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傅暄閔共有210筆結果

  • 陰莖還是老的大?塑化劑是造成陰莖「世代差異」的原兇嗎?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傅暄閔      摘要  提到男性雄風,我們經常會與鄉民們常說的「30公分」、「巨根」、「奈米屌」聯想,但你知道台灣多數的「巨根族群」其實是年長者嗎?難道陰莖大小也存在世代差異?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塑化劑,竟然是造成性功能障礙的原因之一?就讓美醫誌來為你一一剖析陰莖的大小事吧!     台灣「巨根王」,原來是年長族群!   依據統計資料,男性陰莖尺寸與種族有關,所以通常黑人的陰莖較大,白人的陰莖尺寸平均也大於黃種人。從論文或是各種調查數據顯示,全球男性陰莖長度約14公分,其中台灣男性陰莖的平均長度約11公分,但是台灣男性其實也有巨根存在,泌尿科專科醫師陳偉傑指出,臨床發現男性擁有巨根現象較常見於50歲~60歲以上的長者,年輕人的陰莖尺寸反而稍微謙虛,形成一種不成文的世代差異。     陰莖怎麼量?學會正確測量法,不冤枉你的寶貝!   以往我們常有傳統迷思認為,「高個子的陰莖通常會比較大」,這是錯誤的觀念,其實身高與陰莖大小並無絕對的相關性,那麼陰莖究竟該如何測量呢?   陰莖的尺寸由長度及粗(寬)度組成,泌尿科專科醫師羅詩修表示,在測量陰莖長度時,需在勃起狀況下以軟尺量測,才能得到正確的數據,由於每個人的膨脹係數不同,測量時從陰莖根部(恥骨的上方),延著勃起的陰莖幅度測量到龜頭,即為陰莖長度。   而陰莖的寬度,則可運用「陰莖測量尺」,量尺上有7個洞,分別為圓直徑10mm、14mm、18mm、22mm、26mm、30mm及34mm,測量方式是將未勃起的陰莖,套入洞中量測即可,陰莖可放進去的圓洞,即代表陰莖的直徑。(寬度)家中若是沒有陰莖測量尺,也可以使用軟性量尺,測量陰莖最粗部位計算圓周率,即能得知陰莖粗度。   臨床統計顯示:小朋友的陰莖尺寸約為14mm~18mm;成年人的陰莖尺寸約在22mm~30mm,26mm占49.5%,30mmm占32.3%,34mm占4.8%,如果男性的陰莖直徑落在34mm,就能稱自己是「巨根」了!       圖片來源:泌密會客室 - 陳偉傑醫師 x 羅詩修醫師提供     網傳萬惡「塑化劑」,可能會造成陰莖萎縮、性功能障礙?   塑化劑的學名為鄰苯二甲酸酯類,容易受到溫度、使用時間、pH值的影響而釋放到環境中,讓物質塑膠化,形成對人體有害的荷爾蒙,可能導致心臟病、過敏、不孕、癌症、男性女乳症、女性性早熟、精蟲減少等多種身體不適現象。現代人類生活已經難以與塑化劑劃清界線,環境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塑化劑含量物品,包含人手一杯的手搖飲料、塑膠袋、化妝品、精油及人造皮革等,無處不在,但陳偉傑醫師表示,科學證實部份類型的塑化劑對人體有害,已被政府禁止使用,倘若合法使用法定數量的塑化劑,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民眾不需過度恐慌。     陰莖尺寸不重要,性愛時完美的契合才是重點   受到網路鄉民的討論及媒體報導的渲染影響,我們經常會過度放大陰莖尺寸的問題,不少男性也會為自己的陰莖尺寸感到煩惱、自卑。羅詩修醫師建議,不要過度解讀陰莖尺寸,歡愉的性行為包含心靈交流、前戲後戲、氣氛營造及性交過程,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其實每個人性敏感度不同,找到雙方性愛的契合節奏,不拘泥於陰莖長度或粗細,發掘雙方喜歡的性交持久度及力度,才是達到性高潮的正確之道。   陳偉傑醫師補充,從科學角度來看,男性陰莖約在5公分~6公分就能滿足女性陰道刺激,因此只要陰莖具有正常的功能性,都能讓雙方獲得性交快感。而且如果陰莖太長、太粗,或是加了太多入珠等「道具」,反而可能造成性交時的疼痛,帶給另一半更大的困擾,所以陰莖尺寸不求大,「剛剛好」就好囉!   如果男性對於陰莖長度、硬度、持久度有任何疑問,可千萬別隨便亂試網路偏方,請向泌尿科專科醫師諮詢及評估,畢竟「寶貝」只有一根,關注雄風之餘,也要照顧他的健康喔!       諮詢醫師:陳偉傑醫師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泌尿科醫師 學經歷: 長庚大學醫學士 宜蘭羅東博愛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總住院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住院醫師       諮詢醫師:羅詩修醫師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泌尿科醫師 學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總住院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住院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男女自慰不害羞,高潮自己來,健康性福非難事 影片|陰莖長度幾公分才夠用?找醫師小鳥變大鷹請先準備OX照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0.22

  • 疫情出遊必帶這包!旅行必備藥包怎麼裝?專業藥師教你安心選藥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出外遊玩如果遇到身體不適,不僅會感到掃興,也會影響出遊品質。倘若出國旅行是在語言不通的國家,或是到歐美等醫療費用昂貴的國家,當發生水土不服或是意外受傷時,更容易讓人惶恐驚怕。陳怡安藥師教大家如何準備旅行常備藥品,讓民眾在出遊時,遇到發燒、感冒、暈車或腹瀉等輕微不適症狀,都能在萬全準備下,藥到病除、健康上路!     六種旅遊常備藥品,旅途健康應援團   旅遊期間由於氣候、時差、交通、飲水或食物等狀況,身體可能會產生各種的不適症狀,陳怡安藥師提醒大家如何準備好旅行隨身藥包,讓小病小痛都能迎刃而解。   旅遊常見六大類藥品:   1. 解熱陣痛藥品:   適用於發燒、頭痛、喉嚨痛、牙齒痛、經痛及肌肉痠痛等症狀。     2. 感冒藥品:   適用於鼻塞、流鼻水、咳嗽、喉嚨痛等感冒症狀。因應不同的感冒症狀,選擇不同用藥;若有明顯感冒症狀者,可選擇複方型藥品,例如日夜錠、綜合感冒藥。     3. 過敏藥:   即為抗組織胺藥品,分為第一代及第二代藥品。通常作為治療鼻塞、流鼻水、眼鼻過敏、鼻塞過敏及皮膚過敏等。第一代的抗組織胺藥品容易產生嗜睡的副作用,如若需要從事包含駕車、烹飪、考試等高專注力行為時,請事前與醫師或藥師溝通,以第二代抗組織胺藥品替代,減少嗜睡現象。     4. 腸胃藥品:   旅行容易因水土不服或不潔飲食,引起胃痛、脹氣、腹瀉或便秘。患者發生腹瀉症狀時,需多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5. 睡眠藥品:   常見的暈車藥、暈船藥及暈機藥等,能有效緩解行動機具造成的不適症狀。有些人出遊時會因換舖影響睡眠品質,產生不易入睡、失眠或頻繁夜尿的情形,藉由輔助睡眠藥物能幫助入眠,確保旅行期間的精神良好。     6. 外用藥品:   貼布、藥膏、止癢、防蟲藥膏等,可依旅遊景點或是個人需求作選擇。     解熱鎮痛藥、感冒藥、過敏藥及腸胃藥,能避免嚴重不適引發的生命危險   出國旅遊時由於語言不通、交通不便,如果發生發燒、過敏、感冒或腹瀉等情形,較容易引起嚴重的身體不適症狀,甚至可能會導致生命危險。陳怡安藥師建議,民眾出遊要攜帶齊全四種藥品:解熱鎮痛藥品、感冒藥品、過敏藥品及腸胃藥,能緩解不舒服的症狀,減少嚴重副作用發生,可能會救你一命!陳怡安藥師更提醒,一旦在旅行中發生身體嚴重不舒服,或有發燒、上吐下瀉的症狀,甚至發生身體嚴重過敏現象,除了先行服用隨身攜帶的緊急藥品外,務必儘速到當地醫療院所就醫治療。     長輩旅行備藥,請先了解長輩日常服用藥品的習慣   家中長輩通常有日常服用藥物的習慣,屬於用藥複雜的情形,當準備家中長輩的旅行備用藥品時,請先了解目前長輩藥品的使用狀況,必要時向醫師或藥師諮詢。   年長者使用暈車、暈船類藥品時,較易發生嗜睡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建議可以選擇藥品以外的方式來避免暈車。家中長輩若有吞嚥困難,旅行備藥可選擇水劑或是以貼片代替止痛藥。使用水性貼片時,商品會附有固定的封膜,先將藥布貼在不舒服的地方,再將封膜貼上固定。     小朋友的藥品須認明「小兒用藥」標示,不能以成人藥品取代   小朋友的旅行藥品準備,陳怡安藥師指出,不能將小朋友當成縮小版的大人而服用成人藥品,必須認明「小兒用藥」標示,並且確實遵循小兒藥品包裝上註明的適用年齡、藥劑建議及服用方法。若是家中還有小孩之前就醫時未服用完的藥品,只能使用未開封且有清楚標示保存期限的藥品,已開封的藥水、藥粉及藥丸等,都不能再給小孩服用。           戶外旅遊備妥創傷護理藥品,應急傷口疼痛及避免感染   隨著疫情逐漸解封,國內旅遊聖地的預約也開始逐漸回升。陳怡安藥師表示,在戶外露營時,由於高溫或溼熱氣候,野餐或烤肉時,容易誤食不潔食物,尤其腸胃敏感的人,建議準備止瀉藥品應急腸胃不適及輕瀉情形。此外野外蚊蟲多,可準備蚊蟲叮咬藥膏,緩解癢、腫症狀。小朋友在戶外跑跳遊玩,容易跌倒、挫傷,準備外傷貼布、OK繃、紗布等護理藥品,可緊急處理意外受傷時的傷口護理,也能避免傷口發炎及感染。     了解個人的藥品過敏史,客製化的專屬藥包確保萬無一失   準備旅遊藥包前,需了解個人對藥品的過敏史,當要提供給同行親友藥品前,也需先了解親友的用藥習慣。若是不熟悉自己的隨身備藥,陳怡安藥師建議,民眾可以連同藥品的外包裝一併攜帶,才能確實遵循用藥指引。若是日常已有正在服用的藥品,請向醫師或藥師諮詢備藥建議,才能選擇適合自己且正確的藥品。女性出遊若遇到生理疼痛的問題,可選擇舒緩經痛的商品,例如溫熱貼布、舒緩經痛飲品等,能讓旅行過程更加舒適無慮。最後陳怡安藥師也提醒民眾,旅行藥品屬於短期用藥,在出門前先行檢查藥品的使用期限,才能安心出遊、健康回家。       諮詢藥師:陳怡安藥師    學經歷: 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系學士 台南市立醫院實習藥師 三軍總醫院執業藥師 衛教諮詢藥師           延伸閱讀 文章|餐餐吃外送、沒冷氣會死、久坐懶得動?戒掉你的居家防疫壞習慣! 影片|準備解封啦~旅遊必備藥品看過來!不怕上吐下瀉,就怕沒準備!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9.23

  • 性生活不美滿,原來是陰莖彎曲惹的禍?陰莖矯正手術找回性福的春天!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近年來私密處的美觀,不只是女性關心的話題,男性對於生殖器的關注也大幅提升,陰莖不止要長、要硬又要挺!然而,陰莖勃起後彎曲的角度大有乾坤,陰莖彎曲對於性生活是否會造成影響呢?目前盛行的陰莖矯正術又該如何選擇呢?美醫誌邀請「鳥科學先生」泌尿科專科醫師顧芳瑜,帶你揭開陰莖角度的奧妙,打造威武雄風!     陰莖受性刺激,就會變得硬挺UP!UP!   男性的陰莖構造相當神奇,在一般情況下,未勃起的陰莖呈現柔軟的狀態,一旦勃起不僅變大,甚至能達到一柱擎天的效果。為什麼陰莖會勃起呢?陰莖重要的三大構造包含陰莖海綿體、尿道海綿體及陰莖白膜。陰莖海綿體,作為充血功能;尿道海綿體具有排尿及射精功能。陰莖由於受到性刺激,大量的血液會流入陰莖海綿體,陰莖海綿體的外層為一層堅韌厚度的白膜包覆,當血液流入時,白膜能包住血液,讓陰莖勃起變成又硬又長。     「陰莖彎曲」是什麼呢?   「陰莖彎曲」是指陰莖海綿體外圍兩側的白膜左右或長度不對稱。陰莖彎曲的成因分為先天型、後天型及佩羅尼氏病。           1. 先天型陰莖彎曲   天生形成,大部分男性的陰莖都會有些微的彎曲,屬於正常現象。     2. 後天型陰莖彎曲   陰莖曾遭遇外傷,例如陰莖骨折或外力損傷,導致陰莖白膜受損、結痂,結痂後的白膜易造成陰莖左右兩側或某個角度的白膜長度不同,陰莖就會朝向結痂處彎曲。     3. 佩羅尼氏病   是一種影響陰莖勃起及引起陰莖疼痛的疾病,常見於過度抽菸或藥物或輻射線造成不良影響,導致陰莖白膜發炎,發炎處形成纖維硬塊,呈現不正常的陰莖彎曲。     不同方向及角度的陰莖彎曲,會造成性生活不同程度的影響   陰莖彎曲的狀態只會在陰莖勃起時才會顯現,平時陰莖未勃起時,即使有陰莖彎曲也不會影響生活。陰莖向上彎曲、向下彎曲、彎曲角度不同,對性生活影響程度也不同。一般而言,些微角度(約15度至30度)的向上陰莖彎曲不會影響正常性生活,甚至會有助性的效果。若是陰莖向上彎曲超過45度,就會在性生活上造成困擾。而向下的陰莖彎曲,則容易在從事性行為時發生插入困難的問題。泌尿科專科醫師顧芳瑜表示,當陰莖彎曲造成性行為困難,或性伴侶因而感到疼痛或不舒服時,建議藉由陰莖矯正手術進行修復。           陰莖矯正手術改善陰莖疼痛或性行為不適,重拾性福生活   陰莖矯正手術分為傳統型陰莖矯正手術,以及改良型陰莖矯正手術。   傳統型陰莖矯正手術   陰莖彎曲時,陰莖表面會造成纖維斑,如同發炎結痂,導致原本應該平行長度對稱的陰莖白膜拉彎。傳統型陰莖矯正手術會將纖維斑直接切除,再利用身體其他組織的皮膚補貼在缺損處,通常會使用肌腱或肌肉膜修補。傳統手術缺點是陰莖充血後,修補的地方會較原始的白膜纖薄,造成修補處充血後會有突起狀況,同時影響勃起的硬度。   改良型陰莖矯正手術   這是目前盛行的陰莖矯正手術,採用縫線將纖維斑塊對側的地方縫起來,並且強制拉直。改良型手術優點是手術程序簡化,手術時間短;缺點是因縫線方式會將較長側的白膜拉短,可能會造成整體陰莖變短的情形。如果陰莖彎曲的角度太大,截彎曲直後陰莖變短的幅度就會更大。     發現陰莖彎曲問題,別害羞即早就醫   男性發現自己有陰莖彎曲的現象,不要害羞,應尋找專業泌尿科醫師諮詢及治療。顧芳瑜醫師表示,大部分先天型的陰莖彎曲,只要不影響患者與伴侶的性生活,不一定需要就醫。若是屬於「佩羅尼氏病」,陰莖感到疼痛且呈現彎曲狀態,建議患者前往醫療院所就醫,醫師會開立消炎藥緩和不適症狀,避免陰莖彎曲現象惡化。另外,提醒愛抽菸的男性,抽菸是陰莖彎曲的危險因子,若有抽菸習慣,建議先行戒菸,同時就醫看診,醫師會評估患者陰莖彎曲的程度,進一步提供治療方式。     美醫小教室:「陰莖骨折」和「陰莖彎曲」有什麼不同呢?   陰莖的構造裡不具有骨頭成分,所以不會發生陰莖「骨折」,在動物界裡,例如鯨魚及狗狗的陰莖因有骨頭構造,才可能發生陰莖骨折的情形。俗稱的「陰莖骨折」就是指「陰莖白膜破裂」,常發生在劇烈的撞擊或是過度猛烈的性行為後。陰莖白膜破損會導致血液外流,造成陰莖呈現大角度的彎曲。當發生陰莖骨折時,應即時就醫治療,才不致造成「陰莖彎曲」的後遺症。倘若患者由於體質的因素,或是延遲就醫,就易引起陰莖白膜結痂過大或是纖維化的情形,日後可能會留下陰莖彎曲的後遺症。   顧芳瑜醫師提醒,為避免陰莖骨折的發生,在從事性行為時不宜過度激烈,尤其女上男下、男性背對女性的騎馬打仗性交姿勢最容易發生意外,希望大家都能享受性福而不樂極生悲喔!     諮詢醫師:顧芳瑜醫師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醫師 學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最佳教學總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總住院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住院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男女自慰不害羞,高潮自己來,健康性福非難事 影片|陰莖彎曲矯正術!自律的陰莖有多可怕?你給我挺直腰桿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9.17

  • 「思覺失調症」不是罪犯的溫床!精神疾病不是罪,歧視與孤立才是社會變態的導火線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社會大眾對「思覺失調症」缺乏認識,常造成誤解或恐慌,導致對待病友不友善或污名化的情形。引領話題的影視作品《我們與惡的距離》,結合隨機殺人的社會題材,探討思覺失調症的犯人、家人、被害人與司法、媒體及社會產生的連鎖效應,喚醒大眾對於精神疾病與社會問題的重視。媒體普遍將「思覺失調症」罪犯與逃過死刑劃上等號,你知道這樣錯誤的連結,可能會導致精神病友邊緣化,造成犯罪率提升嗎?美醫誌帶你認識背負污名的思覺失調症,將恐懼的心態轉化為關懷的動力。     什麼是「思覺失調症」呢?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的精神疾病,透過精神醫學的診斷準則,症狀包含妄想、幻聽、體感異常、思考邏輯混亂或行為紊亂等,患者多伴隨負性症狀,常見有思考遲滯、缺乏自我照顧能力或行為動作退縮的情形。     別把「思覺失調症」當兒戲,裝瘋賣傻也絶非真實   社會上會認為思覺失調症的罪犯能輕易逃過死刑,多是存有精神病是能輕易偽裝的思想。精神科醫師陳柏豪表示,真正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外在顯現條件是有嚴格要求的,需符合科學數據的項目準則:病症持續時間、符合好發年齡、非單一項目症狀表現等,當患者自稱有幻聽症狀時,精神科醫師會藉由觀察患者的相對應行為加以判斷。思覺失調症患者沒有能力做到避開自己不利的事情,只選擇自己有利的事情,在法庭上患者會由於思緒混亂,難以展現有條理的表達,所以,要偽裝成思覺失調症是困難的。諮商心理師林佳瑾以臨床經驗說明,真正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醫師能從患者的反應,辨識出患者認為的失調感受,對於患者本身是真實不虛的。     只要有精神病就能免刑?「辨識力」及「控制力」才是影響司法的關鍵力   刑法第十九條的第一項規定:「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者,得減輕其刑。」律師林清堯指出,法律上雖然有相關的減刑條文,但「非針對只要有精神疾病即能獲得減刑」,一般人認為有精神病即能減刑,這是錯誤的觀念。   法律判決會著重在「辨識力」及「控制力」,「辨識力」是指行為人不知道自己做的行為是違法的能力;「控制力」是指行為人是否有控制自己不去做某件事的能力。精神疾病的患者通常缺乏辨識力及控制力,但不代表精神疾病就能受到減刑或是免刑。司法判斷的關鍵是「事發當時」行為人是否同時具備辨識力及控制力二種能力,進行評估判斷。所以,即使曾經有就診紀錄的患者,在犯罪當下處於清醒的狀態,就無法獲得減刑或免刑的裁決。     精神鑑定是提供精神病患者司法判決的重要參考   精神醫學中的司法精神鑑定,通常由被鑑定人提出申請,由法官或檢察官判定是否需要執行精神鑑定,藉由專業的醫療院所及專家評估被鑑定人是否具有辨識能力受損,或控制能力受損等問題,提供司法裁決的參考。陳柏豪醫師表示,進行精神鑑定時,常見的手法為「三明治法」,精神科醫師會檢視犯罪者過往的病史,考量案發後的精神狀況綜合評估,回溯到犯罪者最接近案發當時的精神狀況。           進行精神鑑定評估時,精神科醫師除了與個案訪談,也會與家屬或親友訪談。精神疾病的患者通常會影響認知功能,藉由諮商心理師採取「心理衡鑑」方式,進行「認知」評估測驗,獲得客觀性的判斷。再者,也會透過社工師從各個不同資源收集資訊,努力描繪出犯案當時患者的完整樣貌,綜合提出專業且客觀的精神鑑定報告。     曾有精神病史的患者,一定能得獲得減刑嗎?   一般曾有精神就醫紀錄的罪犯,會讓法官感到可能具有精神障礙的疑慮,以請求專業醫師進行司法鑑定協助。但如果犯人未曾有就醫紀錄,是難以說服法官申請精神鑑定的。林清堯律師表示,司法鑑定程序並無規定需由幾位精神科醫師的精神鑑定報告,在重大案件或是具有爭議性的案件,也會發生二次以上精神鑑定的情況,以達到客觀及公正性。   所有的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狀況雖然會有起伏,但必定具有連續性,所以曾經罹患精神病的患者,即使一時表現平和,不一定就會獲得減刑或免刑,精神科醫師會考量目前患者的精神狀況綜合評估。     不真實的高犯罪率,別再污名化思覺失調症!   近年來國內外的犯罪事件統計分析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犯下殺人罪的比例與一般殺人罪犯相同。需特別注意的是,未接受治療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由於不被社會理解,或因憤怒或是旁人異樣的眼光,使用了毒品、違禁藥物或過度飲酒,又難以得到社會足夠的支持時,會產生較高的暴力性。這群不被社會接受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嚴重缺乏現實感,可能導致犯罪率提升。因此,罹患思覺失調症單一變項的患者,並不會增加殺人犯罪的機率。在司法實例上也體現了相同的成果,社會邊緣族群發生的犯罪率相對更高。   諮商心理師林佳瑾指出,人都可能會犯罪,然而社會上的犯人側寫多被冠上思覺失調症,這種錯誤的呈現方式,讓病友承受污名化的痛苦及壓迫,若又缺乏藥物治療或社會協助,更容易將病友逼向封閉角落。呼籲大眾認識思覺失調症,關心身旁患有精神疾病的親友,不要讓錯誤的觀念,造成隔閡與對立,多一份理解,就能多一份和諧。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諮詢醫師:陳柏豪醫師    現職: 耕心療癒診所 醫師 學經歷: 台灣精神專科醫師 高雄長庚精神科總醫師 高雄長庚精神科住院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延伸閱讀 文章|神奇的催眠治療?解開潛意識的黑暗陰霾 探見人生曙光 影片|疫情關在家焦慮值爆表!你我都可能是「怪胎」?心理治療強迫症原來是這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9.09

  • 【隆乳手術入門說明書】魔滴柔滴差在哪?曼陀還有美人魚?懶人包一次收錄!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擁有性感美麗的胸型,一直都是人類自古以來對美的渴求,隨著隆乳假體的演進,從傳統認為乳房「越大越好」的觀念,到現在精緻化的量身打造,隆乳也逐漸變成一門不斷追求卓越的藝術,但面對玲瑯滿目的隆乳假體,初次接觸的民眾難免會不知如何選擇,究竟每種款式各有什麼優缺點,又各自適合什麼樣的族群呢?就讓美醫誌隆乳初級說明書,帶你先從假體開始認識起吧!     很久很久以前…   隆乳其實是相當悠久的手術,歷史上第一場隆乳手術始於1962年,是由美國醫師Frank Gerow和Thomas Cronin執刀,當時假體內容物質地比較黏稠,外殼也很厚,背後還有設計合成纖維來防止假體滑動,由於各項技術都還是尚未成熟的階段,因此術後觸感不佳,安全性也不足,但經過不斷演進,如今矽膠填充的假體已被廣泛使用,隆乳手術在外觀和安全性上,也都有很大的突破。           鹽水袋假體   鹽水袋假體的內容物是生理食鹽水,所以即使滲漏也會被身體自然吸收,但鹽水袋畢竟還是「水袋」,不僅容易破裂,邊緣也常會有不規則的皺摺,所以外觀較不自然。如今果凍矽膠已逐漸取代了鹽水袋假體,成為隆乳手術的主流選擇。     光滑面圓盤型果凍矽膠假體   光滑面果凍矽膠的特色在於觸感柔軟,視覺效果逼真,可以塑造出深邃乳溝,但是因為外殼較薄,表面材質光滑,所以術後需要勤加按摩3~6個月以上來軟化莢膜,並維持假體的空間和柔軟度,是較需費心照顧的假體。適合身形偏瘦,追求術後柔軟觸感需求者。     絨毛面圓盤型果凍矽膠假體   絨毛面果凍矽膠的材質是絨毛面顆粒,這樣細緻的表面紋理,有助於跟身體組織親密貼合生長,因此術後不用做隆乳按摩,還可以避免產生莢膜攣縮,適合想節省術後照顧時間的族群。     水滴型果凍矽膠假體   水滴型果凍矽膠,顧名思義外觀就類似水滴,站立時會呈現上薄下厚的造型,是符合女性自然胸型的形狀,可以補足上胸不夠飽滿的身形,也能夠可避免術後有球形感的問題,但也因為假體須保持水滴型的外觀,所以外殼會比圓盤型厚,內容物也較為緻密,觸感偏Q彈。   水滴型果凍矽膠表面是絨毛面的材質,與組織密合度佳,除了適合術後不想按摩的族群以外,對於乳房鬆弛、下垂者,水滴型也可幫忙「喬」好胸型,使胸線自然柔順。     曼陀水滴型果凍矽膠假體   2019年,知名隆乳假體大廠曼陀(Mentor)的水滴型假體正式在台上市,俗稱「美人魚水滴」,除了具備水滴型果凍矽膠的外觀、材質等特色外,還備有多達169種的假體尺寸供隆乳醫師選擇,從假體的飽滿度、底面形狀、容量做客製化分類,讓醫師能夠根據消費者不同的身型和乳房條件,找到最適合的假體型號。曼陀水滴型假體適合用於二次隆乳或困難胸型的隆乳手術,例如大小奶、鐘型胸、筍狀奶、胸肌強壯、乳頭位置過低者,都有不錯的改善效果。     ➦ 曼陀是什麼?我只聽過曼陀珠!這個曼陀不可以吃,卻價值約3萬條曼陀珠 影片連結:光滑面、霧面、圓型、水滴型該選哪個好?曼陀水滴隆乳新選擇     魔滴果凍矽膠假體   常見的「魔滴(Motiva)」其實算是俗稱,根據衛福部的醫療器材許可證指出,魔滴本名為「波力媚」愛格爾乳房植入物,在2019年於台灣正式上市。魔滴可以說是介於上述兩者假體之間,外觀躺下時雖然是圓盤型,但站立時是自然垂墜的水滴型,兼具圓型假體的自然度和水滴型假體的美感。其假體外觀是屬於絨毛面材質,術後不需按摩,也可減少產生莢膜攣縮的機率,不容易被觸摸到假體的邊緣或皺褶。   魔滴的另一個特色是內容物的延展性極高,經原廠測試,魔滴相較傳統果凍矽膠假體高出 450% 的延展性,這項特點讓魔滴的觸感可以和乳房組織均勻一致,也可以幫助醫師利用極小的手術切口,來進行假體植入的動作,讓術後疤痕更小,恢復期更短,減少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也讓疤痕照護更加輕鬆。整體而言,魔滴適合各種身型與胸型條件,原廠也提供長達10年的安心保固和5年安心保險,但魔滴的手術費用相對較高,民眾可依自身需求和經濟條件做選擇。     ➦ 隆到了最TOP?深入了解隆乳假體的勞斯萊斯,到底為什麼被稱為頂級假體 影片連結:隆乳劃時代義乳:Motiva魔滴波力媚(2019台灣上市)     香榭柔滴果凍矽膠假體   香榭柔滴是由法國賽彬(SEBBIN)研發的新一代假體,2021年在台推出,最大的特色在於表面材質的設計,柔滴的外觀顆粒粗糙度非常低,因此被國際ISO標準列為「光滑」,但實際摸起來卻又是霧面的觸感,術後也不需按摩,根據相關文獻調查指出,香榭柔滴僅有約1%的莢膜攣縮發生率,其安全性可以說是柔滴最大的特色之一。     ➦ Bonjour!來自法國的隆乳假體,為你帶來少女的溫柔酥胸觸感! 影片連結:柔滴隆乳打造「少女酥胸」?隆乳材質怎麼選,價格、優缺點一次看清!     科技始終來自於方便,免按摩「懶人隆乳」成主流   觀察曼陀水滴、魔滴、柔滴這些假體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為了縮短隆乳術後的恢復期、提升安全性,顆粒材質的表層可以說是近年來的主流, 各大廠牌也不斷追求精進,顆粒大小越來越細緻輕薄,成份也嚴格把關相容性,以降低術後過敏發炎的機率,減少造成淋巴癌的風險,實為消費者的福音。   隆乳假體在歷經時代演變後,已經有長足的進步,但除了「硬體設備」升級以外,現代女性在價值觀上也有更多眼界與理想,因此隆乳手術不再是一昧追求更大的罩杯,而是往精緻自然、客製化打造、安全無虞的方向邁進。不過成功的手術並非只有仰賴執刀者的努力,民眾也應在手術前先做好功課,了解隆乳手術的風險和優缺點,並與醫師親自溝通討論,才能得到滿意的隆乳效果。     ➦ 想看更詳細的介紹嗎?整形外科醫師詳細介紹給你聽!中肯老實不騙人,看過都說讚 影片連結:隆乳必看!多種植體要怎麼挑?各廠牌優勢大解析!       延伸閱讀 文章|男網紅「追蹤人數達標」就隆乳?男性隆乳手術真有這麼單純? 影片|隆乳必看!如何避免莢膜攣縮?想要擠乳溝植體該放哪?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9.03

  • 筋骨痠痛、每天都疲勞緊繃?運動按摩幫你「鬆」一下!

    文/紀璇 圖/傅暄閔      摘要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忙碌,長期伏案工作、應酬、通勤,積累下來的腰痠背痛脖子疼,實在讓人受不了,很多人會選擇下班後去按摩紓壓,然而按摩方式百百種,包括台灣人熟悉的泰式按摩、經絡按摩、腳底按摩等。近期頗受歡迎的「運動按摩」根據解剖學的基礎去按摩肌肉,來達到徹底放鬆、保養肌肉的目的,乍聽之下好像是運動後才需要做的按摩,但其實可以視作一種保養肌肉的方式,也提供給想放鬆的民眾另一種不同選擇。     根據肌肉紋理進行放鬆,運動按摩提供更進階的肌肉舒緩   一開始,運動按摩的確是針對運動員設計,目的是透過按摩來緩解運動後緊繃的肌肉。熟悉基礎解剖學的運動按摩師,會根據肌肉紋理進行放鬆,來為運動員減輕疲勞、預防傷害,還能夠提升運動表現,可以說是比一般按摩更進階的肌肉舒緩方式。徐曼婕按摩師指出,由於運動按摩是針對解剖學上的每一條肌肉去做深層的放鬆,因此一般沒有運動習慣或是平時很少運動的民眾,也很適合運動按摩。     肌肉發炎停看聽,運動按摩前先確定自己有健康的肌肉   一般民眾在運動後,會透過拉筋、伸展來舒緩自己的筋膜和肌肉,也因此會認為最適合進行運動按摩的時機就是運動過後。對此,徐曼婕按摩師表示,針對個人習慣及保養方式的不同,運動按摩的時機點及頻率都可以依照適合自己的方式來進行,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運動按摩屬於肌肉保養的一種方式,並非具有治療的功效,若肌肉有出現發炎、紅、腫、癢的情形,應該先讓肌肉好好休息;更甚者,出現像是梨狀肌症候群、ITBS(髂脛束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等症狀時,則務必求助專業的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待肌肉狀況穩定後才可進行運動按摩。     運動習慣評估表單很重要,按摩師敏銳觀察力不可少   在進行運動按摩前,必須先了解客人的運動習慣、傷病史、過去的就醫經驗,以及想要改善的部位,以進行最適切的按摩,除此之外,徐曼婕按摩師表示,許多客人為了展現自己完美的體態,並不會很真實的呈現自己有可能產生的錯誤姿勢,因此,具備敏銳的觀察力非常重要。透過客人進門的當下的動作,包含開關門、放包包或是換鞋子時的慣用姿勢及動作,來更加了解客人實際上的需求,以提供更適切的按摩手法,達到更好的放鬆效果。     民眾身體保養意識抬頭,正確姿勢不藏私教學看這裡   近年來,民眾開始在意體態及身體保養,推拿、喬骨盆等再也不是年長者的專利,加上具解剖學專業知識的運動按摩方式興起,讓身體肌肉的保養更為細緻。一般民眾在接受按摩放鬆時,往往會被物理治療師或按摩師再三提醒要使用正確的姿勢,但究竟正確的姿勢是什麼呢?上班族長期使用電腦時會不自覺聳肩,使得提肩胛肌跟上斜方肌緊繃,也就是俗稱的「烏龜頸」,這樣的錯誤姿勢,往往會引起肩頸痠痛的狀況。徐曼婕按摩師將多年來的經驗不吝傳授給美醫誌的讀者,只要使用隨手可得的小道具,就可以輕鬆避免不良姿勢再現,進而改善肩頸痠痛的問題。     美醫小教室:改善肩頸痠痛小撇步       上班族使用電腦時,往往會不自覺地聳肩,並將脖子往前傾,長期以往,將會造成肩頸部位肌肉的緊繃,進而產生不適感。       透過在下巴及鎖骨間夾一顆適當大小的小球,再平視電腦螢幕,身體就會自然挺起,避免駝背的機會產生,藉此改善肌肉的緊繃感。       諮詢來賓:徐曼婕按摩師    現職: Changa Sports Massage運動按摩師 學經歷: 中華民國運動按摩協會認證 澳洲S.S.I.治療按摩學程認證 HFPA Sci-x科學健身國際認證 英國TMTS整體治療師協會認證 Neurokinetic Therapy神經動能療法L1     延伸閱讀 文章|肌少症也可能骨質疏鬆?年輕人別小看「肌肉流失」!5種肌少症檢測方式教給你! 影片|滑3C也會「媽媽手」?!手腕痠痛竟引發變形!治療師親授復健訓練3大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26

  • 打完疫苗要吃什麼才能增強免疫力?營養師教你從飲食緩解疫苗副作用!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根據美國2021年1月《心理學觀點》期刊研究指出,營養不良可能會造成疫苗保護力下降,因此均衡飲食可說是「後疫情時代」的全民課題。在居家防疫期間,我們可能已經養成一些挑食、重口味的不當飲食習慣,不妨透過接種疫苗這個契機,來幫助調理體質,讓身體獲得必須的營養素,不僅幫助緩解副作用的不適感,也有助於強化體內的免疫系統。     國內疫苗接種對象開放範圍擴大,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21日公佈統計數據,目前已有567萬4千多人次接種新冠疫苗,疫苗覆蓋率達到23.5%,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第三輪的預約,也有約121萬2千人完成手續。不過隨著接種人數增加,打完後應如何緩解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感、維持疫苗保護力,也是許多民眾好奇的議題。     打完新冠疫苗要注意這些!營養師飲食重點提醒   疫苗雖然可以幫助加強對病毒的防禦力,但是若生活習慣不佳、飲食不均衡,也是會拖累身體的保護機制,尤其防疫期間許多人都會選擇美食外送,卻往往忽略了營養均衡的概念,為此王若昱營養師提出以下5個飲食要點,並提醒民眾盡量選擇原型天然食物,不要常吃高油、高糖、高鹽份和加工食品(如火腿、培根、零食等),才能幫助身體恢復元氣,與體內的疫苗一同提升抗疫保護力。     一、適當喝水來補足缺失水份   接種疫苗後一到兩日內,可能會有一些發燒、反覆畏寒又大流汗等副作用,因此需要注意補充水份。由於人體在退燒的過程中,會透過排汗來散熱,所以排汗越多,缺失的水份就越多,必須靠飲水量來補足。王若昱營養師指出,每日應補充的水份可以用「體重 × 30~40㏄」來換算,例如體重50公斤者,50 × 30 = 1,500,因此每日水份攝取標準就是1,500㏄ 。(腎衰竭或心衰竭不適用此標準,請諮詢醫療人員)           此外,接種後若有大流汗或水瀉等情況,都會造成電解質流失,王若昱營養師表示,這時可以適量補充一些含有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來保持體內水份、電解質與酸鹼平衡。     二、補充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是製造免疫細胞的原料,優質蛋白質食物包含豆魚蛋肉奶類,可以幫助免疫細胞保持良好運作,其中「豆」指的是黃豆製品,如豆腐、豆乾、豆漿、毛豆、黃豆、黑豆等。王若昱營養師建議,剛打完疫苗若發生食慾不振,可補充雞蛋、魚類、豆腐等較易入口、好消化的蛋白質。   三、選擇好油脂   施打疫苗後要避免吃太多容易促發炎的食物,如炸物、精緻甜點、含糖飲料、洋芋片、零食、烘焙製品等。王若昱營養師指出,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效果,Omega-6脂肪酸有促發炎的效果,留意均衡攝取人體必需脂肪酸Omega-6和Omega-3的比例,建議比例3~5:1,可以讓身體調控發炎處在平衡狀態,一般外食族群Omega-6和Omega-3的攝取比例為20:1,容易導致身體長期處在慢性發炎狀態,進而對免疫力有不良影響。   Omega-6 脂肪酸富含於大豆沙拉油、葵花油、玉米油等,Omega-3脂肪酸的來源則主要是深海魚類,如鯖魚、鮪魚、鮭魚、秋刀魚等,還有堅果類、海藻、亞麻仁油等,烹調用油選用不影響發炎平衡的Omega-9油脂來源,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酪梨油。所以接種後不僅要留意補充抗發炎的Omega-3食物,選用Omega-9的烹調用油,也要盡量少吃富含Omega-6的炸物。     四、若食慾不振可選擇好消化澱粉   近期通訊軟體上曾誤傳澱粉會影響疫苗效力,接種後3天應避免攝取所有的澱粉類食物,但其實傳言實屬錯誤。澱粉是人體一日所需,好的澱粉幫助身體補充能量,應避免的是容易造成發炎的精製糖、蛋糕甜食、洋芋片和炸物。王若昱營養師建議,接種疫苗後若發生食慾不振的副作用,可選好消化的粥類或清湯麵類,幫助在身體不舒服的狀態下補充基本能量。     五、補充支持免疫的營養素   由於人體在接種新冠疫苗後,會開始產生相關免疫作用,所以會有一些注射部位或全身的發炎反應,這時會快速消耗體內與免疫功能相關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王若昱營養師指出,這段期間可以補充富含以下營養素的天然食物來源,幫助調節與支持免疫力。   1. 維生素C   適量補充維生素C對人體好處多多,在免疫方面是保持免疫細胞活性的關鍵營養素,能協助巨噬細胞和T 細胞更有效地發揮作戰能力,增加人體對抗外來病菌的能力。   蔬菜水果是維生素C的最佳來源,例如奇異果、柑橘類、芭樂、釋迦、蕃茄、草莓、鳳梨,還有甜椒、青椒、球芽甘藍、苦瓜、青花椰菜等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C容易受熱破壞,所以每天攝取適量2~3拳頭份量的水果還是很重要的。除了食物來源外,不少人也會選擇服用保健食品來補充維生素C,建議與了解自身身體狀況的營養師或醫療人員討論建議攝取劑量。     2. 維生素D   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可以減少人體的發炎反應,也可以調節免疫功能,人體可以透過接觸陽光來自行合成,也可以藉由食物或營養品來攝取。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富含油脂的魚類、魚肝油、肝臟、蛋黃、強化維生素D的乳製品、曬過太陽的香菇、木耳等蕈菇類等。   王若昱營養師建議民眾,防疫期間可以走到陽台、打開窗戶曬曬太陽,補充一下維生素D,也讓心情可以放鬆一下,享受陽光帶來的療癒。     3. 鋅   鋅是一種微量礦物質,能夠幫助免疫系統功能完善,也是活化人體中抗氧化酵素的重要元素之一。天然食物中的蛤蜊、蚵仔、瘦肉、堅果類、全穀類都是富含鋅來源的食物。   防疫的前提,在於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疫苗只是輔助增加對病毒防禦力的角色而已,因此若只是在短時間內攝取單一營養素,是無法完全發揮身體的保護機制的,長期保持營養均衡的飲食習慣,才是健康之道。王若昱營養師提醒,除了要留意飲食均衡外,也要記得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少熬夜、不抽菸,飲酒不過量,放鬆心情,這樣才能支持免疫系統順利運作,全力對抗新冠病毒。       諮詢營養師:王若昱營養師    學經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 曾任亞東醫學中心 營養師 曾任營養品研發 顧問營養師 現職健康體重管理 營養師 現職居家長照與社區演講 營養師 現職台灣健康體重管理促進會 合作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餐餐吃外送、沒冷氣會死、久坐懶得動?戒掉你的居家防疫壞習慣! 文章|夏天吃芒果會誘發皮膚過敏?真實原因就在這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20

  • 【雕塑療程進階說明書】抽脂手術前必看!體雕塑身要慎選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疫情期間民眾除了待在家中防疫,身材也難免在缺少運動走跳的情況下開始走樣,既然不能出國玩,那就把錢省下來投資在自己身上囉!抽脂體雕自然成為了雕塑身材線條的救星,但是抽脂可不單單只是把脂肪抽出體外這麼簡單,還可以分為侵入式的手術和非侵入式的療程,針對不同的部位和需求,也都有適合的抽脂方式。你還認為抽脂等於減肥嗎?跟著進階版的雕塑療程說明書一起,了解怎麼瘦得漂亮吧!     不想讓皮下脂肪在不受歡迎的地方群聚!抽脂手術成救星   人體的脂肪可以分為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內臟脂肪顧名思義就是指位於內臟周圍的脂肪,而皮下脂肪則是位於皮膚下方、肌肉上方的位置,抽脂手術適用的就是皮下脂肪。皮下脂肪比起內臟脂肪更容易囤積,一般來說可以簡單的用「手感」來測試,也就是捏膚測試(Pinch Test),例如腹部脂肪外觀像游泳圈一樣疊了很多圈,可以輕易的捏起來,厚度達到2公分以上,那麼就是適合做抽脂手術的部位了。           很多人會誤以為抽脂就是減肥的捷徑,其實更貼切的來說,抽脂應屬於「雕塑體態」的一種方式,抽脂雖然是抽出脂肪細胞,但目的是在於讓脂肪變得更加緊實,雕塑光靠飲食控制、運動健身難以瘦下來部位,所以對於體重過重者而言,抽脂的效果反而不大,甚至需要先減輕體重後,再做抽脂較為妥當,建議BMI小於30者,抽脂手術的效果才較為理想。此外,抽脂手術後不代表能夠暴飲暴食,不再忌口,仍須保持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才能夠保持完美身形,避免復胖。     抽脂手術到底差在哪?進階說明書一次教給你   抽脂可以從施作方式概分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若民眾想一次消除較多脂肪,或想利用抽脂進行自體脂肪填補,可以選擇侵入式的抽脂手術;若民眾想消除局部脂肪,或本身有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則選擇非侵入式手術較為安全,但無論抽脂方式為何,術前都還是需要與醫師詳細溝通、評估後才能施行。   侵入式抽脂手術大致可分為傳統抽脂、水刀抽脂、超音波抽脂,不過侵入式手術和非侵入式療程也可以搭配結合,來達到更好的效果。     ● 傳統抽脂   將抽脂管深入皮下脂肪層,儀器會提供負壓將脂肪抽吸出來,達到消除脂肪的效果,但缺點是在抽取淺層脂肪時,容易破壞腹壁血管、神經和結締組織,所以較適合抽取深層脂肪。市面上也有結合傳統抽脂和其他抽脂方式的複合式抽脂,也就是利用傳統抽脂的優點,在抽取深層脂肪後,搭配超音波抽脂或雷射溶脂,把剩餘的脂肪和細微的部位再抽乾淨,雕塑出更精緻的線條。     ● 水刀抽脂   水刀抽脂是利用水的作用力來清除脂肪,透過打水內管前端的扇形霧狀水柱,可以切換多段水力變化,溫和的沖刷、剝離脂肪,並用負壓將脂肪抽吸出來。因為是利用水力去擊碎脂肪組織,所以比起傳統抽脂的刮除方式和強力負壓,水刀抽脂可以降低對組織、血管和神經的傷害,術後的疼痛感較低、瘀青較少,消腫也較快。     ● 超音波抽脂   提到抽脂會常聽到的「威塑」,便是運用超音波方式抽脂的技術。超音波抽脂是利用超音波的高頻共振,徹底破壞固態的脂肪組織,乳化成液態脂肪後再抽吸出來,手術過程可以降低對身體的傷害,相比起傳統抽脂,適合用來處理結締纖維組織較多的淺層脂肪,達到雕塑線條的效果。除此之外,超音波抽脂抽取出來的脂肪,因為脂肪細胞本身受到的破壞不多,所以也很適合用來做自體脂肪填補,移植後存活率較高。     ➦ 想看更詳細的介紹嗎?侵入式減脂影片,還有包含抽脂手術過程全都錄!看完秒變抽脂達人! 影片連結:剖析抽脂原理 醫師帶你了解抽脂手術過程     脂肪細胞怕冷又怕熱?非侵入式療程抓準弱點來減脂   非侵入式療程的類型多元,技術也日新月異,大略可分為冷凍減脂、雷射溶脂、電波減脂、消脂針注射:     ● 冷凍減脂   因為人體脂肪組織中的三酸甘油酯,容易被低溫破壞,所以這項原理被應用在消除脂肪上,就能夠進行局部減脂療程。冷凍減脂適合負壓能夠吸起的脂肪層,也就是較厚實、面積大的脂肪,例如大腿、腹部等處。過程儀器會透過探頭,將腹部施作處的熱量吸出來降溫,脂肪降溫後便會形成微結晶,自然的凋亡後就會隨著新陳代謝排出體外,也就完成讓細胞自然死亡的排除方式了。     ● 雷射溶脂   雷射溶脂是利用雷射的熱能去破壞脂肪,由於脂肪細胞沒有辦法忍受高溫,在細胞壞死凋亡後,同冷凍減脂一樣會隨新陳代謝排出體外,使其自然死亡。但雷射溶脂與冷凍減脂最大的差異在於,冷凍減脂要改善的部位,需要能夠用負壓抽吸才有辦法作用,所以較適合大面積的範圍,而雷射溶脂則適合修飾一些如手臂、後腰、下腹部等細節處。除此之外,雷射溶脂的另一特點在於,雷射能量可以刺激皮膚的膠原蛋白增生,改善抽脂後皮膚鬆弛的情況,使施作部位更加緊緻。     ● 電波減脂   電波減脂又稱為隔空減脂,是運用高頻電磁場的方式,針對缺乏水份的脂肪組織來提高溫度,隔空加熱深層組織,用高溫來破壞脂肪細胞,讓細胞壞死凋亡,並透過新陳代謝排出體外。電波減脂因為是採用電磁場加熱,所以也可以運用在較大的治療範圍上,例如腹部、大腿、後臀、後腰等部位。     ● 消脂針注射   目前台灣通過消脂針合法的適應症,是其他非侵入式療程難以改善的下巴部位。消脂針的內容物主要是細胞溶解藥物「去氧膽酸」(Deoxycholic acid),去氧膽酸可以破壞細胞膜,使脂肪細胞溶解後再代謝掉。注射完消脂針會有幾天的腫脹感,大約需要1~2週的代謝時間。     非侵入式抽脂大多都無法一次改善,需要多次漸進式的療程,才能有顯著效果,民眾需要先對療程有基本認知,才能避免期望落差。此外需要留意的是,因為非侵入式療程都是透過新陳代謝,將凋亡的脂肪細胞排出體外,所以不適合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代謝困難者,以免壞死的脂肪長期堆積在體內,術前需要與醫師詳細溝通,並主動向醫師告知自身病史,以利醫師評估。     ➦ 想看更詳細的介紹嗎?非侵入減脂專題影片,3位醫師詳細介紹給你聽! 影片連結:免侵入減脂全攻略!想脫魯就先來減脂瘦一波     現今抽脂方式多元,抽脂的安全性已大幅提升,但醫師的專業技術仍然是成功的關鍵,民眾術前須慎選專業醫師,衛福部醫策會也有公佈通過「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的院所名單,可以先上網查詢,才能保障自身權益。     延伸閱讀 影片|抽脂是否等於變瘦?身材雕塑與減肥大有不同! 影片|非侵入式抽脂VS侵入式抽脂 到底哪種方式好?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12

  • 打完疫苗哪些事不能做?別讓你的免疫力降低!「這件事」營養師建議要持續保持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台灣疫情終於開始漸趨穩定,政府也陸續開放民眾接種疫苗,面對棘手的新冠肺炎,除了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防疫意識外,提升保護力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究竟接種完疫苗後,有哪些事情「不能做」呢?既然要提升保護力對抗病毒,那是不是免疫系統越強越好?一起來看看專業營養師的建議!     免疫力不是越強越好,長期不平衡甚至會造成腦霧?   人體在受到病毒攻擊時,免疫系統是首當其衝的第一線,所以強化免疫力,是對抗病毒的重要關鍵。而免疫系統中的首要重地,就是人體的消化道,範圍可以從口腔、食道、胃部、小腸大腸直腸,一路延伸到肛門,這片「戰場」非常廣大,尤其消化道黏膜的表面積,約有260~300平方公尺,所以身體中有70%的免疫細胞都是集中在消化道。在這裡免疫細胞必須抵禦想要入侵人體的許多病毒、細菌與有害物質,在前線戰場中奮勇作戰,不讓它們進入循環系統,擴散到各處細胞,所以如果我們有將基礎打好,保持腸內菌叢的健康穩定,就可以幫助防止病原體入侵,不讓這層重要的防線輕易被擊潰。   人體消化道的免疫系統,影響層面相當廣泛,也與大腦息息相關。王若昱營養師指出,由於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和腸道神經系統之間是可以透過腸腦軸(gut-brain axis)來進行雙向溝通,所以日常生活中做好腸道保健,也同時照顧好大腦健康。另外,雖然提升人體免疫力很重要,但免疫力並非是「越強越好」,否則腸道健康和免疫力長期不平衡,可能會產生腦霧(brain fog),也就是會讓我們的大腦某些功能突然「當機」,可能影響記憶力、專注力或邏輯思考的能力。           理想中的免疫力應該是平衡的狀態,若免疫力過低,身體就會容易受到感染、反覆感冒、生病等,開始產生各種不良的病症,但免疫力太強,也會因為反應過度,出現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等異常反應,所以維持良好平衡的免疫力不應利用偏方,按部就班的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穩固人體免疫系統的禦敵能力,才是踏實、穩定的健康之道。     接種日期越近越緊張?營養師建議要注意這3點   許多人在施打疫苗前後,都會相當擔心自己的行為會影響疫苗效力,甚至引發不良反應,其實不必過度恐慌,施打前應請醫師評估自身的疫苗過敏、慢性病史,並以輕鬆、日常的狀態接種,避免因緊張造成暈針,施打後也要保持充足休息,勿抽菸酗酒,並持續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除此之外,王若昱營養師也提供了以下3點建議,幫助建立民眾施打疫苗前後的正確認知。   一、睡眠充足   施打疫苗前不要讓自己過於勞累、好好休息,充足的睡眠對提升免疫力相當重要,王若昱營養師建議,接種前一週可開始調整自身的睡眠時鐘,每天睡足7~8小時,接種後也可以持續保持這樣的生活習慣,讓身體提升防禦能力,維持良好的機能,幫助抗體在體內生成順利。     二、避免酗酒   雖然目前沒有研究顯示飲酒會影響疫苗效果,因此也沒有明文禁止,但從醫學角度來看,施打疫苗前後都要盡量避免酗酒,因為長期大量飲酒可能影響免疫系統並干擾疫苗反應,一次攝取過多酒精則可能會導致身體脫水,進而造成頭痛、肌肉或關節疼痛等症狀,容易干擾疫苗副作用的判斷,且接種疫苗後身體可能較虛弱,會影響肝臟代謝酒精的速度,建議還是先避免為佳。   其實無論是否有安排施打疫苗,平日也該留意自身的酒精攝取量,不建議過量攝取。根據國健署《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2罐330c.c.的啤酒(相當於兩個酒精當量),女性不超過1罐330c.c.的啤酒。(相當於一個酒精當量)     三、避免抽菸   菸癮和酒精一樣都會削弱免疫系統,因此施打疫苗前後都不建議抽菸。國健署也一再呼籲民眾趁著疫情期間戒菸,根據國際研究表示,抽菸是新冠肺炎重症危險因子,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出現嚴重症狀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 1.4 倍,引發重症風險高達2倍,因此抽菸會讓提高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遠離肺炎威脅,就是最好的戒菸理由。   王若昱營養師提醒,接種疫苗後必須充份休息,減少抽菸、酗酒、熬夜,面對防疫多一份謹慎,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風險。以上原則其實不僅適用於接種疫苗後的不適期,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繼續維持睡眠充足的好習慣、控制飲酒量並戒菸,保持身體健康,才可以徹底發揮疫苗的保護力。     參考資料: 1. 國健署《國民飲食指標手冊》 2.Vardavas CI, Nikitara K. COVID-19 and smok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Tob Induc Dis. 2020;18:20. Published 2020 Mar 20. doi:10.18332/tid/119324.       諮詢營養師:王若昱營養師    學經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 曾任亞東醫學中心 營養師 曾任營養品研發 顧問營養師 現職健康體重管理 營養師 現職居家長照與社區演講 營養師 現職台灣健康體重管理促進會 合作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線上就能看醫生!迎接視訊看診的遠距醫療時代 文章|疫苗引發「新冠手臂」副作用?接種處又紅又腫還痛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6

  • 餐餐吃外送、沒冷氣會死、久坐懶得動?戒掉你的居家防疫壞習慣!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全台疫情雖然已進入微解封階段,但為了防止疫情傳播,多數民眾仍然選擇待在家中,減少出門群聚的機會,但疫情期間長期宅在家裡,不僅較難兼顧飲食均衡,生活作息混亂,甚至長期下來還忽略運動、曬太陽,養成許多不良習慣。可別讓疫情影響了你的身心健康,趁早戒除這些NG行為,讓營養師教你建立正確的日常觀念,一起安然度過疫情危機吧!     防疫期間長期宅在家,你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呢?不是餐餐仰賴美食外送,就是天天窩在冷氣房中,與陽光接觸的機會也變少了,更別提體重還直線上升,就連上一次運動都不記得是什麼時候了?其實居家防疫期間正是調整飲食習慣的好時機,平常也不應忘記運動及日曬的重要性,王若昱營養師指出4項常見的居家防疫壞習慣,不妨審視自己是否該多加留意。     居家防疫壞習慣1:飲食不均衡   防疫期間民眾經常透過美食外送解決三餐,但外食通常都是以大量澱粉、高油烹調肉類為主,或是使用炸物或加工製品(如火腿、臘腸等),較少蔬菜、水果及乳品類,不僅較難顧及均衡飲食,重口味的調味方式,也讓民眾無法了解食材新鮮度。若選購外食時不注重營養、多元,攝取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會容易不足。   除了均衡飲食外,很多民眾容易忽略烹調時使用的「油」對健康造成的影響,王若昱營養師指出,油脂是屬於三大營養素之一,身體的慢性發炎跟烹調時使用的油品也是息息相關。平常身體發炎的狀態,除了傷口紅腫疼痛的急性發炎,其實也有所謂的「慢性發炎」。這是由於免疫系統在碰到如病毒、細菌等外來物入侵時,會啟動免疫發炎反應保護身體,但如果發炎反應長期持續,對身體健康反而會有危害,包括疲倦、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甚至糖尿病、心臟疾病、關節炎等,都與慢性發炎有關。   很多民眾都會選擇服用止痛藥來緩解慢性發炎造成的不適,卻只是治標不治本,建議還是要從飲食習慣上的根本改善。王若昱營養師表示,若要預防慢性發炎疾病,平時要留意攝取人體必需脂肪酸「Omega-6」和「Omega-3」的比例,建議攝取比例3~5:1,Omega-3的脂肪來源主要是深海魚類及堅果類,這些都是一般外食較為缺乏的,外食較多食物使用Omega-6的油脂烹調,例如大豆沙拉油、葵花油、玉米油等,所以常吃外食的人才會因為Omega-6攝取過多,Omega-6:Omega-3比例失衡至20:1,造成長期慢性發炎。   食物的「烹調方式」也很重要,王若昱營養師建議,盡量選擇蒸、煮、烤、燉、滷、涼拌等低油烹調方式,避免油炸、三杯、糖醋、蜜汁、勾芡羹類等高油烹調,而且後者大部分屬於重口味的料理方式,對身體健康也是一大負擔。   另外提醒民眾要少喝飽含熱量和糖份的大地雷「含糖手搖飲料」,根據國健署調查,含糖飲料是國人攝取精緻糖的最大來源,尤其夏天更是難擋手搖飲料的誘惑,不過食藥署規定自110年1月起,所有的手搖飲料都必須標示「總糖量」和「總熱量」,在選購飲料時不妨多看幾眼,控制一下自己的口腹之慾。     居家防疫壞習慣2:長時間久坐不運動   防疫期間長期久坐、缺乏運動的居家生活型態,容易造成肌肉流失,並增加肥胖、慢性病的發生機率。王若昱營養師表示,居家上班期間可以嘗試「站著」使用電腦,或是每30分鐘就起身走一走,避免久坐。即使在室內,也可以透過運動來活絡身體,例如居家有氧運動、啞鈴、彈力帶等,或利用現有的安全設備,包括桌椅、牆壁等做伸展運動,不僅幫助延緩肌肉流失,也可以緩解久坐產生的腰背痠痛。           雖然目前疫情警戒已「微解封」,政府也開放健身房和運動場館供民眾使用,但運動時仍然要記得遵守防疫準則,不想外出運動者,也可以在家搭配網路上有氧運動或肌耐力訓練的影片,讓自己跟著活動筋骨,維持身心健康,但仍要記得運動不要過量,過程也要做足防護,慎防受傷。     居家防疫壞習慣3:缺乏陽光日曬   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了許多民眾的生活型態,幾乎足不出戶的生活模式,可能讓許多民眾身體的維生素D含量不足。根據國民營養調查顯示,維生素D是國人攝取容易不足的營養素,雖然疫情前我們還是可以經由日曬來補充維生素D,但在居家防疫期間,維生素 D的重要性卻經常被忽略。由於人體有部份維生素D是透過日照獲得,因此王若昱營養師提醒,家中或工作場所中若有陽台者,白天不妨避開日正當中的時間,在早上9點~10點或下午3點~4點時走出冷氣房,出來曬一下約10~15分鐘的太陽。   維生素D也可以透過飲食補充,如富含油脂的魚類、魚肝油、肝臟、蛋黃、強化維生素D的乳製品、曬過太陽的香菇、木耳等蕈菇類。除此之外,也有人會選擇以營養品來補充維生素D,但服用前務必要注意每日劑量,建議與了解自身身體狀況的營養師或醫療人員討論建議攝取劑量,過量補充維生素D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多吃無益。     居家防疫壞習慣4:過度焦慮無法放鬆   新冠肺炎疫情未退,確診數不斷起起伏伏,變種病毒又來勢洶洶,許多人防疫期間難免會感到焦慮,或是因為工作受到影響而心情沮喪。王若昱營養師指出,疫情雖然大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也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必每天長時間持續接收疫情新聞,聊天的內容也不要集中在討論疫情,這樣只會讓焦慮指數越來越高,增加無謂的恐慌,甚至影響睡眠,導致生活能力下降。   近期居家「療癒風」正盛,種植植物可以綠化環境,飼養寵物也可以為生活增加不少樂趣,都是許多民眾調劑生活的選擇。王若昱營養師建議,園藝培育或陪伴寵物,都可以舒緩心情,每一個過程都是值得期待、充滿喜悅的,透過這些活動將注意力從疫情上轉移,不再掛心疫情期間的焦躁不安,對紓解情緒也很有幫助。   台灣人首次經歷如此漫長的居家防疫,難免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些壞習慣,或在疫情壓力下逐漸迷失,不曉得該如何找回自己的步調,其實除了養成正確的防疫觀念外,也別忽略了注重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均衡飲食、多運動,偶爾曬曬太陽,培養園藝興趣,或找時間陪伴家中的毛小孩。疫情之下,我們應該加強的是自我的韌性,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可別太放縱自己,反倒被疫情擊垮了。       諮詢營養師:王若昱營養師    學經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 曾任亞東醫學中心 營養師 曾任營養品研發 顧問營養師 現職健康體重管理 營養師 現職居家長照與社區演講 營養師 現職台灣健康體重管理促進會 合作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影片|你不胖,只是假胯寬!3分鐘改善久坐臃腫下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30

  • 跨性別選手參加東京奧運?川普:女性運動員們注意了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2021年上半年,除了新冠肺炎疫情難纏以外,美國各州的跨性別者權益也並不平靜。包括密西西比州、田納西州等地的議會紛紛通過「禁止跨性別女性參與學校的運動賽事」法案,只差在州長簽署發佈,引發美國跨性別者的不滿。而隨著東京奧運會7月23日正式開幕,本屆多位跨性別選手參賽也讓這項爭議正式被搬上公開談面,成為全世界討論的話題。     東京奧運歷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後,終於在7月23日迎來開幕儀式,33 個比賽項目,339 場賽事,都將在這場備受關注的奧運盛會中舉行。在嚴峻疫情中舉辦的東奧,除了是歷史上第一屆延期的奧運會以外,本屆賽場上也有許多跨性別選手公開參賽,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話題。     力推賽場性別平等,最多LGBTQ選手的一場奧運盛會   早期跨性別者要參與奧運賽事,必須接受變性手術後,再接受2年的荷爾蒙療程才能參賽。然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IOC)在2015年更新了相關規定,跨性別者不用經過變性手術,就可以加入男子組的競賽;若是要參加女子組賽事,則只要在參賽前12個月,維持血清中的睪固酮含量低於10nmol/L以下,就具備參賽資格,雖然各個競賽項目分別有不同的細節規範,但比起過去已大大鬆綁了對跨性別者的限制。     ➦ 變性手術怎麼做?讓松松和智英為你揭密,來看整形外科醫師的超詳細解說! 影片連結:變性壽命會減短嗎?想達到期望術後應該這麼做     隨著世代演變,2021年的東奧,可說是歷史上最多元的一屆奧運會了,今年參與的 LGBTQ選手共超過163人,創下奧運會舉辦以來的歷史新高,相比起2016年巴西奧運會的56人,LGBTQ選手增加了將近2倍之多。除此之外,今年東奧也首度打破傳統,鼓勵各國派出1男1女的掌旗官,盼能傳遞性別平等的立意,並呼籲媒體在攝影時,避免拍攝特定的身體部位,以避免「性化」(sexualization)運動員。       東加王國的男旗手Pita Taufatofua和女旗手Malia Paseka 圖片來源:奧運官方Twitter     本屆奧運會中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就是來自紐西蘭的女子舉重選手Laurel Hubbard,現年43歲的她是奧運史上最年長的女子舉重選手,也是奧運史上第一位公開跨性別身份的參賽者。Hubbard曾在1998年參加紐西蘭男子舉重105公斤以上級青少年組的比賽,以抓舉135公斤、挺舉170公斤,共計300公斤的成績打破紐西蘭紀錄,之後她在2012年時進行了變性手術,並在2021年代表加拿大參加東奧的女子舉重87公斤以上級比賽。       代表紐西蘭參加今年東奧女子舉重比賽的Laurel Hubbard 圖片來源:BBC NEWS     自從紐西蘭奧委會宣佈她將角逐東奧起,Hubbard便遭到許多國家選手的質疑,認為跨性別運動員與女性競爭缺乏公平性。英國前競技游泳運動女將戴維斯(Sharron Davies)公開批評奧委會忽視女性運動員的權益,並預估本屆賽事將會有跨性別者奪冠。比利時舉重運動員Anna Vanbellinghen也曾表示,如果讓Laurel Hubbard參加奧運,簡直像就是一個笑話。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更是在亞利桑那州演說時發聲批評,「你看到那個舉重運動員了嗎?(指Laurel Hubbard)我不想告訴你們這件事,各位女性運動員們,但他打破了你們長久以來保持的記錄。這傢伙只要『砰砰』幾下,就打破了一項九年的記錄」,川普認為奧委會允許跨性別者參加女子組的比賽並不公平,是一種對女權的侵害。       美國前總統川普7月24日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發表談話 圖片來源:Yahoo新聞     運動場上的平權該如何規範?國際奧委會頭疼找答案   紐西蘭奧委會主席Kereyn Smith指出,跨性別運動員的確在公平性上存在很多問題,但Hubbard也已經達到了所有規定的標準。除了紐西蘭奧委會以外,LGBTQ族群也有人站出來為Hubbard發聲,美國鐵人三項運動員,自身也是跨性別者的Chris Mosier在推特表示,對整個跨性別族群而言,Laurel Hubbard能夠參與奧運,對跨性別族群有著極大的意義。同樣在今年東奧參賽的加拿大女子足球運動員Rebecca Quinn也在Instagram上發文坦言,跨性別女性經常被禁止參加體育競賽,在努力追求奧運夢想時,也常面臨歧視與偏見,但近期這項議題逐漸受到大眾重視,也開始產生了立法與規則上的改變,她為此感到樂觀。       代表加拿大參加今年東奧女子足球比賽的Rebecca Quinn 圖片來源:Sportowe Fakty     就連競爭對手中,也有人對Hubbard的參賽表示認同。代表英國參賽的舉重選手Emily Campbell在接受《獨立報》(Independent)受訪時說道「她是一個人,她和其他人一樣有資格參加這場比賽,遵守我們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的規則」,「我不是制定規則的人,我不會坐在董事會上做出這些決定,那不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是成為一名出色的運動員,並參加比賽」,Campbell希望大眾將焦點放在賽事上,選手們也在這場盛事中力求自我突破,用運動表現為國家爭取榮耀。       代表英國參加今年東奧女子舉重比賽的Emily Campbell 圖片來源:Mirror     ➦ 跨性別者又是怎麼看待在兵役和運動賽事上的疑慮呢?看看男跨女跨性別者張可芙怎麼說! 影片連結:勇敢跨越性別的族群!何謂跨性別?能與同志劃上等號嗎?     針對Hubbard出賽引發的爭議,國際奧委會主席Thomas Bach於17日表示,「國際舉重總會在資格賽開始前,就決定了出賽資格相關的規則,因此這些規則適用本屆的奧運比賽,你不能在比賽進行中改變規則」,並表示往後會徵詢相關單位的意見,重新審視、調整這些規範。     資料來源: 1. https://tw.sports.yahoo.com/news/%E8%B7%A8%E6%80%A7%E5%88%A5%E8%80%85%E5%8F%83%E8%B3%BD%E8%A6%8F%E5%89%87-ioc%E4%B8%BB%E5%B8%AD-%E6%9C%83%E5%86%8D%E8%A8%8E%E8%AB%96-040406081.html 2.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4803598-%E8%B7%A8%E6%80%A7%E5%88%A5%E8%80%85%E5%B0%87%E7%8F%BE%E6%9D%B1%E4%BA%AC%E5%A5%A7%E9%81%8B%E5%A5%B3%E5%AD%90%E8%B3%BD-%E5%A5%B3%E6%80%A7%E9%81%B8%E6%89%8B%E6%86%82%E4%B8%8D%E5%85%AC 3.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a140f58b-ecf1-43c1-9219-bd36b5d806cd 4. https://www.gvm.com.tw/article/80967 5. https://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3617278 6. https://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3617534 7.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5819 8. https://equallove.tw/news/1769 9. https://www.nownews.com/news/5335028 10. https://udn.com/news/story/122349/5624331 11. https://gotv.ctitv.com.tw/2021/07/1835118.htm 12.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7-26/doc-ikqciyzk7757819.shtml     延伸閱讀 文章|石牆起義週年紀念日:同志、跨性別者齊聚,為平權發聲 影片|我的性別我決定 理解讓跨性別者勇於追尋自我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9

  • 指甲「這樣剪」竟引發甲溝炎?紅腫流膿要拔指甲?讓醫師來解答!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甲溝炎是一種發生在手指或腳指甲周圍的皮膚發炎疾病。其中又分為急性甲溝炎與慢性甲溝炎。急性甲溝炎常見的特徵有疼痛、紅、腫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有膿皰產生;慢性甲溝炎大多是因為生活習慣導致,在症狀後期會有指甲表面凹凸不平的現象發生,雖然甲溝炎看似只有指甲周圍發炎,但嚴重時不僅會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因此,甲溝炎仍是不可輕忽的病症。     甲溝炎怎麼發生?指甲結構先知道   雖然指甲看似一片,但裡面其實含有許多構造,除了一般人修剪的甲片之外,內部還包含甲床、甲基質、甲半月與甲小皮。其中,會發生甲溝炎的位置大多位在皮膚與指甲的連接處,也就是指甲兩側的甲床(指甲溝槽處)與後方甲半月區。皮膚科醫師陳瑛琪表示,只要皮膚與指甲相連的地方遭受破壞或是有傷口產生,就有可能刺激皮膚進而引發甲溝炎。           急性、慢性甲溝炎成因不同,疼痛程度也有所差異   根據甲溝炎症狀持續的時間長短,可以分為急性甲溝炎(持續時間小於6週)與慢性甲溝炎(持續時間大於6週)兩種類型,雖然都是甲溝炎,但是成因與症狀表現不太一樣,引起的疼痛程度也不同,以下分別說明:   一、急性甲溝炎   來得又急又快,通常是意外受傷或是指甲反覆碰撞造成的。     圖片來源:https://www.aafp.org/afp/2017/0701/p44.html     急性甲溝炎通常是細菌感染所引起,當指甲周圍的組織有小破損,細菌就容易侵入傷口,並出現紅腫、灼熱、劇烈疼痛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化膿,好發急性甲溝炎的原因有:   1.習慣吸吮手指或咬指甲: 咬指甲容易讓皮膚出現傷口,口腔內又含有許多細菌,傷口被細菌感染就容易讓甲床發炎。   2.指甲修剪不當、經常做美甲療程: 當指甲剪太短,或是想修剪甲床上的死皮時,刀片容易誤傷甲片周圍的皮膚產生傷口,引發細菌感染。還有一些人喜歡做美甲,若美甲師操作不當或太用力清理指甲周圍的角質時,會增加指甲溝槽受傷的機率。此外,美甲工具如果沒有消毒完全,也有細菌感染的風險。   3.指甲受到外力擠壓: 當指甲受到外力擠壓,像是穿到不合腳的鞋子或是指甲過長時,甲片會反覆碰撞甲肉,使甲肉受到損傷發炎,就容易引發急性甲溝炎。     二、慢性甲溝炎   重複接觸刺激性物質或過敏原,導致甲床屏障薄弱。     圖片來源:https://www.aafp.org/afp/2017/0701/p44.html     當指甲剪太短,或是想修剪甲床上的死皮時,刀片容易誤傷甲片周圍的皮膚產生傷口,引發細菌感染。還有一些人喜歡做美甲,若美甲師操作不當或太用力清理指甲周圍的角質時,會增加指甲溝槽受傷的機率。此外,美甲工具如果沒有消毒完全,也有細菌感染的風險。   慢性甲溝炎不太會有劇烈的痛感,通常是在按壓時才會隱隱作痛、並伴隨著紅腫,也因為指甲的保護屏障薄弱,如果甲肉又受到外力破壞,就可能併發急性甲溝炎。陳瑛琪醫師說道,當甲床長期處在發炎狀態時,負責指甲生長的甲基質也會受損讓指甲生長不全,出現指甲變形的情形,所以慢性甲溝炎患者的指甲表面通常會凹凸不平或是指甲色澤晦暗的現象發生。     急性甲溝炎如何治療?症狀嚴重時需要拔指甲?   急性甲溝炎很難在不接受治療的情況下自行痊癒,在治療上,醫師會視發炎程度決定治療方式。症狀較輕微、指甲周圍沒有化膿情形的患者,可採局部患部照護如溫敷,必要時可以搭配抗生素藥膏予以治療。   若指甲已經嚴重到有化膿情形,醫師會根據膿皰的範圍,考慮切開膿皰引流或進行拔除甲片的手術,會需要拔除甲片的患者通常是膿皰的範圍過大,甲肉的膿液過多堵塞在甲基質裡造成劇烈疼痛,膿液也會被卡在指甲與甲肉間無法排出,只能透過拔除甲片才能將膿液順利引流出來。陳瑛琪醫師特別提到,年長者、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患者,如果未妥善處理傷口,嚴重時可能會導致蜂窩組織炎,或是造成更嚴重的細菌感染。     想擺脫慢性甲溝炎,移除病根最重要   慢性甲溝炎的治療著重於皮膚刺激的預防,最主要的做法是減少碰水和清潔劑等化學物質,若工作時必須碰水,儘量戴手套保持手部乾燥,改善皮膚的屏障,降低皮膚的過敏反應,調整好生活習慣後,慢性甲溝炎的患者是有機會可以康復的。   各位ME粉們看完後有沒有對甲溝炎有更多的了解呢?陳瑛琪醫師提醒,如果治療甲溝炎後,依然沒有改善不良習慣,包括過度修剪指甲、或是穿著窄小的鞋子、還是會讓甲溝炎再次復發。除此之外,有血糖控制不佳,免疫力較差的民眾,患有急性甲溝炎的機率也會比較大,在平時更需要注意指甲的狀況,若發現指甲出現紅腫、疼痛甚至有膿皰時,要儘速就醫,才不會耽誤到治療時機喔!       諮詢醫師:陳瑛琪醫師    採訪感謝: 柯適中皮膚科 學經歷: 萊波亞美醫診所 主治醫師 台中榮總皮膚科 專科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形體美容醫學會會員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文章|凍甲能自己矯正嗎?肥胖竟然是凍甲原因!治療凍甲不用再酷刑拔指甲 影片|皮膚癢好想一直抓抓抓 擺脫你的過敏原兇這麼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7

  • 肌少症也可能骨質疏鬆?年輕人別小看「肌肉流失」!5種肌少症檢測方式教給你!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肌少症不只是肌肉量減少,還包含肌力減退和活動表現變差,是老年失能的兇手之一,並時常伴隨著骨質疏鬆、代謝異常、認知功能障礙等症狀,除了好發於年長者身上,近年來也發現肌少症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因為現代人時常久坐不動、飲食不均衡等不良習慣,導致肥胖、肌肉量過低、肌力不足。肌肉量不足不僅會造成行走緩慢,連帶增加骨折、糖尿病、憂鬱及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你也擔心自己患有肌少症嗎?讓醫師告訴你肌少症的檢測方式,還有如何透過運動、飲食預防及改善肌少症!     肌肉量變少就是患有肌少症?肌少症定義要知道   「肌少症」從字面上理解為肌肉量變少,但單純的肌肉量變少不等於罹患肌少症,復健科醫師程朝暐表示,肌少症的診斷標準包含肌肉質量減少、肌力減弱或行動能力變差。其中,肌少症又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以下分別說明:     一、原發性肌少症   原發性肌少症是指找不到特定原因,僅因年紀老化造成肌肉流失、肌力下降。一般人的肌肉量在三十歲之後會隨著年紀增加而逐年下降,且超過60歲以後肌肉的減少速度會劇增,成為肌少症的高風險族群。     二、次發性肌少症   是由特定因子所引起的,就稱為次發性肌少症,原因包含:   1.活動力下降:像是長期臥床、久坐或是失能者,因為活動量大幅減少,能量耗損較低,容易使肌肉流失。   2. 其他疾病:包括器官衰竭、發炎性疾病、癌症、內份泌系統疾病。慢性疾病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態,造成體內許多促發炎激素濃度上升,這些激素會活化身體分解蛋白質的反應,導致肌肉流失。   3.營養攝取不足:有挑食、腸胃吸收不良、厭食症的患者因為體內的營養供給不足,生成肌肉的效率也會跟著降低,提高肌少症的風險。     肌少症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很多人以為「肌少症」只會出現在長者身上,確實根據研究統計,60歲以上的老人約有10%左右患有肌少症,但也發現肌少症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因為現代人長時間工作久坐、運動量不足的情況下,肌肉的使用量降低就容易流失,而且肌肉質量變少、力氣變小之後,可能走一點路就覺得累,讓人愈來愈不想動,加快肌肉流失的速度。     「肌少症」與「骨質疏鬆」息息相關,都源自於缺少運動   運動除了可以刺激骨骼肌分泌出一種「肌肉激素(myokine)」的訊息物質,幫助肌肉生成之外,也會讓骨骼為了抵抗外來的重量刺激,促使骨質生長因子變活躍,進而產生新的骨質,提升骨頭的密度。當身體的活動量下降,身體肌肉受的刺激太少,肌肉會漸漸萎縮,骨質也會變疏鬆。   另外,荷爾蒙也會影響肌肉質量與骨質的生長。隨著身體老化,體內分泌的生長激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濃度會下降,蛋白質合成的速度比不上被分解的速度,人體的造骨細胞效率也會變低,導致骨質增生的能力變差,就會增加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的機率。     肥胖容易造成肌肉流失,也是肌少症的潛在危險群   一般人認為體形瘦弱的人比較容易產生肌肉量少的情形,其實不然,過胖和體重過重者也可能有「肌少性肥胖症」。程朝暐醫師特別強調,肌肉質量的多寡並非從體型上可以判斷出來,通常肥胖者可能看起來手臂粗,但裡面肌肉含量不高。若運動量不足或隨著年紀增長,都有可能發生肌肉量不足與肌力減弱的現象。另一方面,當腹部堆積過多的脂肪,會釋放許多發炎物質導致胰島素敏感度下降,使得身體更傾向分解蛋白質,增加肌少症發生的風險。     肌少症不只會有肌肉流失的問題,還會有骨折、糖尿病、吞嚥困難的症狀發生   肌少症患者因為下肢功能較差、平衡能力不佳而容易跌倒,若同時罹患骨質疏鬆症,更面臨骨折的高風險。另外,肌肉量下降後,體內胰島素的感受性會變低,便無法有效地降低血糖,進而引發體內代謝異常,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會提高。也會影響口咽喉部的肌肉群,導致吞嚥障礙,在臨床上也有發現,肌少症患者還會有憂鬱與認知功能障礙等問題。     小腿圍可以測出是否患有肌少症?五種檢測方法告訴你   目前肌少症的篩檢方法有5種,這裡告訴你五種篩檢的方法分別是小腿測量法、SARC-F問卷、握力量測、體能表現與肌肉質量測量,除了肌肉質量測量需要借助醫院的儀器之外,其他的判斷方式民眾都可以在家進行,以下分別說明:   一、小腿檢測   1.手指測量法:將雙手的食指與姆指圈成一個圓,接著放在小腿最粗的地方,如果圈不起來,表示肌少症的風險較低;若圈起來還有空隙,就可能罹患肌少症。           2.皮尺測量法:將小腿部分的衣物除去,雙腳著地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使大腿與小腿呈90度,將皮尺環繞小腿最寬的部分,肌少症的標準為男生的小腿圍<34公分、女生的小腿圍<33公分。           二、SARC-F問卷   問卷如下,裡面總共有5個問題,若分數加總起來達4分以上表示可能患有肌少症。           若民眾做完上面兩項測驗(小腿檢測、SARC-F問卷)後,測驗結果不合格,則需進一步評估肌肉力量及體能表現,檢測方式如下:     三、握力量測   利用握力器測量手部握力以判別肌肉強度。肌少症的評斷標準為男生的握力<28Kg,女生的握力<18Kg。     四、體能表現   體能方面有三種測驗方式:   1.手不扶椅子的情況下,做五次起立、坐下,花費時間若≥12秒,即不合格。   2.起身行走到3公尺遠處,轉身步行回來的時間≥20秒,即不合格。   3.步行400公尺花費的時間大於6分鐘,或是無法完成者,即不合格。   上述兩種測驗方式(握力量測、體能表現)若有符合其中一種,建議從運動及飲食方面著手,改善肌肉的機能。若要做進一步的詳細檢測,可以至醫療院所檢查肌肉質量,檢測標準如下:     五、肌肉質量測量   肌肉質量檢測需要藉由醫院的精密儀器,可以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或生物電阻測量分析(BIA),評估身體的肌肉量多寡。   1.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測標準:男性<7.0 kg/m2、女性<5.4 kg/m2,即為肌肉質量不足。   2.生物電阻測量分析檢測標準:男性<7.0 kg/m2、女性<5.7 kg/m2,即為肌肉質量不足。     想要預防及對抗肌少症,抗阻力訓練搭配飲食才是根本之道   肌少症是一個有機會改善及預防的疾病,在平時可以透過抗阻力運動和營養補充做起。抗阻力運動可以改變荷爾蒙分泌,影響神經肌肉系統的活躍程度,也會促進體內蛋白質合成,讓肌肉的質量變多、肌力變大。   程朝暐醫師特別說明,抗阻力運動就是重量訓練,是利用阻力進行肌肉鍛鍊,增加肌肉收縮及延展的張力。但一般的跑步、騎腳踏車、游泳、健走與散步的外在阻力太低,屬於耐力訓練,所以雖然可以有效增加心肺耐力,但對於增生肌肉並沒有太大的幫助。想要刺激肌肉生成,除了可以到健身房做重量訓練之外,在家也可以藉由啞鈴,彈力帶或是自身的體重進行訓練,這邊提供兩種簡單的抗阻力運動,讓你在家也能輕鬆做運動:     一、坐姿抬腿   1.坐在地上腳伸直,挺胸,背打直,肩胛稍微後收。   2.雙手撐在地板上,握拳或手掌心打開朝下都可以。   3.一隻腳腳尖朝上,抬起腳,高過地版一個拳頭的高度,然後腳向側邊打開,再放下來,想像自己的腳寫一個「ㄇ」字型。接著再抬起,向內側收回,再放下到起始位置。過程中膝蓋都打直,背也打直。一組做十下,雙腳交換輪流做,做三組。   4.做的過程當中,會覺得大腿前側非常用力。可以有效訓練到我們的股四頭肌。       圖片來源:程朝暐醫師 提供 (動作示範:健身教練郭明信)     二、橋式   1.躺著,雙手置於身體兩側,掌心朝下。膝蓋彎曲腳踩地,雙腳腳跟約在膝蓋下方。腳尖稍微朝外一些些,膝蓋稍微朝外打開一點點。上半身維持好挺胸、脊柱中立的位置。   2. 吸氣,核心收緊,肚子夾緊。吐氣,屁股向上抬起,讓身體變成一直線。注意不要把下背往上推,只要做出夾臀、髖伸展的動作就好。停留三秒,再慢慢將臀部放下來。一組做十下,做三組。   3.如果覺得強度太低,我們可以改做單腳的橋式。將雙腳併攏,一隻腳先抬起在髖關節彎曲90度的位置,再做抬臀的動作。   4.做的過程中,會感受到屁股位置出力。可以有效訓練到我們的臀肌。       圖片來源:程朝暐醫師 提供 (動作示範:健身教練郭明信)       圖片來源:程朝暐醫師 提供 (動作示範:健身教練郭明信)     營養方面建議每天補充1.2g/Kg的蛋白質,以50Kg的人來說,就是每天補充60g的蛋白質,蛋白質可以從蛋、豆、魚、肉類中攝取,慢性腎臟病的患者,因為必須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量,建議與醫師討論。此外,維生素D也可以幫助肌肉的合成,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鮭魚、鯖魚、鮪魚、沙丁魚、黑木耳、乾香菇、乳製品等。還有記得攝取足夠的熱量,若身體能量不夠時,會自行分解肌肉來產生能量,使肌肉量下降。     要特別注意的是,若只補充營養卻沒有做抗阻力運動,肌肉生成的效果並不大,所以運動和飲食要雙管齊下才能留住肌肉喔!       諮詢醫師:程朝暐醫師    現職: 博勝復健科診所醫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台北醫學大學復健科住院醫師 博勝復健科診所醫師 泰元復健科診所醫師 義大醫院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滑鼠用久了也會有「媽媽手」?姿勢不正成慢性肌腱炎最大殺手 影片|你不胖,只是假胯寬!3分鐘改善久坐臃腫下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3

  • 視力模糊、吞嚥困難竟是頸椎病?手麻因骨刺纏身?護頸保命有方法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你有肩膀痛、上背痛、手指麻這些疾病的問題嗎?按摩後這些緊繃痠痛的感覺依然存在嗎?那你可能也患有「頸椎病」,隨著手機、平板、電腦普及後,低頭族越來越多,長時間低頭不只會造成頸部肌肉疲勞,也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頸椎過直,引發後續長骨刺、上肢發麻、無力,甚至出現視力模糊、吞嚥困難等情形,連帶影響生活的品質。想要預防頸椎病,除了改善不良姿勢之外,也可以透過一些伸展運動舒緩筋骨,讓肌肉適時放鬆,才能避免頸椎受到傷害。     你知道頸椎有弧度嗎?頸椎弧度消失是頸椎病的根源   頸椎出現問題最主要的病因來自於頸椎長期遭受不當的壓力。骨科醫師楊育昇表示,正常人的頸椎應該是呈現「向前凸」的曲線,從力學的角度來說,頸部微彎的結構可以將頭部壓在頸椎上的力量有效分散至周圍的肌肉,與肌肉一起撐起頭顱的重量,所以頸椎不用負擔過多的壓力。   若長時間處於低頭姿勢,頭部的重心也跟著往前移,當頭部前傾愈多,頸椎承受的壓力就愈大,肌肉為了要保護頸椎,則需要用力拉住頭部,長期下來就容易讓肌肉筋膜與韌帶出現緊繃、僵硬與發炎的現象,導致頸椎漸漸失去弧度與靈活度,加速頸椎的老化甚至產生頸椎周邊的神經病變。     肩頸痠硬、手指麻、頭暈,小心是長骨刺的警訊   頸椎過直的初期症狀主要為肩膀僵硬與痠痛,若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卻不治療,症狀將持續惡化,嚴重時肩膀、手臂與手指會有痠、痛、麻等症狀產生,這些感受源自於頸椎的骨刺壓迫到神經。   楊育昇醫師說明,正常的頸椎是由一節一節的椎骨連接而成,椎骨中間都有椎間盤相連接,椎間盤像是車子的避震器,可以吸收頸椎承受的外部壓力,提供脖子更好的活動度與緩衝椎骨的壓力。若頸椎弧度消失,椎骨會過度壓迫椎間盤導致椎間盤被大量磨損、變薄,椎骨間距也跟著變窄,增生的骨細胞因為生長位置不正確而生成骨刺。   骨刺剛形成時並沒有疼痛感,但當骨細胞持續增生,骨刺生長過大壓迫到周圍的神經時,就容易讓肩膀、手臂甚至手指頭出現痠、麻、痛等症狀,變成慢性肩頸疼痛。此外,骨刺壓迫到椎動脈或是頸部周圍的血管,會造成血液的供氧量不足而出現頭痛、頭暈等症狀。若民眾出現上述症狀,請儘速尋求骨科醫生的協助,勿拖延就醫時間。     頸椎過直也會影響自律神經,造成視力模糊、吞嚥困難、心悸等症狀   當頸椎排列不正確時,椎骨可能會刺激到頸椎周圍的自律神經,自律神經系統包含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兩者共同調控呼吸、心跳、胃腸道、泌尿生殖、排汗、瞳孔與支氣管等功能,一旦自律神經被過度刺激,會導致自律神經的運作失調,由自律神經管控的器官也會產生反應,引發許多疾病,像是視線模糊、眼睛疲勞、吞嚥困難、喉嚨有異物感、心悸胸悶,甚至有腸胃道症狀發生。若身體反覆性出現這些症狀,透過其他專科也找不出原因,就要思考一下是不是頸椎出了問題,建議可以到骨科做進一步的檢查。     頸椎出現病症要及早治療,沒有積極治療恐造成肌肉沾黏與攣縮   楊育昇醫師說道,有些頸椎過直的患者,活動時頸椎還是看得出弧度,這時若積極復健治療是有機會改善頸椎過直的問題。若沒有及時治療,頸椎會越來越僵硬,除了長出骨刺、肌肉失去彈性之外,肌肉甚至會有沾黏與攣縮的現象,此時頸椎的生理曲線也難以回復。     護頸有方法,三招伸展運動緩解肩頸痠痛   想要避免頸椎弧度消失,除了改善生活習慣,最重要的是不要長時間低頭,低頭後也要記得起身伸展一下筋骨,避免肌肉過度僵硬,以下三種運動可以幫助你們消除肩頸痠痛,一起跟著醫師動一動吧!     一、頸部後側伸肌牽拉運動     圖片來源:楊育昇醫師提供     1.頸部呈現微點頭姿勢、記得縮下巴   2.一手握拳頂住下巴,讓下巴保持微縮狀態;另一手協助頭部往前,下牽拉頸部後方肌肉   3.動作維持20秒,重複做3次     二、上斜方肌牽拉運動     圖片來源:楊育昇醫師提供     1.將頭部側彎至左側,臉部朝向右上方   2.將右手往地板下方延伸   3.左手視情況可輕壓頭部,藉此牽拉右側的頸部肌肉   4.動作維持20秒,重複3次,再換至牽拉左側的頸部肌肉     三、提肩頰肌牽拉運動     圖片來源:楊育昇醫師提供     1.將頭部往左側側彎,臉部微微朝下,眼睛看左側腋下   2.將右手往地板下方延伸   3.左手視情況可輕壓頭部,藉此牽拉右側的頸部肌肉   4.動作維持20秒,重複3次,再換至牽拉左側的頸部肌肉     預防勝於治療!肩頸肌力訓練不可少   除了透過伸展運動緩解肩頸肌肉僵硬之外,在平時可以進行頸部肌肉力量的強化練習,增強頸椎的穩定性,也能減輕頸椎的負擔。     一、縮下巴運動   可以訓練到頸部深層肌群,也可以舒緩肩頸痠痛。     圖片來源:楊育昇醫師提供     1.挺胸,耳朵與肩膀呈一直線,這也是頸部最放鬆的姿勢   2.眼睛直視前方   3.保持下巴微縮,停5秒後放鬆下巴   4.動作重複10次,一天做三回合     二、肩胛骨後收運動   肩胛骨穩定性不佳也是引起肩頸、背部痠痛的原因之一,透過收緊肩胛骨的動作,可以訓練背部肌群,增加背部肌肉的穩定性。     圖片來源:楊育昇醫師提供     1.身體坐正,雙手呈開門姿勢   2.將肩胛骨往後收夾,避免聳肩   3.感覺到肩胛骨內側繃緊時,動作停留5秒即可放鬆   4.收夾動作重複做10次,一天做三回合     楊育昇醫師提醒大家,在使用手機、電腦時低頭的角度盡量不要超過15度,讓視線保持水平,避免脖子承受過大壓力。外出時盡可能背雙肩包,還有避免用肩膀夾著手機講電話,這些行為都會讓頸椎兩側受力不平均,容易改變頸椎的弧度也會拉傷頸部肌肉,改善這些不良姿勢與不好的生活習慣才能避免頸椎問題找上你!       諮詢醫師:楊育昇醫師    現職: 台中林新醫院骨科醫師 學經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骨科主治醫師 三軍總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三軍總醫院骨科部住院醫師、總醫師 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消除發達斜方肌、修飾完美肩線,妳也可以擁有韓星Lisa般的性感直角肩! 影片|滑3C也會「媽媽手」?!手腕痠痛竟引發變形!治療師親授復健訓練3大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1

  • 忘記吃藥能補吃嗎?吃藥配果汁正確嗎?用藥觀念懶人包,讓你不再「吃錯藥」!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台灣人愛吃藥不是新聞,中央健康保險署108年藥費申報統計,所有藥品申報金額高達2千億元。林林總總各式各樣的藥品、保健食品,你吃對了嗎?藥太苦,以茶或果汁配著服藥,是可行的嗎?保健食品又該怎麼吃,才能發揮功效呢?藥袋標示重點公開,生活中的各種服藥習慣,用藥迷思,一次告訴你!     看清楚藥袋資訊,不多吃、不少吃、不亂吃   生病就吃藥,是台灣人習以為常的保健觀念,當我們去醫療院所就診後,醫生開立處方箋,民眾到藥局領藥,當藥品領回家後,你知道該如何吃藥嗎?原來藥袋上就有用藥指引,陳怡安藥師表示,其實只要了解重點標示,就能夠避免「吃錯藥」的情況了。   診所、藥局藥袋注意事項:           1.姓名:藥袋上的姓名標示,需確定是患者本人的名字,不要誤拿他人的藥品。 2.服用時間:內容包含一天要服用幾次、服用的時間(早、中、晚)、飯前或飯後等。 飯前:空腹使用,飯前1個小時服用,或待食物消化飯後2個小時服用。 飯後:飯後1個小時內服用。 睡前:睡前30分鐘服用。 特殊使用:有症狀才使用的藥品,依藥品適應症因應需求使用。例如退燒藥,僅用在有發燒症狀時服用。 3.用法:內服或外用藥品,外用藥膏會註明塗抺的部位及次數、眼藥水註明一天點藥的次數等。 4.藥品資訊:藥品名、藥品成份。 5.藥局資訊:藥局名稱、用藥諮詢聯絡方式。     醫院藥袋注意事項:           1.姓名:藥袋上的姓名標示,需確定是患者本人的名字,不要誤拿他人的藥品。 2.年齡、體重:年齡體重會影響藥品劑量。 3.用法用量:一天用藥的次數及時間,例如每日3次。 4.藥品資訊:藥品名、藥品成份。 5.副作用:可能會發生的副作用,若發生身體不適的狀況,請立即停藥,向醫師或藥師諮詢。 6.配藥資訊:院所名稱、用藥諮詢聯絡方式。     忘記吃藥可以補吃嗎?專業藥師告訴你   在服用藥品的期間,有時因為忙碌一時忘了用藥,是否就要馬上補服藥品呢?陳怡安藥師指出,可從用藥時間是否超過1/2進行判斷,例如:服藥規定為一天2次,早晚服用,服藥時間為12小時。如果超過6小時(12小時服藥時間的1/2=6小時),就不用補吃藥品;若在6小時內發現尚未服用藥品,在時間內即可補藥。此外,像小朋友容易吐藥,如果有吐藥的情形,建議以30分鐘為判斷標準,在服藥後30分鐘內吐出大量的藥品,可採取小量多次的補藥方式,避免再次吐藥;若超過30分鐘,則不需補藥。           如果經常容易忘記吃藥,或者家中長輩用藥情形複雜的話,陳怡安藥師建議,藥盒是很好用的小幫手,透過藥盒的標示設計,能夠清楚檢視是否有按時用藥,遇到容易變質或潮解的藥品,則可以保留藥品的原始外包膜剪裁分裝,減少藥品變質的問題。     用藥迷思一一破解,白開水服藥最適當   有些人由於生活習慣,喜歡用茶或果汁服用藥品,陳怡安藥師指出,因藥品容易受到酸鹼質或咖啡因的影響,應避免使用。針對網傳葡萄柚汁千萬不能配藥的迷思,陳怡安藥師解釋,這是因為葡萄柚的成份會干擾體內的CYP3A4酵素,影響藥品的代謝功能,可能會導致副作用或增加用藥風險,因此如果無法明確分辨藥品的成份,建議還是以白開水配藥最安全。   害怕吃藥、不喜歡藥品苦味的民眾,在服用藥品後可食用少量的糖果中和口中的藥味。如果在用藥後想喝飲料,建議與服藥時間間隔1小時再飲用。     按照食用規範使用保健品,有益健康維持   除了一般藥品,民眾也常自行購買保健食品調節生理功能,陳怡安藥師表示,保健食品屬於食品級,並非藥品,如果忘記食用或是減少食用,對身體不會造成明顯危害,僅會降低保健食品的效果,但提醒民眾,服用保健食品時,還是要遵照商品包裝上的食用規範,定時、定量使用。如果同時有服用保健食品及藥品時,建議二者間隔2小時分別食用。除此之外,喝式的液態成藥經常被民眾忽略,並不會認為是「藥品」,但其實液態成藥也是具有療效的,仍需在服用保健食品後間隔2小時服用,不能同時與藥品服用。   現今藥品的選擇、形態都很多元,民眾對於藥品的界定也變得較為模糊,陳怡安藥師指出,市面上的提神藥酒像是保力達B、維士比,其實都是屬於具有療效的「指示用藥」,不能因個人喜好或方便隨意飲用,千萬不能搭配藥品或食物一起食用。     建立正確的用藥觀念,遵循用藥指示,安全又健康   許多民眾有「久病成良醫」的心態,在服用部份藥品後感覺身體復原了,就自行停藥。陳怡安藥師提醒,藥品有療程的用藥考量,尤其像抗生素藥品,如果不確定自己服用的藥品是否能提前停藥,需向原就診的醫療院所或藥局確認後,再行停藥,以免留下病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全球患者的用藥依從率只有50%,顯示民眾確實遵循用藥指示的觀念仍然相當淡薄,不過陳怡安藥師指出,其實對於「吃藥」這件事,民眾不用給予自己太大壓力,偶爾忘記服藥不需過於擔心,但要培養正確的用藥觀念,畢竟錯用良藥也可能變毒藥,安全用藥才能吃得心安、吃得健康。     諮詢藥師:陳怡安藥師    學經歷: 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系學士 台南市立醫院實習藥師 三軍總醫院執業藥師 衛教諮詢藥師       延伸閱讀 文章|短期服用類固醇,易增心血管風險?!皮膚科、耳鼻喉科最愛用! 影片|眼藥水滴在眼球上很傷眼睛!?小心眼睛越點越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6

  • 夏天吃芒果會誘發皮膚過敏?真實原因就在這裡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台灣是水果王國,一年四季都有水果盛產,在炎炎夏日民眾除了吃西瓜消暑之外,最常吃的就屬芒果了,由芒果做成的各式甜品和冰品也隨處可見,不過坊間有傳聞吃芒果會造成皮膚過敏、芒果吃多了會產生蕁麻疹、芒果有毒等謠言,究竟這種說法有沒有根據,吃芒果真的會過敏嗎?跟著美醫誌一起來破除謠言,讓你安心享受好吃的芒果!     你最喜歡吃什麼水果?相信每個人都心有所選,不過在夏天最夯的那就非芒果莫屬了,光是想像吃上一口芒果冰就讓人垂涎欲滴,但是在吃芒果之前,坊間似乎有些傳聞吃芒果可能造成過敏、吃芒果會得蕁麻疹、甚至傳出芒果有毒的消息,面對這些消息來源,其實民眾不用緊張,讓醫師來告訴你真正的原因。     芒果過敏原從何而來?少數人出現的過敏交叉反應   皮膚科鄭百珊醫師指出,芒果造成身體過敏有兩種,一是接觸性皮膚炎、二是遲發性全身過敏。接觸性皮膚炎是因為果樹的外表,或是芒果外皮一層油油黏黏的東西,那種汁液叫做漆酚,比較不溶於水,皮膚接觸後十分鐘內就會被吸收,所以在切芒果或吃芒果時會碰到果皮有可能造成手或嘴巴周圍癢的症狀,只要把果皮清洗乾淨就可減少這樣的問題。   遲發性過敏與體質有關,但一般對果肉敏感的人非常少見,這類民眾吃完一兩小時後身體開始發作,其症狀可能以蕁麻疹的樣子出現,比較嚴重可能有血管性水腫,包括眼皮嘴唇都會有影響。談到過敏,某些人會有乳膠水果過敏症候群,就是身體內部有過敏源的交叉反應,就是說如果某種食物會引起你過敏反應,某些相類似的食物,可能也會造成你過敏反應;例如,如果你對蝦子過敏,通常你不只對蝦子過敏,可能你對螃蟹、龍蝦、甲殼類海鮮都會過敏,這叫做交叉反應(Cross-reactivity),主要是他們有相類似的過敏原致敏蛋白,只要吃進去某些食物,體內的系統就會誤認成為相似的,出現相似的反應,像是奇異果、香蕉、芒果、鳳梨、哈密瓜、番茄、百香果、酪梨等等,吃進去喉嚨會發癢腫脹或蕁麻疹反應,甚至有過敏性休克,但是這侷限於少數,並不是大部分的人都有。           鄭百珊醫師表示,有些家長會聽別人說某些食物會過敏,然後就禁止小孩吃,她建議家長要先讓小孩以少量嘗試,不是別人會過敏的食物自己就會,其實很少人會對多種食物過敏。人體最大過敏源是來自空氣,因為有塵蟎和其他物質,不能把所有過敏怪罪到吃的食物。           吃芒果有蕁麻疹且有毒,真實原因包含多種   吃芒果會得蕁麻疹,是不是芒果有毒,這是民眾最常傳出的謠言;蕁麻疹分成急性跟慢性,急性可能與食物有關,像是蝦蟹甲殼類、海鮮或是不新鮮的食物,另外感染也是會引起蕁麻疹,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壓力也可能會誘發蕁麻疹。慢性蕁麻疹定義是6週以上,像是溫度的冷或熱、自體免疫疾病、甲狀腺疾病、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不明原因等等都有可能會引起慢性蕁麻疹。鄭百珊醫師表示,吃芒果發生的機率非常非常低,應該排除這種芒果有毒錯誤的觀念,若本身有蕁麻疹還是要給醫師評估原因是哪一個。     水果適量攝取好處多 打成果汁非最佳選擇   芒果是台灣盛產水果,有豐富維生素A,可以改善乾眼症和促進皮黏膜健康;另外也有維生素C、番茄素以及ß胡蘿蔔素,富含纖維可以增加腸胃蠕動,不過因為含糖量高,一顆大芒果就有50~60克的糖分,糖尿病患者不建議過度食用,另外一般人吃太多會因為ß胡蘿蔔素過量而有皮膚泛黃的問題,因此水果固然對人體有多種好處,但是一旦過度攝取卻可能帶來壞處。鄭百珊醫師表示,水果攝取對人體健康很重要,衛福部建議國人每日三份蔬菜兩份水果,水果有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和幫助腸道吸收,但若是打成果汁比較不建議,因為糖份過高,血糖上升容易變胖、熱量變高,所以吃水果也記得要適量即可、盡量攝取水果原型而非榨成汁飲用。       諮詢醫師:鄭百珊醫師    現職: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皮膚科主治醫師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紫外線過敏4成因你也有嗎?原來檸檬、香菜都會讓皮膚發炎變色! 影片|皮膚癢好想一直抓抓抓 擺脫你的過敏原兇這麼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9

  • 美白針迷思大破除!美白針打了會變白?背後隱藏的健康風險要知道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炎炎夏日許多愛美的女性最害怕的就是曬黑,在亞洲,白皙肌膚幾乎與「美麗」畫上等號,甚至有「一白遮三醜」的觀念,擁有白皮膚就成了許多女生追求的目標,不論是口服美白錠、美白保養品,甚至是美白偏方都是熱門話題。而在近幾年更興起了「美白針」療程,標榜能使肌膚白皙透亮,讓許多愛美朋友躍躍欲試,但身為黃種人的我們,有辦法透過美白針改變膚色嗎?宣稱安全性高的美白針真的安全嗎?希望透過專業醫師的說明,打破你對美白針的迷思!     多數美白針溶液中,有99%都是生理食鹽水   美白針的作用原理是利用點滴注射方式,將一些能抑制皮膚黑色素生成的成分或抗氧化劑注入人體靜脈,像是維生素C、傳明酸、穀胱甘肽(glutathione)、維生素B群、維生素B12等。但不要以為美白針裡面只有美白成分,皮膚科醫師周宛儀說明,事實上坊間大多的美白針溶液中,有99%都是生理食鹽水,美白的成份只有1%。雖然藥劑含量不多,但因為美白針沒有固定劑型,不同診所有各自配方,所以美白效果不一。再加上美白針本身可能包含很多種藥物成分,藥物之間是否會產生交互作用,或是和民眾服用的藥物是否會產生衝突都是未知數,所以施打前需要多方考量。     美白針透過靜脈注射效果短暫,若產生過敏反應,危險性較高   周宛儀醫師表示,透過靜脈注射雖然藥物吸收速度會比口服來的快,但從尿液排出的速度也比較快。因此藥物在體內只能短暫停留幾小時至1、2天的時間,沒辦法有效作用在肌膚上,不容易有美白的效果。另外,因為人種與基因的關係,東方人很難透過美白針就擁有非常白皙的肌膚。若肌膚有過白的情況反而要特別注意,需就醫評估是否為白斑或使用不適合的美白產品造成色素脫失等異常的狀態,要即早就醫治療。   除此之外,靜脈注射的危險性比口服、外用藥膏還要來得高,不適合長期施打。因為將藥劑打進靜脈時,藥物會快速進入血液循環,一旦對其中某些成分過敏,容易造成全身性的過敏反應,嚴重時可能會有休克的情形。若施打過程無菌操作不當,也容易引發全身性感染、敗血症或敗血性休克。     注射前你該知道,美白針的副作用有哪些   因為美白針的成分較複雜,其中維生素C、傳明酸和穀胱甘肽這三種常見的美白成分若注射進體內,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副作用如下:   一、高劑量維生素C會增加腎結石風險   不少人認為,維生素C屬於水溶性,就算攝取過量,無法吸收的部分也會從尿液排出,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事實上有研究發現,服用過多維生素C補充劑可能會威脅健康。謝梨君營養師表示,補充劑的維生素C劑量較高,容易超出成人每日維生素C攝取量上限(2000毫克),高劑量的維生素C會導致體內草酸量增加,草酸與體內鈣質結合,就容易引發腎結石。因為美白針沒有固定劑型,若溶液中含有高劑量的維生素C,就有可能增加腎結石風險。     二、傳明酸會讓血液流動變緩,影響女性經血排放   傳明酸具有抗凝血功能,是臨床上常見的止血劑,若透過口服或針劑方式讓傳明酸進入體內,可能會讓正值生理期的女性經血量減少,因此建議不要在生理期期間施打美白針。     三、注射高劑量的穀胱甘肽會造成腎功能受損、皮膚過敏現象 穀胱甘肽具有抗氧化功能,是口服美白錠的常見成分。但注射高劑量的穀胱甘肽可能會造成劇烈腹痛、腎功能受損、誘發甲狀腺功能失調。最嚴重時會有「嚴重型皮膚藥物過敏反應」,如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或毒性表皮溶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所以不能貿然服用,使用前也要先諮詢專業醫師較安全。   若民眾在注射後有發燒畏寒、劇烈腹痛、血壓下降、皮膚紅疹或是皮膚黏膜破損等現象出現,必須立即就醫治療。     美白針可能產生的副作用較多,有這些狀況的民眾,不建議施打   因為美白針具有風險與副作用,所以不建議有肝腎功能疾病、血栓病史、正在服用抗凝血劑、心血管疾病、蠶豆症患者施打美白針,另外,美白針畢竟有藥物成分,在懷孕及哺乳的女性也要避免施打。     美白針尚缺乏科學實證支持,發生意外無法申請賠償   周宛儀醫師說道,目前沒有醫學實證可以證明美白針的效果,雖然美白針在台灣不違法,但衛福部並未核准使用,是屬於「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Off-label use),這也意味著一旦發生嚴重型皮膚藥物過敏反應,是沒辦法申請藥害救濟的賠償。           美肌不用靠美白針,日常保養與防曬更重要   大部分美白針的成分可以從飲食中補充,不用從較危險的靜脈注射中獲得。謝梨君營養師表示,在均衡飲食的前提下,可以多攝取具有彩虹顏色的蔬果、補充足夠的水分、減少食用精製糖(糕點、糖果、飲料等)並且少喝酒、不抽菸、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才是讓肌膚健康的方法。   周宛儀醫師提醒,不論是口服或是針劑的美白成分,經由腸胃道吸收或打到靜脈之後,真的能夠傳達到皮膚的量很有限。建議由皮膚科醫師判斷皮膚狀況後,做一個全盤的規劃,而不是單靠美白針就想要達到美白的效果。   想要美白的民眾,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好防曬,否則黑色素持續製造,這樣不管做什麼療程都是白費工夫。在平時可以藉由擦防曬乳,並搭配物理性遮蔽,像是撐傘、戴帽子、穿有防曬係數UPF50以上的衣物,這樣才是避免皮膚曬黑的最佳之道喔!       諮詢醫師:周宛儀醫師    採訪感謝: 羅棋守皮膚科診所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台大醫院皮膚部訓練醫師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皮膚醫學會會員       諮詢營養師:謝梨君營養師    現職: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系兼任講師 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學系研究所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 靜宜大學食品營養系教學助理       延伸閱讀 文章|美白雷射除斑:淨膚雷射、紅寶石、亞歷山大、二極體推薦用在這 影片|美白霜會讓皮膚萎縮?類固醇真有那麼可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8

  • 頸部脂肪和雙下巴你都有嗎? 注意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肥胖已成為現代生活的疾病之一,過於精緻的飲食及少量運動就是元兇,整體來說脂肪多會堆積在腰側及臀部、大腿等地方,而且總脂肪和內臟脂肪含量與心臟代謝風險密切相關,但近期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堆積在頸部的脂肪以及雙下巴,也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參考之一,而且風險不亞於堆積在腹部的脂肪,你有雙下巴嗎?那就要好好看看這則報導了!     健康的生活和身體誰都想要,不過會因為個人的壓力和惰性放縱自己,導致身形漸漸地走樣,對於一般人來說,會造成肥胖就是飲食過量及少量運動所導致的,因此常常可見到有些人為了口腹之慾放縱了自己,這些肥胖的脂肪多半都堆積在腹部、腰側、大腿以及臀部的地方,時間累積一久就越難消除了。其實脂肪不只堆積在這些地方,民眾最常忽略的就是下巴和頸部這兩處,這兩處也有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要預防心血管疾病就得先了解脂肪,人體內飽和脂肪來源有二:一是由食物攝取,二是自己合成。當我們攝取的熱量多過消耗的熱量時,多餘熱量會被人體轉換為脂肪的型態儲存起來,當儲存的脂肪過多時,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就會上升至異常值,在這時候肥胖狀態會跟著產生,並誘發體內的發炎現象,使心血管更容易受損。血液與脂肪混合之後就會變成高血脂,高血脂症會導致心臟疾病之外,也與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在傳統上認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多半是跟腹部脂肪、內臟脂肪的堆積相關,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對其他部位脂肪累積及其在臨床上相關性的研究;不過根據西班牙的格拉納達大學(University of Granada)的最近研究,脂肪若是堆積在下巴或是更深層一點的頸部組織,例如肌肉和頸椎之間,會與個人體重的增長或肥胖成正比。也就是說如果你有雙下巴的話,你還有可能再變胖,而且有導致心臟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María José Arias Téllez表示,他們找來了139位的年輕健康成人接受斷層掃描並量化脂肪的分布,其中68%為女性,研究發現,不管身體總脂肪、內臟脂肪多寡,頸部脂肪累積較多者,較容易出現更高的心臟疾病風險。另外研究人員也觀察到,若是要預測心血管疾病和發炎狀態,頸部脂肪被視為和內臟脂肪同樣重要的因素,若是比較男女之間的心血管及發炎狀態,男性更可以看得出來是比較危險的,因為他們的頸部脂肪相對於女性來得多。   而這項研究不僅止於此,專家們更想找出脂肪組織在頸部更深層的地方,病原體是如何運作的,目前只能得知這些頸部脂肪細胞的型態和分子,尚未找到如何運作的關鍵,方法之一可能是透過每天攝取或是消耗的卡路里加以計算和分析,或許未來可以應用在臨床上減少脂肪的堆積,幫助人們有效地避開疾病的糾纏。   想預防疾病上身,就要多關心自己的身體,除了常見的腹部和臀部這些地方,是時候看看一下自己有沒有雙下巴或是頸部肥大的問題,因為脂肪也是會聚集在這裡,一步步侵蝕你的健康狀態。有這方面困擾的人,應該想想自己是否過胖、需要減重,控制好飲食及生活習慣,加強運動鍛鍊體態,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資料來源: 1. Having too much fatty tissue accumulated in the neck increases the chances of suffering heart problem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 Canal UGR 2. Neck adipose tissue accumu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overall and central adiposity, a higher cardiometabolic risk, and a pro-inflammatory profile in young adult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nature.com) 3. Excess fatty tissue accumulated in the neck increases the chances of suffering heart problem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medicalxpress.com)       延伸閱讀 文章|短期服用類固醇,易增心血管風險?!皮膚科、耳鼻喉科最愛用! 影片|你的臉該做正顎還是削骨?臉部整形手術的大改造!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7

  • 針灸美容正夯!針完臉部瘀青?!讓專業告訴你如何顧好面子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你知道「針灸」可以運用在臉部嗎?近幾年許多中醫診所紛紛推出「針灸美容」療程,主打溫和、無修復期,因此讓許多愛美朋友們躍躍欲試,但究竟針灸美容是什麼?針扎在臉上會不會很痛呢?透過專業醫師的解說,為你們解開老祖宗的智慧,揭開針灸美容的神秘面紗!     如髮絲般細的針,是活化肌膚的第一步   在早期,針灸會運用在臉部大多是治療「顏面神經麻痺」的患者,因為顏面神經麻痺會導致臉部的肌肉無力或臉頰不對稱等,中醫師會透過針灸刺激對應的肌肉,進而調整臉頰兩側不對等的張力,隨著現代人想改善臉部的需求增加,後來才漸漸將針灸應用在醫學美容上。   為何透過「針」可以讓臉部的狀態有所不同呢?中醫師王心眉解釋,當把「針」扎在臉部的穴位、肌肉及筋膜時,會刺激身體產生一些自我修復機制,在修復的過程中,會將血流或營養物帶到針灸的部位,增加臉部的氣血循環,達成活化肌膚並刺激膠原蛋白增生。     「針」的不一樣,臉部出現瘀青要注意   雖然看起來都是「針」,但在臉上針灸用的可不是一般治療的針,王心眉醫師解釋,臉部神經分佈較密,毛孔比較細緻,使用的針具比較細、柔軟度也較好,才能讓針順著肌肉紋理走向,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筋膜,促進臉部氣血循環,因為針很柔軟,紮在臉上其實不太痛,但有些人會感受到痠、麻、脹以及臉微熱、緊緊的感覺,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不用太過擔心。除此之外,若民眾在進行針灸美容時發現臉上有瘀青產生,很有可能是針具不夠柔軟導致瘀青,所以針具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     針灸美容兩階段,定期針灸能保持臉部的最佳狀態   針灸美容療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密集治療期」,透過密集治療能讓臉部問題在短時間內獲得改善,適用於第一次接觸針灸美容的人,療程次數主要依年紀而定,年紀越大,需要治療的次數和頻率就會越高,原因是隨著年紀增加,使用肌肉的時間就會越長,臉部問題存在的時間也越久,需要經過比較多次的治療才有明顯療效。   「密集治療期」結束後,就會進入「定期保養期」,王心眉醫師解釋,過了密集治療期後,如果後續沒有持續針灸,會因為生活型態、肌肉使用習慣、地心引力等因素讓肌肉、筋膜的彈性產生變化,王心眉醫師建議大家,過了密集治療期後,能將針灸美容當成保養的一環,保持一個月針灸一次,以維持臉部的狀態。     有這些病症,千萬不能做針灸美容   王心眉醫師特別提醒,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針灸美容療程,像是正在洗腎、凝血功能異常、或是臉部嚴重發炎的人,不適合做針灸美容。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蟹足腫體質或是孕婦,在經過醫師評估後,大部分都是可以進行針灸美容,原因是針灸比較溫和、破壞力不大,若民眾因為體質關係沒辦法打雷射,可以找中醫師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針灸美容的療程。     想要維持好臉部狀況,生活習慣也有差   在一般情況下,針灸美容後其實不太會有副作用或後遺症產生,療程結束後即可直接洗臉上妝出門,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不要過度按摩臉部。王心眉醫師說道,許多人在平時保養上,習慣用手或儀器按摩臉部,其實過度搓揉、拉扯或是按摩力道太大反而會讓臉部的鬆弛更嚴重,提醒大家在平常儘量不要過度按摩自己的臉,否則就算針灸完也沒辦法維持好臉部狀況。   另外,臉部維持的時間長短和個人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像是常喝酒、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喜歡吃辛辣食物的人,可能針灸完過沒幾天,臉又會恢復原本的模樣,所以針灸療程結束後,在飲食上盡量選擇清淡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才是美容的最佳之道。     諮詢醫師:王心眉醫師    現職: 名漾玉璽中醫診所 主治醫師 學經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部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 台中慈濟醫院西醫部醫師 中華針灸醫學會專科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徐若瑄辣秀川字腹肌!「川姊」腹肌訓練有秘招~減脂增肌同時不費力 影片|這批氧 純喔!躺著就能美容消除疲勞?高壓氧艙還能治療失眠、傷口修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6

  • 戴口罩悶出酒糟皮膚炎?臉紅乾癢竟蟎蟲爬滿臉?!醫師這樣說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你有酒糟肌嗎?夏天是酒糟性皮膚炎盛行的季節,尤其在新冠肺炎防疫期間,長時間戴口罩讓皮膚悶熱不透氣,酒糟發作的患者比例也跟著提升,症狀嚴重者可能還會出現疹子、膿疱,不僅不美觀,也會為患者帶來不舒服的感受。目前酒糟的致病機轉尚未完全瞭解,但已知可能與血管的異常擴張、基因、體質相關,所以難以根治。酒糟患者能做的是透過一些治療和日常保養避免誘發因子,讓肌膚降低「鬧脾氣」的機率。     什麼是酒糟性皮膚炎?帶你了解酒糟的四種類型   酒糟皮膚炎是一種皮膚慢性發炎性疾病,通常好發於鼻子、臉頰處。一般說來,常見的臉部酒糟症狀是有持久性泛紅,也可能出現如青春痘般的小疹子,隨著時間增加,皮膚會出現擴張的血管絲並有灼熱、癢或刺痛感。依照臨床的分類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其中以紅斑血管擴張型與丘疹膿疱型最為常見:   一、紅斑血管擴張型   臉部容易潮紅或出現血管絲,嚴重時泛紅難以消退。       資料來源: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好發於臉頰兩側,會在臉部出現泛紅或血管絲,泛紅狀況來自於血管擴張,並伴隨著灼熱、刺痛感,嚴重時會出現持續性紅斑,不容易消退。     二、丘疹膿疱型   臉上除了有泛紅之外,會伴隨著小膿疱。       資料來源: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丘疹膿疱型患者除了會因為微血管擴張造成臉部泛紅之外,血管周圍的皮脂腺也會發炎,導致類似痘痘的小疹子與膿疱產生,和青春痘的差別在於,酒糟性皮膚炎的膿疱不會產生粉刺。     三、鼻瘤型(酒糟鼻)   好發於皮脂腺旺盛的人身上。       資料來源: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當臉部皮脂腺增厚同時血管過度生長時,就容易形成酒糟鼻,皮膚上會有一顆顆的瘤狀物,使鼻部肥大、變形,好發於皮脂腺旺盛的人身上。     四、眼睛型酒糟   眼睛出現血絲,伴隨灼熱、發癢或刺痛的異物感。       資料來源: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會讓眼部周圍灼熱、乾澀、發癢,也可能對光線敏感與視力模糊,如果不治療,可能因為侵犯角膜而損傷視力。     酒糟皮膚炎與個人體質息息相關,受到內、外在刺激就會引起酒糟   皮膚科醫師高珮菡說道,酒糟患者大多都有潛在的酒糟體質,這些患者的血管、皮膚也比正常人來得敏感,當先天的體質加上內在、外在環境的刺激時,血管就容易過度擴張而發炎泛紅,誘發出酒糟。   1.內在的刺激因子:壓力大、熬夜使荷爾蒙紊亂、情緒起伏大,都會讓血管受到刺激而過度擴張、發炎。   2.外在的刺激因子:過度日曬、處在悶熱的環境、氣候溫度變化大、吃辛辣食物、酗酒等也容易讓血管擴張。此外,常做臉、去角質或是使用錯誤的保養方式,還會讓皮膚屏障受損,使酒糟情形惡化。     蠕形螨蟲也是導致酒糟性皮膚炎的兇手   蠕形蟎蟲是每個人臉上都會有的共生寄生蟲,會啃食皮膚的表皮細胞和油脂,平時與人是和平共存的狀態,但對某些人來說,蠕形蟎蟲卻是引起酒糟的元兇,原因如下:   一、蠕形蟎蟲過度增生,酒糟問題隨之而來   有些患者屬於油性膚質,油脂是蠕形蟎蟲的養分來源之一,當油脂分泌旺盛時,容易使蠕形螨蟲過度增長,堵塞住毛孔並過度咬食毛囊表皮,導致皮膚出現乾癢、脫皮的現象,甚至會有膿疱產生。     二、對蠕形蟎蟲極度敏感的人,也會誘發酒糟   高珮菡醫師說明,在臨床上發現,有些患者的皮膚對蠕形蟎蟲極度敏感,儘管臉上的蠕形蟎蟲數量在正常值,還是有可能讓皮膚產生泛紅、乾癢等症狀。   如果民眾發現皮膚有泛紅、乾癢與脫屑的情形或是出現小膿疱,很有可能是蠕形蟎蟲所引起的,建議到皮膚科門診由醫師進行「蠕形蟎蟲檢測」。     酒糟肌無法根治,治療的目的是穩定肌膚狀態   高珮菡醫師表示,不論哪種治療方式都只能改善酒糟症狀卻無法真正根治酒糟疾病,治療的目的是避免酒糟繼續惡化。在藥物方面,醫師會針對不同酒糟類型,給予因應的治療對策,像是臉部泛紅的酒糟患者,可以給予血管收縮的藥膏與口服藥;若是蠕形蟎蟲引起的酒糟,就要用能殺死蠕形蟎蟲的藥膏,降低蠕形蟎蟲數量後,也能進一步改善泛紅與膿疱的症狀。     雷射、光電療也是酒糟治療的一環,但在膚況穩定時才能施打   許多酒糟患者透過藥物治療後,雖然控制住肌膚的發炎狀態,但臉部的血管絲和痘印依然存在,這時就可以藉由雷射或光電療改善泛紅問題。機台選擇上有染料雷射、585黃雷射,脈衝光及彩衝光,這些儀器都能幫助改善泛紅、減少增生的血絲。差別在於,染料雷射、585黃雷射屬於雷射,專一性高,可以較快看見效果,但副作用也會比較大;脈衝光、彩衝光則是光電療,比雷射溫和但效果也較為緩慢,醫師則會視患者狀況選擇適當的療程。要特別注意的是進行療程的前提是經過醫師評估後,確認皮膚屏障穩定才能施作。     痘疤治療傳送門:治療痘疤有撇步 醫美療程對症下藥     酒糟肌日常保養,簡單、溫和最重要   除了上述的治療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從日常生活著手,避免誘發因子。像是儘量不曬到太陽,出門應擦防曬乳,並做好撐傘、戴帽子等物理性防曬。保養上使用不刺激、不含香精或酒精成份的保養品,洗臉時盡量用微涼的水、避免過度清洗肌膚,還有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好日常保養加上配合醫師的完整治療,就很有機會降低酒糟發作的頻率喔!       諮詢醫師:高珮菡醫師    現職: 漫雲思境醫美診所 院長 學經歷: 中華民國皮膚科專科醫師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長庚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台灣大學醫學系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肺炎來勢洶洶,防疫同時卻引起「口罩痘、酒精手」上身? 影片|四大痘疤好困擾?專業美女醫師教你擺脫痘痘人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2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