的時間≥20秒,即不合格。 3.步行400公尺花費的時間大於6分鐘,或是無法完成者,即不合格。 上述兩種測驗方式(握力量測、體能表現)若有符合其中一種,建議從運動及飲食方面著手,改善肌肉的機能。若要做進一步的詳細檢測,可以至醫療院所檢查肌肉質量,檢測標準如下: 五、肌肉質量測量 肌肉質量檢測需要藉由醫院的精密儀器,可以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或生物電阻測量分析(BIA),評估身體的肌肉量多寡。 1.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測標準:男性<7.0 kg/m2、女性<5.4 kg/m2,即為肌肉質量不足。 2.生物電阻測量分析檢測標準:男性<7.0 kg/m2、女性<5.7 kg/m2,即為肌肉質量不足。 想要預防及對抗肌少症,抗阻力訓練搭配飲食才是根本之道 肌少症是一個有機會改善及預防的疾病,在平時可以透過抗阻力運動和營養補充做起。抗阻力運動可以改變荷爾蒙分泌,影響神經肌肉系統的活躍程度,也會促進體內蛋白質合成,讓肌肉的質量變多、肌力變大。 程朝暐醫師特別說明,抗阻力運動就是重量訓練,是利用阻力進行肌肉鍛鍊,增加肌肉收縮及延展的張力。但一般的跑步、騎腳踏車、游泳、健走與散步的外在阻力太低,屬於耐力訓練,所以雖然可以有效增加心肺耐力,但對於增生肌肉並沒有太大的幫助。想要刺激肌肉生成,除了可以到健身房做重量訓練之外,在家也可以藉由啞鈴,彈力帶或是自身的體重進行訓練,這邊提供兩種簡單的抗阻力運動,讓你在家也能輕鬆做運動: 一、坐姿抬腿 1.坐在地上腳伸直,挺胸,背打直,肩胛稍微後收。 2.雙手撐在地板上,握拳或手掌心打開朝下都可以。 3.一隻腳腳尖朝上,抬起腳,高過地版一個拳頭的高度,然後腳向側邊打開,再放下來,想像自己的腳寫一個「ㄇ」字型。接著再抬起,向內側收回,再放下到起始位置。過程中膝蓋都打直,背也打直。一組做十下,雙腳交換輪流做,做三組。 4.做的過程當中,會覺得大腿前側非常用力。可以有效訓練到我們的股四頭肌。 圖片來源:程朝暐醫師 提供 (動作示範:健身教練郭明信) 二、橋式 1.躺著,雙手置於身體兩側,掌心朝下。膝蓋彎曲腳踩地,雙腳腳跟約在膝蓋下方。腳尖稍微朝外一些些,膝蓋稍微朝外打開一點點。上半身維持好挺胸、脊柱中立的位置。 2. 吸氣,核心收緊,肚子夾緊。吐氣,屁股向上抬起,讓身體變成一直線。注意不要把下背往上推,只要做出夾臀、髖伸展的動作就好。停留三秒,再慢慢將臀部放下來。一組做十下,做三組。 3.如果覺得強度太低,我們可以改做單腳的橋式。將雙腳併攏,一隻腳先抬起在髖關節彎曲90度的位置,再做抬臀的動作。 4.做的過程中,會感受到屁股位置出力。可以有效訓練到我們的臀肌。 圖片來源:程朝暐醫師 提供 (動作示範:健身教練郭明信) 圖片來源:程朝暐醫師 提供 (動作示範:健身教練郭明信) 營養方面建議每天補充1.2g/Kg的蛋白質,以50Kg的人來說,就是每天補充60g的蛋白質,蛋白質可以從蛋、豆、魚、肉類中攝取,慢性腎臟病的患者,因為必須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量,建議與醫師討論。此外,維生素D也可以幫助肌肉的合成,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鮭魚、鯖魚、鮪魚、沙丁魚、黑木耳、乾香菇、乳製品等。還有記得攝取足夠的熱量,若身體能量不夠時,會自行分解肌肉來產生能量,使肌肉量下降。 要特別注意的是,若只補充營養卻沒有做抗阻力運動,肌肉生成的效果並不大,所以運動和飲食要雙管齊下才能留住肌肉喔! 諮詢醫師:程朝暐醫師 現職: 博勝復健科診所醫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台北醫學大學復健科住院醫師 博勝復健科診所醫師 泰元復健科診所醫師 義大醫院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滑鼠用久了也會有「媽媽手」?姿勢不正成慢性肌腱炎最大殺手 影片|你不胖,只是假胯寬!3分鐘改善久坐臃腫下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3
文、圖/翁嘉妤 摘要 「凍甲」是甲溝炎的俗稱,又稱為嵌甲、指溝炎、甲床炎,好發族群其實很多,但錯誤處理也不少,患者經常會為了減緩不適,將指甲越剪越短,或尋求坊間美容師、美甲師來修剪,但不當處理可能讓之後新長出來的指甲更彎曲,更容易嵌進周圍的皮膚,反而造成慢性甲溝炎,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小小一片指甲雖然不起眼,一旦痛起來卻宛如「滿清十大酷刑」,讓人難以忍受。如果指甲周圍經常有疼痛、流血的情況,或是指甲已經明顯插入旁邊皮肉時,就可能是凍甲的症狀。凍甲最常出現在足部兩邊的大拇指上,但是其他指頭也有可能發生,甚至也有所謂的「手指凍甲」,不過臨床案例還是多以雙腳大拇指的凍甲最為常見。 指甲剪不好,凍甲來報到?肥胖竟然也是凍甲禍首? 凍甲的成因可大略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特徵如下: 先天性凍甲 甲片較寬:甲片過於寬大,所以容易插入甲肉內 甲片較薄:甲片太薄,容易受到壓迫而插入甲肉 常流腳汗:腳汗嚴重會讓腳趾經常處於潮濕環境,指甲容易變軟而插入甲肉 趾骨異常:由於趾骨過寬造成指甲易捲曲 皮膚科醫師陳逸懃指出,先天性的患者小時候可能就曾有凍甲症狀,由於這類族群穿鞋時較易壓迫到足部指甲,因此指甲容易插到皮肉裡面,自然就會造成凍甲。民眾可以將一般指甲想像成是較厚實的木片,而先天性凍甲患者的指甲則是細薄的刀片,在長期摩擦下,後者指甲就容易嵌到旁邊的皮肉,產生腫脹發炎、疼痛,更進一步還可能影響甲摺的生長,讓整個肥肉包覆住甲面,嚴重者指頭也會因此變形,不可輕忽。 後天性凍甲 受傷:長時間走路摩擦,或是跌倒受傷 肥胖:除了過重以外,包括會讓肢體腫脹的疾病、懷孕等都會壓迫到腳趾 指甲感染:灰指甲 鞋子不合腳:鞋、襪太緊造成的壓迫 不正確足部使力:走路姿勢不正確 修剪指甲方式錯誤:深挖深剪,將指甲剪太短 凍甲的後天成因,陳逸懃醫師表示,不當修剪指甲是最常見的情況,很多人在修剪指甲時,會一直往兩側「深挖」,但失去側邊的指甲保護,會讓下方的甲肉往上包覆,反而會讓之後指甲長出來時更容易嵌入,刺進周圍的皮膚,形成所謂的「捲甲」。其實正確的修剪方式,是沿著指甲長出來的地方平行修剪,不需要剪得過深,或往兩側做過多修飾,剪完後可以利用銼刀將兩側邊緣搓鈍即可。 肥胖其實也是造成凍甲的原因,陳逸懃醫師指出,行走時足部大拇指會承受身體一半的重量,所以如果體重過重者,指甲邊緣易受到壓迫,會就會形成凍甲。如果本身有一些肢體腫脹的疾病,例如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病、甲狀腺異常,或是因懷孕而水腫等情況,可能也會連帶有凍甲的問題。 找美甲師修剪指甲?當心陷入凍甲的惡性循環 許多凍甲患者在感到不適時,會選擇去美甲沙龍修指甲,但為了減緩疼痛而將指甲修得更短更小,只會讓凍甲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變得反覆發作,經常要再去店裡修剪,無法根治凍甲問題。 陳逸懃醫師指出,若是相當輕微的凍甲,利用美甲貼片的確是可以稍微改善彎曲情況,不過一般來說美甲師是無法根治凍甲的,且凍甲患者不僅會有指甲彎曲的困擾,還可能有一些前置作業要處理,例如指甲內嵌插進肉裡、發炎、腫脹等問題,需要打麻藥、做清創,此外患者除了凍甲外,可能也有合併其他如灰指甲、厚甲等狀況,需要經過醫師評估後做治療,這些都是坊間美甲沙龍無法做到的處置。雖然凍甲並不是什麼嚴重的病症,但痛起來可是會影響到生活品質,建議還是要找專業醫師治療,早日擺脫凍甲人生。 凍甲治療不用再「拔指甲」!擺脫疼痛不是夢想 凍甲也是有分「等級」的,目前普遍使用的分類方式,是以美國外科醫師Carl J Heifetz提出的Heifetz分級為主,可依嚴重程度分為三級: 第一期:輕度發炎(Stage I:Inflammatory Stage) 輕微發炎,走路久了局部開始有紅、腫、痛的症狀,但休息一下後疼痛感又消失了,許多穿高跟鞋的女性會有這種困擾,如果放任不管的話,慢慢的情況可能就會變得更嚴重。 第二期:中度發炎(Stage II:Abscess Stage) 周邊的皮膚組織受到感染,變成急性發炎,傷口紅腫,伴隨化膿感染或有組織液滲出。 第三期:重度發炎(Stage III:Granulation Stage) 長期以來變成慢性發炎,有肉芽組織增生,指甲旁的肉肥厚增生,包覆住指甲,影響走路和活動。 治療凍甲需要視情況來做評估,根據發炎程度、左右腳、內外側的不同,對應的方式其實也會有所差異,不過想要指甲不再彎曲內嵌,可不能光是盼望指甲能自行「找回」生長方向。陳逸懃醫師表示,治療凍甲就像是牙齒矯正,已經歪掉的牙齒不可能再恢復正常排列,指甲也是同理,如果想要指甲恢復正常捲度,就需要透過外力來導正。 長肉芽的指甲,經5個月的矯正治療後,肉芽已被清除,指甲也被拉寬 照片來源:陳逸懃醫師提供 許多人對凍甲治療感到卻步的原因,就是認為「指甲手術」是宛如酷刑般的疼痛,陳逸懃醫師解釋,有些外科醫師會拔除整片指甲來處理凍甲,但是這種做法的復發率非常高,拔完後仍有7成的機率指甲會彎曲,手術方式也會破壞指甲的生長母細胞,讓新生的指甲容易變形,因此目前較進步的甲床重建手術,是僅去除指甲側邊0.1~0.2公分插進肉裡的部份,並破壞指甲生長點,使得會嵌入甲肉的指甲不再生長,永久的讓甲床變窄。術後需要照顧傷口,包括定時換藥、不要讓傷口碰水,恢復期約1個月。 甲床重建手術雖然減輕了傳統方式漫長恢復期的負擔,但術前的評估相當重要。急性與慢性發炎的凍甲,在治療方式及費用上也會有所差異,醫師必須參考Heifetz分級來判斷患者凍甲的嚴重程度,在控制住發炎、穩定狀況後,再接續進行矯正療程,因此術前需要和醫師詳細溝通,並主動告知醫師自身病史、生活習慣等,讓醫師根據患者的情況來提供適當建議。 甲床重建手術治療照 照片來源:陳逸懃醫師提供 凍甲患者選擇更多元,手術、矯正器優缺點比一比! 除了甲床重建手術外,凍甲患者也可以配戴矯正器治療,目前矯正器的發展已逐漸進步,過去許多只能選擇手術的患者,現在也能夠使用矯正器來改善凍甲。陳逸懃醫師表示,矯正器的優點是沒有傷口,因此可以正常碰水、運動,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但缺點在於相比起手術,矯正的治療時間較長,療程大約需要半年,嚴重者甚至需要配戴更久才能有效果。 照片來源:原廠提供 因為指甲是活的,所以使用矯正器治療並非一次就能到位,隨著指甲的生長,矯正器的位置也會跟著往前,因此每隔約1~2個月就必須回診做調整,治療費用也會因為調整次數而有所差異,較輕微的狀況可能1~2次調整就能改善,較嚴重的就需要3~6次以上,會因為個案的情況不同而異。需要注意的是,配戴矯正器需要有耐心,千萬不可以中途放棄,否則容易讓凍甲再次復發。 嚴重凍甲的患者,矯正前指甲非常厚非常卷,經配戴矯正器治療6個月後,指甲拉平,變得也比較薄 照片來源:陳逸懃醫師提供 凍甲治療並只是單純改善指甲彎曲、控制發炎,陳逸懃醫師指出,無論是採用侵入式手術,還是非侵入式的矯正器治療,術前醫師都會與患者溝通,了解形成凍甲的成因,讓患者避免會造成凍甲的生活習慣。例如若患者凍甲是因為肥胖而造成的,就要進行體重控制,若患者修剪指甲的方式錯誤,則必須從修剪指甲的觀念來導正,如此一來才能夠降低復發機率。 別再虐待你的腳!從根除不良習慣開始,擺脫凍甲困擾 腳是支撐身體重要的根基,所以可別為了美觀而委屈了你的雙足。東方人的腳型比起西方人較為短小,腳掌寬大且略肥厚,腳趾也偏短肥,後跟弧度較平順圓滑;西方人的腳型則是較為修長,腳掌瘦扁,腳趾細長,後跟弧度較大且突出,兩者其實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差異。陳逸懃醫師表示,慎選鞋子非常重要,有些鞋款不一定適合台灣人的腳型,例如歐美時尚常見的尖頭鞋,就不適合肉肉腳的族群,皮鞋材質如果過硬,也較容易有凍甲問題,所以選購時包括鞋型、材質都要注意。 由於每個人的腳型都有些許不同,所以買鞋子的時候一定要試穿,除了鞋型要好走舒適、材質要透氣外,也要注意楦頭是否則足夠寬鬆,以免壓迫腳趾,如果脫鞋後看到皮膚泛紅,就表示鞋子太緊了,不適合長期穿著。 綜觀引發凍甲的成因,從鞋子、體型、剪指甲的生活習慣等都有影響,因此當凍甲發作時,不應單純將指甲剪短來避免疼痛,如此短暫的緩解,只會造成指甲長出後又會再次插入皮肉的反覆循環,也讓腳趾不斷的受傷,建議應及時就醫尋求專業協助,與醫師共同找出發病的原因,讓自己的雙腳能夠喘息,真正從凍甲地獄中獲得解脫。 諮詢醫師:陳逸懃醫師 現職: 辰星皮膚專科診所 皮膚專科醫師 學經歷: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淡水馬偕紀念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 台大醫院病理科住院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甲肉一直往後退怎麼辦?修護指甲,指甲健康要先顧 文章|焦慮摳皮想抓癢?「皮膚搔抓症」讓你忽視了皮膚痛苦的哀鳴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3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肥胖已成為現代生活的疾病之一,過於精緻的飲食及少量運動就是元兇,整體來說脂肪多會堆積在腰側及臀部、大腿等地方,而且總脂肪和內臟脂肪含量與心臟代謝風險密切相關,但近期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堆積在頸部的脂肪以及雙下巴,也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參考之一,而且風險不亞於堆積在腹部的脂肪,你有雙下巴嗎?那就要好好看看這則報導了! 健康的生活和身體誰都想要,不過會因為個人的壓力和惰性放縱自己,導致身形漸漸地走樣,對於一般人來說,會造成肥胖就是飲食過量及少量運動所導致的,因此常常可見到有些人為了口腹之慾放縱了自己,這些肥胖的脂肪多半都堆積在腹部、腰側、大腿以及臀部的地方,時間累積一久就越難消除了。其實脂肪不只堆積在這些地方,民眾最常忽略的就是下巴和頸部這兩處,這兩處也有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要預防心血管疾病就得先了解脂肪,人體內飽和脂肪來源有二:一是由食物攝取,二是自己合成。當我們攝取的熱量多過消耗的熱量時,多餘熱量會被人體轉換為脂肪的型態儲存起來,當儲存的脂肪過多時,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就會上升至異常值,在這時候肥胖狀態會跟著產生,並誘發體內的發炎現象,使心血管更容易受損。血液與脂肪混合之後就會變成高血脂,高血脂症會導致心臟疾病之外,也與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在傳統上認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多半是跟腹部脂肪、內臟脂肪的堆積相關,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對其他部位脂肪累積及其在臨床上相關性的研究;不過根據西班牙的格拉納達大學(University of Granada)的最近研究,脂肪若是堆積在下巴或是更深層一點的頸部組織,例如肌肉和頸椎之間,會與個人體重的增長或肥胖成正比。也就是說如果你有雙下巴的話,你還有可能再變胖,而且有導致心臟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María José Arias Téllez表示,他們找來了139位的年輕健康成人接受斷層掃描並量化脂肪的分布,其中68%為女性,研究發現,不管身體總脂肪、內臟脂肪多寡,頸部脂肪累積較多者,較容易出現更高的心臟疾病風險。另外研究人員也觀察到,若是要預測心血管疾病和發炎狀態,頸部脂肪被視為和內臟脂肪同樣重要的因素,若是比較男女之間的心血管及發炎狀態,男性更可以看得出來是比較危險的,因為他們的頸部脂肪相對於女性來得多。 而這項研究不僅止於此,專家們更想找出脂肪組織在頸部更深層的地方,病原體是如何運作的,目前只能得知這些頸部脂肪細胞的型態和分子,尚未找到如何運作的關鍵,方法之一可能是透過每天攝取或是消耗的卡路里加以計算和分析,或許未來可以應用在臨床上減少脂肪的堆積,幫助人們有效地避開疾病的糾纏。 想預防疾病上身,就要多關心自己的身體,除了常見的腹部和臀部這些地方,是時候看看一下自己有沒有雙下巴或是頸部肥大的問題,因為脂肪也是會聚集在這裡,一步步侵蝕你的健康狀態。有這方面困擾的人,應該想想自己是否過胖、需要減重,控制好飲食及生活習慣,加強運動鍛鍊體態,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資料來源: 1. Having too much fatty tissue accumulated in the neck increases the chances of suffering heart problem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 Canal UGR 2. Neck adipose tissue accumu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overall and central adiposity, a higher cardiometabolic risk, and a pro-inflammatory profile in young adult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nature.com) 3. Excess fatty tissue accumulated in the neck increases the chances of suffering heart problem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medicalxpress.com) 延伸閱讀 文章|短期服用類固醇,易增心血管風險?!皮膚科、耳鼻喉科最愛用! 影片|你的臉該做正顎還是削骨?臉部整形手術的大改造!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7
文/郭美諺 圖/傅暄閔 摘要 農曆春節,全家人團圓圍爐,或是到親友家走春拜年,大吃大喝百無禁忌,收假後捏捏肚子卻多了一圈,更有人過完年就胖了3到5公斤,「快速瘦身」成了不少人年後的第一要務,但怎麼「健康瘦」很重要,用錯方法可能促成反效果!家庭醫學科醫師王姿允提出四大訣竅,第一消除水腫,第二讓肝臟快速恢復正常代謝能力,第三穩定血糖,第四提升代謝。「蛋白質優先」絕對是瘦身的不二法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維持瘦下來的體重不再只是口號。 多喝水搭配低鈉低鉀蛋白質 水腫速速退去不煩惱 變胖的原因,不外乎作息不正常,通宵熬夜追劇或是打麻將,睡到自然醒後,大吃大喝,酒水不忌口,尤其是高糖、高油、高鹽的三高食物,造成水腫還讓體重快速上升,王姿允醫師透露最關鍵的作法就是水要喝的夠,一天要喝到3000~4000CC以上的水,才能讓腎臟代謝掉體內多餘的鈉離子,其次要補充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建議挑選像是豆腐、豆漿或是雞胸肉等低脂高蛋白的食物,也能快速代謝鹽份,而多吃蔬菜可以獲得鉀離子,想要快速消除水腫,就從低鈉或高鉀飲食做起。 10點就寢肝臟全力代謝 脂肪拜拜不再來 消除水腫後,就是要想辦法讓肝臟快速恢復正常的代謝能力,因為肝臟是代謝三酸甘油脂還有脂肪跟血糖的器官,而能夠讓肝臟休息的飲食,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最好避免肉類或大魚大肉的飽和脂肪,讓肝臟有餘力代謝,那是否多吃水果,不會造成肝臟負擔?王姿允醫師提醒,水果的果糖其實很可怕,由於全身器官只有肝臟負責代謝果糖,因此吃水果後就別再喝含糖飲料或是吃含糖的食物,以免加重肝臟負荷。值得注意的是,三酸甘油脂要形成脂肪,通常需要兩天以上的時間,因此可以利用過年後3到7天的時間早睡早起,排掉過年期間所累積多餘的三酸甘油脂,最好晚上10點就寢,因為晚上11點到凌晨兩點,是肝臟代謝脂肪最好的時間。 早餐攝足高蛋白食物 血糖全天穩定好心情 根據研究發現,高蛋白質食物最能穩定血糖,王姿允醫師建議,年後的飲食營養比例,採取高蛋白低脂低碳的方式,因為蛋白質可以穩定糖質新生,把蛋白質拉高到30~40%,吸收蛋白質最好的時間就是早餐,因此只要在早餐中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就能穩定一整天的血糖。 高蛋白質飲食的好處多多,不只能穩定血糖,也能提升代謝,王姿允醫師進一步解釋,因為蛋白質有食物產熱效應,意即吃的食物含蛋白質比例愈高,代謝的熱量也愈多,保留最多的瘦肉組織,還能穩定得到酮體跟葡萄糖。都說喝水很重要,因為水也能提升代謝,每隔兩小時喝500CC,就能提升30%的代謝。 全民瘋斷食藏風險 飢餓激素恐加速脂肪囤積 減肥靠毅力,更要靠吃對食物,不過現在全民瘋斷食,有168、186還有52斷食,對王姿允醫師來說,都只是變相利用限縮時間來限縮攝取熱量攝取,她提到,若一天內只能攝取1200卡,不管是8小時或是12小時內,結果都是不變,但是使用斷食法則會多一些風險,因為在挨餓狀態時,身體會分泌飢餓激素,讓下一餐進食的食物更快被吸收,飢餓也會造成壓力荷爾蒙,讓腸道菌相對改變熱量吸收的方式,反而加速脂肪囤積,再者,168的限時會容易讓人無形中造成心理壓力,因為8小時內必需完食三餐,很可能會因此攝食過量,因此,王姿允醫師認為,會挨餓的方式,並不適合年後的減肥,還是強力建議低卡高蛋白質低碳低脂高纖維的方式,代謝掉多元熱量。 外食小資飲食不難挑 緊盯高蛋白低脂準沒錯 春節假期結束,也意味著要回到工作崗位,外食的機會變多了,怎麼配合四大訣竅飲食,似乎有難度,王姿允醫師透露,一點也不複雜,易達度最高的超商,供應的茶葉蛋、無糖豆漿或生菜,甚至是關東煮的筍子、杏鮑菇,都是高纖維高蛋白質的食材,若是在滷味攤,可以選擇清淡的湯頭,搭配凍豆腐、蔬菜類,也能符合高蛋白高纖維的原則;小吃店則可以挑選皮蛋豆腐加燙青菜,若是天氣冷可以煮火鍋,加入豆腐、青菜、雞蛋等優質蛋白質,還有能增加飽足感的蒟蒻絲,想要調味可以選擇泡菜或是味增等醬料或粉類醬料,不建議加入濃稠醬料,因為會有多餘的人工糖或油脂,無油料理其實也能很美味,因為原有的食材本身的脂肪,可能已經高達30%,若再額外加油,就容易超過40%,成為高脂肪飲食。 蛋白質優先兼多喝水 不讓春酒破壞瘦身計劃 年後瘦身還有一大挑戰,就是熱鬧的春酒,吃還是不吃真讓人苦惱,其實只要謹記王姿允醫師的叮嚀「蛋白質優先」,以穩定血糖的前提進食,就能避免身體吸收高糖高油,更別忘了仍然要多補充水份,只要胃在正常分泌的情況下,邊吃大餐也能邊喝水,而一頓大餐的時間,王姿允醫師建議,最好維持上廁所最少三次,所補充的水量不但能消耗剛吃進肚子裡的熱量,也能排除多餘的鈉離子,免除隔天會出現水腫的擔心,不過,要特別留意的是含有咖啡因的茶、咖啡、可樂等飲品,含有利尿成份完全無法代謝,果汁也因為含糖無法發揮效用,只有無咖啡因的飲品像是國寶茶、花草茶能取代水。 諮詢醫師:王姿允醫師 現職: 湞媄診所 院長 學經歷: 詠美時尚診所院長 馨蕙馨婦兒腸道菌計畫負責醫師 晶英康健診所醫療執行長 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合作醫師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國立成功大學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教學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影片|眼藥水滴在眼球上很傷眼睛!?小心眼睛越點越紅 文章|擊退脂肪堆積 抽脂「這個」部位效果佳 擁有好身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19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年後減肥看過來!用錯168減肥法易增復胖危機! 過年期間大魚大肉讓你陷入減肥的泥沼嗎?近期最夯的168減肥法真的可以讓你大吃大喝之餘還能變瘦?原來這些極端減肥法無形間造成身體及心理上的副作用,反而會破壞身體營養素的平衡,越減越肥,想要健康不反彈的控制體重,就讓王姿允醫師帶年後吃肥的你健康減脂! 各節重點: 00:00 精采預告 00:17 大魚大肉後,年後該如何控制飲食? 03:39 使用很夯的斷食法會有效嗎? 04:56 會不會因為餓太久反而攝取過多熱量? 06:29 減脂中,嘴饞怎麼辦? 08:21 究竟可以怎麼吃才能達到正確的效果呢? 10:26 為了避免不讓減重功夫毀於一旦,可以怎麼維持? 12:07 用餐喝水會影響消化? 12:34 吃飯喝水有助於排除熱量? 諮詢醫師:王姿允醫師 現職: 湞媄診所 院長 學經歷: 詠美時尚診所院長 馨蕙馨婦兒腸道菌計畫負責醫師 晶英康健診所醫療執行長 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合作醫師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國立成功大學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教學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擊退脂肪堆積 抽脂「這個」部位效果佳 擁有好身材 影片|抽脂是否等於變瘦?身材雕塑與減肥大有不同!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18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你不胖,只是假胯寬!3分鐘改善久坐臃腫下半身! 假胯寬讓你明明擁有高挑身形,卻看起來就像是55身?身材明明纖細,屁股卻多出兩塊肉?讓人分不清究竟是屁股脂肪多還是骨盆太大。常聽人說假胯寬,這到底又是什麼?又該如何去消除屁股旁邊的兩塊肉呢?本集邀請到美女復健科醫師來為大家說說為何會有假胯寬!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17 假胯寬與正常身形的不同? 01:01 哪種身形會出現假胯寬? 02:13 亞洲人較容易有假胯寬? 03:00 假胯寬跟屁股大差異 03:58 日常注意事項 04:27 假胯寬穿搭方式 04:57 經典橋式示範動作 06:08 臀中肌訓練示範動作 07:23 改善假胯寬示範動作 諮詢醫師:劉必涵醫師 現職: 示康診所 醫師 學經歷: 台灣復健科專科醫師 台灣運動醫學專科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碩專班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復健科總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坐著瘦有訣竅!打造美臀與美腿 影片|抽脂前必做的功課 認識脂肪層次分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15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新冠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肆虐全球,自爆發以來人心惶惶,更有人因此而失去生命,各國也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目前疫情仍在進行式,除了備妥個人的防護口罩之外,盡量減少到群聚的場合是減少病毒入侵人體的一種方式。在各國醫學和科學研究的努力下,疫苗似乎仍需等待一段時間才有可能問世,不過近期有報導指出,民眾平時所服用的維他命C,可以抵抗新冠肺炎的病毒,究竟這項療法有沒有效?有沒有科學根據?鎖定本期的國際新知就可明瞭。 維他命C療法成救世主?高劑量可減緩病情?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接近半年,世界各國的災情和死亡人數不斷增加,不少國家選擇封國或是封城來作為防堵病毒的手段,與此同時,研發疫苗的腳步也不曾停下,在不斷嘗試各種療法之際,傳統用來保養的藥品「維他命C」躍上版面。 根據報導指出,在美國紐約長島的醫療機構中,胸腔外科醫師Dr. Andrew Weber表示,他透過靜脈注射方式,給予罹患肺炎的重症患者一天3至4次、1,500毫克的維他命C;這對於成年人來說,是相當高的劑量,一般成年男性約攝取90毫克,而女性約為75毫克,但是接受維他命C注射的患者,比起那些尚未注射維他命C的患者來說,病情相對的減低許多。數據顯示,在美國已經至少有700多位病患使用來對抗肺炎病毒。 多國試驗投入維他命C療法 似乎可見部分成效 Dr. Andrew Weber另外說明,感染肺炎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敗血症、或是身體發炎反應,維他命C的使用會使肺炎症狀的情況減輕許多,但在美國官方是准許給予奎寧、阿奇黴素等藥物混合的「雞尾酒療法」來減輕患者的痛苦,維他命C的療法則是尚未有任何直接證據被認可。在芬蘭與澳洲總共1,766名的患者試驗中,有12名接受維他命C療法者,則是減低了7.8%在重症病房待的時間。除此之外,上海市醫學會在網路發表了《上海市2019冠狀病毒病綜合救治專家共識》,當中也提及每日使用100-200毫克的維生素C,有助於患者減輕肺炎症狀。 肥胖過重者免疫系統低落 成為病毒攻擊的最佳缺口 對抗新型冠狀病毒,個人免疫系統尤為重要,對於患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症狀的人,和年紀漸長的族群來說,更有可能受到病毒的侵襲而轉化成更嚴重的病症。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指出,確診得到新冠肺炎的住院民眾當中,63%有過重和肥胖的現象,其中的40%是在60歲以下,只有9%的人是因為心臟或是肺部疾病所引起的併發症。這些患者平常飲食缺乏了纖維素和抗氧化劑,而部分水果和蔬菜中就富含了這些成分,攝取這些食物就是增強免疫系統的方式之一。 維他命C隨手可得 源自兩屆諾貝爾獎得主 維他命C各式藥丸和膠囊常見在我們隨手可得的環境中,對於一般人得到感冒或身體有些微的不是,多會透過服用這些錠狀藥品,期望病情的恢復,事實上,如此方便的取得方式其來有自。 蘇格蘭亞伯丁大學的生物科學教授Peter McCaffery表示,維他命的發現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在1932年維他命C首次被記錄為可用來治療壞血病的藥品;而將維他命C拿來治療感冒的這項點子,則是由兩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Linus Pauling在1970年所提出的,他提出每人每天應該要服用3,000毫克的維他命C,然後在數十年裡就可以完全根除感冒,他的著作因此大賣,而相關藥廠也連帶獲利,但是後來各國研究機構紛紛投入研究和實驗,並沒有相關證據能夠證明維他命C能夠治癒感冒,後來再也沒有人支持Linus Pauling的相關說詞和各項研究。 各式各類的流感仍然存在於現今,由此可見維他命C療法並不是治療新冠肺炎的解決方式,但是維他命C的確可以幫助你身體變得比較健康,想要對抗肺炎還是需要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及維持社交距離,才是讓自己在這一波新冠肺炎疫情中安然度過的最佳之道。 資料來源: 1. https://www.nutraingredients.com/Article/2020/03/25/Hospital-turns-to-high-dose-vitamin-C-to-fight-coronavirus 2. https://nypost.com/2020/03/24/new-york-hospitals-treating-coronavirus-patients-with-vitamin-c/ 3. https://theconversation.com/coronavirus-its-time-to-debunk-claims-that-vitamin-c-could-cure-it-132803 4. https://www.bmj.com/content/361/bmj.k2392 5. 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3/07/the-vitamin-myth-why-we-think-we-need-supplements/277947/ 6. https://www.sciencehistory.org/distillations/vitamins-come-to-dinner 7. https://mp.weixin.qq.com/s/bF2YhJKiOfe1yimBc4XwOA 8. https://www.ccn.com/the-unlikely-coronavirus-treatment-no-one-talks-about/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4.22
文/翁嘉妤 圖/游捷安 不少人認為「抽脂」就是幫助減肥的一種方式,只是做法是採侵入式手術而已,所以在慫恿別人減肥時,你可能會講「該做抽脂手術了吧」,但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開玩笑倒還好,可別真的認為抽脂等同減肥,因為脂肪不是單純把贅肉吸出來那麼簡單!抽脂手術只能幫助雕塑身材,無法做到全面減肥的效果,別以為吃得再多,只要抽一次脂就能解決了。 想抽脂?先了解你為什麼會胖 嚴格來說,「減肥」和「瘦身」其實是有不同涵義的。整形外科醫師荊偉政表示,如果只是單純想要下降體重,或增加肌肉比重的話,光靠抽脂可能效果不彰,但如果是在形體上做雕塑,讓身形變勻稱,使身材「看起來」不肥胖的話,抽脂手術是有幫助的。 肥胖的原因主要在於過度堆積的脂肪,而皮下脂肪又可以分成淺層和深層,淺層脂肪細胞分佈於人體全身,通常運動、控制飲食減掉的大多就是淺層脂肪。深層脂肪細胞相對較難消除,多分佈在腰腹、臀部、大腿、蝴蝶袖等部位,用途是儲存熱量,以備身體不時之需。 由於深層脂肪細胞的體積遠大於淺層脂肪細胞,因此很容易形成,卻又不易消除,抽脂手術便是抽取出深層脂肪細胞,以達到雕塑體態的效果。 荊偉政醫師解釋,抽脂會讓身體的局部脂肪下降,患者會因為抽脂部位的尺寸變得較小,因而感覺肌肉增加,所以抽脂的主要作用是在於幫助讓身形、體態變得更好看,但抽脂還是不代表能夠減少身體的體重。從最基本的抽取量來看,抽脂手術一次最多只能抽5000毫升,雖然以目前的技術來說,抽脂量可以視情況再增加,但對於想要全身減肥的愛美人士而言,仍然無法大幅度的改變身材。 脂肪回收再利用 自體脂肪隆乳圓豐胸美夢 自身多餘的脂肪抽出後,還能夠有什麼用途呢?其實這些可利用的脂肪還能夠填充到臉部、胸部,存活率可達6~7成,不僅能夠改善不滿意的部位,還能夠達到雕塑體型的目的,其中自體脂肪隆乳也因為觸感自然、不用按摩等特點,成為不少隆乳患者的選擇。但自體脂肪隆乳也有一定的條件限制,過瘦或皮膚較緊的患者,可能需要至少注射脂肪2次以上,才能夠達到理想的罩杯。 由於自體脂肪隆乳的原理,是要讓脂肪在人體組織環境中,再重新長血管進去,使脂肪存活在胸部,因此會有「容量」的上限。荊偉政醫師指出,當身體本身胸部組織越多的時候,可以注射的脂肪量就會比較多,反之,如果胸部較小,可以注射的量就會比較少一點。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因素也會影響自體脂肪隆乳的罩杯,例如乳房皮膚的彈性。皮膚較鬆者,能夠注射的脂肪就比較多,但注射量也不是沒有上限。荊偉政醫師解釋,當乳房壓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脂肪的存活率便會下降,所以每次注射的量才會有限制,因此如果預計想要大2個罩杯以上,可能就需要做2次手術。 自體脂肪隆乳前 要先「臀胖」一波來抽? 自體脂肪隆乳兼具豐滿上圍及雕塑體態的優點,讓許多愛美人士趨之若鶩,若是體型較瘦的患者,可能會考慮在自體脂肪隆乳術前增胖,讓身體有足夠的脂肪能夠移植,但這種做法可能會影響脂肪的存活率。針對這點荊偉政醫師表示,術後脂肪需要有穩定存活的環境,因此體重不宜有過度的變化,以免術後體重下降,罩杯也跟著減少。 以東方女性的身材條件而言,大腿部位因為表面積較大,是身體最容易堆積多餘脂肪的地方。荊偉政醫師指出,臨床上的案例顯示,大部份的患者在大腿部位還是有足夠的脂肪,可以提供自體脂肪隆乳所需,建議患者術前可以多與專業醫師溝通,再評估是否有增胖的必要性。 擺脫肥胖的終極手段 靠胃部手術來減重? 為了維持體態,部份重度肥胖者會選擇透過「胃」來進行減重手術,達到快速減少體重的效果。荊偉政醫師表示,如果是重度肥胖者,的確可以用胃繞道、胃束帶、胃水球等做法讓體重下降,但這種方式是針對整體的體重改善,並沒有辦法針對局部線條做修飾,而且在胃部手術減重下來後,患者可能會遇到皮膚過多的問題,因此還是需要由整形外科醫師進一步做拉皮手術,完成體型的大改造。 重度肥胖者跟一般定義中的「減肥」較為不同,屬於治療疾病的減重,主要目的是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的體型。根據國內健保規定,重度肥胖者接受減重手術的適應症需符合以下幾點條件: 1. BMI>40(病態性肥胖),或BMI >35但有肥胖相關合併症。 2. 年齡介於18~55歲。 3. 曾接受過運動、飲食控制或相關內科治療超過半年以上失敗者。 4. 排除其他疾病或內分泌系統異常造成的肥胖。 5. 無藥物濫用或精神疾病。 6. 無重大器官功能異常,並能接受外科手術風險者。 在胃部手術前,通常會做胃鏡或上消化道攝影,以檢查胃部是否有其他病灶,患者必須有「先治療,再手術」的認知,胃部需要在健康的狀態,才能進一步動手術。此外,術前也要請專業醫師嚴謹評估,主動告知自己的病史、身體狀況等資料,以便醫師研擬治療方針。 善用抽脂做體雕 瘦身有成不是夢 以客觀數據來說,BMI35以上者,較不適合做抽脂手術,但BMI僅供作為參考的指標之一,實際還是需要由醫師當面評估較準確,因為擅長運動、健身者,BMI值也會因為身體肌肉較多而超標。荊偉政醫師指出,若患者屬於一般身材,身體健康,無重大疾病者,通常都可以進行抽脂手術,這也反映出了抽脂手術在台灣相當盛行的現象。 抽脂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身體局部曲線、消除頑固脂肪,因此用「體雕」這個概念相當適合用來形容抽脂,例如透過運動可能無法徹底改善大腿內外側的贅肉,反而因為運動的緣故,讓腿變得更粗壯,這時就需要藉由人工的抽脂方式來打造自然、平滑的大腿曲線,配合運動和調整飲食習慣,使整體瘦身計劃更加事半功倍。 想要擁有穠纖合度的身材,荊偉政醫師建議,民眾在進行抽脂手術前,必須先了解自己的體型,並與專業醫師溝通適合的抽脂方式與儀器,以及術後的期望,在抽脂術後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 諮詢醫師:荊偉政 現職: 璞美整形外科醫美診所院長 學經歷: 前極緻醫美診所院長 前台北及桃園長庚醫院美容中心專任主治醫師 前台北及桃園長庚醫院顱顏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前台北及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前台北及林口長庚醫院外科行政總醫師 前台北及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住院醫師 前台北及林口長庚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台灣外科醫學會會員 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 美國爾灣(Irvine)醫學中心臨床研習 韓國 MD乳房醫學中心-隆乳手術進修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2.17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橘皮上身好沮喪?脂肪凹凸不平怎麼救? 橘皮組織在外表上看起來不雅觀,許多民眾並不希望它出現在自己的身上,但若是有些民眾本身就有橘皮的問題,到底橘皮是如何產生,產生後又該如何處理?蘇皇銓醫師表示,傳統抽脂較容易產生術後的凹凸不平,威塑抽脂在這部分可以做得更好,若是想抽脂的民眾害怕橘皮產生,術前與術後應多對每項技術有深入的了解!! 諮詢醫師:蘇皇銓 現職: 皇妍時尚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林口長庚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訓練一年 台北馬偕整形外科住院醫師六年訓練 台北馬偕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台北馬偕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1.29
文/林聖錡 圖/游捷安 想要有完美的身材,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過,在醫美產業發達的現今,多數方式都能達到患者本身的需求,舉凡雷射除疤、玻尿酸微整和抽脂雕塑身材等方式,都是讓自己邁向自我肯定和自信的關鍵;不過在眾多的病症中,有一種被稱作「橘皮」的惱人情況,橘皮在外觀上看起來就是凹凸不平的皮膚,想要去除卻不知該如何是好,究竟什麼是橘皮組織?可不可以用手術方式來解決?是不是做完手術就一勞永逸了?相信不少人想要知道答案,跟著美醫誌一起深入了解吧! 為什麼會有橘皮組織?它從哪裡生成的? 橘皮組織(Cellulite)這個名詞相當特別,光從字面上就可以聯想到跟橘子的外皮有關,的確如此,這個名詞源自歐洲沙龍,指的是皮下脂肪處有部分突出物突出到真皮,造成身體局部的脂肪厚度和彈性不一,進而導致皮膚表面摸起來會有凹凸不平的狀況,就像橘子表皮般粗糙不平。 整形外科醫師蘇皇銓指出,產生橘皮組織的因素有三:第一個是脂肪局部堆積,第二是內部纖維不平整的情況,第三是真皮跟表皮鬆弛。這些橘皮組織會在身體哪些部位見到呢?通常就是很難運動到的地方,例如大腿、臀部、腰和腹部。情況若不嚴重,倒是不會造成患者困擾,若是遇到夏天需要展現身材的時候,這些部位很有可能就會暴露出來,隨之外露的橘皮也會影響自信。 女性患橘皮組織機率高?原因又是為何? 相較於男性來說,女性得到橘皮組織的機率是更高的,有幾點原因如下:女性荷爾蒙影響、年紀老化造成真皮層膠原蛋白流失,以及女性本身皮膚組織結構鬆散,脂肪分布不均導致凹凸不平……等,不過相對西方女性,東方女性得到橘皮組織的機率又稍微低了一點。整體來說,女性過了青春期,有85%的女性都會受到橘皮的困擾。 另外一個令人困惱的就是肥胖紋,蘇皇銓醫師說,肥胖紋的產生,可能是在懷孕或是在青春期生長的時,真皮層遭到撐裂和受傷,這部分比橘皮組織還難處理,因此想要避免肥胖紋,追根究柢就是要控制身材,,或是透過運動的方式來降低肥胖紋產生的可能。 如何擊退惱人的橘皮組織?瘦下來就不會有橘皮組織? 萬一真的產生橘皮組織,也不用太過驚慌或擔心,只需要至相關診間向醫師諮詢,確實了解自己的橘皮能不能用手術或是其他方式來解決,也可以透過以下方式緩解: 1. 維持標準體重的身材:橘皮組織產生與脂肪堆積相關,所以不能過度肥胖,體重要盡量維持在標準的BMI值(18.5≦BMI<24)內,透過飲食的控制,才不會讓脂肪堆積造成更多橘皮。 2. 適度做下肢運動:很多人的工作都是坐辦公室,下肢幾乎都沒有運動到,因此下班後或假日最好可選擇跑步、騎腳踏車、游泳等可以訓練下肢活動的方式,避免大腿和臀部堆積太多脂肪,對於女性來說相對重要。 3. 按摩和LPG:這項方式是屬於物理性的方式,不過較難明顯感受到其效果。 除了運動和飲食,女性更是需要注意不要用錯誤觀念來看待橘皮。很多人因為怕自己變胖,所以減少身體吸收脂肪和蛋白質,但蛋白質是讓身體肌肉質量提升的重要元素,有好的肌肉就會讓肌膚有彈性,橘皮就不會找上門;而脂肪也有分好壞,好的脂肪可以提升吸收營養,肌膚也會緊緻而光滑。 另外一個迷思就是「瘦下來」或「減肥成功」就不會有橘皮了?!但其實這也不是完全正確,肥胖固然是造成橘皮產生的原因之一,但是身體內的基因如荷爾蒙,加上雌性激素等內分泌失調,也會是橘皮發生的因素。所以即使減肥成功,也未必能完全消除橘皮。 橘皮可完全根治嗎?手術能做到什麼地步 有些人會用定期去角質來改善肌膚表面的粗糙細胞及老廢角質,但是別忘了,橘皮生成的原因是由皮膚下的脂肪產生,所以去角質對改善橘皮的幫助微乎其微。部分民眾會尋求醫美療程來對抗橘皮組織,例如雷射減脂來破壞脂肪細胞,或是傳統抽脂、脈衝光、拉皮等方法,再來就是威塑抽脂,蘇皇銓醫師表示,威塑除了對抗深層脂肪外,對於淺層脂肪也是很有一套,它可以利用音波共振達到乳糜脂化效果,過程中產生熱能可讓真皮層收縮,再來就可以讓淺層脂肪解離重製,有效打擊橘皮。 至於手術的效果如何,就必須依個人體質和適合做哪一種方式而定,任何手術都有風險,抽脂可能會有出血或是休克的情況,在選擇療程前一定要跟醫師仔細溝通和選擇有保障的院所,才會讓療程效果有所保障。對抗橘皮術後也需要穿塑身衣一至二個月,搭配按摩就可以盡快讓橘皮漸漸退去。 看來橘皮真是個頑固的對手,女性們若想要有更緊緻的皮膚,可以從根本的運動和飲食控制做起,避免自己陷入肥胖及脂肪過多的困境,萬一有橘皮產生也不要太擔心,威塑抽脂及其他手術方式可以幫助女性們順利打擊橘皮,重現美麗的身形。 諮詢醫師:蘇皇銓 現職: 皇妍時尚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林口長庚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訓練一年 台北馬偕整形外科住院醫師六年訓練 台北馬偕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台北馬偕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1.27
文/林聖錡 圖/游捷安 「好想減肥阿!」…「為什麼我的身材總是不好看?吃什麼都會變胖,真的很令人沮喪!」相信這是不少人的心聲。為什麼別人總是看起來很苗條,自己卻是易胖體質?為什麼上健身房總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減肥就像是一個難以擊倒的大魔王一樣,除了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外,還有什麼其他的小撇步呢? 想要減肥,除了靠運動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控制飲食,近期就有研究顯示,改變用餐的時間可以降低食慾,進而燃燒脂肪,達到減肥目的。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小編帶著你來一探究竟! 究竟人為什麼會想要吃東西呢?這與飢餓激素有相關。飢餓激素其實就是一種荷爾蒙,由腸子及胃製造,經由血液傳送訊號至大腦,告訴你餓了需要吃東西了,如果你不斷接受到這種訊號,表示你將會吃下大量的食物,你的身體也會吸收更多的熱量,進而轉化成脂肪堆積在你的身體裡面,有可能導致肥胖或是引起疾病上身。聽起來很可怕吧,因此,如何妥善使用飢餓激素來幫助人體調節卡路里的攝取和體脂肪儲存,就變得相當重要了。 而改變吃飯時間為什麼會與飢餓激素有關係?當你挨餓的時候,飢餓激素濃度就會上升,若是持續保持一種有食物在腸胃的狀態下,飢餓激素就會相對的穩定;有些人會以節食來作為減肥的手段,但其實只會造成身體的脂肪和肌肉流失,導致會更想吃東西,不但沒有減肥成功,反而變得更加肥胖! 《國際肥胖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所發表的一篇報導顯示,採用間歇式禁食,或是將早餐時間提前,可以有效降低食慾,並達到減肥的效果。該研究的作者之一,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潘寧頓生醫研究中心Eric Ravussin博士指出,搭配個人作息、養成規律的用餐時間,是減少食慾、改善新陳代謝的有效策略。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找來了11位體重過重的受試者,年齡介於20~45歲,體重是68到100公斤之間,實驗期間是從2014年的11月到2016年的8月,受試者正常就寢時間是晚上9:30~12:00。該研究將參與者分成兩種不同的飲食策略的組別,其中一組在12小時內(上午8:00,~晚上8:00)吃完三餐,另外一組(餵食限時eTRF)設定在6小時(上午8:00~下午2:00)吃完三餐,兩組的食物類型和數量都是一樣的。經過4天的調查,結果顯示,這兩類用餐時間策略來說,限時餵食eTRF的確降低了參與者飢餓激素的生成。 透過該項研究,了解到限制禁食時間以及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能有效降低食慾。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營養科學系的助理教授Courtney M. Peterson博士表示,限時餵食eTRF的形式,透過提早食用晚餐,可以幫助促進人體的轉換能力,從分解碳水化合物,轉換成燃燒脂肪來獲得能量。但這些策略是否能幫助減少體內脂肪,則需要進行更長時間的研究來檢驗和證實。 看來要減肥的確還有很多研究可以去測試,不過現階段的各位想要減肥,不妨還是控制飲食和運動雙管齊下,運動除了雕塑身形外,同時也可以強健體魄,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百利而無一害! 資料來源: 1.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7/tos-sfm072119.php 2.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oby.22518 3. https://kknews.cc/health/5rjkgxk.html 4. https://kbtaiwan2010.pixnet.net/blog/post/115286392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2.16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冷凍減脂適合哪些族群?原來你是冰霜巨人的後代?! 冷凍減脂適合那些族群?這就要關乎到個人的期望值,有些人會以不切實際的想法來看待冷凍減脂,因為冷凍減脂是定義為非侵入式的雕塑,是修飾身形而非減肥,適合差一點點就可以達到個人目標的人,而非腹內脂肪過多且極度肥胖的人所適用。 諮詢醫師:謝承翰 現職: 美麗人生整形醫美中心院長 學經歷: 新光醫院整形外科兼任主治醫師 微顏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 台灣外科醫學會外科專科醫師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整形外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醫用雷射光電學會會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1.24
文/郭佳語 圖/游捷安 電磁波幫你動起來!躺著也能瘦 想要有完美的肌肉,總得要運動得汗水淋漓,忍受上氣不接下氣的痛苦,鍛鍊起來總是痛並快樂著。人人都希望有美好的肌肉線條,但往往需要長時間的重量訓練努力才能達到稍微滿意的效果。 「要是能躺著就能瘦該有多好!」相信是很多人的心聲,幸運的是,一項國外的最新研究發現,其實能利用電磁波進行非侵入性的肌肉塑形,並同時達到減肥效果,看起來躺著就能瘦,似乎慢慢不是「妄想」了?但這項療程到底有沒有效,美醫誌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台看似夢幻的儀器! Emsculpt是何方神聖? 此項技術名為Emsculpt,是出自於高階醫美中心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合作,利用電磁波觸動人體神經及運動神經元,令肌肉開始運動。透過肌肉運動過程中需要能量,因而分解並消耗脂肪細胞,協助患者運動並達到減脂的效果。 療程做法是藉由電腦連接平板儀器,放置於欲雕塑的部位,患者能感受到明顯的收縮感,甚至有些強烈與怪異,因為一個30分鐘的Emsculpt療程等同於做了20,000次的仰臥起坐!不過擁有25年臨床經驗的Anna Buinewicz醫師表示,儘管如此,患者絕不會感到一絲疼痛。 最初此技術的研發並非為了像抽脂那般,一次性減少大量脂肪,所以基本上是設計給希望雕塑身型的患者,在相當強度下訓練肌肉,因而減肥、減脂,稱得上是最好的附加價值。不過醫師仍強調,Emsculpt並不會產生如同抽脂般那樣誇張明顯的效果,畢竟是由外在幫助刺激自體肌肉運動,而非直接將體內脂肪抽出體外。 電磁波的減脂肪效果究竟如何? 試驗結果亦顯示,Emsculpt能有效減少腹部19%的脂肪,並增加16%的腹部肌肉厚度。半年後,那些接受療程的人,在不增加其他額外治療的前提下,仍維持不錯。 來自美國現年53歲的Kim Sessock,以往總是以她平坦的腹部為傲,但現在不認為能單靠運動維持當年的好身材,在排斥任何侵入性的手術的情況下,接受了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認可的Emsculpt。Sessock表示過程中完全沒有疼痛,現在非常期待自己穿上比基尼的樣子,強調女人感到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Emsculpt這項療程真有這麼神? 當然療程有成功例子,自然也會有做完效果卻明顯有限的狀況。也有醫學博士指出,Emsculpt這項療程效果有待觀察,由於目前看到成效不錯的患者大多就已經擁有好身材——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們本身的脂肪含量就相當低,而在這項療程結束後,他們的肌肉確實張力增加,也因此建議民眾對此種療程抱持合理的期待即可。 但就像上健身房也需要花一段時間才能達到理想成果,希望肌肉強化也得持續做療程才能維持效果,無論哪種方式,唯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療程,才能將錢花在刀口上,得到最理想的效果唷! 資料來源: 1. https://philadelphia.cbslocal.com/2019/01/16/emsculpt-noninvasive-treatment-uses-electro-magnetic-energy-tone-muscle-melt-fat/ 2. https://local12.com/health/health-updates/noninvasive-body-sculpting-procedure-helps-with-fat-loss 3. https://www.cosmopolitan.com/health-fitness/a27404286/emsculpt-review/ 4. https://www.womenshealthmag.com/fitness/a27128768/emsculpt-reviews/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